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8|回复: 1

《论语・八佾十一》问E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1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8226;11 或问E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E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E之说,意为关于E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E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十一》问E

【小思】
孔子说不知道E礼,理由如上篇所说,因为孔子觉得鲁国的E礼不合周礼。
后面半句,则是一如既往的表达了孔子对礼的推崇,他认为:统治者若能踏实的按照周礼来做,那么治天下也易如反掌!周礼,对于孔子来说,是一剂无可置疑的治世良方。

《论语》还有一句话,也有这个味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都给人一种印象,一旦实行了礼,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这个风格在孟子那里就变本加厉了。孟子在四处游说君主的时候,时刻都把仁挂在嘴上,大谈“仁者无敌”的那种语调。说到孟子,《孟子》里面的一段颇可为孔子这句话做注脚:“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今人观之,未免会下个迂腐的断语。不过这倒切切实实是理想主义者的风格了。理想主义的毛病,就是往往会建立过高的目标,而同时对于实现之技术手段,却研究甚少。拿现在的概念胡乱比拟一下,说是个乌托邦也不算很过分吧。当然,也有儒家后学编了《周礼》一书,可以看做是儒家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治理国家的设计方案。但我们翻翻这个书,就可以看到,这些设计基本上是个平面的框架,倒是整齐划一――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还讲究个天人合一呢。但明显仪式化的东西过多,而程序性的东西基本付之阙如。后代的王莽倒是老老实实按照《周礼》来治国,结果可算是一败涂地,比二世而亡的秦朝还不如,王莽自己开了国,也自己亡了国――十八年的新朝,完成了儒家乌托邦的一次实践及其失败。

如果拿法家来做下比较,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法家本来就有很强的功利性、很切实的操作性,充满了工具主义色彩。也难怪秦始皇们总是一上来就看中了法家,而后来的各位老大们也都玩“内法外儒”的一套把戏。别人不说了,就看刘备给阿斗的遗诏就颇为有趣:“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教育后代的秘传都是法家的教材呢,呵呵,可算是交待了老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2:35 , Processed in 0.0475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