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23|回复: 5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


关键词:网络      诗歌       口语化     叙事性        体验化


内容提要:网络与诗歌,一是最现代的技术媒介,一是最古老的精神传统,二者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两者一旦结合,将会闪现什么样的火花?这一迷人问题引人遐思。本文简要回顾了网络汉语诗歌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网络汉语诗歌的三个突出特征: 口语化 、 叙事性、 体验化;并对网络汉语诗歌的走向做了简析。


二、网络汉语诗歌的几个主要特征

严格来说,目前的网络汉语诗歌与传统的纸媒体时代的诗歌并无本质上不同,但也表现出了一些突出特征,主要是形式上的口语化、内容上的叙事性和意象上的体验化。

1、口语化

口语化是伴随着现代“白话新诗”产生就出现的一个特征,现代汉语新诗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一种“口语诗”的产生。现代白话汉诗,彻底抛弃了古典诗词的格律、声韵、平仄等等形式上的限制,使诗体得到解放,诗歌本身表达起来更加自由。

白话新诗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出现了穆旦、戴望舒、徐志摩等代表性诗人。但此时的“白话诗”仍然是一种“知识分子化”的文学体裁,它的写作,仍然深受古典文言的影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白话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需要,曾发起过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号召全民写诗。从国家领袖到贩夫走卒,从一代文豪(郭沫若)到村童老妪,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是“白话”但实际上不能称作“诗”,至多只是一些口号。随后文革又强行中止了诗歌的发展。

80年代,影响深远的“朦胧诗”使中国诗歌重新找回了典雅、含蓄的品质,使人们重新品味到诗歌之美,可谓“善莫大焉”。但也正是由于朦胧诗影响太大,使“朦胧”成了诗歌评判的重要标准,人们读诗写诗都不自觉向“朦胧”看齐。诗歌出现了单调、僵化的迹象。朦胧诗发展过程中,“第三代”诗歌开始以“反朦胧”的姿态出现,其标志性事件是1986年《深圳青年报》的“诗歌大展”。“第三代”们在理论上,尤其是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许多实绩,其中最主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口语”进入诗歌。“他们”诗歌群体的旗手韩东明确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中止了朦胧诗惯用的象征手法。《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韩东)《尚义街六号》(于坚)等诗歌作品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和真正口语化的表达,解构了朦胧诗极力营建和维护的“崇高”“神圣”“庄严”。“他们”“非非”等第三代诗歌的主要团体,使中国白话新诗有了口语的传统,并成为日后网络汉语诗歌发展的一个渊源。

80年代末轰动一时并影响深远的“海子事件”,使“学院派”,“知识分子写作”浮出水面并占领了诗歌话语权。“知识分子写作”更加使诗歌远离现实,远离口语,诗歌几乎成了一种炫技,成了诗人“内心的呓语”。1990年代愈演愈烈的凌空蹈虚的文化风尚以及伴随着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兴起而复活的传统暖昧处世哲学,使“知识分子写作”彻底丧失了激情。

1999年春天的“盘峰论争”,使“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矛盾激化。在“民间写作”的冲击下,“知识分子写作”遭到广泛质疑和批评。在这场旷日持久并影响深远的争执中,民间写作找到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 网络。

大量的“民间写作”的诗人在网上写诗贴诗,他们中既有“第三代”的韩东、杨黎、何小竹,也有“第三代后”的伊沙,更多的则是”“70后”“80后”的诗人,如朵渔、巫昂、沈浩波、竖、肉等等。

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是“民间写作”的主要特征:

《在长生殿》(竖)
在长生殿
因为一个赌
我输了一条烟
我们这几个古人
像更早以前的古人一样
喝酒,吹牛
听音乐
还抽着我买的
牡丹牌香烟

轻松、随意的口语,每一句都明明白白。和《有关大雁塔》一样,在看似无聊的口语中,把传统、沧桑、历史感(这一次是《长恨歌》里的爱情)消解了。(此诗的口语并不简单。几乎每一句都既是对当下的叙述,又是对古代生活的指涉。每一个名词都有力地构成隐喻和反讽,但却并没有因此跳出口语。一切都是在口语化的语言的牢牢控制之下,内容并没有游离形式)。


还有这首为韩东激赏,并在“民间”内部引起纷争的《广州赛马场》:

《广州赛马场》(竖)
对面
是上回我上车地地方
我们就下了

记得
那回有广州赛马场
而现在突然不见了

我不敢保证
前面这条灯火辉煌的路
还是不是石牌东

第二天早上
我特意去看了看
广州赛马场
还在那儿


“口语”并不是随口乱说,它所要求的首先是要把话说明白,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同时,它还要求对语言有足够的控制,要有良好的语感。用诗人们的话说,就是在写和读的时候,要有语言上的“快感”。

相对于“书面语”,口语更加鲜活,也更加自由。对于诗歌这门语言的艺术,在有限的篇幅里,那些“现成的”词语是最应该警惕的,那些词语对于新鲜的诗歌而言也是陈腐的。

诗,有时候并不要求说清一件事,不要求讲清一个道理,而只要求它的语言能给阅读带来快感:

《洗鱼的水》(盛兴)
不知为什么
刚刚还在水里吐泡泡的鱼
突然被摔到盆里
(灭顶的灾难总是突然而至)
洗鱼的家伙把袖子挽到 膊肘上
水里泡着刀子        一遍遍的洗鱼
水妄图把鱼彻底洗干净
由里到外
鱼终于被洗干净了
被洗干净的鱼扔到一边
张着嘴巴,瞪着无神的眼睛
如同一个傻子
洗鱼的水在盆里发着鱼腥
像是满满一盆鱼的灵魂
鱼的梦境
鱼以外其它的一切东西


口语化在网络上使诗歌繁荣起来,正是在这泥沙俱下,万物生长的景象中,让人感觉到真正的诗歌的生命力。

口语化看似使诗歌的门槛降低了,其实不然,真正优秀的诗人永远是有着最出色语言感觉的人。而口语化实际上是诗歌往“质朴”的方向退了一步。在除去了华丽词语的伪装后,诗人们真实的语言功底显露出来。真正的好诗永远是少数。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主编:《在北大课堂读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
2、马铃薯兄弟编选:《中国网络诗典》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年9月第一版
3、符马活编:      《诗江湖・2001网络诗歌年选》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4、符马活、朵渔     编:《诗江湖2000》      香港银河出版社            2001年5月第一版
  5、杨克主编:《1999中国新诗年鉴》          广州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
  6、张清华主编:《2001年中国最佳诗歌》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2年1月第一版
  7、陈仲义著:《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       漓江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瑞士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应胡兄要求,友情回贴。楼下同志们不要打我。他威胁我不回贴不给看全篇。另外他威胁我回贴不能太水。不然不算数。

不知道那个,此种参考文献引用方法算什么?

友情提供胡卯英文说法:

1。引用书中的原句或者文中转述了书作者思想的,参考文献列表就是: references
2。如果加上看了书,但是没有引用,也没有用第三者口吻转述的,这些文献的列表就是: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嘻嘻嘻,一般我们都用第二种。看起来好像为了一份报告很努力看了很多书似的。其实有些书就看了其中几个章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狗皮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感觉口语写作最好的是柏桦,用词根。可惜现在已经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沈浩波的东西很屎。伊沙的诗很菜。
下半身诗人们有脱裤子露鸡巴的时间,不如多打打座守好元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8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玉溪

【没事偷着想-3】网络时代的汉语诗歌(节选)

不太看得懂诗歌

可是喜欢看诗人的故事   总是能触碰到最敏感的地方  总是能最淋漓的宣泄情感

城市画报二月十四号这期做个了专题  爱无能  其中有篇何小竹的文章 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20:16 , Processed in 0.0899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