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3|回复: 2

《论语・八佾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7-1-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8226;15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孔子之父叔梁纥居于鄹邑,故称孔子为鄹人之子。或谓叔梁纥尝为鄹大夫。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

【小思】
有两派解说:
一种解说认为:孔于并非不知道鲁太庙中之种种礼器与仪文,但根据上面八佾等章可知,当时太庙中礼仪多属僭札,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是一种委婉的否定暗示。孔子的是礼也的回答,乃是一句反问。应以问号断句。
另一种解说认为:鲁的太庙,用四代礼乐,大多不常见,所以故夫子每事问之,是表示谨慎,这也是一种礼。“是礼也”为正面自述语。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可能更加顺畅些。也字一般总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多吧。另外,荀子《荀子#8226;宥坐》篇记载了孔子在庙中第一次看到欹qi器的故事:
孔子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在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qi)器。 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如‘座右铭’一般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然后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慢慢地向这个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在那里。不一会,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界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当然,这也许是个借孔子之口来说的寓言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7-1-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四川成都

《论语・八佾十五》子入太庙每事问

找了个小板凳,坐着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7-30 04:08 , Processed in 0.04902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