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14|回复: 9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登录者: 朱雀lt;pgt;中国著名企业海尔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质疑的声浪,国内媒体也试图从“神化”海尔的惯性中挣脱。而最近中国大陆颇有影响力的杂志《南风窗》,引人注目地发表《追问海尔神话》. 该刊特约记者“经过青岛等地一线的调查和采访”披露的大量材料,无疑对海尔这个中国第一品牌具有极大震撼力。 lt;pgt;文章首先询问:全球营业额“602亿”怎么来的? lt;pgt;2001年12月26日是海尔创业17周年纪念日,海尔选择这一天向300多位各界来宾宣布:2001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将达到602亿元人民币,比2000年增长了50%。数字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外界的一片哗然,各界人士私下里都在质疑这一数字的可靠性。因为根据他们的计算,海尔的销售额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如此高的地步。海尔拒绝透露相关的详细信息。 lt;pgt;秘密还是被渐渐揭开了。据知情人透露,1999年以前,海尔在公布自己的经营业绩的时候,一直都是使用“工业销售收入”这一字眼,1999年海尔的工业销售收入为268亿元人民币。而到2000年,这一称呼却被改为“全球营业额”,而数字也骤然增长到了406亿元人民币。名称的改变是包含了许多玄机,其中包含了大量事实上的重复计算。同一件商品,从它采购生产到最终卖给消费者,其营业额在海尔内部可以被重复计算3次。 lt;pgt;据一些人士透露,海尔集团去年的总销售收入也就在300亿元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它自1999年之后的两年里,其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十分有限的。且这种增长还是在海尔增加了大量的新产品,如PC、手机、中央空调等的基础之上。 lt;pgt;文章还问:海尔股份公司在哪里? lt;pgt;作为股票,代码600690的青岛海尔的投资回报率一直是相当优秀的。自上市至今,其利润始终保持20~30%以上的速度增长,它的分配也总是相当慷慨,几乎每年都有现金分红。但就是这样一只著名的且回报突出的绩优蓝筹股,市场却似乎并不怎么太感兴趣。2001年报公布海尔的税后每股收益高达0.77元,而海尔的股价却只能长期徘徊于14~15元左右,明显偏低。特别是在近段时间的股市大跌中,海尔股票更是损失惨重,其股价已经跌穿了前期的平台,暴跌至12元左右。 lt;pgt;是因为人们对海尔的经营业绩不信任,还是因为人们不看好海尔的赢利前景? lt;pgt;前段时间,著名的股市分析机构山东神光证券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他们对海尔的一系列分析报告,对海尔利润的真实性给予了强烈的质疑,指出海尔的资产质量在下降,赢利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特别对海尔快速扩张资金、大量收购及青岛海尔与海尔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lt;pgt;除非内部人员,任何人也难以弄清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都是些什么性质的企业,他们之间不停地转换相互持股、相互投资都有什么意义。事实上,这还仅仅是人们外在所看到的,如果人们了解了海尔内部的组织结构,就会更加吃惊了:鼎鼎大名为广大股民所熟悉的、股市中著名的蓝筹股―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尔内部日常的组织管理机构中,竟然没有一席之地。在母公司海尔集团下属的第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中,人们只能见到各个事业本部的身影,却找不到股份公司的位置。 lt;pgt;海尔股份公司在海尔的日常管理中是不存在的! 它只是在制作各种报表时,在书面上,在需要面对公众时才存在。人们所知道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向阳在海尔内部的身份只是海尔冰箱生产本部的本部长,与海尔的其他各事业本部为同一个级别(海尔的事业本部有十几个之多)。更令人惊奇的是,刘向阳所领导的冰箱事业本部不仅管理着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内冰箱类的生产企业,同时还管理着海尔集团内不属于股份公司但也从事冰箱业务的企业,同样的空调事业本部是管理海尔集团内从事空调业务企业的,里面也是既有青岛海尔股份公司内的空调企业,也有股份公司外的企业,且它的本部长与刘向阳是平级的。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各类产品的企业里。 lt;pgt;即便这一切真如海尔所说,所谓的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也完全可称为是一个公司怪物。它没有自己独立的原料采购部门,各种零部件原料的采购都要“委托”海尔零部件采购公司(海尔内部称为采购事业部,海尔物流推进本部下属)来办。它也没有自己的销售部门,必须“委托”海尔工贸公司(海尔内部称为工贸事业部,海尔商流推进本部下属)来销售它的产品。甚至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部门,几乎所有财务方面的工作都必须交给海尔资金流推进本部来做。更为可笑的是,堂堂一个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竟然连自己的生产维修部门也没有,同一个车间里的机器维修工作竟要由海尔技术装备本部负责。也就是说股份公司的主体已经异化成了一个纯粹的生产部门―就像一个被砍掉四肢的残疾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依附于海尔集团内的其他机构才能够生存。 lt;pgt;这样的安排还造成另一个后果,就是我们根本无法从青岛海尔股份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了解海尔真实的销售情况,包括海尔股份在内的许多海尔的生产部门只要把产品生产出来,然后直接交给海尔工贸公司,就等于销售出去。至于产品是否真的销售出去,销售是赢是亏,由于海尔工贸的运营状况是完全不透明的,外人根本无法知晓。或许我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事实上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海尔愿意让股份公司多赢利的时候,就可以以更高的价格收购股份公司更多的产品,从而给海尔股份公司带来高额的利润。而一旦当海尔觉得应当让股份公司也承担亏损的时候,就可以以低的价格收购或者将库存的产品退回给海尔股份,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存货。再加上大量同类企业的交易,也就是说,基本上海尔集团可以随意制造上市公司海尔股份的业绩,好与坏,赢或亏。 lt;pgt;文章说,近几年,海尔另一个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行动是其产能的迅速扩张。用一位海尔员工的话说,直到1998年海尔还只有一个工业园,而现在海尔已经有包括美国、合肥、大连、武汉等在内的10个工业园了。在4年内就新增了9个工业园。以空调为例,1998年底的时候,海尔还只有7条空调生产线,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0多条,即便这样,在今年新开工的海尔武汉工业园里,仍要新增100万台空调器的生产能力。一位海尔内部的人员肯定地告诉记者,如果以产能而论,海尔空调的产能绝对是业界第一,并且也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但他同时承认,由于销售没有跟上产能扩张步伐,目前产能的利用率大约只有1/3。 lt;pgt;海尔相当庞大的产能出路何在? 如果海尔庞大的产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就意味着一笔庞大的固定费用无法摊平,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大的浪费。随着产能的急速扩张,海尔不能和从前一样只是做高端的“贵族”,而更应当做一个大众性的品牌,从而占领中低端更为广大的市场地盘。然而海尔却仍然沿袭着曾经成功的经验,紧抱着高价政策不放。 lt;pgt;尽管从一些统计数据中海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似乎仍然是遥遥领先,但从其他一些渠道反映的海尔真实销售和市场占有情况并不乐观,尤其在海尔的主导产品空调器上,由于大量新进品牌的进入、价格战等原因,海尔的销售份额已经大大降低了,北京的一个大家电经销商已经将海尔列为一个二等的空调销售品牌。而在青岛,海尔在销售上也已经大大落后于同城的另一品牌海信。特别是在其他品牌不断涌入,抢占市场的战鼓越敲越急的情况下,海尔依旧反应迟钝,其主导产品的价格似乎已成空中楼阁,海尔在市场上的地位也越加被动。 lt;pgt;美国《商业周刊》对海尔“国际化”生产的质疑,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海尔经营状况最严厉的批评。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海尔在国际上的现金流一定是负数,他们必须从中国的母公司抽调资金,但他们一定损失了市场份额”。 lt;pgt;事实上国际化生产只是海尔国际化路线的一部分,在海尔的国际化路线中,还应包括大量的海尔产品出口的部分,根据记者掌握的资料来看,也很难说是成功的。根据海尔集团公布的资料,2001年海尔的出口总额为4.2亿美元,假若海尔的总销售额为30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差不多仅占海尔的销售总额的1/10左右。虽然总额不高,但海尔生产线上的工人却似乎并不是这样感觉的,“去年的生产一直很散淡,但我们干了大量的出口机。”可以肯定的是,海尔出口产品的价格是相当低的。在一次海尔逼迫零部件供应商降价的会议上,海尔的一位处长挥舞着手里的报价单对各供货商说:“这就是我们出口美国的价格,你们看你 们该给我们报多少价?”据与会的一位供货商说,这一价格极低,几乎是赔本卖了。从各个方面汇集来的讯息看,在海尔花大力气获得的全国家电出口第一名的荣誉,海尔其实并未从中获得太多实际的收益。 lt;pgt;海尔目前所走的国际化之路似乎正在大量消耗海尔自身的力量。 lt;pgt;人们只要稍留意一些,就会注意到海尔近几年在资本市场上巨大的资金需求,除了前几年上市公司青岛海尔一直在不间断地配股之外,2001年初,海尔又通过增发新股募集了近18亿现金,这还不算,紧接着,2001年10月31日,海尔又发出公告,称拟发行25.8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还没有任何其他一个家电企业能够获得如此巨额的融资机会。如果海尔的收益果真那么高的话,应当不需要如此迫切如此不顾一切地进行巨额融资的。海尔的资金需求如此庞大,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它的许多项目收益其实并不令人乐观。而从海尔内部传出的消息,即便是得到了如此庞大的融资,海尔的现金流量也不如以前乐观了。 lt;pgt;在短时间根本无法获得什么收益的情况下,冒着国内市场进一步被蚕食的危险,就如此大规模不计成本,将海尔的未来全部押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是否明智? lt;pgt;自2000年开始,海尔实际销售的增长便出现了停滞的现象。这样的业绩在其他公司可能尚可以接受的话,在海尔就不能被接受。因为海尔制定了恢弘的发展计划,甚至排出了时间表,要在200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以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长期以来,张瑞敏一直宣称海尔的增长速度为86%,若海尔完不成目标,就等于让张瑞敏承认失败。以张瑞敏的个性来说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张瑞敏不许失败,海尔不许失败,这就是海尔自上而下都感觉巨大压力的最大原因。 lt;pgt;截至目前,在海尔仅事业部长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就有20多位从海尔离开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来到了海尔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也是一再号称要向海尔学习的伊莱克斯中国 公司那里。可以说,目前的伊莱克斯除总裁刘小明以下的第二级管理人员基本都是原海尔的人员支撑起来的,伊莱克斯的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都是由原海尔的人员领导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才流失?至少说明海尔的人才战略是有问题。 lt;pgt;外界对海尔的质疑声里,有不少人关注到了海尔的产权问题,这的确是海尔的一个弱项。与许多人的印象并不一致,海尔其实并不是一家国企,在整个海尔系企业之中,处于最高端的海尔集团竟然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 lt;pgt;海尔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才流失,除了人际关系上的矛盾之外,海尔所给予的待遇过低也是一大原因。如果在一个私人所有的企业里,只要所有者觉得一个人的贡献值得,他无论给之多高的工资旁人都不会有疑问,而在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里,加工资往往就必须得有许多说法。 lt;pgt;文章最后说,海尔最先以冰箱业务起家,一度被人认为是无敌的。事实上,海尔也曾有多次失败的教训。下面我们列举的就是其中一些。 lt;pgt;电风扇:1997年当海尔刚刚进入这一市场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力图在群雄乱战却无强势品牌的电风扇市场中占据相当大份额。事后证明这是海尔所遭到的最大的滑铁卢之一。目前,市面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海尔的风扇产品了。 lt;pgt;药业:1995年,海尔投资的第一个非家电生产企业海尔药业诞生了。在投入了大量金钱之后,海尔药业的生存依旧是十分艰难的,始终在亏损的边缘挣扎。 lt;pgt;餐饮:海尔投资餐饮业曾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曾经辉煌一时的海尔大嫂子面馆却逐渐走向无声无息了,大多数都已被关闭。 lt;pgt;彩电:海尔一举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彩电生产商之一,但随后海尔彩电的增长便停滞下来,与四大彩电巨头―长虹、TCL、康佳、海信等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 lt;pgt;电脑:截至目前,海尔的PC业务已被证明是一次完全的失败。自海尔进入电脑市场以来,就一直持续大规模亏损,使整个海尔集团不堪重负。 lt;pg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唉~~~~~~~~~~~~海尔如此,联想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早几天看到了,静思是在网上靠下来的吗?不知道这回秦朔是怎么想的?早就听说海尔有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quot;2001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将达到602亿元人quot;
How do they file tax? based on thi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静思兄此时引摘海尔的故事,其实也在说以下的方面:lt;pgt;快速扩张,人才战略.管理的透明与否影响外界对其的信任......lt;pgt;以上均是希望之光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管理层不要仅停留在看别人的故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只看了一半,对前半部分觉得不算。。。嗯。。。不敢苟同。或者说,其实他前半部分的论据是不能让我信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下面引用由石扉客2002/07/08 12:29pm 发表的内容:
早几天看到了,静思是在网上靠下来的吗?不知道这回秦朔是怎么想的?早就听说海尔有问题了。
是从木子网上考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下面引用由行者2002/07/09 08:10am 发表的内容:
静思兄此时引摘海尔的故事,其实也在说以下的方面:
快速扩张,人才战略.管理的透明与否影响外界对其的信任......
以上均是希望之光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管理层不要仅停留在看别人的故事上.
谢谢行者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海尔被披露出来的现状,更加深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观点:只有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壮大,才能真正造就中国工商业的振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2-7-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南风窗》追问海尔神话---披露的大量材料,对海尔具有极

其实海尔的进口原料大部分是走私的,只因为朱总理一句:要保护国有企业,海关就无法对其定性走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5 14:43 , Processed in 0.0889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