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1|回复: 3

真相的力量,尴尬的我们(yc)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真相的力量,尴尬的我们
   ――“A版头条”的启示
  
长假无事,窝在家里看碟。
“A版头条?”好热闹的名字,香港的娱乐报章,这个位置自然不会是新华社通电。坏毛病又来了,先看简介,是一则娱乐新闻产生的故事,桃色、死亡、警局内幕,八卦人人皆有,慢慢看来,无妨无妨。  
原本简单,女模爱上了富家子,因双方身份的差异而绝望、自杀;因欠赌债而沮丧的娱乐记者无孔不入,得知消息,希望制造惊人绯闻,偏偏牌场、情场都一输到底,大约是一念之间,也放弃了生命。  
不过是两个再不愿走下去的人,干卿底事?静静地走,也许是他们最后的愿望(当是“也许”,哪怕身后洪水滔滔,也不过在生命之外)。可是,事与愿违才是生活的常态,活着的人于纪念和遗忘之外还要活下去,甚至要依靠一再证实死亡本身而活下去――无所谓,活着就需费力,谁还会更费力地去想明白它?
看起来不会为爱情而自杀的人有没有这样勇敢,选择死亡,或者说,他们不够勇敢,所以放弃了生活?苏格拉底在古希腊的市场里逢人便问的“勇敢”,至今仍然说不清楚。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贴在。

生死勿论,触动我的是片中隐含的生活真实:尴尬。与选择生死这样的“大”勇敢相比,如何面对尴尬可能实在算不上什么。
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尴尬要去面对――女模的尴尬是茶花女式的,当爱给爱人的名誉带来损害时(哪怕这名誉本身就是偏见的产物),如何选择;富家子的尴尬在于欲辩莫白,巨大的身家仿佛就是罪恶的标签;过世记者女友,同一家报纸的女记者在职业道德与情感慰藉之间犹豫,男友的死与殉情毫无关系,对他的怀念会不会有瞬间的动摇与折扣;后被除名的前警探因为身份和立场而尴尬,警局的前同事和媒体的新朋友都认为他与对方合谋,他始终是争执中尴尬的第三方,是很多人眼里不合时宜的那一个。
不同的人,不同的应对,相同的倒是尴尬依旧,如果不算是更深的话,女模的自杀给爱人带来莫名的怀疑和冤情;希望全身以退的富家子用尽一切手段,却越陷越深;女记者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渐渐摆脱了个人情感的干扰,最后领悟的是,真相不过是到这一刻为止的真相;最尴尬的恐怕是最早获悉真实的人,他早已知道,在被一层一层剥离的“真实”面前,没有谁最初不是出于好意而制造了种种麻烦――即使是人命关天的案件,蓄意为恶者鲜。这与人性善的假设倒也无关。
在事与愿违的真实面前,故事里头的人们都束手无策,尴尬地等待,直到下一刻的真实降临,故事外的我们也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真相的力量,尴尬的我们(yc)

sigh...

世上本无事,唯一需要的,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多一些宽容
还有就是忘我,不要太在乎自己,倘不那么在乎自己的名声、地位等。。。

...真正做到确是很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真相的力量,尴尬的我们(yc)

  对白是瑞典原文,听不懂,又有意地不看字幕――于是在95分钟里,完全沉浸在电影营造的氛围之中,接受摄影机敏锐捕捉的光与影的每一丝变化,像蛛丝逐渐包围了你,把你也带入那个在明灭变换中沉默地存在着的旅馆;感受陌生的语言传达的人物情绪的波动,抑扬顿挫,完全是“声音”,也就这样逐渐漫过了颈项,漫过了双眼,弥漫在心里;吞食黯淡的、坚硬的、大块头的印象,脸谱的人物,没有情节的故事,看似无意中穿插的矮人的意象,生命与死亡,庄重的与荒诞的,爱与恨的强烈情绪,欲望的压抑与勃发,所有所有,是巨浪,是狂风,是无声的交响乐无变奏主题。
   除去技术性的特征,这部影片的人物设置也非常考究,两位女性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其实是每一个女性自我挣扎的典型化处理,两个人物其实是同一女性可能同时具有的两种人格。而ANNA的儿子的设立,更是独具匠心,他的视线的转移是影片的一条明线,更重要的是,他与矮人的外形、与侍者的苍老、与ESTER的垂死、与ANNA的冷漠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的主题当然是最重要的,伯格曼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是细致的、冷静的、白描式的、不动声色的:生存,ANNA百无聊赖的生存;死亡,ESTER悲剧性的、琐屑的无意义的死亡;ESTER对于ANNA的爱与束缚-压制-统治的合一;由此产生的ANNA的反抗以极端的歇斯底里的粗暴的举止和声音表现出来;ANNA的生趣始终在欲望的背景中体现,但是,正如她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她的欲望的满足与否也是无意义的――这就是影片传达出来的信息。
   ESTER的身份也是特定的――翻译家,与语言的亲熟,使得她和素昧平生的旅馆侍者有了超越语种的默契,也使得她在与ANNA的较量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死了的她留给ANNA儿子一封ANNA读不懂的以陌生语言写成的遗书,她的说教曾经给ANNA造成的阴影,仍然有着强大的力量,渗透到了ANNA的儿子的生活中。
   正是所有的人物的生存方式-言说方式的无意义,让我们了解,除了“沉默”,没有什么面对生活的更好方式。
  
  
  
  《沉默(Tystnaden)》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 Ingrid Thulin Gunnel Lindblom Jorgen Lindstrom
  出品时间:1963
  出品国:瑞典/美国
  片长:95min


《沉默》(Tystnaden)

这是伯格曼“信仰和救赎三步曲”的第三部(其它两部是《穿过黑暗的玻璃》和《冬之光》)。它是个实足难解的寓言。



Ester是个翻译家和知识分子,她和妹妹Anna以及Anna的儿子Johan一起坐火车回瑞典旅行。他们在Timuku城下了车,住进了一家外国老宾馆,他们听不懂那里的语言。Ester患了晚期肺病,但依然对Anna关心倍至;而Anna却不愿被生病的姐姐束缚。她走出宾馆,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结识了一名侍者。回到宾馆,Anna把自己的性经历告诉了Ester,Ester的性欲也被唤醒了。Anna换到宾馆的另一个房间里继续和侍者做爱。她的行为引起了姐妹俩的激烈争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2-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真相的力量,尴尬的我们(yc)

这些电影是很少看的,因为看也看不懂,还弄的心情郁闷。
不过倒是让我想起了一位哲学老师讲过的话,她是个发烧友,在讲到西方思潮时就说那个时代的电影文学作品很多都反映了时代的烙印。比如法国某影片,名字我忘了,乱七八糟,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存在主义生活方式。说是美国某青年男孩去了法国,那里正在搞运动,一对双胞胎兄妹也参与,但是他俩乱伦,还叫上这个美国男孩加入。整个影片就是乱七八糟,也看不出具体情节,只是觉得很疯狂。我想可能和这个有点象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8 09:01 , Processed in 0.04902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