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93|回复: 7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

木犹如此

   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大司马桓温统帅五万军队,第三次北伐。大军从姑
孰(今安徽当涂)出发,途经金城(今江苏江乘县附近)。这一年,距他出任琅
琊内史(晋朝北方领土丧失后,在南方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以示恢复之志。
琅琊就是侨郡之一,治所金城)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七年,距他离开金城,升任
徐州刺史的时候也已经二十多年了。岁月无情,当年的豪侠少年已届暮年,故地
重游,不能不感慨万千。史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
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
)。时空错置的巨大反差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八个字间表露无遗。先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歌声依稀可闻,孔子“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的喟叹犹在耳边,汉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人生天地
间,忽如远行客”的挽诗恍如昨日。这些对于时光如梭人生如梦的感慨,本已如
万千星辰,撒落在岁月的银河之中,清影摇荡,荡涤过不知多少逆旅过客。曾几
何时,永嘉乱起,众灵在杀戮中变得微不足道,人生在杀戮中变得不堪其负,然
而,就在这时,我们听得了桓温的“木犹如此”,看到他的两行热泪,在刹那间
洗刷掉了百年战乱蒙在生命意义上的灰尘,映出岁月银河中金城柳树的倒影。“
木犹如此”的涟漪,从那时候起,就没有消失过。百余年后,南北朝人庾信在『
枯树赋』中写道“昔年种柳,依依江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
以堪!”再现其凄婉,再数百年后,南宋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
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h英雄泪”,再
现其悲怆。他如唐人“庭树不知人去尽,来春犹发去年花”,“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几回死”等等,都可以清楚得看得出“木犹如此”的影子。
  作为气息相通的英雄,辛弃疾捕捉到了桓温慨叹时的英雄泪。的确,“攀枝执条
,泫然流泪”,这跃然纸上的真性情,壮志未酬的英雄泪,才真正是“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的灵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祖歌,是因为
荆柯冲冠一怒方成千古绝唱;“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困惑,是因为刘琨
这位桓温极其崇拜的英雄“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的时不我与方能在胡笳悲
鸣中喷薄而出、“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歌,是因为高欢烈士虎泪方能“笼盖
四野”;“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同样是因为桓温“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才拥有凌驾其他岁月感慨的气势,才拥有让天下英雄息息相惺的力量,千载而下
,才能让辛弃疾为之一h英雄泪!
  这一年桓温五十七岁,当年有名无实的侨郡太守如今已握有东晋大半江山、军队 ,是东晋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那么,他未酬的壮志又是什么呢?能是什么呢?
  五十多年前,还是儿童的桓温为传奇人物温峤所欣赏,从此以温姓为名,温峤真
得看得透此儿奇骨中的气概,听得出他啼声中的志向吗?四十多年前,还是少年
的桓温经过枭雄王敦之墓,连呼“可儿!可儿!”。王大将军若地下有知,他听
得出当时少年的抱负,看得出今日英雄的壮志吗?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评语,对桓温同样适用。然而有些时候,万全之策是
不会有的。我猜想,在他挥师从姑孰出发的时候,他心里就清楚他已经走上了一
条不归之路,成则为魏武晋宣(司马懿,被追尊为晋宣帝),败则为王敦苏峻。
在金城“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的失态,并不单单是为了岁月的无情,更是因为
木犹如此,时不我待,只能放手一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想他会回味自己的
过去,看着当年的贫穷少年一步步得奋斗,看着帝室的女婿在金城等待时机,看
着晋朝的方伯西灭成汉,北伐关中,剿灭姚襄,看着晋大司马威名日盛,势力一
步步得从长江上中游包围建康,也看着白驹影中金城柳树一点点得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少年桓温

  桓温十世祖是东汉大儒桓荣,但我想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大家可能还
记得三国有个叫桓范的人,他是曹爽的智囊,在高平陵之变后被司马懿所杀。据
考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他很可能就是桓温的六世祖。桓温父亲桓彝
,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渡江后很快就跻身“八达”(一个类似于竹林七贤的团
体)之列,更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大功,封万宁男,成为东晋名臣。
   少年时的桓温不谨小节,颇有些少年无赖的架式。桓家家贫(这一方面说明桓彝
是个清官,一方面说明桓氏家族在东晋势力不大,不是琅琊王氏一类的高门大族
),而桓温喜欢赌博,有一次输惨了,债主逼得紧,桓温走投无路,只好去求擅
长赌博的表兄袁耽。袁耽当时正在服丧,桓温本来担心他不答应,不料袁耽大声
说好,对桓温说,你到时候只管大声喊就行了(我估计就是让桓温当啦啦队员)
,保你赢。于是急匆匆得换掉丧服,兴冲冲出去后才发现丧帽还戴在头上,于是
把丧帽藏在怀里。债主见来了个毛头帮手,不以为然,说,“你总不会就是袁眈
吧!”,当下摆开赌局(樗蒲,三点水换提手,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赌具叫做
“马”,类似骰子,各面或黑或白。每次扔五马,五黑为卢,采最大,二白三黑
为雉,次之,所以有呼卢喝雉之说。其他采为枭、犊、塞等)。袁耽边赌边大呼
小叫,旁若无人,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加上桓温在旁边吆喝助阵,债主很快就
输了上百万,袁耽见赚够了,于是从怀里取出丧帽扔向债主,洋洋得意道“你难
得真的认识袁耽?”〖有趣的是,这兄弟俩对赌的时候,袁耽竟然输给桓温,这
时候袁耽发脾气,乱扔赌具,可惜他运气太差,这耍赖皮的一幕碰巧被大赌鬼温
峤看见了,又是一顿训导,说什么\'看见袁耽发怒,才知道颜渊(不迁怒于人)的
可贵啊\'。(题外话,温峤赏识桓温,这话说不定有偏袒桓温的地方。况且温峤虽
然爱赌,却是逢赌必输,正是韦小宝所谓的\'羊牯\',也许桓温作弊他却看不出来。
   可怜的袁耽!)无独有偶,东晋末年的英雄刘裕也喜欢赌博,可惜他运气不好,
没有袁耽这样赌术高超的表兄弟,结果被债主暴打。他被暴打的地方,正是桓温
日后评论“酒可饮,兵可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
   桓氏家世不显,渡江又晚,在东晋看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不免压抑。桓彝凭着自
己的努力(桓彝并不是一个任诞放荡的人,却在渡江后不久就加入了“八达”这
个效颦竹林七贤的团体,很明显是在延揽声誉,为自己家族的前途努力。),终
于在政治上跻入了上层,但是其地位并没有得到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的认同。晋
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苏峻乱起,宣城内史任上的桓彝被害,桓氏地位
上升的进程被打断。作为桓彝长子,光大门楣的重担自然落在了桓温身上。这一
年桓温十七岁。
   昨日轻率飞飞扬的少年赌徒似乎一夜间成熟。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乱
平,桓温在杀父帮凶的丧礼上刺杀其三个儿子,刺杀前不动声色,刺杀时一击必
中,斩尽杀绝。如果把这次刺杀看作一局赌博的话,在这场赌博上再也看不到当
年赌光了的少年的影子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深思熟虑,谨慎持重的桓温,面对
人生这一场赌局,象若干年后他的好友刘雌兰鄣哪茄\'h搏,不必得则不为\'。
   作为忠臣遗孤的桓温,被皇室挑中,尚晋明帝女南康长公主。伴随着这场婚姻,
桓温步入仕途,在咸和七年(公元332年),出任琅琊内史,在金城某个春日里
种下了那些柳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金城岁月

  当时的北方是雄才大略的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在东线已经推进到淮河南岸,在
中线威胁襄阳,在消灭了匈奴刘氏前赵后,囊括关中,在西线兵逼汉中,对东晋
构成巨大威胁。幸运得是,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石勒卒,养子石虎杀尽石勒
子孙,夺取后赵政权。石虎虽然残暴,其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享乐、经营东北(对
付东北鲜卑慕容部、段部等势力)和对付自己层出不穷的逆子上了,所以东晋得
到了喘息的机会。当时的东晋,各方势力都处于调整期。王敦、苏峻变乱的平定
标志着武力挑战皇权的尝试告一段落,“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势力因为
王敦之乱和外戚庾氏势力的崛起而衰微,庾氏势力则因为苏峻之乱受到沉重打击
,而成帝在慢慢长大,皇权有所回升。这就是桓温出仕时的政治背景。
  桓温治下的金城是建康城外的一座军事要塞,在金城的十多年时间里,桓温种下
的不仅仅是那些柳树,还有在政坛上崛起的种子。金城地近京师,为桓温提供了
接近上层人物,延揽声誉的机会。象他的父亲一样,桓温虽然对玄学清谈不以为
然,仍然积极参加。《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他这方面的言行。关于桓温的玄学
修养,我所知不多。他曾经和好友刘赐独窦恰罚肝滤怠笆庇腥胄拇Γ
觉咫尺玄门”,而刘床灰晕唬怠按宋垂刂良允墙鸹钣铩薄!独窦恰
是儒家经典,而讲解《礼记》的人估计也没讲出什么新意,所以被刘讥讽为金华
殿语(金华殿是西汉宫殿名,是汉儒为汉成帝讲经的地方。金华殿语由此引申为
老生常谈),而桓温竟然说它跟道家玄学接近,这似乎说明他玄学修养不会很高
。但是,同样是这个刘矗制兰刍肝挛逄感У囊涣魅宋铮ā妒浪敌掠铩て吩
》37条,“桓问\'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尔\'”这是永和年间他说的话,
当时桓温已经权重天下,说不定刘有奉承他的意思,或者只是为夸奖自己拿桓温
作幌子。),未知孰是。桓温曾经参加了王导、殷浩、谢尚、王鳌⑼跏龅热说
一次清谈活动。这次清谈,被王导评论为曹魏正始之音(王弼、何晏等玄学大家
的清谈)的再现,桓温为自己能够时有会心而兴奋。能够参与如此高水平的清谈
,说明桓温自己的水平也不低。无论如何,桓温达到了他的目的,成为天下闻名
的少年才俊,接近了象王导这样的东晋重臣。
  然而桓温与当时名士区别颇大。魏晋偏重以貌取人,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年
轻内史的相貌吧。按照刘吹乃捣ǎ恰镑奕绶粹ぃ既缱鲜狻保ㄒ馑际趋
毛象刺猬刺那样硬而四向竖起,眉毛象紫石英棱角那样刚健分明);按照孙绰的
评语,是“高爽迈出”;按照《晋书・桓温传》的说法是“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
”。可见英气勃勃是桓温相貌的主要特征,迥异于当时士林欣赏的清秀白皙。桓
温自己也以豪杰自许,以功业自励,对于时间推崇的隐士风气很是不以为然(《
世说新语・豪爽》记载桓温读《高士传》,读到战国齐国隐士陈仲子种种事迹,认
为他是矫揉造作,刻薄自处,不屑到甚至把书都扔了)。殷浩是当时的隐士、清
谈领袖,誉满天下,有“殷浩不出,奈苍生何”的评语。桓温在当时与殷浩齐名
,这本来应该是极大的荣耀,但是桓温却有些看不起殷浩,“温既以雄豪自许,
每轻浩”(《晋书・殷浩传》),甚至挑衅性得问殷浩“卿何如我?”(殷浩的回
答非常有名,“我与我〖此据《世说新语》,而《晋书》所载为“我与君”〗周
旋久,宁作我”,虽然不卑不亢,气势上略弱)。
  桓温的自我定位在一件小事上表露无遗。他曾经跟殷浩、刘辞逄覆皇ぃ南掠
闷,于是上马持矛,作势欲刺殷刘,如此三番,“意气始雄”。无独有偶,东晋
初期的权臣王敦也有类似轶事。王敦因为对当时流行的歌舞艺术之类所知不多,
所以被大家讥讽为乡巴佬,在宴会上郁闷之极,于是排众而出,扬槌击鼓,音节
慷慨激昂,他的雄爽之姿才得以震惊四坐。可见英雄自有息息相通之处。桓温这
些特征,都表明了他“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刘从铩健
  桓温的枭雄之姿无法掩盖,他的朋友看得清,至少有两个大人物也看得清。一个
是庾氏家族的庾翼。庾翼是庾亮的弟弟,仅比桓温大四、五岁,为人慷慨有气概
,对殷浩一流的清谈之士非常反感,建议将他们束之高阁。他自然与同样豪侠自
许的桓温气味相投,“相期以宁济宇宙之事”。另外,庾翼又是桓温妻子的舅舅
,这次亲戚关系更加重了庾翼对桓温的器重。庾翼出镇武昌都督荆江等六州军事
的时候向成帝推荐桓温,“原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
另一个大人物是何充。这是位勤于政务的实干家,所以虽然是庾氏的政敌,却看
中了庾氏的女婿。在朝中势力微妙倾轧中,金城柳树逐渐枝繁叶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徐州刺史

  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庾翼经营北伐,计划自湖北直取中原。作为战略牵制
,庾翼表请桓温为前锋小督,兵发临淮,遥相呼应。不久,庾翼哥哥庾冰自中枢
退出,出镇武昌以为庾翼声援。而何充自徐州刺史任上入朝辅政,遗下的空缺由
桓温接替。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清楚得表明了庾氏和何充两大政治集团的妥协。庾
氏让出中枢,掌控长江中上游地区,全力北伐,以图殊勋;何充执掌中枢,同时
让出徐州给同样支持北伐的桓温。
  桓温的全职是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徐州是东晋侨州,辖有江
北的广陵等三郡和江南扬州晋陵郡,司牧中原徐州、淮北流民,治所京口。当时
东晋各州以荆州、扬州为最重,江州是交通荆扬的枢纽,而徐州、豫州是京师东
西门户,号为北府、西藩。徐州因为拥有大量强悍敢战的北方流民,又经过郗鉴
长期经营,军事力量尤其强大。京口附近江面宽阔,北方少数民族难以从京口渡
江,易守难攻,是北伐的理想基地。支持桓温出任徐州刺史,显示了庾翼对他的
器重。而何充甘愿让出这一战略要地给庾氏的女婿,也显然是看中了桓温的才能
。京口练湖水色白而味甘,可以酿造曲阿美酒。京口兵以劲悍闻于天下。他日后
念念不忘的“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应该就是这时留下的印象。然而桓温不善饮
酒,所以对京口酒的好处估计享受不多;他在徐州刺史任上只有短短两年,其间
徐州刺史的职务曾短暂被褚裒兼领。而徐州郗氏势力根深蒂固,以桓温当时的地
位名望,恐怕很难指挥得动京口兵。
  关于这两年的徐州之任,史料匮乏,但是桓温不能有所作为是肯定的了。值得一
提的是他的一位下属-谢奕。谢奕是谢安的哥哥,时任晋陵(无锡附近)太守。
这是位简傲之士,日后成为桓温的方外司马。但是当时,两人并没有深交。庾冰
在建元二年病死,庾翼的北伐半途而废。一年后,庾翼也病逝。荆州刺史的遗缺
由桓温接任。这是永和元年秋天的事情。从此桓温雄踞长江上游直到去世,永和
风日里,他当年种下的小树终于成为参天大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永和风日之零-竟是谁功?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

  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暮春三月里从容不迫的微雨、桃花溪水中淡泊隽永的友情
,还有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的文人儒雅。但是永和三日这四个字,却在明明白白提
醒着读者,这首诗更多描述的,实际上是千古文人的一个梦想:兰亭雅集。很久
以前的那次文人雅集,因为谢安王羲之等绝代风流的参与而成为文化史上的传奇
,因为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而辉映于时空,更因为「兰亭集序
」清新自然的文字而超越时空,化为永恒。“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湍激
流,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
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
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
犹今之视昔,悲夫!、、、、”,今天我们品读「兰亭集序」,看见山野间悠闲
的岁月,心灵中细微的颤动,惠风里优雅的诗篇和竹林里从容的咏叹,我们怎么
会不去羡慕这样的人间乐土呢?永和风日,花雨江南,天空播撒下的仿佛全是幸
福的种子,只要去呵护,幸福就会在心中发芽成长。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从会
稽山林间移开,越过长江,越过淮河,我们看到的会是什么呢?
  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石赵君主石虎病死,幼子石世即位。石虎诸子
对皇位的争夺随即爆发,短暂统一于石赵的北方再次分崩离析,以石虎诸子为代
表的羯族残余势力,石虎养子、汉人冉闵建立的冉魏,辽东鲜卑慕容部建立的燕
国,石虎旧部、氐族酋长蒲洪(符洪)的氐族势力和羌族酋长姚戈仲的羌族势力
,以及大大小小的军阀,奋力厮杀,数百万人在混战中丧生,永嘉丧乱后刚刚有
所复苏的北方重新变成了人间地狱。地狱与天堂,只是一河(淮河)之隔。而淮
河南岸捍卫这永和风日的,是那些清谈终日的士大夫吗?这一点,桓温很清楚,
他曾经在一次出征(最可能是伐蜀,其次是伐前秦)返回后问过刘矗按钩ひ
,谈清言,竟是谁功?”,刘吹幕卮鹗恰敖铝槌ぃζ裨诙俊保馐且痪
很典型的空言,作为桓温挚友,他心里应该很清楚真正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永和风日之一

  荆州从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陶侃死后就掌握在庾氏手中,至永和元年已逾十
年光景。。虽然庾翼的病逝象征着煊赫一时的颍川庾氏的中衰,但是荆州庾氏势
力根深蒂固,庾翼临死前表请以子庾爰之为荆州刺史,表明庾翼并不想让出荆州
。加上此前镇守襄阳的庾翼长子庾方之和镇守各处要地的庾氏部将应诞、司马勋
、朱焘等,荆州仍然掌握在庾氏手里。当时朝议中大多数官员认为庾氏势力不可
动摇,又惩于王敦、苏峻之乱(皆以朝廷抑制方镇为变乱导火索),建议依照庾
翼所请,以庾爰之继任荆州刺史。但是何充反对,他认为荆州是国家西门,人口
百万,处在北带后赵西临成汉的战略要冲,“存则吴存,亡则吴亡”(东吴陆抗
语),所以方镇人选必须慎重,不是白面少年(指庾爰之,当时二十多岁)所能
担当的。而桓温英略过人,文武全才,足以制伏荆州庾氏势力,是出刺荆州的最
佳人选。当时穆帝以幼童初立,后族褚裒谦让,不愿涉足中枢,而皇族会稽王司
马昱初入辅政,根基尚浅,可以说,朝政尽握于何充手中,桓温接任几乎已成定
局。刘凑飧鍪焙蚴堑ぱ粢褪嵌木┱滓陨朴谇逄肝韭黻徘仔拧
他当然清楚桓温的雄才,可是又担心他桀骜不逊,有不臣之心,认为不应该让他
官居高位,镇守形盛之地,建议司马昱接管荆州,自己愿意为幕僚辅佐。司马昱
不同意,也许是认为刘次Q运侍残硎巧逵诰V葩资鲜屏Φ那看螅辉盖咨
险地。刘从纸ㄒ樽约喝プ鼍V荽淌罚飧鲋饕飧右煜胩炜韭黻诺比桓
法接受。所以刘吹囊煲楹芸炀推较⒘恕

  永和元年秋,朝廷以桓温为安西将军(是晋朝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中的
第三级)、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军事(其中只有荆州是百分
之百的实州,其他多是有名无实的侨州)、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以刘醇嚆嬷
(沔水就是今汉水)诸军事、义成太守(治所襄阳)。这项任命非常有趣,也许
是司马昱对刘吹慕ㄒ橛兴尥伤ゼ嗍踊肝拢灰灿锌赡苁腔肝露粤吹慕
议有所耳闻,所以故意推荐他担任此职,以示捉弄。果然如何充所料,庾爰之兄
弟不敢与桓温相争,让出了荆州,退回江西。庾氏群龙无首,荆州很快就掌握在
了桓温手里,包括襄阳以北方流民为主的精锐部队(襄阳兵当时与京口兵齐名)
。他当然很得意。但是刘淳拖匀徊桓咝肆恕K泳┱滓南晕唤等挝髭锉呔车
太守,还要受桓温节制,牢骚是不免的。冬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趣事。某日大
雪,桓温出猎,先去拜访老友,刘醇肝乱簧砣肿埃值段瞻簦桓贝萄鄣奈
夫样子,就趁机讽刺道“老贼欲持此何为?”,桓温笑道“我不为此,卿安得坐
谈乎?”史书没有记载刘的反应,但是郁闷肯定是免不了的。其实类似的反驳他
已经遇到过了。他曾经跟王饕黄鹑フ液纬淝逄福纬渎裢氛瘢焕恚髑
求道,政务何不先放一边,先来清谈如何?何充说“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
”。何充的反驳更尖刻,但是何充无论从地位还是年资上都是前辈,比起被平辈
的桓温讽刺来,刘丛谛睦砩峡赡芤檬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永和风日之二

  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枭雄政风不同,桓温在荆州行政宽和,“全欲以德被江汉,耻
以威刑肃物”。值得注意得是,这也是王导的一贯政治作风,所以桓温的举动也
许是当时社会名士风气的反映。但另一方面,考虑到王导所为的主要目的是平衡
各方面政治势力,桓温也可能是要借此安抚拉拢荆州各方面势力,以站稳脚跟。
他曾经派从事罗含检校属下江夏(今湖北境内)相谢尚,结果罗含在谢尚那儿喝
了几天酒就回来了。桓温询问,罗含反问道’不知道你认为谢尚是什么样的人?
桓温回答说,比我强。罗含就说,比你强的人怎么会做坏事呢?所以我什么都没
问。桓温一笑了之。这件小事也许暗示了他对王导的模仿。王导曾经派人检查下
属各郡太守,顾和象罗含一样出去转了一圈就回来了,然后对王导说,明公应该
行政宽大,宁可法网宽得能漏过大船,也不能刺探下属,为察察之政。王导啧啧
称善。但是,正象王导的行政风格很受时人非议一样,桓温的行为连自己的儿子
都不理解。有一次他杖责属吏,刑杖只是从官服上掠过,这种表面文章碰巧被他
的第三个儿子桓歆看见,就讽刺说,我看见属吏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
,就是打不到身上。桓温也不生气,还说这还嫌刑罚重了呢。(「世说新语-政
事」)
  在如此宽大作风的纵容下,桓温手下颇聚集了一批狂士。最放肆的应数他的徐州
老相识谢奕,这时候在桓温手下做司马。他仗着是桓温布衣之交,丝毫不改昔日
作风,在桓温面前衣着随便,吟啸自若,被桓温称为方外司马。谢奕喜欢喝酒,
那时候连基本礼节都不顾了。桓温酒量不大,不胜其扰,就往妻子那儿躲,但是
谢奕竟然也跟着进入内室!也许是后来他觉得不妥,才返回大堂,随便抓住一个
士兵陪着喝酒,嘴里还嚷嚷,跑了一个老兵,又来一个老兵。还有襄阳人罗友。
他从小就有痴名,喜欢在别人祭祀的时候蹭饭吃。有一次桓温在宴请别人,罗友
说有事相商,所以桓温邀请他赴宴。罗友在宴会上大吃一通,然后就走,桓温问
他不是有事相商吗?罗友回答道,我听说白羊(吴地出产的一种白羊)肉很好吃
,从来没吃过,所以冒昧前来,其实没什么事情商议,现在吃饱了,就没必要呆
下去了。于是施施然而去,了无惭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3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两晋人物――师老灞上-桓温

永和风日之三
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割据今四川大部、云贵局部的成汉发生了一桩变故。
成汉大臣李奕自晋寿(今葭萌)起兵反叛,应者云集,很快就打到成都。要不是
李奕在成都城外被戏剧性得射死,成汉君主李势的皇位就做到头了。不过李奕的
猝死也只延缓了李势几个月的皇帝生涯而已,因为在荆州虎视眈眈的桓温从这次
事件中嗅到了契机,于永和二年十一月辛未,率领七千精卒,沿长江西上,开始
了灭蜀之役。
略阳巴氐李雄建立的成汉在李势的父亲李寿手里的时候就已经衰落,花花大少李
势即位后更是倒行逆施,滥加杀戮。永和元年他派李奕杀了弟弟李广,顺便杀了
几个元老大臣。然后就轮到了李奕。这时候深山里的蛮獠也出来捣乱,遍布蜀境
,加上饥荒,成汉已经奄奄一息。成汉的颓势早就落在有识之士眼中。协助李寿
夺取政权的龚壮就很明白得劝李寿归附晋朝,以保全门户。几年后辽东鲜卑慕容
的使者、心存故国的刘翔向晋朝大臣提出了灭蜀的建议。而镇守荆州的庾翼更直
接在建元、永和之际派部将在边境骚扰以做试探。雄才大略的桓温当然看到了这
个建立功勋的时机,「世说新语」记载他用当年陶侃留下的竹头做伐蜀战船的竹
钉,说明他早就有所准备,所以能够李奕事件发生后迅速作出伐蜀决定。但是,
大部分的将佐看不清形势。有的认为蜀地险固,孤军深入非常危险;有的怕石赵
趁机入侵。但是江夏相袁乔力排众议,他认为成汉民心涣散,战备不修,如果以
精兵突入,可以一战而擒。至于石赵,一来石赵可能怀疑荆州既然敢千里伐蜀,
内部必然有备,不一定敢入侵,即使入侵,晋朝沿江兵力足以抵御。况且,蜀地
富庶,人口众多,得之可以极大得增强国力。如果不及时收复,一旦被石赵捷足
先登,将成东晋大患。这个潜在的危险,已经被西晋灭吴之役证实,所以当年刘
翔也提到了这一点。袁乔的分析相当中肯,事实上,这次伐蜀由长江溯游而上,
不同于曹魏由陆路伐蜀,蜀地的险要其实干系不大。而当时的石赵正与西北一隅
的前凉缠斗,前后多达二十万的部队被前凉将领谢艾连番打败(题外话,这个谢
艾行事跟「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有些象,在战场上白衣轻车,鸣鼓而行),根
本就没有兵力入侵东晋。当时的朝廷也对桓温伐蜀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只有刘
认为,从桓温的赌博习性看,他必定成功,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决不下注。
桓温以安西将军府长史范汪留守,以袁乔率两千士兵为先锋,自己率领部将周抚
、司马无忌等后随,从江陵出发。从江陵到成都,水路距离一千多公里,其中在
成汉境内的有五百多公里,孤军深入,又是溯游而上,可以想象征途的艰险。桓
温船队经过三峡,见绝壁天悬,惊涛海立,叹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按,西汉王阳入蜀为益州刺史,见蜀道危险,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
易冒险为由,辞官而回。后来王尊入蜀经其故道,说到“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
臣”,疾驱而过。儒家的孝道被王阳如此利用,现代人见了当然觉得好笑,当时
却受舆论称许。东晋之时,此风不减,当年温峤从并州辞别刘琨,奉表建康,走
之前老母依恋,扯住衣服不让走,温峤绝裾而行,从此天各一方。温峤虽然在东
晋屡立奇功,却因为绝裾之举倍受指责,终于悒悒而逝。桓温此言实是有感而发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实猿声并不总象遇赦放还的李白那样
快乐,进军途中有人抓了一只小猿猴,它的母亲尾随船队,一路悲号,行百余里
不去,终于趁船队靠岸的时候跳上了船,却已经精疲力竭,当即气绝。解剖后发
现肠子都断了。这实在是一出惨剧,桓温听说后大怒,下令惩处了肇事者。这件
小事透露出桓温富于人情味的一面,暗示着他在荆州的宽大作风也许部分出自本
性。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参军吃蒸薤(薤是一种辛辣蔬菜),蒸薤黏在一起夹不
起来,同坐的人不肯帮忙,终于连筷子都黏住了,满堂哄笑。桓温很不慢,说“
同盘尚不能相助,况复危难乎?”,下令罢免同坐之人的职务。

这两件事都是桓温欲以德被江汉的反映。以后我们就会看到,桓温军队的战斗力
很强,但是史书中几乎没有任何他锻炼军队的记载。北方流民的单兵战斗力可观
,练兵的要务在于把他们锻炼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整体。从他的行政作风
以及这两件小事猜测,他应该爱兵如子,治理军队时致力于培养士卒将领间互助
团结的精神。
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二月,桓温军队到达成都南一百多公里的青衣江。李势
这才反应过来,派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率军从成都南下,李福李权在
岷江南岸设防,而昝坚率领所部沿岷江而下,准备在犍为迎击晋军。三月初,桓
温军队到达彭模(今彭山县)。有人考虑到成汉军队兵分两路,建议分兵并进,
以分成汉军队之势。袁乔反对,他认为现在孤军深入,战胜则立大功,战败则死
无葬身之地。而分兵则力弱,一旦一军不利,军心涣散,大事去矣。应该破釜沉
舟,全军轻装急进,以全力一搏,如此必胜。桓温采纳了他的意见,留下小部份
羸兵在彭模守护辎重,自己率步兵直捣成都。进军途中遇到李权军队,三战三捷
,李权军队逃归成都,军心涣散,镇军将军李位都索性投降桓温。而李福的军队
进攻彭模的辎重留守部队,也被参军孙盛、周楚等击退。昝坚到达犍为后捕捉不
到桓温主力,匆忙回援成都,发现晋军已经抵达成都城下,严阵以待,昝坚的部
队当即溃散。
桓温进军的迅速让李势措手不及,他派出的三支军队大部已被桓温击溃,城防自
然空虚。于是孤注一掷,集合手头手头兵力出战。决战在成都万里桥西的笮桥(
成都城西南四里处)爆发。成汉军队的攻势相当激烈,桓温军队前锋受挫,参军
龚护战死,流矢险些射中桓温马头。桓温下令撤退,这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鼓吏在惊慌之下,错把退兵鼓击成了进兵鼓,而袁乔趁机拔剑督战,晋军士气被
再次鼓舞,终于大破成汉军队,桓温军队长驱直入,一直追逐到成都城门下,放
火焚烧城门。蜀人斗志崩溃,李势趁夜东逃,逃到葭萌的时候,彻底绝望,派人
送降文给桓温,自称“略阳李势叩头死罪”,然后反绑自己,携带棺材,赴晋营
投降。成汉覆灭。
如果李势落在以前的李奕手里,那是死路一条;如果他落在以后的刘裕手里,也
还是死路一条。但是他幸运得落在了桓温手里。而桓温,却亲自为他松绑,焚烧
掉他的棺材,然后连带十几个宗室,送到建康,从此以归义侯的身份老死户牖。
在这里,桓温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再次体现。他的军队军纪大概不错,因为史料中
不见任何桓温军队扰民的记载,却记载道“蜀人悦之”;他政治手腕也不错,能
够不加猜疑得选用蜀地人才如司空谯献之等以为参佐,来安定人心。平蜀功成,
桓温心情舒畅,在李势大殿里召集将佐和蜀地缙绅饮酒,席间议论古今成败得失
,英姿勃发,仪态洒脱,满座叹服。桓温在成都逗留三十余日,凯旋,那真称得
上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了。长江激流中飞驰的桓温舰队,与
会稽溪水中倘佯的永和轻舟,一西一东,一武一文,构成永和风日里两幅典型画
面。
伐蜀之役,桓温军队不过区区七千人,而成汉可以调集的兵力至少在七万以上,
却往往一战而溃,蜀人的民心向背可见一斑。蜀地本为晋土,于西晋末年被李特
、李雄等巴氐流民割据,朝野之间,心向晋朝的大有人在。这一点不难理解,正
所谓“晋德虽衰,天命未该”,当时隔绝边陲几十年的前凉、前燕都奉晋正朔,
何况边境相接的成汉。龚壮在协助李寿夺取政权的时候,就相约成功之后归附晋
朝,李寿违约,龚壮又借天象异常重提旧约,致有“举国屠灭”的激烈用语,而
李寿却只是内心惭愧,没有恼羞成怒,似乎暗示着连他自己都对自己的政权不那
么自信吧。咸康六年(公元340年),石虎约李寿连兵侵晋,成汉大军出发之际
,龚壮终于劝得李寿放弃这一荒唐举动,当时全军欢呼,这是人心思晋的一个强
烈信号。所以一旦晋军打得几个大胜仗,蜀人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这应该是伐
蜀之役成功的主要原因。袁乔可以说是桓温早期最得力的部下,他的清醒建议是
成功的另一关键。而独排众议,采纳袁乔的建议,又敢于冒矢石、涉险地,也显
示了桓温的英雄气概和统帅才能。晋军的勇敢善战当然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
也可以部分归功于桓温的统帅才能。伐蜀之役是晋朝南渡来第一次灭掉少数民族
建立的割据政权,这一殊勋明白无误得证明了桓温自是江左第一流英雄。纵观东
晋历史,只有刘裕等寥寥数人可以与之比肩。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成都决战时
桓温下令退兵的决定,实在是致命错误。晋军从彭模出发的时候只携带了三日粮
草,所以必须速战速决,桓温退兵的命令一旦执行,晋军士气必然受沮,而汉兵
士气必然见长,成都难免久攻不下,晋军很快就会因绝粮而不得不撤退,处于包
围之中的饥疲之师,全师而退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至于这一错误决定竟然
戏剧性得成为胜利契机,这只能用天佑桓温来解释了。桓温的这一失误反映出了
他性格的一面:谨慎持重,难于冒险。在桓温力量占显著优势的时候,这种性格
并无害处,甚至可以确保他的成功。但是一旦敌我势力在伯仲之间,这种性格就
会成为弱点,制约他的成功,让他往往在距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受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18:45 , Processed in 0.0974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