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7|回复: 0

选择的能力原则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9-2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作者: 银河摆渡人 发表日期: 2003-09-18 12:19:47 返回《一与易》 快速返回

                选择的能力原则

   当一个人面对所有可欲之物都选择“拥有”而不是“放弃”时,他就必须具有“拥有一切”的能力,他要想“占有一切”,就必须“无所不能”。对于一个具有个性人格的人而言,,他总是从他的个性能力出发去作出“拥有”或“放弃”的选择,他拥有的是他力所能及的东西,放弃的是他力所不及的东西;如果他想要拥有他目前力所不及的东西,他就必须去发展他的有关能力。当一个人想要拥有他力所不及的东西,而又不愿发展自己的有关能力,他人和社会没有义务满足他的这种要求。至于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废人”,人道的和公平的社会有义务保障他的最低生活所需。
   与选择的能力原则相对应的是选择的金钱原则,即一个人想要拥有什么东西,取决于他是否拥有足够的钱买到这个东西。在古典自由主义内部,选择的能力原则为自由主义左翼所强调,如洛克、休谟、亚当.斯密,以及将能力原则上升为个性原则(发展着的能力)的约翰.密尔、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右翼则主张选择的金钱原则,相对于古典左翼而言,古典右翼只是一股支流,发端于苏格兰的柏克,却在苏式社会主义背景下为伯林、哈耶克等人翻身为新自由主义,并且在目前的中国成为自由主义者唯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自由观。
   比古典左翼的能力原则更“激进”的是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的个人主义”(哈耶克语),代表人物是卢梭,由此发生了古典左翼的能力原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质平等”原则之间的冲突和调和。
   传统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既反对选择的能力原则,也反对选择的金钱原则,甚至连选择本身都加以反对。因为,“实质平等”原则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不论能力差异有多大,都应该一律平等。这种平等在温和派看来是机会平等,在激进派看来则是结果平等。
   传统社会主义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对其作出让步,将他的共产主义个性自由发展原则向“实质平等”靠拢。这一让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哥达纲领批判》,将与能力原则相应的价值规律划入“资产阶级法权”范畴。这一让步被苏式马克思主义者大力发挥,将共产主义运动拉向传统社会主义,试图用社会制度去体现“实质平等”原则。
   经过苏联的极权社会主义的实验,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质平等”原则彻底暴露出其固有的弊端。因此,自由主义传统得以李代桃僵。然而,复活的自由主义传统却更多地表现出它的右翼色彩,以至于新自由主义者们(我更喜欢称他们为“小自”,以对应于“小资”)只知伯林、哈耶克,而不知休谟、亚当.斯密,更不知约翰.密尔、霍布豪斯。正当自由主义右翼甚嚣尘上之际,自由主义的新左翼代表人物罗尔斯横空出世了(尽管在我看来,罗尔斯是“卢梭第二”,是古典左翼的能力原则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质平等”原则之间一次新的冲突和调和)。

一则与自由主义传统相关的笑话:
   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三地的三个人在酒馆喝酒,三人的酒杯里都有一只苍蝇。英格兰人感到恶心,起身就走。苏格兰人用手把苍蝇挑出来,然后若无其事地喝了下去。爱尔兰人把苍蝇挑出来后,拎着苍蝇腿叫道:“把酒吐出来!把酒吐出来!”
   这则笑话在不关心自由主义的人看来,可笑的是吝啬的爱尔兰人。对于关心并了解自由主义传统的人看来,可笑的就不仅仅是爱尔兰人了,而且也包括苏格兰人。因为,自由主义传统的右翼便是起源于那个苏格兰人――柏克。古典左翼者如同绅士一般拒绝面对一切丑恶,古典右翼者则视丑恶而不见。
   我银河摆渡人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普渡所有的小自们于自由主义迷津,只好祝福小自们的肠胃具有以毒功毒的能力(所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或者祝愿环境卫生到使苍蝇也无处沾上病菌。

“酱缸”里的自由主义一例:
  “贫困生难道非要上大学吗?” 在围绕贫困生上大学问题的辩论中,有人提出了这种发问。发出如此提问的人所持的理由是,“有分数的人没有钱而被拒之门外,有钱的人没有分数也被拒之门外,这就是一种平衡,像生态平衡一样。政府不能刻意破坏这种平衡。”(见《工人日报》2003年9月2日)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分数标准和金钱标准都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些自诩为“新自由主义者”的国人,要将这两种标准搅和在一起,并且也有“教育产业化”的现行政策在诱导这些人作出如此搅和。事实上,高考考的不是学子们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学习能力。一个智商为30的人也有使用钞票的“能力”,但是绝对考不上大学;一个考上大学却上不起大学的穷孩子,他无钱绝不意味着他无能。有钱买不到能力,如同有钱买不到健康,这是人的天然大限。但是,能力可以换到钱,比如出卖劳动力(或者知识、技能等)以挣钱,这是人的尊严所在。所以,能力原则的适用范围比金钱原则的适用范围大了无数倍。
   即使纯粹从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出发,社会、政府也必须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而不能像上述笑话中的那个苏格兰人那样对苍蝇视而不见。就是说,使那些有才华却没有钱的学子们上大学,是为了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这样做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因为他们大学毕业后将会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比如创造发明等),因而也是符合利益最大化动机的经济人理性的。向贫困生贷款,乃是一种标准的并且具有高回报的投资行为,只有短视如小自们的政府才不会有这样的投资理念。对贫困生实施减、免、奖、贷的助学政策,并不是像小自们以为的那样仅仅是出于肤浅的同情,而是对贫困生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所具有的作用的肯定。
   大学培养的是有用之才,而不是有钱之财。人格尊严的基本涵义就是,每个人凭能力做事、凭能力挣钱,社会保障每个人凭能力做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则向社会的良心提供新鲜血液。社会的良心是需要在学识中得到培育的。小自们,你们要想明白自由的真义,就要首先学会凭能力做人,而不是从钱眼里看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12:07 , Processed in 0.0929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