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94|回复: 8

洪水河记。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rl=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001:6nadmlc8]云南地区更多信息汇总,请点击[/url:6nadmlc8]
-



洪水河记

  松树林村小学的两个老师远远把摩托车停住,下车仔细查看路面,然后朝我们挥手,示意我们的北京吉普可以过去。

  逼仄的红土路刚推出来不久,路面还很不坚实,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有的地方刚刚能容一辆车通过。我坐在这辆陈旧的吉普里,双手紧紧抓住扶手。开车的是中心小学的曹校长,为了看清路面,他已经把整个胸膛都贴到方向盘上了。那两个骑摩托的老师,是曹校长叫来探路和预备推车的。好几个比较危险的地方曹校长都让我们下车他自己开过去,他说,现在还勉强,再过一个月,雨水下来,车就绝对进不来了,如此几次之后,车里的人都不说话,车窗外是大片大片被烧毁的森林,曾经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现在只剩下一层焦土,有的地方还冒着阵阵青烟,在火辣的阳光下扭曲着虚幻的舞蹈。这些地方将种上橡胶,这是山里脱贫的希望。

  我们在去洪水河寨子的路上。洪水河,这个普通的名字,在象明乡意味着“贫穷、偏僻”,――当象明的人们知道我们是来看贫困孩子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这个地方。这名字也许更意味着“愚昧”――因为在象明乡,比洪水河更偏僻的寨子还有很多,但在当地人看来,洪水河不仅位置偏僻,那里的人似乎更是不可救药。“那是一个瑶族寨……”――当地的人都这么介绍,这句话里包含着的意味,在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听来,是如此的清晰。

  据史料记载,西双版纳州的瑶族是迟至明清时期才从广西方向迁来。由于战乱,他们举家迁入云南,先到文山、红河一带,然后再向西进入思茅和西双版纳。此时,西双版纳已经是非常发达的傣族土司社会,肥沃的山间坝子已经是傣族的领地。而比傣族稍弱的哈尼族等民族则占据了居住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头。在象明乡周围,此时茶园大盛,在普洱府的支持下,大量汉族迁来“做茶”。避乱而来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只能在这些当地原住民族的夹缝中寻找落脚之地。好在西双版纳的山林广大,人口也不多,尚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但也仅仅是生存而已,他们注定了是弱势,是被欺压和驱逐的对象。

  从一开始,他们就受歧视,遭到当地原住民的拒绝,不能向外发展融入当地社会,使他们只能局限在自己的寨子之中。同时,他们中的有些人从原先的居住地带来了道教(至今西双版纳州的道教还存在于少数瑶族中),这种强调顺其自然,多少有点随遇而安的宗教也许正好契合了他们的生存状况。

  与原住民族的摩擦时有发生,这时候,他们只有选择退让,退到更深更远更艰苦的山林中。艰难岁月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和传统――最重要的是先生存下去。

  传统的西双版纳,基本没有学校――最主要的民族傣族的教育依靠佛寺来传承,每个傣族村子都有一个佛寺,接纳本村的男孩。汉族的数量非常少,有少量的私塾和学校教授汉族文化,不接受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不愿意去念)。而那些远居深山的民族如哈尼族、基诺族、瑶族等等,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就更谈不上学校教育。(解放后国家已经为他们创立了民族文字)。

  没有学校,也就没有读书的观念,更不可能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直到现在,读书,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意义,他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也许坐在办公室里的人知道,但这“知道”对他们又有什么意义?谁也不可能代替他们生活。

  洪水河就是这么一个偏居深山的寨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烈日下厚厚的灰尘,是懒懒趴在土坑里的猪(这些猪可能有野猪的血统,看上去嘴尖毛硬),是看都不看我们一眼的狗,是无数个衣裳褴褛、瞪大眼睛的孩子,几乎见不到大人和大孩子,他们都上山劳动去了。

  寨子约有60多户,300多人,一大半是未成年的孩子。同去的人用一种玩笑的口语解释孩子为什么这么多:“又没有电,晚上他们没什么活动,只有早早睡觉……”

  寨子里的人家几乎都不锁门,我们可以随便进入想去的人家,进去才发现,确实也没有锁门的必要――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可偷的东西,只有一些坛子、木板(做桌子用),一些黑乎乎的衣裳随意堆着,也许是领来的捐赠物品,领来了恐怕就再没洗过。陪我们同去的老师也许觉得自己也该算主人,语含愧疚地不住说:“农村嘛,卫生条件就是差点……”

  卫生条件不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到处打听名单上的孩子家。这些孩子因为刚从学校回来,都在家。但也许是害羞紧张,也许是在学校寄宿久了,对家里的情况确实不清楚,对我们的问题,他们基本的回答就是:“不知道”。有一个孩子,当我问到她家里养的几头猪主要是卖还是自己吃时,她一直紧张的面容上浮出了浅浅的笑意:吃呀,怎么卖,太远啦…… 我心忽然疼了起来,原谅我的无知,孩子,我是坐车进去的,当然没有概念。这件事明白了,其它的呢?我们到底能多大程度上了解他们的艰难。

  从不同人的口中,我们零零星星知道了:大约两年前,州上有一个事业单位把这里订为了定点扶贫的对象,进寨子的车路就是这单位帮助修的,单位还提供了一批砂仁苗,大约每家一千棵左右,但还要几年后才能产生收益。现在政府为了扶贫,划给他们一点土地,也允许他们开垦自然保护区外的山林种橡胶,据说周围很多地方都已经像我们来的沿途那样烧干净了。橡胶在西双版纳是很好的脱贫经济林木,按2003年的价格,管理得好的成年胶树每亩每年大约可以有500-1000元的毛收入。那些森林广大,只要有劳动力把它们开垦出来,就可以尽量多的种。但是橡胶树一般育苗两年,定植到山上8年以上才能开割,再过5年达到盛产期,也就是刚才说的以目前价格有500-1000元的毛收入。也就是说,种植的这些橡胶,在未来这十多年,于他们而言,只有汗水和希望,而不会有一分钱的收入。难以想象他们在这十多年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和焦虑。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从一九九七年的一万三千元每吨到二000年的七千再到今年的一万二。一切对他们来说都那么遥远那么不可知而又那么息息相关。在以前当地瑶族、苗族是不可能种橡胶的――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在深山里刀耕火种、土里刨食,收获每年的口粮。


  大人和大孩子们上山上劳动,也许就是烧山去了。 一个寨子百多个孩子,上世纪九十年代,乡中心小学在寨子里设了个教学点,一个老师,开设1-4年级的课程。目前这个教学点有43个学生。寨子里还有5个孩子现在在乡中心校念五年级和六年级,2个在乡上念初中――据曹校长说,基本都是欠费读书,这是让他最头痛的问题。

  这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原因?――他们本来就没有进课堂的传统,现在让他们进入用汉语教学的课堂,对他们来说非常吃力――他们的祖辈、父辈,甚至他们的哥哥姐姐有的连汉语都听不懂,现在要让他们接受全盘的汉语教育,困难可想而知。而在学校,学习不好,就有可能抬不起头,又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想到这些,我不禁暗暗佩服眼前这几个在乡上读书的腼腆、怕生的孩子。他们每学期要走漫长的山路去乡上读书,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学费的压力,还有家里劳动的压力。也许他们只是渴望知识,并没有认识到,他们现在的举动对他们的寨子、他们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将改变祖辈父辈走过的轨迹,成为本寨子、本民族中不一样的人?

  但是理智又告诉我,这种想法也许太理想化了,因为他们的学业随时有可能中断。他们的家长随时有可能要求他们回家里来干活。
  
  另一方面,目前初等的汉语教育对他们而言,究竟有多大作用?那些课程几乎是为升学而设计的,究竟能交给他们什么样的谋生技能?能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在现代社会,足以改变命运的,是高等教育知识或者专业化的知识。现在这些普及型的知识,能否改变命运?

  也许初等教育是走向高等教育的门径,但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吗?经济条件和学习的艰难都很难跨越。

  但是,退一步说,这种初等教育肯定是要比不接受教育要好,他们这一代也要比父辈更好。我们支持他们去学校读书,并不是希望他们升入高等学校,甚至不是希望他们获得什么实用知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长远――这一代的孩子先接受初等的教育,有了初步的知识,在父辈的基础上前进一点,也许等到他们的下一代,就又会在此基础上再前进一点。而如果他们不去学校,就意味着,这一点点的进步都没有实现。

  所以,对目前的这些孩子,就不能指望他们很快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进入学校、回到课堂,先点亮他们心中的火种。先让他们听懂山外的语言,明白山外的世界。

  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改变他们生活轨迹的成本谁来支付?孩子不在家里干活,去读书,对他的家庭而言,不但不产生经济收益,还要支付一笔花费,而这笔花费可能不会有什么回报,这是一个1+1>2的算式。

  在这个意义上,那些让孩子去读书的家长是了不起的,他们也许也希望改变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但与那些选择依靠投入更多劳动力来达成改变的族人不同,他们首先选择了接受新知识。这种选择令人感动。因为,在这条路上,他们将不仅仅得到物质的积累,更将形成认识的改变,从而建立起与世界的新关系。几百年来,也许这一直是他们血脉中的渴望。我们能做的,也许是鼓励这种渴求,放大这种渴求,而不是去打击它,毁灭它。

  事实上,这7个孩子中,有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寨子中稍好,有的家里还有手扶拖拉机。但这种“稍好”,也只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他们支撑孩子读书的能力也随时有可能坍塌。毕竟,把有限的金钱用于直接改善生活,是封闭得太久的他们无法抵御的诱惑,也是他们生存的第一需要。

  村子里的人家,几乎都没有任何常规意义上的家庭必需品。长期以来他们基本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生自灭。只是这些年在热带雨林受到关注和整个社会倡导人文关怀的大环境下,开始引起了一些关注。
   
  幸运的是,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困境,靠他们自己也许永远也无法解决的困境,更幸运的是,他们之中的少数人,已经开始迈出和外界交流与沟通的第一步,可以明显的看出,到乡里念书的这几个孩子家,整体的精神面貌要比其它的家庭更好,虽然他们屋内一样空空如也,但他们开始计划自己未来的生活,并付诸实施。但一切又是都还那么遥远,他们几乎不占有社会资源,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投入,需要许多年之后才能看到成效,甚至,会因为一点点意外而重归于始。

  而对我们这些山外的人而言,要帮助他们获得新知识,帮助他们建构起与世界的崭新关系,用助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求学,也许是目前唯一所能做的。但他们的景况,又岂是一朝一夕,一些钱财的帮助可以改变的。也许只有来自不同人群,不同方面的关怀,才能让他们不被这个时代抛弃得太远。说到助学,对这特殊的一群,标准也许应该调整为:只要愿意去学校读书,就可以获得帮助。

  如果仍然用严格僵硬的“贫困标准”来衡量,意味着,普遍都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寨子,那些最早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开始把孩子送到外面学习的家庭,反而将得不到帮助。


  在对洪水河孩子的资助上,也许只能由简入难,就是先帮助那些已经有一点点基础的,具体的说就是正在乡上念书的孩子。并非是那数十近百个已经失学的孩子不需要帮助,而是我觉得我们确实无从下手,更重要的是,生活费的压力,成绩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这些我们都帮不上他们。我们资助了这些正在上学的,就能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引导,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在努力,有很多人在关注,在期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反之,如果提供资助时随意性太大,则肯定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更严重的是,这也许会造成“奖懒惩勤”的效应和后果――在普遍赤贫的起点上,那些情况稍好的,都是更勤劳、更辛苦的。如果他们的努力使他们失去得到帮助的机会,难免会形成一种暗示:越穷越懒越有人帮助,越勤快越辛苦越没人帮助。

  当地老师也有这样的看法,曹校长就一再对我们说:“对红水河,你们要资助就全部资助,要不资助就一个都别资助,资助一个不资助一个,大家都受影响,我们的工作也不好做。也许他们一比较,等你们下次来,没受资助的一个都不读书了……”

  本次调查的最后一个孩子家在河对岸的山腰上,我们沿小路过去,途中路过一个小水塘,里面长着一丛碧绿而挺拔的草,同行的老师问我们是否知道那是什么草,我们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后来才知道那是“席草”――用来编席子的。

  席子谁都见过,而当席草出现在眼前时,却不是谁都能准确说出,也许,这也像人们对贫困的印象――“贫困”谁都听说过,但真正的“贫困”,却不是每个人都认识。

  清澈的小河里有人在游泳。明媚的阳光下,河里飞起一片又一片水花。在这酷热的天气里,游泳的人惬意得大声呼喊――这真是一种快乐。我不禁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快乐,哪怕他们生活在“贫穷”之中。

  是不是我自己把他们的苦难放大了?这正像那个古老故事中愿意躺在树荫下晒太阳的人――没有羊也是晒,养无数只羊之后也是晒,似乎没有什么分别。

  然而,当我结束最后的调查,从绿树成荫的小河边走向回程的路,我眼前又浮现出那一张张面对我们而紧张局促的脸时,我知道了这两种快乐的不同――前一种快乐只能建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当这个环境里只有和自己一样的人时,自己可以是最快乐的,而在这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封闭的快乐注定是脆弱和短暂的,稍稍一点力量就可以将之摧毁……。只有后一种快乐是坚实的,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从而也是持久的,但愿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比他们的父辈更长久的快乐。

  回去的路依然艰险,但感觉很快就走完了,也许,这是因为我曾走过,已经知道了这条路的前途……


-

[url=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001:6nadmlc8]云南地区更多信息汇总,请点击[/url:6nadmlc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仔细看了,也想了,严重同意这个观点:

说到助学,对这特殊的一群,标准也许应该调整为:只要愿意去学校读书,就可以获得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还有这些,就是一些“游记、感想”什么的。跟在这里。大家不要受以下内容的影

响,继续沿主帖的方向讨论一下助学、讨论一下对不同情况的失学如何看待吧:



《洪水河组曲》
1《一阵风吹走一片森林》

不是狂风
是一阵轻风
吹拂烈日下劳动者的皮肤

这些辛勤的人
赤裸全身
汗水蜿蜒
在深山的土地上忙碌――
把那些不愿屈服的树
拖走
再烧一次

他们似乎是在拖走自己的贫穷
我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站在他们的土地之外
在他们身后
又一片森林化为温热的灰烬
又一阵风起
树的灵魂开始流浪

一阵风就吹走了一片森林
有一小块落进了小河
有一小块飞上了云层
还有一小块
飞进了我的眼睛
这是一棵麻栗树吧
这么坚硬
这么粗糙
我的眼球不能适应
先是感到了疼
接着涌出了泪

2、《树的灵魂在游荡》

还没有越过山梁
蜂蜜一般的阳光里
传来莫明的声响

悲伤的气味
越来越浓
火刑的场景就要显现

一百万只蚂蚁
一百万只甲虫
一千万片树叶
铺成一层薄薄的灰

火焰已经熄灭
现在只剩树的灵魂
还在空气中游荡

3、《洪水河的猪》

寨子就是它的帝国
篱笆下,山道边
有它御驾亲临的行宫

古老的王朝多年平安
悠闲的子民
慢条斯理
喝水、赏花
在树荫下讨论哲学

傍晚的时光令它陶醉
凉下来的空气中
适合小睡

在梦中它咂吧着嘴
继续赞美生活
赐予它漫长的幸福

4、《楼上的玉米》

在洪水河的那些人家
到堂屋楼上去数玉米
是我了解他们财富状况的
主要方式

那些金黄的玉米粒
被装在不同的蛇皮口袋里
鼓鼓囊囊
沿着板壁摆一圈
中间正好围出主人睡觉的地方――
我看到乌黑的毯子
薄被的形状
还透露主人躺下的模样

劳累一天的人
夜里就睡在玉米堆里
听黑夜在屋顶走动
一伸手
就可以紧紧抓一把粮食――
像抓住自己的黄金

金黄的玉米
黑暗中他们结实、冰凉
在岁月的手掌中吱吱作响
每一粒都坚守自己的命运――
在春天的山坡上不着急
在冬天的灶头上也不惊慌

5、《眼神:和玉米有关》

当我在楼板上
终于数清了李家的玉米并
开始感叹
能和自己的粮食睡在一起是多么幸福

和孙子一起守家的老奶奶
从危险的楼梯口探出头――
她要爬上来看看
这个异地的陌生人
究竟在他家想干什么

此时我正好在担心
这些玉米的防鼠工作
回头
正遇上她的眼神
犹如警惕的猫

6、《比寨子更高的树》

洪水河寨子旁边
一棵大树
“要几个人才能合抱”

我远远看着
猜测他们留下它的原因――
或许因为太大了
反而没什么用?

它站在这片缓坡上
先是和更多的树在一起
慢慢的它高出树丛
看见远道而来的人
在自己脚下
开荒、建房、整地
把茂密的灌木铲掉
种上成排的膏桐
养猪、喂鸡、播种玉米
在深蓝的星空下谈论农事
在火塘边生儿育女

有时在细密的雨中
避雨的人靠在它的身上
新生的叶芽因颤栗而
停止生长

六月里的这一天
我远远看着它守在寨子旁边
风吹过茅屋又吹过老树
高高的树叶哗哗作响
一面是贫穷
一面是茫然
洪水河的六月阳光灿烂



7、《这条叫洪水河的河》

寨子边的小河
水流清浅
卵石密布
两岸的灌木
在水面留下清丽的身影
小鱼逆水啄食青苔
赤裸的男子在回水潭里唱歌

我们过河时
怕河水湿了鞋
把垫脚的石块
踩了又踩

站在小山坡上回望
六月的小河身段轻巧
这养育寨子的羸弱血管
谁能想到
它的名字如此凶猛

一定有一个时刻
它获得非凡的力量
驱赶水里的石块
像牧羊人放牧绵羊

越过小河
来到又一户屋檐下
孩子从黑暗中走出
脸上害羞的笑容
像阳光下
门前这条小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哼哼,我是说俺们盈盈深刻吧!

盈盈,这样的东东要多写多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哼哼,我是说俺们盈盈深刻吧!

盈盈,这样的东东要多写多发!


放心好了,她还有作业没完成,我都记着呢。。哼哼  too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助学中,学才是前提
我们做的并不是最主要的事情,最最主要的还是要由政府来做,我们做的只是协助和补充

我很不喜欢因为助学而去破坏或者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要改变只能是他们自己去做

前段时间不是有人说不扰民就不能助学吗?我鄙视这种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我来回答一下:助学中什么是前提?说“学”是前提当然有道理,再往前,要“学”当然首先人要在学校教室里,那么现在洪水河的这7个学生(5个小学,2个初中),人都是在学校里的,而且是很艰难的在教室里(所谓“艰难”,有学习压力,也有经济压力),而且是整个寨子里的“异类”,从这个角度上,他们的压力还来自传统的观念。

――――孩子顶着这些压力去学校,在行动上应该是有“学”的前提了,我也问过他们,他们也回答我:“想读书”,――在口头上,他们也一心向学。


对这个地区,我们能做的确实不是主要的,实际上,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重新为他们划分土地(这个最关键)、鼓励他们种植橡胶、砂仁,安排某事业单位与他们村结成“扶贫对子”,从而修建公路、建盖房屋、提供橡胶苗、砂仁苗,有关部门还提供借贷帮助他们购买农机(手扶拖拉机)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已经做的。说到教育,乡中心校前几年就已经在村里建了一个校点,对于在学校里读书的,交不出费也没说就推出校门――――这些投入相当巨大

而现在希望之光有可能去做的,只是提供几个孩子的学费,相比之下,比政-府已经做的,确实是微小许多,也只能算“协助和补充”。

――――当然,对具体的出资人来说,这又有可能是大事,在此只是想说明,资助人的这百几十元,对具体单个的人可能有意义,但要想改变这个民族、这个寨子的面貌,那就实在差的太远了。

这就到了下一个问题:关于“破坏或者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助学不会改变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实际上,助学帮助的这些孩子都是已经在学校的孩子,没有资助,他们也要选择这条道路,只是更艰难、更脆弱。

资助,就是帮助他们剔掉一点粘在他们前行的鞋子上的泥,也许能让他们走得轻松一点点。而至于他们要往那里走,选择,还是在他们手中。

关于扰民问题,我也坚决反对,但这其实也是一个无法整体定义的概念,只能依据具体的个案来分析到底有没有扰民。要是定义得宽一点,一群外乡人去到了他们的地方,对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谈资,从而也许改变一点他们的平静,这其实也可以算“扰民”。

而我个人认为,在这次调查中,我没有耽误当地人的劳动,没有打断和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没有给他们增添勉为其难的麻烦,没有留下承诺和心理期待,没有让他们遭受损失、增添负担。因此,我可以说,我没有“扰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昨天看资料,大吃一惊,怎么调查的人这么没判断眼光,那么明显的家庭条件优越的也列入建议资助名单中??后来被推荐来这里看。

看了,也想了,不过有几个孩子还是觉得不应该被资助。

并且对校长说的:“要么全部资助,要么一个都不要资助”的原因感觉有点理论上说不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6-14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水河记。

洪水河的孩子,我昨天大多是投了反对票,因为从家庭条件看,明显并不是那么贫困。
一个家庭能有地种,有余粮可以卖,可以喂那么多牲口(我昨天有些不理解,一个家庭一年喂那么多猪,还喂了母猪产仔,如果不能卖出去的话,明显是违背了经济规律的),有的甚至可以买农业机械,在农村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条件小孩子义务教育的学费要解决我总认为不是难事。
更多的应该是这个地方入学的观念差一些吧,说实话,这些是我们这种情况的资助所不能解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30 01:02 , Processed in 0.1248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