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2|回复: 2

[转贴]从大院里的农村保姆说起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21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送交者: 老王 于 March 20, 2003 00:02:13


  不是某个大院,是那么几个大院吧。老头老太的养老聚集区总是有各家的小保姆群,多是老家农村带出来的。当然都是女孩子,多是读了个初中的毕业未毕业生。几年下来,年龄大了就要考虑出路,也有的回去了,有一些设法嫁了人,留在了城市。她们多有兄弟,也多在外打工,也是读半截书。其实即使不出来,
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为,他们都没有种过地,也不打算再种地。那许多没有出来的读了半截书的年轻人干什么?呆着,就那么呆着。地没什么种头,读了半截书在农村也改变不了自己什么。农村的教育,除了培养少数人升入城市大学,永远离开贫穷落后的乡村外,没有给农村的变革带来什么教育的基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经济水准、文化条件,还是老样子。

  有个农村教育家说,中国的农村教育是失败的。这话有些大胆,但不无道理。农村的教育,不仅仅是个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体制没有能够与农村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出能够改变农村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现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至多是为农村人才‘失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而已。更多的孩子能完成义务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上高中,上大学,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群体的现状,无法满足农村变革的迫切需求。

  于是出现了许多‘农村实验学校’,试图培养一些能够对农村本身的发展出力的人才。有的学校有钱,其规模和条件毫不逊色于城市的学校。更多的是穷困地区的穷则思变的产物,从解决温饱提高收入入手,发展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体制。不要小看农民,他们也懂得‘学习型社会’,也知道要靠知识和科学来走出困境。一些经典实验学校相当的有创意,办的也很成功,起码在解决一些非常现实的生存问题上。

  但这种初级的尝试面对几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体制化的问题。如何基于农村发展的可能性和现实条件,将这个教育方式体制化,使得它能够具有长远发展前景,是个难题。电视上采访一些实验学校的青年教师,大部分人仍被城乡的巨大差别所困扰,希望能有更先进的生活工作机会。这说明这个教育体制及其给农村带来的变化,还不足以吸引某些人留在农村。这不仅仅是个经济条件问题,更是个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机制问题。

  农村的相当一部分,必然要城镇化。如果这部分农村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解决好农村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提供足够的条件,应当能保持农村教育体制的动态人才基础。而可见的将来不可能转变为城镇的农村,前途是农业及其环境的现代化,这里的教育体制又是另外一种思路。前提,是如何保持创造性的农村高
级职业教育体制符合农村发展的需要。

  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社会对这个教育实验本身的支持,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国家应该从发展的规划大局出发,提供能够配合这个教育实验体制发挥其作用的条件。包括发展上的政策性指导、人才创业的辅助(就像国家吸引和辅助留学回国创业类似)、农村高级职业教育的体制规范和认可、甚至财政投入上的倾斜。

  山西吕梁地区的一个黄土高原贫穷山村,建立了这么一个实验学校。一位曾在农村小学教英语的老师,自修了养猪技术及其教学,在实验学校做教员,同时按照合同承包一些养猪农户的技术指导业务。另一些教师是植树方面的专家,还有面向整个村民的文化教育课堂。原校长说,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调动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积极性是关键。他也承认这个学校还很原始,只是在努力试图协助农民提高一些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改变他们的观念。这个学校吸引了一些周围的农村学生来做教师,上面提到他们感觉有所作为的同时,还不免有各种的想法,因为发展层次还很低。但是这个农村校长却不乏远见,他认为这是出路,学校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变化,起着指导、教育和培养的关键作用。但他们也需要帮助,比如预见农村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指导。

  与几家有农村小保姆的老头老太聊天,他们都说,哎呀,如果能让这些上了点学的农村孩子,在农村发挥些作用而不是荒废或外流,就太好了。道理不难讲,做事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3-3-21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从大院里的农村保姆说起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梁漱溟的书,看到他说: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看他从儒家入佛家又回到儒家,从入世到出世又重新入世。实践他的思想的办法,就是去兴办“新村”教育农民。那时候,我还着实的认真的思考过一阵,为什么好多思想大家也好革命大家也好,最后都跑去办教育的农民的讲习所一类的东西。就没人有点创新的思路吗?
    今天再回头去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年很把那些书糟蹋了,并没真的明白什么。这篇文章说的很好,也值得我们思考。给他们读完9年义务教育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也并不一定能改变农村的精神面貌。再想想前一阵看的那个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故事,确实挺有感慨的。
    想这些想多了有时候就会动摇,不知道自己作的真的有很大意义吗?就象看那些求助的孩子的信,就想我们不过杯水车薪,能有多大帮助呢?不过到底还是说服自己,作总比不作的好。作一点是一点吧。


糊涂的文章为什么可以开头空格,为啥我怎么弄都不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21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转贴]从大院里的农村保姆说起

记得小时候,经常会被问及为什麽而读书,那个光景,大凡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读书”,当然响当当的回答还有很多,最常见于作文结尾,主要为了做点睛之句,顺便也可以凑凑字。那时候,还没人敢写上诸如为了改变自身际遇,挣多些硬通货之类的字句。时代的变革可真快!
我想,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应该做些变革呢?本科毕业生都纷纷说到就业压力大,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今年是大学扩招之后的第一届毕业,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指望初,高中毕业后能和命运做些怎样的抗衡呢?
我觉得读书,关键在于培养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改变了人的思考方式。
还是在自己。
但我们应该尽量多创造一些机会给有需要的小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30 10:20 , Processed in 0.0945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