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97|回复: 6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4#8226;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小思】
这段又是讲到了孝,讲到对于父母的年龄,都要记住。为什么记住呢――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可谓是悲喜交集,滋味复杂。

我一直以为,后面的一句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并非是孔子教训大家,而是他自己的个人体会。
在整个论语里面,孔子论孝非常之多,论礼中,丧礼也是最多最重视。这固然和他的思想理论有关。但其中必然也和孔子个人的感情体验有关系。
孔子的身世其实很可怜。其父叔梁纥是在六十六岁时才娶到不到二十岁的颜徵。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人说人生三大悲剧之一就是少年丧父。孔子遭遇到了。此后,其母颜徵年轻守寡,竭尽全力去抚养和教导他。其间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而且更不幸的是,孔子在十六七岁时,其母颜徵也去世了,算起来,年纪也才三十六岁左右。想来当是操劳过度造成的吧。而此时孔子也才是半大的孩子。不过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想来应该比较早熟。而且此时也算是马上要成年了,最困难的日子也差不多过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孔子更当是至深之痛。

这样的身世,肯定给孔子的思想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孔子一生,必然时时引发渴望尽孝而又不可得的悲痛和遗憾。所以,虽然孔子自身不再能尽孝,但他在思想和情感上,有过了无数次的尽孝活动。所以我们看到在论语里面,孔子论及孝道,那真是曲尽其款,无微不至,深得三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又有几个可以尽孝的人能真正体会得到呢?


不久前,在卿青的博客中看到一句话:“我们最爱的,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多的人。所以人们爱自己的子女更甚于爱自己的父母。”如醍醐灌顶。
对孔子而言,他在孝的情感中投入最多,念兹在兹,无时或忘。
而对于一般人而言,人们总是更多的爱自己的子女。父母对子女之爱,那几乎是不需提醒,不需强调。自然而然,这是所有情感中最确定不移,最无可置疑的。所以在这个方向,孔子无需去强调。而反过来,对于父母之爱,之孝,那才要大声的提醒,不停的强调。这,恐怕才是孔子的苦心所在吧!

尚记得有次在某博客中看到一则小文: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刚有了蹒跚学步的儿子,喜得不得了。忽一日,带了儿子在花园学步,儿子前趋,突然一不小心,一头栽向篱笆。他描述自己在霎那时,两腿发软,口干舌燥,不知所以。待回家来,惊魂方定。当天晚饭时,敬了老父两杯,亦无语。
看后一直惭愧,也一直未忘,记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所以出门在外,要常回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父母之生日,也不可不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自己的生日也不要忘,在这日要感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en,我最喜欢孔子的就在这些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3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里仁二十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

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太深。尤其是儒家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4:31 , Processed in 0.0470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