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67|回复: 7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记得高中时候看过小说《草房子》,被故事感动了。
没有想到多年后居然买到了dvd哦!
转载一篇评论,给没有看过的朋友。
原载: 天涯社区       影视评论     [电影]  
原题目: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作者: 南来北往的风
发表日期:2003-11-05 09:49  

  
   这部影片是根据曹文轩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南京电影制片厂的青年导演徐耿执导。说实话我在之前对这两个人的情况是一无所知,不过看完影片之后我到真想了解一下这两个人的情况,钱钟书老先生说“你觉得鸡蛋好吃,何必管它是谁下的呢?”话虽如此,但是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你自然就会想到到底是什么样的鸡下出这么好的蛋来?好在在这张影片的花絮部分有导演的访谈多多少少满足了我的期望。其中的一部分是导演许耿的访谈,听完之后感觉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中国自古就有“文如其人”或“字如其人”之说,把这种说法放到电影上也是一样,就是说“影如其人”,《草房子》这部影片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比较实在,不花哨,踏踏实实地将一段影像展示在观众面前。而导演徐耿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是这样,比较坦率真诚。不过我发现他长的有点像张元,但是这两个人的名字也比较有意思,一个带个“耿”,感觉性格也比较耿直,而另一个带个“元”字,感觉其性格比较圆滑,张元的影片我只听过,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过,但是由于我对张元本人不太感冒,感觉这个人实在太“与时俱进”了,说好听点这是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说难听点就是一个投机分子。而似乎有点八卦了,实际上影片不应该和导演本人画上等号,我对张元影片的排斥主要也是源自对张元本人的不满,觉得他的影片不会对我的胃口,这应该算是一种偏见吧。而根据上面我的分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排除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也许张元的影片的确不错呢?现在再回头一看,我好像有离题了,实在没办法,总是话题一扯开就收不住了,下面还是回到正题上来。
  
   虽然这部影片从题材上来说属于儿童影片,但是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应该是拍给任何走过童年的人看的有关儿童的电影。说得似乎有点绕口,不过的确是这样。影片通过 “我”的回忆开始展开,由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使得影片具有一种纪实性的感觉, 作为叙述着的“我”对于影片来说非常重要,算是影片的一条暗线,通过“我”的旁白来衔接整部影片,并且弥补影像本身表达内容存在的不足,使得影片的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如果说这个“我” 是“现在的我”,那么童年的我就是“过去的我”,影片的内容就是以“童年的我”的经历为主线,这个“我”是影片的明线,而作为叙述者的“现在的我”只在必要启承转合中才从暗处现身出来,其余时间就隐退到幕后了。通过“童年的我” 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世界。
  
  
  
   每一个已经长大成人的人来说回忆中的童年总是那么的美好,对于饱经沧桑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但是回忆中的童年和真实的童年还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后者美化之后的结果。因此作为回忆童年的影片来说,《草房子》也是如此。它是对现实的作了一定的美化和加工的。人的记忆通常会扭曲和美化现实,这也是人之常情,它也是对人心灵的慰藉。这部影片是给人的感觉是清新自然的,仿佛是一首诗,又象是一幅山水画,你看那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清澈,各种树木也是一片绿色,即使是那个小学的名字“油麻地”也让人感觉到田野自然的芬芳,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仿佛也能感觉到又一阵清风徐徐吹过,我们走进的不是现实中的地方,而是“我”记忆中的地方。对于身上已经深深的打下时代的烙印或者说是累累伤痕的“我”来说,还没有被打上时代烙印的过去的“我”或“我们”是如此的幸福快乐。影片也勾起了作为观众的我的回忆,泛起一阵莫名的温情,对逝去的美好的童年时光充满眷恋,甚至不乏向往。虽然明知道过去不可能回去,但是重新回味过往的生活总是让人感到甜蜜,其中还伴随着一丝感伤,不过也不妨放纵一下自己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哪怕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几十秒。就让“我”带着你和我回到我记忆中的小学,让自己的心灵 “此刻不设防”,让影片来打动你,就当做一个一个多小时的梦。
  
   上面提到童年的“我”――桑桑――是影片的主线,那么就先从“我”桑桑谈起,桑桑是一个聪明而又倔强的孩子,并且还有点小小的虚荣心。他的一个特点有点小聪明,喜欢耍点小心眼,就比如为了引起新来的同学纸月的注意,也费了不少功夫,虽然说不上跋山涉水,但也的确够辛苦的,先游过一条河,再跑一段路到桥上等待纸月的出现,但是遇见了纸月却又不打招呼,为了显得毫不在乎装模作样唱起歌来。再比如做蒋老师的信使的时候为了把信顺利的送出去竟然使出了调虎离山之计,的确让人感动惊奇。说他倔强可以从护送纸月回家遇到了三个小孩的表现可以看出,及时被打的头破血流依然不服气,并且还打赌跳下了河。他的虚荣心现在看来也是属于孩子气的,自己夜里的辉煌战果――被尿湿的被子竟然被拿出来展览,还被同学看到了,因此对妈妈大为恼火。这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传统的影响,对于妈妈来说这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却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小孩子也需要自尊的,也许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把小孩当成一个潜在的“大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感受。小孩子总是希望被别人羡慕,希望成为瞩目的焦点,即使搞怪也在所不惜,比如在春夏天却穿上笨重的大棉袄拿个小竹竿到处招摇,效果果然明显,就想画外音所说的“我相信当时所有的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心理自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过后来别人的眼光都被秃鹤的帽子吸引去了,这肯定让“我”感觉很不爽,所以后来把秃鹤的帽子抢走也许是出于潜意识的报复心理在作怪。桑桑的举动也许以我现在的眼光看来无疑是出丑卖乖,但是回头想一想自己实际上童年时实际上也差不多,这些也算是童贞童趣吧。
  
   既然已经说到秃鹤,那么就接着谈下去,秃鹤只是一个外号,只因为它把头发全部剃光了,因此从本来“杜鹤”变成了“秃鹤”,在小学的时候一般总喜欢相互取外号,外号大部分都是因为好玩,但是又多多少少带有点侮辱的意思。但是外号叫起来比较顺口,而且也显得亲近,有时候反而会把原来的名字忘记了。秃鹤除了光头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个子比一般同学要高出许多。而这两个特征的任何一个都使得他在人群中都非常突出,何况同时具有两种呢?而这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不能参加会操比赛,而同时桑桑也因为个子矮也被剥夺了参赛的资格,但是桑桑比较小,所以对这些也不是太在意。与桑桑的“听话”或“乖” 相比,秃鹤就显得比较“刺头”了,在老师看来,秃鹤就是故意捣蛋,把本来很有希望到手的第一名变成了倒数第一名,这样看似乎秃鹤完全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但是如果反过来想一想,秃鹤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这样做实际上都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后的反动而已,这是一种报复和反击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自然而合理的。难道就因为个子或头发的问题就要受歧视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深究起来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就在我们的文化中,因为我们的文化追求“统一”,而不喜欢“对立”;喜欢 “同”而不喜欢“异”;甚至是“求同存异”都做不到,只 “求同”,但是要“去异”。在遇到不同的东西的时候,黑社会的做事的逻辑就是那么“get rid of(干掉)…”,而我们中国人的逻辑就是“hide away(藏起来)…”。就因为这个缘故,秃鹤和桑桑就都被藏起来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懂得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呢?
  
   也许秃鹤也许不能说出上面这些道理来,但是受到歧视却是可以感觉到的,因此通过那种方式来宣告自己的存在,赢得了自己的尊严。我们太喜欢追求整齐划一,因为这样看起来比较好看,但是完全一致那么实际上也是单调,结果只能是了无生气死气沉沉,这样一比反而不如不整齐但生动的情况要好。我们的文化需要进行变化,发扬个性而不是泯灭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而不是一味地将其当成“麻烦制造者”。 对比一个秃鹤和桑桑的不同反应可能比较有意思,但是对于桑桑来说年龄太小了,对于这些事情是“不知不觉”的,或者说是“视而不见”的,而秃鹤相对来说却可以感觉到了,虽然他的方式只能说是“自觉”而不能说是“自发”的。他们两个人的年龄的差别也可以从听蒋老师吹笛子的感觉上反映出来,秃鹤可以感觉出蒋老师笛声的变化,但是桑桑却对此毫无感觉。
  
  
   但是任何反抗必然会付出代价,此后秃鹤就被同学们孤立,在集体劳动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最后蒋老师带着他一起劳动。人毕竟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一个集体中才能找到归属感,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集体的排斥就是对个人最大的惩罚,因此秃鹤的郁闷是可想而知。即使是在话剧中最适合他来演的“王大秃瓢”这个角色也不给他,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最终这个角色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并且演出非常成功,终于又为学校赢得了第一名,对于别人来说秃鹤终于将功补过,但是对于秃鹤来说这意味着重新被别人接纳了,因此自己偷偷一个人哭泣实际上也是把以前所受的委屈都释放了出来。
  
   对于桑桑来说,触动最大的事情应该有两件事,一件是杜小康辍学,一件是蒋老师的恋人他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个世界终于露出了它比较残酷的一面。对于桑桑来说“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太奇怪”, 心理不能不产生疑惑,为什么一个好学的孩子却不能上学?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来回答,就是在不断疑惑和追问的过程中,桑桑开始变得成熟了,如果现实世界是这么的残酷,还不如不长大的好。实际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差不多,都是在拒绝成长中成长。
  
   先来说第一件事情,按照大人们的说法,杜小康应该是最有可能有出息的。家中经营着杂货店,经济条件似乎比别的同学还要好,并且拥有一辆别人所没有的自行车,但是他还算是一个比较大方的孩子,也让别人与他分享骑车的快乐。但是母亲的突然去世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杜小康不得不辍学了。而这时候桑桑才发觉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分开了才知道他的重要,事物往往是这样,只有离开了看才能看得清。杜小康不明白为什么桑桑老是和他 “过不去”,当然桑桑也不明白,这是因为杜小康有时候会抢了桑桑的“风头”,比如自行车就为杜小康赢得了很多“眼球”,因此杜小康对桑桑就是一种威胁,这样自然就会比较别扭。不过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好好坏坏,毕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因此也很容易玩到一起。就这两个小孩为了烤红薯把麦场给点着了,这下可闯了大祸了。在桑校长调查这件事的时候,桑桑也许是因为胆小害怕被惩罚,也可能是因为心存侥幸,一直都没有站出来,而杜小康这时候却勇敢的站出来,他做到了“做错了事情就应该承担责任”这个要求,到最后都没有把桑桑供出来。这时候的杜小康已经成为了一个够“义气”的小小“男子汉”。因为对于孩子来将向老师告密是一件非常可耻的行为,会被大家视为叛徒,被其他人所孤立,这些并不需要订立攻守同盟,而是心照不宣的默契。桑桑虽然逃过了处罚,但是心理一直比较内疚,现在的“我”――也就是桑桑――还是对此耿耿于怀,希望当时首先站起来的是自己,但是做错的事情也许永远都没法得到改正,任何的追悔都于事无补了。遭遇家庭变故加速了杜小康的成熟了,即使在父亲也过世之后,在校门口摆起了小摊,也不愿接收桑桑的帮助,这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自尊心。
  
   对于桑桑幼小的心灵来说,自然认为蒋老师和那位白姐姐肯定会“有情人成眷属”,但是在蒋老师要他把对方的信送回去的时候,才发觉事情有点不妙,并且以为是自己把信弄丢了造成的,因此非常自责。到了最后遇到穿着红嫁衣的白姐姐的时候,自然会十分难过。如果说蒋老师这些大人们对于这种事情是无奈的话,桑桑感觉更多的也许是不解,为什么他们明明相爱却要分开?
  
   桑桑与他爸爸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也比较吸引人,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之前桑桑对他爸爸更多的不是爱,而是敬畏和害怕,桑桑也许对他爸爸的巴掌印象最深刻,因为打在身上很疼。而在桑桑生病之后,桑桑感受更多的是父亲的爱,而不再是害怕,这时候桑桑对爸爸的后背也许印象更加深刻,因为温暖而可靠。并且爸爸的语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也难怪桑桑觉得生病很好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因为生病可以名正言顺地撒娇,可以得到更多的宠爱和偏袒。
  
   这部影片中有好几个地方都比较有意思,比如预示桑桑病已经好的那泡尿,你看桑桑的爸爸接着手里是多么高兴,仿佛比珍珠还珍贵,并且似乎时间也太长了,倒象是一头牛撒的。当然这是电影,可以进行适当的夸张。还有一个演戏的舞台上同时出现了同一个人的两个分身。再比如看戏的老乡对于“王大秃瓢”头上却有头发感到不满,这一段也很有意思。最初也许我们会认同桑桑爸爸的解释,应该认为舞台上的演员就是个秃子。似乎老乡认死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优点,不太容易被抽象的观念所欺骗,根据具体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如果说的再大一些,那么就是经验主义相对于理性主义的优点。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虽然整体上时代的特征不是太明显,但是多多少少能够看出一些,比如“我”的同学就有人的名字叫做“建国”,再比如当时学校排演的一场话剧(在一群孩子的眼中这些也只不过是一个热闹的游戏)。我总在想一个问题,他们这些人在文革中的命运如何?也许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有的也许已经不在人世,而回想童年时的它们浑然不知前面有各种挫折不幸等待他们去承受,永远都是那么快乐,不知烦恼是何滋味,这样两相对照,怎么能不让人百感交集,长大后的不幸使得快乐的童年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对于长大的“我”来说看着过去的自己和儿时的玩伴自然会有一种悲悯和同情之心,也许当时的“无知”不是一种不幸,反而是一种幸福。社会到底怎样把一个快乐的小孩变成了的悲伤的青年中年呢?最终不是你改变了世界,而是世界无意中改变了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看到油麻地俺就奔过来了。
这片子没看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高中看的电视
朴实又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主角:桑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广州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桑桑病了。一直以来他觉得作为油麻地小学校长的儿子,有很多委屈。而现在趴在父亲的背上,紧贴着父亲的身体,体会到了父亲深深的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呀,还有DVD啊?
我看过小说,是以前儿童文学的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实在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呀,还有DVD啊?
我看过小说,是以前儿童文学的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实在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1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忘不了的油麻地,回不去的童年――《草房子》 (转载)

呀,还有DVD啊?
我看过小说,是以前儿童文学的老师给我们介绍的,实在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22:16 , Processed in 0.1017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