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4|回复: 3

取景框之艺术篇――少典-风景女人与后现代主义审美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景女人与后现代主义审美
  
  作者:少典
  lyl610@hotmail.com

首发于莽昆仑。读书论坛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的高级阅读方式即评论家的阅读文本方法,必然地与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后现代主义文本观认为,作品完成之后,作者即已死亡,其所隐藏在文本中的信息代码需要评论家通过自己的审读解析出来,若能对作品的符号能指及所指研究出作品架构背后甚至作者未知的深刻内涵,评论家的阅读才会具有独特的意义。
  
  关键词:风景女人 审美主体 后现代主义文本观
  
  古往今来,优美风景(本文所指风景女人即优秀文本DD特指文学作品,本文所探讨的审美即高级阅读方式DD特指评论家的阅读方法)总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然而审美主体却必须遵循一个传统铁律,那就是再美丽的风景审美主体都必须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犹如在美术馆看山水艺术大师的油画,离得太近,映入眼帘的只会是斑色彩,点与线光与影,东一锤子西一棒,麻麻点点得甚至让人难以卒目。
  
  假使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的过程中过于流连风景而堕入其中,其本身也将会变成风景的一个部份,久而久之,不但自己的审美能力大打折扣,见怪不怪,难以觉察风景的内在外在优美之处,甚至还会生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情绪。二十郎当岁时候,我从好汉坡徒步登庐山,一路东张西望,到了半山腰竟在一个篾匠的茅屋一连住了三天,闲聊时我盛情赞誉庐山的风景之秀逸洒脱,一脸累累风霜沟壑的篾匠却边干活边抱怨,这个破山害得他一辈子穷愁潦倒,连近在眼前的九江都没去过,即使那个引某伟人无数美好遐想誉之为“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落地,也不过蝇蝇狗狗(借用蝇营狗苟歧义)破山洞一个。江西老l的牢骚固然让我徒然升起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慨,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中国经典老话的哲学意义却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本观(审美观念)不谋而合。
  
  女人亦是一道风景。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徒步下庐山奔九江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随着年龄渐长,审美风景女人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初步小结如下:即在审美风景女人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观看油画的铁律,与之保持最恰当的距离(尺度由各人自己掌握)。不过,单纯的绘画作品与生活中的风景女人概念不尽相同,根据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后现代主义文本观:作品完成之后,作者便已死亡(即销声匿迹),此时他已经无法再把握作品的自身意义,作品的诠释权也由作者转移到了读者的阅读行为中(桑邑妹妹是持这个观点的),因此作者之死也就注定了读者的新生。但绘画审美与风景女人后现代主义审美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易被单纯的主观感觉占居(或许带有某种想象空间创造,如民间史诗的流传扩充变形过程),时间短暂,离开作品之后,审美主客体关系也就不复存在。后者则存在着互动的过程,面对鲜活的风景女人,审美主体会身不同主地与之发生(情感与心灵的)交流的欲望,会碰擦出气象万千的火花。假使碰巧风景女人心情好、装扮靓,审美主体还会发现许多别致的美不胜收景观,为她的万方仪态心旷怡然,这自然要比单纯意义的审美自然山水获益多多,时间也比较持久,经年数月不定。
  
  风景女人审美主体(男人)因自身的生物差异性(指学识修养等)而产生积极意义(单纯意义的女人审美自己则系荷尔蒙比例失调影响),若上升为美学观照则必须与之保持足够的距离,这就是说,审美客体(风景女人)必须与审美主体(男人或克服自身性别差异的女人)形成绝缘孤立的关系,审美主体必须持超然的态度,不关心风景女人的一切利害关系(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结构等等),社会意义的一切概念附属(包括主题的道德性等)都必须排除,如此才能彻底消除社会观念的附加束缚,与风景女人形成怡然自得心神交融的关系,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
  
  然而,倘若审美主体不懂得上述后现代主义美学观照,对审美互动的尺度把握不够准确,为自己生物性所控制,或受到弗洛依德津津乐道的里比多冲动摆布(这里不谈荣格,他和弗洛依德对里比多的解释不同),严重背离后现代主义审美观,鬼迷心窍地将风景女人迎回家中(与之同居、结婚或形成情人关系或干脆就是网恋,哪怕自欺欺人地以为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审美互动的严重缺陷性便暴露出来了。既然活生生的风景女人并非山水艺术大师制作的微缩盆景,并非纯粹的虚构文本(特指不具有内在艺术生命活力的作品),并非墙壁上悬挂的招贴画,那么无论审美主体怎样努力(做得再好都没用,因为他和女人天生就是两类人,时髦的说法是一个来自金星一个来自火星DD作者对评论家有着天然的警惕情绪),必将无法摆脱风景女人给他带来的焦头烂额遭遇。
  
  风景女人审美主体作为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物,当然地无法准确揣度把握风景女人的内心,亦无法对她所有的思想人格乃至生理周期性外延进行揭秘(已经完成作品的作者自身社会经历并不为人所知),倘若对风景女人发生了学术研究的兴趣,必将会痛苦一辈子(除非出家当和尚,失恋更难受DD抛弃文本阅读)。以下我站在旁观者立场,展示某个指代风景女人与审美主体的普通遭遇,看看这种违背后现代主义审美观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在这里,我只有预先宣告女权主义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全面公平承认,才能将风景女人定义为一种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审美对象,在任何不公平(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体系内,无论伊斯兰社会还是儒教盛行国家或者距现代民主社会观念差距很远的不发达地区,其风景女人都将无法具有上述后现代主义审美特性。
  
  当本文定义的旁观者站在一户人家窗外,透过那扇恰巧没有旋满百叶窗帘的塑钢窗户朝里窥望时(穿透文本中布满的所有符号、修辞、语法等),将会发现这位居家的风景女人竟然与寻常鹤立鸡群(相对一般文本)街头的情景完全不同,不但经常性地蓬首垢面披头散发,外衣不脱面霜不除趿拉着鞋子就窝在了沙发里捧着大堆的鲜美零食看液晶显示大尺寸电视,传统的针线女红活也不会做(当然,她会织毛衣DD之所以会这门手艺主要在于显示她的聪明,也即担心别人指责她笨DD但绝对懒得打),抓在她手里的遥控器能够连续按上一个晚上不歇火,这个台那个台由头转到尾(一共54个有线台)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充分显示出她的耐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递减效应,当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感兴趣的节目(都市言情剧之类)后,便很快堕入到了剧情中,一边看还一边悄悄啜泣(廉价的眼泪为莫名其妙剧中人的坎坷命运而洒,表明她的良知怜悯仍然洋溢在内心深处)。
  
  当旁观者将视距从风景女人身上挪开,扫描一下屋内的情景时,将会看到风景女人已经将擦眼泪的脏纸巾扔了一地,茶几上地板上瓜果皮屑太妃奶糖纸牛肉干包装纸不知不觉也扔了一大堆,简直遍地狼藉。当悬挂在墙壁上的有着童话小屋造型的时钟里那个报时小鸟儿出来鸣啾第十二次的时候,她已然疲惫不堪地呼呼睡去了。旁观者目光一瞥际,会发现她不知何时已将一床薄薄的丝绵被拖在了身上(此刻正是深秋初冬交替之际)。
  
  这个时候,旁观者仍然没有看到风景女人审美主体出现,却听到了她嘴里发出的一阵阵小呼噜声(香鼾,瞧她睡得多香啊)。这个时候,如果她的审美主体依然隐身(偷偷地在QQ上和PLMM聊天吗?),不请她到床上去睡,或体现关爱精神直接地将她抱到床上去,她就会任性地一夜迷糊到天亮,翌日醒来时候的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她会伤心哭泣难过吵嚷发脾气(总之一个意思),觉得自己成了天底下最受人冷落最不着人疼爱的小可怜。
  
  转眼间,旁观者又看到了风景女人接近上班临出门前的那一时刻情景。这里有必要回溯一下风景女人的身份,她或许是OFFICE小姐,或许是银行外企白领,或许是职业编程师教师网络管理员等等,总之,她有着可以标榜的小资身份、时尚气质,自然也有着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内涵(学历达到专科、双本、硕士、博士后也有可能)。在这个普通寻常的清晨,风景女人睁开了惺忪的双眼,为自己竟会在沙发上睡了一夜怔忡许久又强打起精神(总是吵嚷她也觉得没劲了),再将梦中的忧郁和情爱问题稍微考虑一番之后,便开始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出门发愁了(这样的问题她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节假日除外)。
  
  风景女人之所以引人注目,除却很有学问,穿衣服也颇有讲究,她知道自己即使不是天生的美人胚子,只要穿上得体的衣裳走上大街照样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赚来不少回头率。但如果浅显地认定她穿漂亮衣服只是为了给别人看,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未免大错特错,根本不了解风景女人。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女人体内有一半异性物质,思想内心更是无法用纯粹生理学意义界定,当所受环境教育及自身体内荷尔蒙比例稍微失调等因素,而发生孤芳自赏现象,或干脆就是自恋,也毫不奇怪。在普遍人格加权无法充分压抑个性人格的现代社会,女人欣赏自己(自恋)未免不是时代进步象征。因此她倘佯车水马龙流光溢彩诸人文景观中其乐陶陶,甚至乐不思蜀忘乎所以都无可厚非。
  
  本文审美对象DD风景女人平素收罗的衣服实在太多,款式花样琳琅满目,色彩千变万化,从戴在头上颈项的首饰到脚上的饰物及鞋子,真是难以计数,五十套最新流行款式衣裙不嫌多,四十双国际风格鞋子不嫌少,当打不定主意穿哪一套衣服和审美主体吵闹“我没有一件衣服穿!”时候,她的五门大衣柜或单独衣帽间里早已堆得满满当当,倘使不小心碰了橱门,里面的衣物会像自释放RAR或ZIP格式压缩文件,一古脑倾泄而出。归根结底,她的问题症结在于缺乏色彩搭配训练,又因为条件限制,暂时尚未想到花钱雇一位这方面的专家(色彩搭配师)。
  
  风景女人平素总爱没完没了嘀咕,自己觉得活得很累,看她的人亦觉得挺累。等到好不容易离开家,旁观者又轻易发现,无论上班途中抑或工作之余(下班更不用提了),她总会趁着各种各样机会(借口永远不会缺少)偷偷溜进商店,往两三个事先选择好的地方奔去,鞋帽、成衣、首饰、副食品部(节假日或下班之后便有点漫无边际了)逐一审查,仿佛专业市场巡视人员。当她在时装屋(如今的商场成衣部都装修得别具一格)盘桓许久,逐一将时装套裙在身上比比划划,又不厌其烦钻进钻出试衣间,动作飞快地穿穿脱脱,小心翼翼地审视镜子中的自己,琢磨穿上衣服上街后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当她最终满意的时候,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数便被拉动了。
  
  风景女人慌里慌张地将千儿八百两银子眼皮儿都不带眨一下地扔给了店家兴冲冲地奔回家后,继续站在穿衣镜前来来回回地转动身体打量自己,还会仿照时装模特儿走猫步。这时,风景女人的审美主体出现了,他抱着胳膊冷眼望着女人,忽然问道,“上次买的那套衣服呢?”风景女人随便地瞄了他一眼,“上次买的什么衣服?”她早已想不起来了,就是身上正在试的这套衣裙一夜之间也会忽然消失,不是被压在了箱子底下(她宁愿扔掉也不会送给别的风景女人),就是捐给了贫困地区的人们(让农村的姑娘媳妇儿捧在手上穿也不是,不穿也不是,穿了不能下地干活,不穿又辜负了风景女人的善心,难啊)。
  
  旁观者在风景女人衣服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现在请将目光挪开,看看风景女人那个价值不菲装饰漂亮的意大利PRADA(波之达)名牌鳄鱼皮小挎包,当包包口敞开呈现底朝天姿态时,里面的东东唏哩哗啦流泄了一地,什么东东,这里忽略不计,请注意,风景女人钱包里的硬通货已经消失了(准确地记叙应该是她信用卡里的银子都被POS机刷光了),透支造成的尴尬让她在商店小姐跟前面红耳赤,肾上腺激素狂涌,因此回到家抖完了蔬菜(口语借用,指代添油加醋描述在商店的窘状)之后,她的小巴掌已经戳在了审美主体的鼻子跟前:抬银子!
  
  男人挣钱女人花,天经地义。自打父权社会形态占居人类集合主导地位以来,道德男性基本摆脱了动物的原始本能(这里的本能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所界定的无关),但鱼台老翟(羽佳)狡辩雄性动物仍然普遍存在着“种马现象”(在季节变化或寻找丰润草场的迁徙过程中,处于发情期的年轻漂亮母野马身边总会跟随一匹成年公马,锲而不舍想方设法欲跟美丽的马小姐碰脸磨颈,以期获得垂青。一番死缠烂打过后,马先生的讨好卖乖终于让起初压根儿瞧不上它的马小姐内心渐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DD日久生情生理需要感情空虚?总之马小姐也是迫切地需要填补苍白的精神生活啊DD身不由主地跟着马先生私奔了。他们的幽会过程当然妙不可言,忽略不计。当马先生顺利地结束了虚假的爱情游戏,便迅速暴露出了丑恶的嫖客嘴脸,撇下仍需性后戏温存的马小姐,洋洋得意地返回了野马群),“在动物世界,很多雄性动物只在交配季节才去追逐雌性同类。一旦交配结束,雄性动物便纷纷离开雌性同类。至于在雌性怀孕或生育的季节,很多雄性动物则不知道那里去了。”
  
  老翟的发现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只要随便举出鸟类动物的恩爱关系便足以将他批驳得体无完肤,至于他将自己对马小姐怜香惜玉的牢骚发在了人类头上,更是张冠李戴匪夷所思。由此延伸出恩格斯在研究家庭作为私有制起源的时候将婚姻中的女人都贬为妓女,妻子与妓女的差别仅在于整体批发和一次性零售,更是胡扯蛋。眼下的人类社会两性关系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他们所说的“种马现象”和“妓女论”,不信请看风景女人在家中的表现:当她将纤细的泛着玉色光芒的柔荑戳在审美主体鼻子跟前时候,一番娇嗔(哭闹,或暗暗啜泣,或激动地指责男人不再疼她、爱她、对不起她,当初和他结婚算是瞎了眼)过后,审美主体没有不老老实实乖乖投降上银子的。
  
  但紧随其后风景女人的代价也非常惨重,她在审美主体眼中就此失去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观赏性。或许她内心深处的女权主义观念不自觉地裸露出来,欲有意识地淡化自身性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为了更加完全彻底地贯彻女权主义信念,消除审美主体对她的后现代主义审美欲望,风景女人硬是给审美主体规定了数项制度:不许吸烟(偷偷吸可以,但不能让她闻到烟味,办法是及时漱口刷牙嚼口香糖),不许喝茶,不许打麻将,银耳莲子汤煨好了只能让她独自喝(女人需要补阴),审美主体必须卷起袖子干家务活,洗自个儿衣服,洗她扔在床边沙发乃至满屋子的衣服(她每天都换衣服),如果适逢夏天,则必须手搓,不许开洗衣机(倒不是为了省电)。此外,煤气没了要赶快去换,电灯坏了要立刻修好,扛米打油买菜用吸尘器搞清洁卫生(她推诿不会使唤机器,其实比鬼都精,原装进口踏板摩托车骑上就奔,根本不要人教,尽管歪歪倒倒在路上划龙,速度却不低,估计至少达到五十迈。而一个钟头前她还胆怯地对售货的老板小声说,只敢在慢车道上骑。岂料卖车的老板心明眼亮,当时便朝她冷笑一声,你这种人我还不清楚,糊得鬼啊!三天一过,你恨不得弄辆公路赛骑才过瘾!)。
  
  打住!再往下描述便有点婆婆妈妈了。请旁观者从偷窥风景女人的私人生活场景脱开身,看看“审美的愉悦和快感来自于(文学艺术)作品流传中的沟通以及在其中对他人与自身的重新发现”接受美学派的(文本阅读)观点。姚斯(Hans R. Jauss)认为,“只有透过阅读,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拥有现实的生命,并使其生命在不同时代的读者重新阐释对话中获得无限的延续。也只有透过读者的阅读过程,作品才能够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按理风景女人的审美主体严格遵照以上观点审美风景女人时应该能够获得心灵的愉悦和感官的快乐,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使风景女人自身所具有的那种活生生的现实意义(美丽)都在这种距离匿失的阅读过程中丢失了,他已经看够了风景女人,感到厌烦了,无论这个审美客体多么标致本身具有何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再也没有审美的闲情逸致。请注意,此时的审美主体在审美客体(文本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与本文开头部份所述的江西老l“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抱怨如出一辙,都是传统(阅读方式)审美观念的失败。
  
  然而,审美主体在失去观赏自家风景女人兴致之后,对其他与已不相干风景女人的审美欲求依然存在,倘使走在路上迎面撞上一位愠婉动人又娴静的风景女人,不用他开口讨好穷忙活,也无须付出审美理论的学习代价,只需远远地瞄着这道美丽风景,暗暗地体会审美风景女人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注意一个新的词汇出现:网恋。互联网络更神奇了,审美的时候甚至连传统的平面与立体阅读方式都消失了),他会真正地感觉到审美对象与已无关的那种轻松愉悦,这个时候,阅读的间离效果便出现了。
  
  就传统文本而言,一部文学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能否使得读者轻而易举地陷入情节的跌宕起伏之中(与风景女人恋爱),产生迫切需要参与文本互动过程的强烈欲望(与风景女人融为一体冲动最典型例子:宝、黛的爱情悲剧使得许多人忍不住欲为《红楼梦》狗尾续貂),从而使得已经死去的作者(罗兰巴特语,指完成文本的作家)又重新复活了。然而,汤显祖、曹雪芹、莎士比亚、拉伯雷、雨果、托尔斯泰、詹姆斯.乔依斯、弗吉尼娅.伍尔芙等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创作梦寐以求的伟大成功经过后现代主义文本观的解构,已经一钱不值。综合迦达默解释美学文本观和德里达的解构文本观精要产生的耶鲁学派文本观认为,无论怎样优异的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让审美主体(高级阅读)产生文本的陌生化效果,就是一种最完全的阅读失败,本文描述的风景女人在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中使之发生的角色转化,便是形象的说明。
  
  当然,上述的阅读失败罪责并不在于文本自身(重复:作品完成作者便已死去,既无法透过作品阅读与阅读者建立互动关系,也没有向读者交代文本建构精神内涵义务),而在于阅读者遵循的阅读方式。就泛泛而言的(普通读者)低级阅读来说,上述的阅读过程(风景女人=文本,审美主体=读者,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阅读作品的关系,民间形象说法:阅女人无数,便与之含义相仿)也就是颠覆文本审美的过程,当阅读因情节的设置过于贴近文本时,阅读便容易遭受情节的摆布而忘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化学变化认知影响直至造成三度思维空间的缺失,最终难以透彻地明晰作者创作文本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文本隐藏的信息代码无法为普通读者察觉识破的缘故。
  
  而专业审美主体或受到过良好训练的文艺批评家则不同,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会主动地(或许是不自觉地)遵循罗兰巴特后现代主义文本观,有意识地与作品拉开距离,绝对不允许自己轻易地沉浸到文本的情节设置当中(与风景女人恩爱缠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距离产生美),找出死去作家安插埋藏在文本中的那些信息密码,真正意义地完成作家DD作品DD阅读对象的内心思想交流,达成三位一体效果,换成通俗的描述,就是默契的情人们在互视过程中,即使彼此不开口说话,仅仅通过目光的交汇,心灵的苍穹已然响起了和谐的奏鸣(感应到彼此的想法意图)。
  
  如上高级文学作品审美过程(阅读方式)诠释如下:耶鲁学派文本观学者米勒(J.H. Miller)认为,在文本高级阅读过程中,读者绝对不应当允许自己成为阅读对象(文本)奴隶,绝对不应当仅止满足文本作者对文本定义的形式理解和阐释,而应当有意识地发现作者在建构文本时未能主动设置或(限于自身学识修养与社会经验等)根本不可能发现与理解的那些内在意义(即使作品已经表现出来了,但作者未能主动意识到),这就是一种“文本的不可阅读性”。
  
  按照这种阅读观念,文本研究者不应当遵循通常的阅读标准(泛指逻辑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关系所定义的那些思想概念)理解文本的内在涵义,并且不应当按照文本建构时故意设置的那些情节套路去寻找其隐藏在文本中的所谓思想理念(说白了,就是不要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进而将自己从文本的逻辑、修辞、语法、结构等诸关系中解脱出来(不要被故事情节迷惑),也只有挣脱了作者在文本建构时提供的社会场景与创作主旨(思想体系),按照自己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定义自由地发挥文本所提供的创造性条件,在颠覆文本的所谓“乱读”过程达到一种解构的意义,只有完成了上述意义(阅读者和批评者)对文本的破坏与认识偏差所形成的(哪怕是错误的)独特理解,才能解构出作者在文本设置过程中所没有附加的那些东西(人们经常听到作者抱怨读者竟能够在文本中读出其他东西,是歪曲了他的创作本意。这个时候作者所辩称的并未在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意义,显然是他所不懂得的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的结果),便是一种高级阅读参与文本二度创作(更新作品)的必要起点。
  
  结语部分:通过本文的上述阐述,人们(高级读者或文艺批评家)应当明白,只有遵循这种符合后现代主义基本精神的阅读(风景女人审美)方式,才能够引导自己对某些貌似正确的理论加以彻底的拒绝或修正,避免简单化地通盘接受强势话语权机关所散播的那些包裹着华丽外衣的谬论,继而达到建构属于自己(作品与)对世界独特认识的目的(当然,倘若拒绝本文提供的视点,爱怎么的便怎么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取景框之艺术篇――少典-风景女人与后现代主义审美

驴子的结论:

通过本文的上述阐述,人们(看得懂读者或看不懂的读者)应当明白,本文作者只有使用这种生涩的非汉语的书写方式,才能够引导读者对作者云山雾罩的理论加以彻底地接受,从而复杂化地通盘接受貌似高深的作者所散播的那些包裹着华丽外衣的简单道理(作者极其可能阐述的是:猫吃老鼠[注一]),继而作者达到建构属于自己对世界白日做梦般的独特认识和读者因为看不懂而产生的崇拜。

注一:“猫吃老鼠”在理论家的表述是:猫这一审美主体通过老鼠的解构而达到愉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取景框之艺术篇――少典-风景女人与后现代主义审美

所谓后现代破坏的多,建构的少,只学会把清水搅混。
看这种文章,千万不要被他吓住,觉得自己看不懂。
基本上这不是读者的问题,是作者在发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9-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取景框之艺术篇――少典-风景女人与后现代主义审美

论第二种科学


刘华杰、呼延华


――――――――――――――――――――――――――――――――――
●“多年来,我对美国人文学术某些领域学术严格性标准的明显下降,颇感不舒服。于是,为了检验流行的学术标准,我决定实施一个朴素的实验。”
●表面上它反映出人文学者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但当一切还原为话语、解释、语境、主体间性、社会建构之后是否就不再需要严谨的论证?
●“如果科学仅仅是我们同意称之为真的所谓社会的约定,我犯不上将我一生中大量美好时光花在这上面。”
●索克尔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充分暴露人文学者与科学学者之间的分歧,从而促进他们之间公开而坦诚的对话,为他们的沟通作好基础性工作。
●应当有意识地探索新的文化流派,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文化,当前迫切要做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
――――――――――――――――――――――――――――――――――

引子:童话故事再次吸引大众

  对后现代思潮有研究的专家,可能看过《社会文本》(Social Text)这个杂志。它1978年创刊,是一部关于文化和政治分析的学术季刊,编辑成员包括纽约市最有影响的一批学者、批评家、艺术家和作家,他们自以为秉承了广义的左翼政治传统,这些“文化精英”大多接受现在在中国学界竟然也时髦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观点。《社会文本》共有14个编委,罗宾斯(B.Robbins)和罗斯(A.Ross)共同担任主编。最近几年此刊物出版了几个专集,分别讨论生态学、大众文化、后殖民主义、激进民主和全球重构等,1996年春夏合刊(#46/47)开辟了“科学大战”(Science Wars)专栏,刊出了一篇长达35页的论文《跨越边界:通向量子引力的变换解释学》。作者是纽约大学物理系数学物理学教授索克尔(Alan Sokal)。 三周后索克尔在《交流》(Lingua Franca)杂志发表解谜文章《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彻底否定了前面的论文。当然不是因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变得迅速而捉摸不定,原来作者只是想试探一下《社会文本》,故意投其所好,有意模仿后现代“行话”,装出对科学批判很在行的样子,撰写了一篇纯粹胡说八道的所谓研究论文,而杂志社堪称学界精英的后现代学者(杂志社编辑)竟一无所知,反而认为论文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正式发表出来。

  此学术丑闻一经曝光,立即引起学术界、科学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两种文化”(指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争论迅即白热化。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印度、比利时等地报刊纷纷就此“索克尔/《社会文本》事件”连续发表多篇评论。相当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数学家,当然还有记者和广大因特网(Internet)爱好者,参加这场讨论,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S.Weinberg)。物理学家索克尔当之无愧成了文化明星。

  索克尔,一个研究临界现象和量子场论的物理学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这种恶作剧是否违反学术道德?这种精彩的社会学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人们是如何评论的?后现代的科学批判是否因此而遭受严重挫折?索克尔事件对于“两种文化”之争起了什么作用?启蒙、后现代与文化政治中的“左派”是什么关系?

1、实验者的一级动机:检验学术水准

  人们也许立即觉得:是不是小题大作了?世界上每天发生着数不清的恶作剧,索克尔事件充其量说明《社会文本》审稿不慎,被人愚弄了。但这种简单的解释与事实不符,也低估了物理学家索克尔的明确动机。索克尔是位科学家,以前在尼加拉瓜大学教书多年,后到纽约大学物理系任教,研究领域是临界现象和量子场论,曾与同事合著《随机行走、临界现象与量子场论初步》(Springer,1992)。业余时间,索克尔十分关注科学哲学和文化批判。“多年来,我对美国人文学术某些领域学术严格性标准的明显下降,感到颇不舒服。”但是他同时觉得自己仅仅是一位物理学家,办事讲求逻辑、理性和经验证实。“于是,为了检验流行的学术标准,我决定实施一个朴素的实验,尽管公认是一个未加控制的实验:这家领衔的文化研究期刊是否会发表一篇它看起来不错又迎合了编辑意识偏好的掺入了胡言乱语的论文?”索克尔于是于1994年11月28日向《社会文本》提交了一篇迎合后现代观念、努力化解科学客观性的“论文”。主编罗斯认为不错,于1995年5月13日又让索克尔做了一定的修改,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前面提到的,《社会文本》主编们没有识破计谋,竟将这篇冠冕堂皇(实则错漏百出)的“学术论文”正式刊登出来。

  事后索克尔承认文章完全是故意捏造的,《社会文本》的编辑起初仍然不相信。索克尔于是得出结论:不幸的是,这些人文学者的学术水准的确不佳。

2、泡沫学术:当真假、好坏的标准被解构了以后

  索克尔提交的论文大量断章取义地引述了知名科学家(如玻尔、海森伯、贝尔、闵可夫斯基、爱因斯坦、玻姆)的言论,也十分内行地转论了后现代文化大师(如利奥塔、拉康、德里达)论科学的精彩片断,还恰当地指出了当代十分活跃的社会文化研究精英们(包括《社会文本》的主编、编委们)的研究成果。所使用的语言完全符合规范,从形式上看似乎没有破绽,为此索克尔还真下过一番功夫。

  但是论文的好坏不取决于形式,甚至不单纯取决于它的结论(索氏的结论当然是《社会文本》求之不得的),而主要取决于内容、论点与论据的组织方式。索氏论文长达35页,列有217篇参考文献(个个准确无误,没有虚构),此外还加有109个注释(条理清楚);此文开始是一段序曲,说明本文的动机(不是真实动机!)在于阐明社会文化批判对于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有重大作用,客观知识和独立于人存在的客观对象的概念应当抛弃。接下去列出6个小标题:1)量子力学:不确定性、互补性、不连续性和间性(interconnectedness)。2)经典广义相对论的解释学。3)量子引力:弦、编织或者形态发生场(morphogenetic filed,新时代术语)。4)微分拓扑与同调(homology)。5)流形理论:整体与边界。6)跨越边界:通向一种人文科学。最后是“致谢”。

  索氏试验论文的荒谬性在于三个方面:1)有意掺进了大量常识性错误,有点数理知识的人,甚至中学生,也能识别出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认为复数理论是最新数学成就,将量子系统中的“不可对易性”等同于“非线性”,认为圆周率和万有引力常数的数值也可以随着新的科学发现而变化,认为拉康的心理分析推断被量子场论所证明,数学集合论中的相等公理类似于女性主义(feminist)政治学中的同一(homonymous)概念。2)全文几乎没有论证,到处是一些自信的断言。论文虽长,但除了谁说谁说,还是谁说谁说,除了论点就是结论。这也许符合某种\"主义”的文风。3)乱用时髦的科学名词。如相对论、多维流形、浑沌理论、突变理论、隐变量、普朗克尺度、引力场、微分拓扑、弯曲时空、超弦、对称二阶张量、同调群等。文章虽然没有一个数学公式,但堆砌了如此多的科学术语,面貌可敬,难怪《社会文本》丧失判断力。

  索氏的“论文”讨论的是理论物理学的成果(如量子引力)与时髦的文化批判理论(如解释学、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社会文本》编辑们对现代科学,甚至传统科学,完全是外行,他们看重的仅仅是自己喜欢的结论,因而完全相信索氏论文的坚实性。

  表面看来这仅仅是由于知识爆炸,当代人文学者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实际上这道出了一个显见的事实:当一切还原为话语、解释、语境、主体间性、社会建构,任何论点就不再需要严谨的论证,自信和伪装出来的博学便是一切。《社会文本》主编本可以就索氏的论文,征求科学家意见,但他们没有,他们很得意,他们相信他,相信他的诚实。实际上他们总是以学术精英自居,丝毫不怀疑自己的眼力。当肥皂泡越吹越大时,危机是潜伏着的。

3、连锁效应:索克尔成了明星

  《社会文本》两位主编罗宾斯和罗斯迅速在《交流》杂志上对索克尔的行为作出反应,索氏正是在此杂志上公布秘密的。文中谴责了索氏的欺骗行为,认为这违背学术规范,同时也对《交流》杂志事先未与同行通报一下就将索氏的文章刊出表示遗憾。此外两位主编还作了一些说服力不强的辩解:如本杂志不采用审稿制,主编事先也发现索氏的文章是拼凑的,假如此文章出自人文或社会科学学者之手,可以认为它有点过时了,但考虑作者是位物理学家,于是就刊出了。

  索克尔接着又给《社会文本》投去一稿《跨越边界:跋》要求发表,遭到拒绝。此文最后发表在《异议》(Dissent)杂志1996年秋季号上。在此文中作者进一步指出自己的深层动机:为“左派运动”寻找合适的方法。他说:“我承认,我是一位不害臊的老式左派人物,我很怀疑解构如何能够帮助工人阶级。我是一个墨守陈规的科学家,我天真地相信存在一个外部世界,也相信存在关于这个世界的客观真理,我的职责就是去发现其中的一些真理。如果科学仅仅是我们同意称之为真的所谓社会约定,我犯不上将我一生中大量美好时光花在这上面。”

  1996年10月30日索克尔在纽约大学作演讲(最后以《寻求理性、证据和逻辑》为题发表在《新政治学》杂志1997年冬季号上),再次强调自己对左派运动未来的担忧。他认为自己的深层动机不是为科学辩护,而是基于美国学术界的左派运动日益脱离社会实际,沦为晦涩的语言游戏,从而对左派的发展有危害。

  1997年8月1日索克尔受特别邀请为《建筑在沙滩上的家园:后现代主义者科学神话曝光》(N.Koertge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撰写专稿《<社会文本>事件证明了以及没有证明什么》。篇首引用了劳丹在《科学与实在论》中的一段话。索克尔说:“我承认有些难为情受邀为这部关于科学的历史、社会学和哲学的文集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我毕竟不是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我仅仅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对科学哲学有些业余爱好,对于清晰地思考问题或许还有点朴素的技能。所以,《社会文本》的发起人之一阿罗诺维兹(S.Aronowitwz)称我学识浅薄、是个半文盲,绝对正确。”他解释说,尽管他的举动可能带来一些伦理学问题,但他的动机和所尝试的实验是完全严肃的。可贵的是索克尔在此文中还对科学社会研究究竟应该考虑哪些问题,以及怎样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相当程度上代表了科学家群体的期望。

  索克尔与比利时科学家合著的一部书《知识赝品》在法国出版,引起后现代之乡学界强烈反响,目前索氏正在准备此书英译本。

4、读者的反应:信息时代的大众传播

  这是题外话,我们还是看看国外学术界如何评论此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1996年8月8日在《纽约书评》上写了一个优美的长篇评论《索克尔的戏弄》。他说此事件使人想起学术界其他一些有名的欺骗案件,如由陶逊(CharlesDawson)制造的辟尔唐人(Piltdown man)伪化石事件和麦克尔逊(JamesMacpherson)导演的伪凯尔特人史诗《奥西安》(Ossian)事件。区别在于索克尔为的是公众利益,为了使人们更清楚学术标准的下降,他自己主动揭穿欺骗行为。而那两起事件是有人为了私利故意做伪,并由别人加以揭露的。温伯格说:“科学家与其他知识分子之间误解的鸿沟看起来,至少像斯诺若干年前所担忧的那样宽。”(斯诺1959年5月描述了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作者注)。

  美国奥林比亚市的莱顿(David Layton)1996年给《交流》杂志去信说:“我很高兴看到有人证明文学理论皇帝没穿衣服。对我这样一个相对新式的人文学者而言,只是在近来才接受了这个强烈的、辛酸的教训。我当初追赶学术潮流,在我的学位论文中激动地证明后现代幻想如何显示了科学话语的文化建构性。但是当我读了更多的东西后,认识到攻击科学话语的后现代思想者们根本没有思考,只是在玩概念游戏。同索克尔一样,这种怀疑导致我的思想转向。”

  《社会文本》创始人之一阿罗诺维兹在1997年冬季号《异议》杂志上为《社会文本》辩护。他说,索克尔也许不该选择《社会文本》作为攻击对象,难道他真的以为此杂志的编辑们都拥护解构主义,怀疑外部世界的存在性,并且反科学吗?如果真的如此,他或者误读了创刊17年之久的这家杂志,或者他的选择相当任性。“他(索克尔)相信理性、逻辑和真理完全是不成问题的。他有一个持久的信念:通过严格使用科学方法,自然就会得出无偏见的真理。按照这个教条,存在‘客观真理’,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引力存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自然定律。所以索克尔从来就没有考察证据或者事实的本质,只是简单地接受它们,如果它们是通过称之为‘科学’的领域的某种算法推导出来的。”

  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史、科学哲学教授、女性主义者凯勒(E.F.Keller)认为,《社会文本》主编的辩解苍白无力,只能使事情更糟糕。从事后现代科学研究的学者所做的严重脱离实际需求,当真理、客观性、科学证明的有效性被化解后,学者们便没办法区分学术质量。

  英国杜海姆大学社会学、社会政治教授富勒(Steven Fuller)说:“作为《社会文本》的作者之一,我必须承认当初我并没有发现索克尔的诡计。相反他在文化研究中的博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当时想:如果这位物理学家更多地了解他自己领域的历史,他就不会陷入充满后现代套话的散文中。”富勒于是诊断出,索克尔是未受物理学历史教育的牺牲品,此人过分相信文化研究的激进主张,而不了解自己领域前人(如迪昂、彭加勒、赫兹、马赫等)所做的研究。

  纽约大学哲学教授内格尔(Thomas Nagel)和玻赫西安(P.Boghossian)认为:“索克尔事件提出的中心问题不是科学的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是否合法的问题,而是今日在‘文化研究’旗帜下松散地集合起来的学者对所从事的工作是否胜任的问题。”

  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莫莱蒂(Franco Moretti)教授特别反驳了《社会文本》两位主编的解释:“《社会文本》并未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是求助于各种维多利亚式的虔诚(‘欺骗’、‘伦理的破坏’、‘不负责任’、‘良好愿望’、‘忏悔’),以求驱除索氏的戏弄。来吧!你是一家学术争鸣性的期刊,并开辟了‘科学之战’专栏。放下你的架子,接受事实,只有这样更有趣的讨论才能开始。”

  显然争论还会持续下去,胜负一时难有公论。实际上,重要的不是哪一方胜利,显示哪一方更高明,让哪一方丢尽脸面,而是通过此次公开、坦诚的直接对话,真正暴露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歧所在,为它们的沟通作好基础性工作。这也正是这次空前文化大辩论的意义所在。

5、文化论争与流派分歧

  前面提到,索氏恶作剧有两层目的。索克尔本人在多种场合自称是政治上的“左派”,同情工人阶级,他曾在尼加拉瓜桑地诺政府下的大学执教多年。在政治立场上他与诸多后现代主义是一致的,因为《社会文本》的一些创始人也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索氏认为他与那些人文学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左派运动的策略和方法所持的态度。索克尔认为人文学者所采取的解构办法,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使主观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泛滥。

  索克尔事件给人什么教益呢?是否就据此大加攻击人文学者,进一步加剧本来已现裂缝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科学界是否一如继往地指责人文学者缺少基本的自然科学素养从而应当从中学课程补起;而人文学者是否继续指责科学家没有文化、只顾拉车不会抬头看路、死脑筋走到底、成为社会政治的牺牲品?

  这种看法太陈旧了,人们早就发现了其中的弱点:知识分子窝里斗,不能团结起来,从而不能在社会上扮演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独立的角色。曾记否,知识分子整知识分子最在行。

  对于《社会文本》事件,存在这样一种假象:以为此番争论可化归为“左翼反科学派”和“捍卫传统价值的科学派”之间的争论。“我们要特别强调政治上的左翼未必与反科学有必然联系,同样传统价值的捍卫者也未必与科学更接近多少,有时恰恰相反。”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凯勒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

  回到中国现实,在世界之交,中国的文化争论潜藏如下几个线索:启蒙派、国粹派、保守派和后现代派。这种划分可能过分简单,但大体上没错。这几年,在学术界最流行的是国粹派和后现代派(请不要对号入座,这里的分类十分笼统,未必适合某一个具体学者),这可从出版物的数量以及所举办的学术会议次数、规模得到验证。但是这两派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国粹派缺少科学精神,并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不加分析地一味宣称下世纪是儒家文化的世纪。后现代派脱离中国实际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知识阶层的话语形式,同时一定意义上继承了其反科学传统,此外作为边缘性的后现代,砸罐子容易造罐子难,它处于边缘时总是合理的,当其向中心挺进时,它的意义和生命力就完蛋了。

  要建设民主、富强、可持续发展的新中国,文化领域这几派单独哪一支都不能胜任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同时有意识地探索新的文化流派,构建一种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文化。当前迫切要做的是整合人文与科学的分裂。(感谢索克尔提供文献帮助,并同意使用图片)。

  请看如下网址:http://www.physics.nyu.edu/faculty/sokal/index.html。索克尔(Alan David Sokal,sokal@nyu.edu),1955年1月24日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现为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统计力学、计算物理、多聚物物理。198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已发表专业论文80余篇,从1996年起用英文或法文发表文化争论文章18篇,与布里克蒙合作出版法文版专著《知识赝品》。(《中华读书报》1998年01月14日)

  补记:不久前,从范岱年先生处已经见到《知识赝品》的英译本《时髦的胡说》,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应当看看此书。(1999-1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12:26 , Processed in 0.09232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