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61|回复: 9

论语学而第一(四)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反复的问自己,替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是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道温习了吗?”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著有《大学》。在这里曾先生认为:人活着,要活的问心无愧。并且呢还提出了一个如何问心无愧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曾先生认为,替别人做事,必须尽心竭力,有始有终,即使没做好,那也没关系。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要知道,不管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替自己身份相当的人做事,自己尽力了但是没做好,那还说的过去,但是如果替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做事没做好,那就麻烦大了,尤其是替君王做事的时候,要是没做好,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哪怕是你已经尽力了。

   第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所谓人无信不立,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的,要是离开了“信”谈人与人的关系,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肤浅的。  在2500年前的曾先生就提出,人与人的交往要以“信”字当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的聪明睿智和远大目光。

   第三,传不习乎?在这里,本人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两种意思,其一,把“传”理解为经书,其二就是相译文里把“传”理解为老师传授的知识,当然这是训诂学的事情,但是不管是经书也好,老师传授的知识也罢,经书是要经常看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要经常温习的,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忠和信在个人学业上无愧于己的实践。

    总而言之,曾老先生告戒我们,做人必须问心无愧,仅仅无愧于人是不够的,还要无愧于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学而第一(四)

我又跳出来抬扛乐~
做人必须问心无愧,仅仅无愧于人是不够的,还要无愧于己
无愧于已更重要还是无愧于人更重要~ (-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论语学而第一(四)

不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学而第一(四)

传说不为最近很忙-_-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四)

俺今晚有课呢。刚冒雨回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老先生的这句话,和他所著的《大学》是一贯的思路。大学之道,就是俺们现在还耳熟能详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曾老先生的这篇论文《大学》就讲了这点东西,颠来倒去,把它说的跟绕口令似的。因为他这篇绕口令,让他在宋代理学兴起以后,突然吃香起来。

宋代这些年轻一点的老先生们,当时为了给自己理论增加合法性,曾经费了很大功夫,琢磨出一个所谓的“道统”:说是孔子老人家虽然授徒无数,不过最后还是藏了私,他把最核心最精到的绝招传给了曾子,曾子呢,回报恩师,又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叫子思(《中庸》被认为就是子思写的),然后子思又传给了孟子。然后孟子呢,没找到骨骼清奇的弟子,一下就绝了。后来不知怎么的,这个绝招被宋代的周敦颐给发现了,又一路传下来,终于传到了朱熹。朱熹就给前面四大家的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都给集中在一块,自己做了注,这就是《四书集注》,集大成了。

曾子和《大学》之所以被抬出来,就是因为他讲“三省”,讲“修身”。曾子的三省,关键不在于“三”,而在于“省”。省,就是反省,就是对自我的行为不断做道德上的反思,就是修身。用一句话来总结《大学》,那就是“内圣而外王”,意思就是内功练好了,就可以一统江湖,千秋万代。当然,这个练内功的法门,就是曾老先生传的这九阴真经了――“三省吾身”。

这一法门,在后世也曾不断被人所习用。有很多虔诚的儒家信徒都曾经做了表格、日记,每天记下自己的行为,兢兢业业的反省。比较过分的是明代有个叫李b的,曾在日记里面记下“昨夜与老妻敦伦一次”,呵呵。到这种分上,实在有点走火入魔之嫌。这武功,不练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学而第一(四)

昨夜与老妻敦伦一次 此句经典-_-O 可见当时的社会对性是多么的开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论语学而第一(四)

这里的“习”字当做何解?温习乎?实践乎?若曰“温习”,则似乎曾子是一个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的学生;换句话说,他是一个迂夫子。若曰“实践”,那“传”又是什么?曾子总不可能每天都有机会实践他老师的每一个教导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论语学而第一(四)

当然,“三省”在曾子那里的最初涵义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后来的儒家将“三省”扩展成了一种带普遍意义的自我道德反省。然而,儒家没有提供这种道德反省的动力:有什么东西能够推动一个人每天都去这样拷问自己的良心呢?

比较而言,基督教提供了这样一种动力,那就是对地域的恐惧和对救赎的期待。而且,基督教还明确地提供了自我反省的仪式,这就是“祷告”和“忏悔”。一个基督徒,如果他要拯救自己,他就必须做善事,必须宣传基督的福音。这样一种实践,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沟通,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基督教利用人的自私性(救赎)来促进人的利他性,是一种更加聪明的哲学。儒家则似乎有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硬要通过道德教化来消除人的自私性。

泛而言之,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恶,皆产生于损人利己。人们之所以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受他们行为伤害的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同情。因此,随着人类交往的增加和沟通形式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建立互利合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大。儒家有自己的一套心理学来扩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就是从自己、家庭和朋友,推己及人,最后扩展到整个社会。比较而言,这样的途径虽然很贴切,但终究不如基督教那样直接:基督教仅仅通过一个上帝,就把所有的人变成了兄弟姐妹。

当然,这里比较儒家和基督教,只是就理论谈理论。儒家和基督教在历史上的影响,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四)

三民兄发言精彩啊。 (-002-)

关于比较,我是这么看的。孔子的论语,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针对“君子”而言,基本上是个“精英教育”的理念。虽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那是指学生的出身,他不考虑。大家机会均等。
但是,他培养的人,却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公民”,不是大众,而是社会的管理阶层,是“劳心者”。这点,在他对樊迟学稼学圃的态度上看的很明显。
当然,后来儒家被广泛推广,那是属于教化层次了。真正能自我修养,还是“士大夫”。


相对来说,基督教是一种宗教,他一开始就是要普及大众的。他的传播,不需要知识做背景,不需要理性。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的比较,起点不同。

不过我相信,现代社会,儒家这套理论,未必比基督教更没有前途。因为现代人的知识背景,和古代有了巨大的差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学而第一(四)

(-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3 21:43 , Processed in 0.0543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