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6|回复: 4

我们仨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人生据说是一本大书”。这是钱锺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书中的头一句话。1998年岁末,钱先生合上最后一页悄然离世。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的老人杨绛静思追忆六十年间如梦幻一样的往事,结成了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是尘世中三个奇妙的组合:爸爸(Pop)是钱钟书,妈妈(Mom)是杨绛,女儿是钱媛(圆O)。“‘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也许只有靠结实的情感,或饱经岁月的人,才能用这样单纯的笔墨来慢慢地叙述自己的生活,用这么温暖的语调来思念去世的家人。在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哀而不伤,泪中带笑,读来令人心生敬意。第一、二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1997年女儿病逝,1998年钱锺书病逝,杨绛把最痛心的日子,写成了一个万里长梦,事情像是子虚乌有,情感却是沉着。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大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岁月紧一脚慢一脚的步履声中,一个家庭的温情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给人深深的印象。在政治动荡中、在特别困难的日子里,他们的家似乎不受干扰一如既往地坚强,对外界的纷乱似乎有一种过滤的功能,外面的世界好像只是作为他们仨生活的背景。家是他们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就像一个三角形,三个成员就像三条边,有这三边围住,就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寻觅久之而不得的温馨和安定。可能得有特别的生活智慧才能让一个家保存那么多细致的趣味,可是真有一种单纯的亲情力量,让家庭就能像一个保护伞,能抵挡外界所有不如愿的事情。这样温馨的家令人向往。


钱先生诗里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杨先生写道,"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的生活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杨绛先生又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样的字句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岁月不曾黯淡往事,死亡却无情地将相互依赖的人硬生分开,即便是这样从容淡定的智者,在阴阳睽隔面前也沉入了无尽的思念。
也许,死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我们仨

时间多好,时间淡忘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我们仨

时间多好,时间淡忘一切。

我却认为时间不好,只因为时间让人淡忘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我们仨

看这本书时还是年初,现在却是年尾了,至尽没有发现比这本书更值得一读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我们仨

或许只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才能凝练成《我们仨》中那么平静的语调。最震动人内心的语言不是激辩,也不是抱怨,而是对苦难往事平静的述说。
喜欢杨先生的文字,欣赏杨先生的作为。(钱、杨先生所有的稿酬都捐赠了)
喜欢《我们仨》的朋友可以看看杨先生早年的《干校六记》,堪称是姐妹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22:15 , Processed in 0.1916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