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89|回复: 2

花样年华的回头率:Chilly

[复制链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3-12-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清韵书院,chilly的专栏,【无心快语】

  穿了件旗袍,被评价为“很五四”。原来旗袍这东西,有人穿是五四,有人穿就六○。

  六○这个词,几乎被王家卫霸占。奇怪得很,近年来的中国电影,总是回忆,一段接一段。候孝贤的《海上花列传》,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家卫的六零香港系列,嘈嘈切切,市声是越来越近,依然被拦在背景之外。想是大导演们太痛恨粗俗,而且太螳臂当车,于是一切精致的,便成为好的,比如婉转之恋,比如记忆之城。

  《花样》看了几遍,第一遍是自愿,第二遍是被迫,第三遍是偶然,第四遍是情愿。当然也许每次并不都齐全。最初看是一朵塑胶之花,塑胶花可与六○香港有不小的渊源,李嘉诚便是长江塑胶花厂里胼手坻足的小老板。艳丽的,夸张的,心虚的,悲哀的。塑胶花张曼玉是太好的符号。她穿旗袍在狭窄的空间里游动,象表盘里的分针。犹犹豫豫,欲行还休,观众只看到时间流逝。梁朝伟天生一张脆弱的脸,原来性格演员便是性格悲剧的演员。

  空心的人,空心的故事,加总没有几句象样的台词,全靠一种情绪,一点态度把故事串起。太王家卫了。以前他要好些,阿飞还有几句经典语录,重庆森林的独白了得,东邪西毒的时空大挪移法叫人敬畏,而《花样》是太太太精致了,在某种程度上,精致就是单调。

  电台流行曲,手制的芝麻糊,虚热闹的牌戏,西餐厅惨白的日光灯,去打面的小铝桶,黑窄的楼道,光脚跻拉的绣花软底拖鞋,雨湿的石子路,扯起几根面条、缺乏食欲的筷子,被镜头一晃,全部拖上若有所思,若有所忆的表情。也许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呢?我是说也许。不要忘记曾经王家卫是个善感的小孩。

  可是未必。焉知王家卫要说怎样的故事呢。看下来就相信了苏丽珍和周慕华都是粗俗时代里的精致者,注定一辈子清洁暧昧,低回辗转的人,出了银幕就无法存活的。柔弱的,注定爱上强悍的,也注定被辜负,注定起了怨恨之心,也注定这怨恨蓄势不发,无疾而终。苏与周密谋着一次报复性的反叛,却文人造反,十闹九不成。他们居然还要一起写小说。哈,哈。王小波在〈东宫西宫〉里写到同性恋者小Y和他的妻子公共汽车,两个人在一起其实更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友情。苏与周共同承受着屈辱,共同隐藏起秘密,共同受情欲的折磨,共同努力着控制局面,却终于还是共同与幸福擦肩而过。在每一件事上,他们都是共谋者。

  其实局势在爱情诞生时就已经急转直下了。对精致者来说,怨恨也许能够导致毁灭性的行动,而爱却注定是柔弱的,多疑的,和他们自己一样。要不是一炊一饭,也许就没有延续的理由。

  作为好吃的人,我照例非常留意片中的吃,最树立上海人形象的是赵太太常挂在口头的(上海)大馄饨,王妈实诚的(上海)大排,被围观的电饭煲的腾腾饭气;最让人觉得60年代后世风日下的是当年小摊上品质保证百吃不厌的面;饶有意味的是两人局促相对就着茶几吃下的糯米鸡。当然当然,还有那最有滋味的芝麻糊。最食不下咽味同嚼蜡是苏丽珍边盘问假想敌边一筷子挑起的几粒饭,还有两人默默锯着而且需要大量茶水冲刷下去的坚韧牛扒。

  哈,吃与吃有这么多的不同。以品论饮食闻名的沈宏非在中学时代读姜白石的时候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味觉主义者,一个以味觉与粗俗时代抗衡的人。粗俗时代最让人痛心疾首的地方是牛嚼牡丹,什么都一个样。什么都可以通用,这正是精致的死敌。精致要求的是精确,任何一点差错都是难以容忍的。在网络语言上粗暴的省略语通行,象乳臭未干的韦小宝在一个下午乐孜孜地强奸了六个女子。另一群人则在津津乐道前一分钟与后一分钟,相距5厘米与7厘米的本质区别,极端的粗俗往往与极端的精致同居一个时代,而且互为因果。

  据说文艺离不开两件事,一是爱,一是死。那么文艺电影离不开的两件事,一是性,一是吃。通过吃,欲望在诞生与冲突中转移并消退。王安忆在〈长恨歌〉里不惜笔墨的用饮食描写短缺时代的尴尬感情。再精巧的吃,也是个粗俗的行动,而再精致的感情,也难逃在安静的咀嚼中五谷轮回的必然。对精致来说,死太过分了。而对王家卫来说,成就他的是精致,没落他的也是精致。无限的追忆也许是对当代的粗俗的一种雅致的诅咒,为所有不合时宜者的伤怀。在这种程度上,王家卫精致的电影语言就是王家卫电影的全部,而王家卫始终坚持着的墨镜也许就是王家卫的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楼主| 发表于 2003-12-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样年华的回头率:Chilly

2000年的那个冬天?还是2001年的春天?

我的日子都是被申请材料,TG成绩,推荐信的签名,据信,花样年华,和雕刻时光的茉莉奶茶串起来的。

那个小胡同,从北大东门那边走过来就是一个很小的日本料理店开头,丢丢请我在那里吃过一次鳗鱼饭。是鳗鱼饭吧?继续走是一个经常有小影展的,地板和楼梯都是磨砂玻璃的酒吧。

若是从清华的西门那边过来,胡同的开头是一个公共厕所。走过城府深沉的万圣书园。胡同两边各有一间屋子,那边是历史哲学,这边是文学艺术,左右夹击之下,想不拐进去附庸风雅都是难事。然后是一个假冒竹篱纸窗的茶社,闲情偶寄,到真和李渔气质相类。

然后就是雕刻时光,10里8乡所有的小资和伪小资的集散地。我的很多个晚上,都是在外间,那个陷入书架最深的,狭窄的小桌子旁边,和一本书一壶茉莉奶茶一起度过的。你可以和服务小姐说,麻烦你换上那张花样年华的cd。然后满屋子都是那个3/4拍的节奏。直到有一天,小姐跟我说,不能再给我换那张cd了,因为有顾客说大晚上的听这个心情不好。

临走之前,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我送了雕光的那个最面善的小姐(不知道是不是她们那里的店长)一打西藏的照片。我一个朋友有一次和我在雕光看样片的时候,那个小姐站旁边看了很久。我就放了几张送给她,说算送给雕光的吧。那个小姐问我,什么时候还回来啊?我再回来的时候雕光已经拆了,迁了新地方。

不过那个冬天的茉莉奶茶,还有花样年华,都固定在那个公共厕所开头的小胡同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2-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花样年华的回头率:Chilly

那花样年华,除了旗袍,似乎什么都没给我留下印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01:31 , Processed in 0.0875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