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7|回复: 4

闪亮的日子[ZT]-给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们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闪亮的日子――此文献给两个朋友以及和他们一样喜欢罗大佑的人     
--------------------------------------------------------------------------------
【宇文柔奴】 于 2004-3-13 17:06:30 加贴在 流行也精彩 ↑  

闪亮的日子
――此文献给两个朋友以及和他们一样喜欢罗大佑的人

身边是山鹰社的同学,周围有白发的伯伯,少妇带着孩子,灯光环绕的前方有缥缈的钢琴声,演奏着东方之珠和明天会更好的旋律――这是2004年3月12日晚上八点半的香港红堪体育馆,我在等待一个人,他是罗大佑。

觉得从不听演唱会的自己够幸运,这么多年,罗大佑第一次香江个唱就让我赶上了。为此激动了十多天,终于可以如愿。想起2002年的最后一天,罗大佑在首体围炉演唱会,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我,我在电话这段听见光阴的故事。后来他写了帖子贴在论坛上名字就叫《光阴的故事》。终于理解了他,彼时彼刻的心情,但只怕他自己,也记不得那么多了吧。

1.每一个握手将不再犹豫,每一个生命将被珍惜。

罗大佑从舞台中心的井里慢慢升出来,全场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沸腾,只有热烈的掌声,和音乐一起响起。这首写于去年六月的歌叫做《伴侣》。2003年有太多的告别和永逝,让人唏嘘。“你看那序幕战火的开场/突变了世纪,飞沫里存亡/崭新的世界,陌生的旅航/迷失的春天,告别要坚强/多少的付出的解脱/留下的才能够承诺/伴侣有一颗不能怨尤误解的心/付出了拿回来什么/到头来是,算对或是给错/伴侣是隔离的踪迹自我的追寻/再一次日出太阳升起/再一次重逢问候之余/每一个握手将不再犹豫/每一个生命将被珍惜/如今的岁月将被记取/守望坚持与患难的伴侣/守望不知名患难的伴侣”……陌生的歌词旋律,却又好像熟悉,战火,飞沫,旅航,春天,隔离。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在香港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罗大佑闭着眼睛弹着钢琴,每一个段落完毕,他习惯性地挥起右手又落下去,我看见他小指上一枚银色的戒指。

一时间我的眼睛和思想都无法聚焦,我不知道是应该专注地看罗大佑的一举一动,还是随着屏幕画面进入音乐的情绪。那个春天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呢?期望,惶恐,迷茫,被隔离。该过去的终于还是过去了,我在夏天告别了一些人和故事,开始新的自己,有点像涅磐。
然而记忆却还会在艰难的时刻袭击我软弱的部分,肆无忌惮……就在这个时候,歌曲结束了。

2.爱人同志

罗大佑开始说话。他说,今天我们一半粤语一半国语,一半爱国一半“不爱国”。大家都笑了。几乎满座的红馆,去年冬天刚刚上演过几出大戏,王菲唱过,梅艳芳唱过,然而今晚却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今天的主角属于另外一个时代吧,观众们少了追星族的疯狂,多了人到中年的沧桑。我想那些头发花白的夫妇来听罗大佑,应该一半是青涩回忆,一半是暗淡惆怅。

咖啡色西装,黑色的衬衫,新剃了平头……罗大佑说,我不会跳舞,我不会换十件衫,我的演唱会叫“搞搞真意思”,只是想和大家说说话,搞搞真意思。

爱人同志的歌词从来都让我迷离:怎么都不能明白我不后悔/即使付出我青春的血汗与眼泪如果命运不再原谅我们/为了我灵魂进入了你的身体/让我向你说声抱歉----爱人同志

3.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恋曲1990的前奏响起,情不自禁和大家一起击掌伴奏。这是我听的第一首罗大佑的歌。那时候太小,记不清前边缠缠绵绵的长句子,却一直喜欢那一声: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一个凡人对生活的执著与眷恋,全嵌在那“蓝蓝”两个字里了。我见过多少种修辞来形容天空,可到头来还是最朴素的重叠,让人心动。

慢慢长大,自己也经历了“黑漆漆的孤枕边寂寥的心情”,也曾“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却没有寻寻觅觅常相守的脚步,而是选择了苍茫茫天涯路的漂泊。好像不再做梦,好像不再哭,只会在每一个轰隆隆的雷雨声敲打窗前的夜晚醒来,重温那无怨无悔的双眼。真的是这样么?可我还是喜欢那埋在心底深深的期盼,应该是倦鸟归巢,夕阳西下,湛蓝天空在渐渐转暗之前,漂浮着大朵大朵的白云。我站在树下凝望,远山青葱,我唱,我笑,我歌哭。

青春痴狂的罗大佑,一袭黑衣的罗大佑,即使显得再酷,再愤世嫉俗,但因为这首歌,我也总相信他有个美好明媚的心灵。因为只有心灵里有阳光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纯粹、温暖的句子。

4.不明白的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你的样子》是电影《又见阿郎》的片尾曲,同来山鹰孩子的最爱。

我们听到的是《你的样子》的粤语版《也许不易》。其实,罗大佑的许多歌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看不看词已经不重要了。只要那熟悉的旋律响起,自己身体里早已被感染的那一部分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和音乐产生共振。

每次听你的样子,我都会想起几个晃动的人影。一个是走在茫茫夜色里的朋友,正值隆冬,北风呼啸,平安夜宽阔而笔直的城府路上车辆稀少,只有昏黄的路灯照亮前方,他的步伐很快,平稳而坚定,聪明的孩子提着心爱的灯笼;一个是父亲载着我骑车的背影。我长得再大,我骑的路再远,总还是眷顾坐在父亲自行车座上没有风雨的温暖;还有一个,就是罗大佑他自己,他就是那个造物的恩宠。在我梦里呜咽流淌的小河,在我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去,在这个忘情的世界里,总不能溶解他们的样子……而我的样子,却不断在变,长大,告别,成熟,远行,最后,也会老去。

5.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唱《鹿港小镇》之前,罗大佑卖了一个关子,他说他1987年4月1日来到香港。他说他知道如今香港人的祖辈或父辈也是移民游子。他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离开家乡的经历与感怀……我便知道,他是要唱《鹿港小镇》了。以前不喜欢听这首歌,因为总觉得他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鹿港的街头,鹿港的小镇,妈祖庙里烧香的人”的时候,有一种痛苦的乡愁和无奈。但是当真的有一天自己也离开家,从一个有霓虹灯的地方到了另一个有霓虹灯的地方,我也常想说,这里不是我的家……家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是你有了喜怒哀乐都第一个拨通的电话号码,它是你撕去一切伪装打滚儿撒欢儿的地方,它是你挂云帆、济沧海累了的时候,一转过身,就可以依靠的臂弯,它是每一个人的归宿。

6.不知不觉这城市里历史已记取了谁的笑容

罗大佑请来的嘉宾之一是袁凤瑛,她说自己从罗老师那里学会了用心唱歌。然后,她唱起了粤语版的《追梦人》。原本是写给三毛的作品,却因放在《雪山飞狐》的片尾而常被人曲解。青春吹动的长发,深藏的红颜,流浪的足迹,沙漠的笔记……没有读过三毛的人要有怎样的想象力才能把这首歌明白?可还是有那么多对我说,他们喜欢这首歌,虽然记不起谁唱的谁写的,也忘了是哪部电视的插曲……也许打动人的旋律真的不需要情节点缀的,“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真的不需要解释,也许每一个爱过绽放过的追梦人都有过那样值得被记取的笑容。也许无关城市的历史,但这世上,总应有那么一个人,至少一个,记得你,冰雪不语隔夜时难隐藏的光彩。

7.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滚滚红尘》是部有传奇色彩的电影。罗大佑为秦汉和林青霞的电影写了主题曲《滚滚红尘》,两位演员倾情出演的,是三毛的剧本;而三毛讲述的,又是半个世纪之前,张爱玲与胡兰成的聚散来去……胡兰成把自己的情感历程写成《今生今世》,文笔甚好,可我恨这样一个薄情寡义的人却给书取了个那么个信誓旦旦十分执著的名字。不过他有句话我喜欢,“爱玲是我的不是我的,也都一样,有她在世上就好。”也许他是真心爱她从未改变过的,只是滚滚红尘里的匆匆与胶着都由不得自己,守不住的感情放她离去,只要还有这个人存在世上,便应觉得欢喜了吧。

罗大佑一边弹着钢琴一边与袁凤瑛对唱。那低沉的男声让我想起在大讲堂看过的情节。林青霞赤脚踩在秦汉的皮鞋上翩翩起舞,夕阳落平台,红裙轻摆。几年以后,香港人潮汹涌的的码头挤散两个人,秦汉的身影淹没在要渡过台湾海峡的轮船。这一去,是永别,只留下世间隐约的耳语跟随他们的传说……

不知怎么,我居然哭了。

8.情到深处人孤独

我的眼泪很快止住,而罗大佑还在不知疲惫地唱着。只是在歌曲开始之前,他会不停地饮水。

《是否》是一首充满布鲁斯情调的歌,缓慢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雨里,一边撑着伞,一边漫无目的地走路。
是否,这次我将真的离开你
是否,这次我将不再哭
是否,这次我将一去不回头
走向那条漫漫,永无止境的路
是否,这次我已真的离开你
是否,泪水已干不再流
是否,应验了我曾说过的那句话
情到深处人孤独

记得高中曾和几个同龄的少年合出过一本随笔集子。每一个人那部分开始之前,有一篇人物介绍。那个编书的女孩儿和我有些交情,送给我了一句话就叫做:情到深处人孤独。不知是感慨还是怜惜。那时我还没有听过《是否》,只是一直回味这句话,觉得也有些道理。

来听演唱会之前,到处找人同听,可是总被看成异类:罗大佑啊?那么老你居然喜欢,真让人惊讶……我无奈地笑笑,转身走开。终于找到同样和我般欣喜若狂的女孩儿,北大的女孩儿,生科的学生,山鹰的孩子……她说,也许我们和大多数同龄人有代沟吧。

我不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因为情到深处而已。

9. 别时多珍重 别后见真情
海阔天空心 常比日月久

《弹唱词》是个歌谣,每一句话都可能是罗大佑的一个故事,一段往昔。高高低低抑扬顿挫地唱了好多句,让我想起李宗盛的《凡人歌》。李宗盛写歌拿捏人心也是很到位的,你想不感动都难,但是他输给罗大佑,输在他的创作不够有集大成者的气魄。而罗大佑像《船歌》那样的歌谣写得,像《明天会更好》这样专给世界和平年的大部头也写得;《京城夜》这样的坚硬写得,《海上花》这样的柔情也写得;《之乎者也》带着冷嘲热讽让台湾全省来了次大反省,《思念》里的款款深情又真的能让每一个听他的女孩子“脸上羞涩泛起红红的光”……
用高晓松形容罗大佑的话来说就是,他既有“花退残红青杏小”的缠绵,又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也许罗大佑作为一个诗人,是不能和苏轼相提并论的,但是作为一个歌者,他是足够开阔而细腻了。

10.香港的童年,所有人的童年。

很多人了解罗大佑,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一天又一天,一年有一年,各种各样的童年。它打动我们,不是因为那些“朱克斯朗和魔鬼党”本身,而是听到它,你会想起自己小学校
操场边秋千上的阳光,自己小时候的那些美好的愿望。说的俗一点,一千个听众就会有一千个童年,这种情绪集中在一起,叫怀旧。

罗大佑来香港,带来了香港的童年。大屏幕上,是这座城市上个世纪初的稚气的脸,没有维多利亚港的灯火辉煌,没有半山的高楼林立,黑白相片记载着的,是她漫长成长中的奋斗与艰辛。罗大佑并不着急演唱,而是诚恳地弹奏着童年的旋律。他特地用普通话说了两遍,说给我们这些在香港已经出落成惊艳的少妇时候到来的异乡人:香港的今天,来之不易。

11.断肠字点点,风雨声连连,似是故人来

灯光从罗大佑的身上移开,大屏幕上不再有人影出现,一个熟悉而遥远的女中音仿佛是从天上飘下来――那是梅艳芳的声音,在演绎罗大佑为她写的《似是故人来》。苍凉而委婉,字字泪垂,还未来得及叹息,早已成了绝响。而罗大佑固执地用不太地道的广东话说,阿梅没有走,她还在这里,两岸三地,只有她,最能代表香港的精神!

我再次环顾这著名的香港红?#123;体育馆,这去年十二月,梅艳芳病重时,打吗啡止痛开了足足八场演唱会的地方……
12.海上花
罗大佑自写自唱的歌有时没有他给别人写的歌那么出名。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歌是谁的作品。比如周华健《最真的梦》,潘越云《野百合也有春天》,还有那首《沧海一声笑》,其实也是罗大佑与黄沾合作的结果。
我想是因为罗大佑的嗓音并不出色,有些歌曲需要更细腻的演绎。
尤其是这首《海上花》,完全用古乐的宫商角徵羽谱曲,歌词起承转合得精妙,那“睡梦成真,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一句,就像是一波波的浪层层叠叠拍打在心上。这样曼妙的歌,罗大佑自己不演绎了,他请来合唱团的男孩儿女孩儿们,在蓝色的灯光里,荡漾出完美的和声。

现场,再次陶醉。

13.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没有人要和你玩儿平等的游戏。

合唱团唱完《海上花》,接着就唱《亚细亚的孤儿》。气氛以下从静谧祥和转为悲怆。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黄色的脸上有红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这样的时代似乎已经远离了,而罗大佑还在以他特有的方式呐喊。他说,共创香港新精神,共塑中国新形象。这样的话,纵然是有着许多种解析,但无论哪一种,都让我觉得罗大佑,不单单是个歌者。

14.挪威的森林:伍佰来了。

当伍佰唱了《挪威的森林》,然后开始和罗大佑在舞台上对弹吉他的时候,从他俩陶醉的表情里,我仿佛看到了笑傲江湖里曲洋刘正风共奏《笑傲江湖曲》的场景。仿佛是江湖风雨,飘零英雄,惺惺相惜……

15.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当《东方之珠》和《皇后大道东》的旋律响起的时候,罗大佑已经不需要在唱了。他坐在钢琴旁,弹着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的旋律,听诺大的体育馆所有人,唱他们不知听了多少年的歌曲。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
是啊,这就是为香港写的歌,一个曾经在香港住了九年,放弃了医生职业的台湾人,对东方之珠的眷恋与热爱。还能有哪一种形式的表达,能在短短的三五分钟内,让所有年轻的,年迈的香港人,说出他们对这片港湾的款款深情?

虽然没有尖叫与呐喊,但是,香港人用另一种形式纪念了属于他们的青春的血汗与眼泪。
而我,作为一个单纯因为喜欢罗大佑而来到人,也受到了这样气氛的感染。

最后的最后,《伴侣》的音乐又在响起,间奏用的却是《明天会更好》。罗大佑在自己的歌声里走下舞台,而他的听众却不肯离去。罗大佑的脚步始终是轻快如飞的,罗大佑的曲风也是迥异多变的,罗大佑的歌迷早已告别了“告别的年代”,拖儿带女两鬓斑斑,而罗大佑却永远年轻,看着这个世界上演我们所不能了解的事。

我想几十年后,还是会有人把《光阴的故事》唱起,想起一个歌者和他引领的时代。因为香港也好,大陆也罢,那些歌词,是每一个人青春与人生的注脚,标记在不同的单词与段落。而音乐,则是背景,渲染难以磨灭的回忆。

风轻轻地吹,夜沉沉地醉。
我在海风吹拂的凌晨归去,激动的心情释然了许多。过去的就让它都过去吧,把无限留恋都压缩在歌声里纪念,而如今与将来,定然也会是――闪亮的日子。

我来唱一首歌 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的唱 你慢慢的和
是否你还记得 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 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 也曾共同幻想
但愿你会记得 永远的记得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罗大佑演唱会归来,夜不能寐,遂成文。写给朋友,也写给自己。

转自万科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vankeweekly.com/asp/community/commbbs/showAnnounce.asp?id=773971">http://www.vankeweekly.com/asp/communit ... ?id=773971</a><!-- 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闪亮的日子[ZT]-给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们

………………………………


55555555555555555  可恶的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闪亮的日子[ZT]-给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们

还喜欢这一首――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闪亮的日子[ZT]-给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们

大佑其人
   文/佚名
    在流行音乐这一领域里,台湾校园里还有一种现象,便是对歌星的崇拜。
  这种崇拜原因很多,或因其歌,或因其人,或因其歌喉,或因其表演风格,等等。本文不拟逐一讨论。在台湾校园走红的歌星,仅举一人作为案例分析。这个人便是台湾歌星罗大佑。
  罗大佑的歌坛雅号很多,主要的有:台湾歌坛上黑色旋风;解剖社会的手术刀;情歌圣手。在台湾歌坛上,罗大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他自我作词谱曲,自我监制,自我配乐,自我出品。他的音乐,在浓郁的古典味中透出热烈的现代风味。他的作品,内容广博,几达无所不含的程度。分析这个典型,足可窥台湾校园流行音乐流行的奥秘。
  罗大佑出身于一个名医之家,5岁开始学习钢琴,高中毕业后依父愿进医学院,在医学院里建了一支小乐队,并开始音乐创作。脍炙人口的《童年》写尽学子心思广为流传。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养成戴墨镜的习惯。但终于觉得歌曲创作才是自己的生命,于是辞职,成为一名职业歌手,大概从七十年代后期走红台湾,至今威风不减,有人称罗大佑\"垄断\"台湾歌坛十几年实乃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于1988年获得美国林肯表演中心和美国艺术中心联合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罗大佑的成名作摇滚乐《之乎者也》,这一首歌马上奠定了罗大佑反传统的形象,或许也正是这一点,他深受台湾学生的欢迎。事实上,罗大佑的思想相当复杂、深刻,并不能仅以\"反传统\"三字指之。罗大佑自己说:
  这一段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我几乎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成长了。因此,主有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如果不喜欢的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去,因为这里没有妥协。我们的音乐成长很慢,\"歌曲审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是不是大家都得想想,处处防范心胸狭窄的执行者。……就象坐在角落里边摔玩具发脾气边啼哭的小孩子,谁也无能为力。
  说这番话的时候,年轻的罗大佑正是朝气勃发。自此始,罗大佑一袭黑衣,一架墨镜,带着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恨,对病态的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显示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被誉为台湾歌坛的黑色旋风,又被称为现代社会的手术解剖刀。这种形象,深合台湾学生的脾胃。不仅如此,罗大佑还有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文法看似混乱而实含章法,歌词痛快淋漓而似若有所失,批判深刻火辣而实含真挚深沉爱心,旋律新奇动听而不流于肤浅。最为有意思的是,罗大佑的歌只有他自己唱才会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别人一唱便使人兴味索然;换言之,就是别的歌星唱不了罗大佑的歌。当然,罗大佑偶尔为他人写的歌除外。对此,罗大佑也隐约提到过:\"其实那样的人,根本不能唱歌的,不论她用的是好人,搞男女关系,还是威胁利诱,不行就是不行。\"这种具有如此独特风格的歌星,旷世难觅,台湾学生为其拍烂手掌,也不足为奇。罗大佑针砭时弊的歌,大概有上百首,著名的有《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盲聋》、《现象七十二变》、《超级市民》、《弹唱词》等。这些歌,台湾大学校园能出口成音者,不可计数。
  罗大佑的第二类歌是以写情为主的情歌。罗大佑的情歌,悲怆凄凉婉约,轻松诙谐调侃,博大真诚深刻,花样繁多,不可胜言。致有\"情歌罗大佑\"之称。声名远播者有《恋曲80》、《恋曲90》、《错误》、《爱人同志》、《海上花》、《沉默的表示》、《思念》、《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暗恋》等。罗大佑的情歌,是一种不以某一个具体的情人为对象的。他的情歌为人类而唱,为民族而唱,为生命而唱,为家园而唱,为父母而唱,为朋友而唱,为义气而唱。罗大佑在《情歌罗大佑:告别年代专辑片首语》中说:
  我看着这城市,感觉她的成长,不论那些样的过程是多么的挫折、悲伤、怨愤、怒气与矛盾的爱恨,但是回头一看那历历可数的剪贴式的心灵的血泪所绘成的图案时,突然那么多年的使命感就这么无情地冒了上来。……我知道,我们都背负了那个极真的,还给她所有她原应得到而被我们摧毁掉或忽略掉的浪漫!
  在这里,\"这城市\"是一种抽象化的具体,它代表台湾,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民众和她悠久的历史,也代表心灵放逐的沙漠上唯一的绿洲。这样的绿洲,正是台湾学生的理想追求。
  罗大佑的第三类作品是台语歌曲。他开始涉猎台语歌时,最初仅用新调唱台语老歌。到九十年代,他才真正尝试台语创作。1992年到1993年,他连出《原乡》和《首都》两盘专辑,均以台语为主。罗大佑把台语视为母语,其台语歌中充满了赤子对母亲那样的深情。他说:
  歌,是语言的花朵。
  在这母语音乐的摸索制作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到语言竟是如此活生生的生存着,一如我们脆弱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
  其实,根本没有人的台语是真正标准的。从我们父母直到我们祖宗所用的生活语言内,没有人有资格声称他是一个标准,除非他无知到根本漠视了时间与空间才是唯一的主宰与支使者。
  于是,我多少是带点罪恶感的。因为我们妥协,我们被支使,无力之余,只有用歌声来弥补,只有用音乐来歌颂。至少,前人血泪斑斑所肥沃成的土地上,我必须祭拜。
  花朵,有朝将落土,继续肥沃这片土地。千年之后,百花或将怒放,大地之下,我们也许微笑:\"这片土地,毕竟我曾耕耘过。\"
  读者应该记得,罗大佑在《之乎者也》专辑里,曾说过决不妥协,但到此时,却因妥协而有了一些罪恶感。这中间,有着一些原因。罗大佑特立独行的性格,使他与一些人特别是与一些新闻记者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在1984年出版的《昨日遗书》里,罗大佑就曾指名道姓地批评娱乐记者专门作践演艺行业。
  以致于,罗大佑于1984年除夕在台湾中华体育馆的舞台上,在众多青年朋友的掌声与呼声中,惊人地宣布退出歌坛,而那时,他的音乐声望正如日中天。此后,他到了美国。四年后的1988年,他终于\"妥协\",重返歌坛。而重返台湾歌坛后,罗大佑的锋芒大大地收敛了,他的作品中,也少了一些针砭时弊的力量。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开始了台语歌的尝试。这是一种流浪者重返家园后产生的对家园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满怀文化的使命感,对台湾的历史,作了一种新的说明,对台湾的社会,作了新的解剖。这是音乐的崭新而成功的尝试。历史融进音乐,音乐表现历史和文化,已非流行音乐一词所能概括。罗大佑说:\"文字、语言、音乐性、生理反应等四个东西,是我感觉创作音乐的四种层次。文字是它的意义性;语言是它的表达性;音乐是它的美学抽象性;生理反应是它的人体化学性。以前我写东西比较注重前面两种,而现在写东西则比较注重后面两种。最后那项生理反应是其中最有趣但也最不容易做到的。\"罗大佑的台语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指导进行的。台湾学生很少能够听得懂台语,但这种\"生理反应\"则是可深切感受得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闪亮的日子[ZT]-给喜欢罗大佑的朋友们

现在越来越不忍心看罗大佑一脸摺子的在舞台上唱那些老歌。
看看李宗盛,再看看侯德健,大佑像比他们大10岁一样。
新歌词曲平平(与以前相比),倾诉的欲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向公众表达自己看法;
新专辑从2002年拖到2004年,还没个影子。
不过……
不管怎么说,罗的演唱会还是值得一听。算是告慰自己以前听翻录卡带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01:44 , Processed in 0.09296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