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09|回复: 3

最好的新射雕评论(转贴)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1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日本
作者:唐方

一)改编。
  
  金庸是不喜欢有人将他的文字随意改动的。他常说,每次见到有人擅改他的文字,便如自己的孩子被人打了一样。自己的孩子固然不好,被人痛揍,总还是心痛的。看武侠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对他的这种心情是愈发了解了。每每见到自己心中的人物、章节被改动得面目全非时,便总觉得心痛莫名。就如对王家卫《东邪西毒》的态度。从电影而言,它诚然是部好作品,却为何偏偏要顶了东邪西毒这样的名字呢。故事是好故事,对白是好对白,它尽可以是张三与李四,也可以是甲乙丙丁任意一人。倘若名字对于这故事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那却是无法,不得不为。只是整部《东邪西毒》看完,并不觉得名字在其中起了相当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取名,除了聚积人气之外,实不知王家卫还有何居心了。只我这样的痴迷者看来,是心痛了我心中的东邪西毒的。---话说远了。还是回到此次的《射雕》上来。
  
  八三版的射雕其实改动了不少地方。限于其时的人力物力,在很多情节上,无线还是将《射雕》很多地方,改成了无线武侠剧中的常用套路。比如裘千丈的逍遥馆,以及杨穆结亲,梅超风主婚等等情节。包括最初时候李萍和包惜弱对待小偷态度上截然不同的细节。而央视此次的《射雕》,或许最为人乐道的就是基本秉承了原著的内容,所拍摄的场景都是原著中可见的情节,算得上是尊重原著了。可为什么八三版的射雕大刀阔斧依然好评如潮,而央视版小心翼翼依然为人唾骂呢?唐方看来,是三昧二字作怪。
  
  诚如唐方对于东篱采菊所跟回帖的评论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谁得个中三昧。港版的改编者,改动的是情节,把握住的是人物各自的神韵。他们根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神韵,设计出了不少细节来体现人物,这使得每个看过原著的人对于这样的改编并不觉得不妥,反而深以为然。在他们的改编中,体现了情节为人物服务的中心思想。
  
  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改编成四十集以上的电视剧,无论作者如何洋洋洒洒,其内容总还是显得单薄的。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是极其关键的一步。二次创作进行得好,作品会更见圆满;二次创作的失败,则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非但后续无力,就连原来的风骨也破坏了。很多人抨击八三版的捍卫者,指责他们不懂得看原著,不明白在尊重原著这一点上,央视做得要比港版不知好上多少。唐方却说非也。作为一个金庸迷,我想很多人和唐方一样,并非食古不化、固步自封的执拗者。也许有人认为,八三版的捍卫者们与其说是拥护一部作品,不如说,捍卫它更像守护自己一个年少青春梦。唐方也曾怕自己有这样的心态,而失了平常心。但扪心自问,其实不是。唐方可以接受八三版对《射雕》的改动,可以接受徐克对《东方不败》的改动,可以接受央视对《水浒》的改动,为何就不能接受央视对《射雕》、《笑傲江湖》的改动呢?!
  
  来去还在“神韵、精髓”四字。央视此次看来几乎没有改动原著中任何的情节,似乎做到了尊重原著。但第一失误,还是在编剧。一句话来说,“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记得八三版射雕当时花费在郭靖成人前的篇幅是四集,此次央视版也是一样。整整四集。八三版的四集,至少让人记住了郭啸天、李萍、杨铁心、包惜弱、铁木真、柯镇恶、韩小莹、丘处机、梅超风,完颜洪烈,这十个人。当然还有后人看出来的星爷的宋兵甲。而央视版的射雕,看来似乎将原著中出场的人物都梳了一遍,真正留下印象的,是包惜弱、柯镇恶、韩宝驹、韩小莹、丘处机、完颜洪烈、铁木真、桑昆、扎木合、哲别、梅超风。从人数上来看,不相上下。但记住和留下印象却是不同程度的两种概念。八三版的四集,让人深深记住了各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时间过去越久,情节或许淡忘了,但这个人总还是在心里的。一提起,就在眼前。而央视版的前四集,更多像是一个走过场的大杂烩。情节处处到了,人物的性格却依然模糊。你可以称赞杨丽萍的梅超风凄美动人,艳绝人寰。却无法感受到梅超风骨子里那种面冷心热、非正非邪。你可以看到万马奔腾,气势如洪。却无法体会铁木真一世人杰,老谋深算。丘处机出场,道骨仙风,一时无两。特技效果烘托出来一个半人半仙。可体现丘处机性格的对话、情节又有多少。花了绝大的功夫去表述他的功夫,到头来,却连这个人究竟是何样人物都有如雾中看花。丘处机在金庸的笔下,算不得一流的人物,金庸给他的性格是身在空门、古道热肠、看穿生死、看不穿道义。而看着央视版的丘处机面无表情,平平道来的脸部特写,你实在无法将他与上述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在表现这个人物上,八三版运用了比较好的音乐烘托。丘处机与郭靖的几次对话,多数都用岳武穆的《满江红》衬托。看着剧中那个白发老道儿语重心长对着郭靖说着为国为民,听着激扬铿锵的一曲《满江红》,一时间,真有“渴饮匈奴血”的豪情万丈。短短几个场景,却让人记住了一个嫉恶如仇的丘处机。而央视版的呢?我敢说,你除了记住他出场时那一幕类似《骇客帝国》的特技,绝对记不住他还有任何闪光之处。前四集,倒是蒙古演员的扎木合令人印象深刻。他和铁木真在一起的几个片断,竟是一点都不落于这个绝世枭雄,不卑不亢,俨然大家风范。对比两者的前四集,就感觉八三版记住的是人;而央视版,令人印象深刻的,更多的是画面、是特技、是场面、是情节(这情节还得有赖于各位熟读射雕的基础)。
  
  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整部央视射雕结束。在情节的编排上,编剧几乎没有做极大的修改,只是在情节的轻重上做了取舍。问题在于,他选择的删去或者淡化的情节,恰恰都是几处极能烘托主角个性的地方。而增加的几处,却偏偏又是含糊了人物个性的败笔。比如黄蓉的出场。张家口初见郭靖,应当是郭靖先见到了她。央视在这个情节处理上,稍稍加重了些笔墨。设计了黄蓉从竹架子上跌落,郭靖挺身而出的细节。这或许是为了表现郭靖的急公好义吧,原也无可厚非。但可惜的是,处理得委实太不高明。且不说黄蓉的轻功原就高过郭靖,如何能轻易从竹架上跌落这样情理上的不通(关于郭皇二人的轻功之比,详见原著王府盗药一节),只说郭靖飞身而出,半空中接住黄蓉,两人四目相接,黄蓉便如电击一般,呆若木鸡,失手将半个馒头都跌了出去这一幕。当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要知黄蓉之所以对郭靖倾心,乃是因他全无城府,一味的关心,让从小孤苦无依的她骤然间倍感亲切;却不是因他有潘安之容、子建之才。姑不论李亚鹏此人是否一美至斯,也不管原著中郭靖本就是个土头土脑的傻小子,只说黄蓉这一呆却是为何?惊才?慕艳?至少在这短短的一瞥之中,即使聪慧如黄蓉,精灵如周迅,只怕也是不可得知吧?那缘何作出这极其失神的一瞥?配上李亚鹏瓮声瓮气的一句“小兄弟,已经落地了”,简直叫人感觉看滑稽戏一般,极其具有喜剧效应。倒好像是《红楼》里宝玉初见了黛玉,直说“这妹妹我原是认得的”一般,只差一句“这哥哥我原也是认得的”的对白了。可惜郭靖不是宝玉,而蓉儿亦绝非颦儿。类似这样的添油加醋,还有好几处,限于篇幅却不能一一说了。总的一句话,改编可以,但千万记住,一切的改编,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非颠覆人物。改编之道,我推崇“天马行空,情理之中”这句话。但或许是我们的头脑中教条太多的缘故?总是不见类似八三版里,小邪老邪“掀桌子只为一笑”这样的神来之笔。
  
  (二)演员
  
  八三版的演员,并不是好在一个两个。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煞费苦心地找来形神具备的扮演者。黄日华、翁美玲、苗侨伟、杨盼盼四大主演当时都还是新扎师兄,演技上还欠火候,但好在自然,表现可圈可点。但让人过目不忘的,又岂止他们四人。曾江的黄药师、杨泽霖的欧阳峰、刘丹的洪七公、刘绍鸣的大理段氏、秦煌的周伯通、夏雨的丘处机、光毅的柯镇恶、斑斑的韩小莹、秦沛的铁木真、黄造时的华筝,哪一个不是让人念念不忘。按理说,无线的大部分艺员都非科班出身,进入演艺圈的途径,在当时除了新秀选拔赛、报考训练班之外,就是参加选美。都没有接受过类似国内北影、中戏这样的正规教育。但他们的表演,却反而一派天然,让你分不清,谁是演,谁是真。只觉得各人都和角色划了等号。
  
  而央视射雕,在人物塑造方面却委实是太势弱了。情节固然没有多大改动,人物行为、语言的塑造却还是应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一点,正是央视射雕的几个主要演员所缺乏的。说白了,故事我们早就滚瓜烂熟,我们要看的是,如何将我们心中的故事人物活灵活现地再现人前。对于人物,央视的几个主要演员,基本都把握不足。在塑造人物上,可以说得上是固步自封。周迅演的是周迅,李亚鹏演的是李亚鹏。这倒是符合他们对自己这次演出的评价---“只演自己的感觉”。可惜的是,这种感觉跟太多射雕迷心目中的感觉相差太远了。所以令人失望,乃至招人唾骂是意料中事。要演自己的黄蓉、郭靖容易;要演众望所归的黄蓉、郭靖太难。周迅要向翁美玲学习的,不是她的演技,而是她如何用心去理解这个角色。至于李亚鹏,他输于黄日华的,是郭靖对于黄日华来说,是本色演出,而李亚鹏,却实实在在离郭靖太远。只能是装傻充愣。这或许和两人饰演这个角色的年纪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黄日华其时初出茅庐,身上自然一股天真质朴的气息,这和已经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再来出演这个角色的李亚鹏相比,本身就具有自然的优势。而七、八十年代时候的人所处的时代,也决定了他们本质上的纯粹。毕竟在这个时代,寻求纯粹这样的东西实在是太难了。周杰可以说是这四大主演中最用心努力的一个了,毁他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张纪中、服装、编剧、造型设计。比起李亚鹏的装、周迅的独、周杰应该得个心字。以态度论,他最难能可贵,以成就论,他的演出或许也失在这平常心上。过犹不及。他--我只能说,他委实努力了。至于蒋勤勤,或许可以得个木字,符合穆姑娘的名字。美则美矣,只是你每次看到她楚楚可怜,一张梨花带雨的脸蛋时,你总记得,她是蒋勤勤,却不是穆念慈。
  
  但并非所有的演员都是如此不堪的。至少央视版《射雕》还有惊喜。包惜弱和杨铁心诀别一幕,鲍大志、何晴、丁海峰确实各有神采。一场戏下来,令人不禁唏嘘。果然如泣如诉,让人觉得,情本无对错。真要叹句,这原是谁欠了谁多些。尤勇的欧阳峰更是时有光彩,雍容不迫,高手风范。在海上以酒菜吸引洪七公一场戏,拍得极其到位。不温不火,将老毒物的心思缜密、孤傲不逊刻划得丝丝入扣。修庆的欧阳克也是更见可爱。加上李亚鹏版的郭靖在心理上造成的推波助澜,简直要大喊,欧阳克可爱过郭靖这蠢人了。杨丽萍的梅超风或许是最令人难忘的。可在唐方眼里,和她的舞蹈的一样,杨丽萍令人记住的,永远是她的美,她的舞,她的精灵般的身影。却并非是梅超风。八三版里设计了一个小情节给梅超风。就是她骤然出现吓死了穆念慈的邻居一农妇,穆念慈误以为她连妇孺都不放过,后来却知道她掳去那农妇的儿子,却是为了救他。这一情节的加入,给原本八三版面目可憎的梅超风加入了不少温情色彩。包括她和杨康两人门外做戏,央求念慈给杨康一个机会等等加入的情节,让一个原本冷冰冰的角色,陡然间出现了生气,为后来梅超风舍身护师做了铺垫。梅超风这样的女子,原就是这样,流血比流泪多,而每一次流泪,都是因为有人化开了她心中的寒冰。在这一点性格体现上,杨丽萍体现得并不多。毕竟她只是个舞蹈演员,只能说,这次她将她的舞蹈搬到了电视剧里。   
  
  曾经跟朋友说过,射雕是唐方一直不敢不能不愿涉及的一个话题。或许这部书对唐方来说,太具有意义的缘故吧。今天看茶社里热火朝天的一番论述,终于也忍将不住了。且写来看看。此乃一二,还有些,待心里有了章法,再慢慢说来。
  
  至于张纪中,唐方不予置评。就他而言,他拍出的是他理解的射雕,这就不难明白,为何他对自己的每部作品都如此“奉若至宝”了。
  
  或许对张纪中来说,最痛恨的当数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他这样的人来说,一就是他以为他的眼睛代表天下人的眼睛;二就是他以为天下人都是瞎子,只有他才有看见东西的权利。此乃央视之悲乎?我等之悲乎?非也。其人之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1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最好的新射雕评论(转贴)

写得好!!!
在我看来央视版的射雕整个一温吞水+大杂烩.

呵呵,这个人对张纪中的评价简直太精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3-1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的新射雕评论(转贴)

哈哈哈,我把它翻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1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最好的新射雕评论(转贴)

@才是好的u呢?uuuuuo央的一般人R怎么@釉闾にXo竟然不臊o不以uo反以so@自以槭堑募一铹o砍了算了o 他好好反思一下o面壁思^三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30 10:17 , Processed in 0.0950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