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43|回复: 5

读《论语・为政十四》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2#8226;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与人团结而不与人勾结,小人是与人勾结而不是与人团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读《论语・为政十四》

这段话,说的是君子和小人是两种不同的团结人的态度和方式。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因为德而团结在一起,小人因为利益勾结在一起。
其中,“周”、“比”对称。周,本义是周全,周遍,引申为一视同仁;比,本义是两相依附,引申为偏党。要一视同仁,那么这个标准就要是客观的;而偏党,则标准是主观的。在《论语》第十五章子还曾经曰过:“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个意思是一致的。党,和比的意思等同。

因此之故,中国古代向来把“党”作为一个贬义词,就是小人结党营私。其背后是反对追逐个人私利。但是在官僚时代,不同的利益集团总是不断出现。而他们之间互相攻击的时候,就往往以“党”来指责对方。相当于以前我们所常见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小撮”。(当然,今天的“党”,是个大大的好词。伟光正。)
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党锢之祸”。这可以说是对知识分子第一次大规模的迫害。到唐朝时候出现了“牛李党争”,两派斗的不可开交。到宋朝党争更多,最重要的是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的“新党”――从王安石开始、“旧党”――以司马光领衔。到了明朝后期,东林党和阉党之争则是党争的顶峰。东林党的领袖就是写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顾宪成,阉党则是魏忠贤的党羽。

这些“党”的称呼,都是对手攻击而安上的。如党锢之祸的名士和东林党,都是和宦官斗争,因此都被人称颂。君子、小人一目了然。不过更多的“党争”是在士大夫之间产生的,君子小人的界线,并不太好区别。宋代时候,党争尤多,大家都纷纷指责对方为“党”,宋代的欧阳修专门写过一篇《朋党论》(《古文观止》有收录),独出蹊径,认为小人无党,而君子有党。他说小人“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所以“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而君子以德,以道义为“朋党”,能够“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欧阳修此文可以为《论语》本段论述做一别开生面之注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新西兰

读《论语・为政十四》

不为兄的点评,很快就到了对“党”这个问题的讨论伤,跑题跑的很严重哦~~~

是“君子”还是“小人”?是“团结”还是“勾结”?按照历来的解释,其本质区别在于是“为公”还是“为私”?

为公为道为德,则是团结;为私为利为欲,则是勾结。

可是,为公还是为私,其实很难说的清楚。

在个人的层面上,人都是自私的,为己,是常情,只要不损人就OK。再说了,不是为己,未必就是为公了呢。

在利益集团的层面上,中国古代的党争、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战斗,我个人狭隘的以为,无非是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拉上了道德这个大旗而已。孔子和他后世的儒家弟子,向来就不是为了老百姓的,他们向来都是士大夫的代表。没什么可称道。

再站的高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该不算是为私了吧,布什和萨达姆肯定都说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但事实上他们都不是君子,他们的国家也不是君子之国。

还能跑到更高的层面,物种之间,人为万物之灵,和其他物种争夺生存空间,人类对N多动物物种的无情猎杀、滥砍滥伐。。。。。。已经不能用是“为公”和“为私”、“周”还是“比”来判定了。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作为物种,很难说人类是君子、是高尚的、是无私的。。。。

我从来都反对儒家这个“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其实,当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甚至人类,认为自己是君子,代表“道”和“德”的时候,就已经离君子很远了。

忽忽,我也跑题了,说的自己都晕晕的,不知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读《论语・为政十四》

赞同娃娃,哪有什么君子小人的。
其实人们的交往是很简单的,也就是物以类聚。价值观相同,性格和得来,才能作朋友。
各自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也不同,不同人有不同的朋友。聚在一起或指点江山或者吟诗作画或买卖赚钱,不能说哪一个更高尚,都是个人追求而已。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
欧阳修的君子以德道为朋党,可以同心共迹始终如一,看起来似有不同,但也是因为“君子”追求的就是这个,未必不和“小人”追求的铜板一样,都是个人追求,带来个人满足。
如果非要划分一下,那么聚在一起不故意损人就够,这还得是微观层面上的,在更大一些的层面上的,按照娃娃的分析,也有可能周而不比变成比而不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读《论语・为政十四》

娃娃和红莓说的,我都很同意。呵呵。
君子、小人之别,是中国文化道德色彩非常浓厚的一个典型体现。道德,几乎成为儒家用来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儒家的“道德”方子实在是个大问题。其实现在看来,倒更象是个“大力丸”。
这个道德大力丸,到了宋代理学兴起之后,更加得到全面发扬和深刻发挥,理学的宗旨就是“内圣而外王”。这样的影响,到现在还是屡见不鲜,几乎是根深蒂固。当然,这套法宝的作用,现在实在是负面的多于正面的了。至今记得,年轻时候在论坛上跟人吵架,讨论民主之类的大问题。当时我问对方,什么方法是制止腐败的最好法子?难道是思想教育么?对方当即回答,思想教育就是一个好法子!我不禁转怒为乐,大笑三声。呵呵。

当然,虽然孔子是大力丸的发明家,但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就把责任都归给孔子――其实孔子本人倒没有性善论之说。而且,我一直认为,在很长的时间内,道德的作用还是正面的居多。可以这么说,这个丸子,就像中医,尽管治死人不少,但没有西医之前,也一样治好了不少病的。就是今天,也不是都可以扔掉不是?
其实,我觉得,这个丹丸,不过是我们这个文化结出来的一个果子。是我们古人面对疾病给出的一个药方。设想一下,在别的文化里面,同样的病,给出的药方肯定会不同。至于哪个方子更有效些。站在今天的人自然易于评价,而在刚开出药方的人来说,实在不能苛求更多了。

先说这么多。其实可以看看荀子,倒是蛮有意思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5-11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读《论语・为政十四》

呵呵 LZ高见 只不过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  现在的问题还要现在的方子解
偷懒直接拿古人或者西人的怕是不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2 01:54 , Processed in 0.0865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