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94|回复: 8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荆轲传 lt;pgt;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於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lt;pgt;  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於赵,而秦王政生於赵,其少时与丹 。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後秦日出兵山栋,以伐齐楚叁晋,稍蚕食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肴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lt;pgt;  居有闲,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叁晋,南连齐楚,北购於单于,其後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 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於此也。夫樊将军穷困於天下,归身於丹,丹终不以迫於 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後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於垆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沈,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於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 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於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 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於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後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 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闲,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後许诺。於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闲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lt;pgt;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曰:“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不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抽,右手 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  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 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叁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 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 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lt;pgt;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於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 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竖),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 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欠。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lt;pgt;  於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於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後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於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 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大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将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於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杀)之,乃 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於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lt;pg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搞错了?怎么是荆轲传?馆堰何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去丈母娘家拜年了
`估计是这样的`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避仲夷吾者, 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lt;pgt;  避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叁仕叁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叁战叁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lt;pgt;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 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lt;pgt;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叁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 於诸侯。後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lt;pgt;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叁世显名於诸侯。 lt;pgt;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 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于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lt;pgt;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 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lt;pgt;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着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lt;pg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现代人难得有象静思(很有韵味的名字呀!)这样倘徉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的人了。难得有他那样的清净无为的心境。我想好好看,又总推脱到以后。其实,读读书,散散步,不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古文别读的太多~
会生气的~
不适合修身养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这个贴子最后由静思在 2003/02/14 04:16pm 编辑]

      读史可以明智,静思以为读书是“修身养性”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来到国外,方知世界之大,文明之多,令人惊奇不已。出门远行就应广交朋友,知道别人的历史和文化,吓吓人是可以的,但若对自己一知半解,是决做不到真正的沟通的,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人与人真正的交流来自内心,即自己的人生观,对天下万物的认知和见解, 而这恰恰烙着深深的文明底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人者,从未有过成功的先例。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立了一个弹性十足的民族特性,使得这个坚持自我而又善于学习的民族幸免于千年的浩劫与灾难,而那些顽固守旧或者轻易放弃自我的民族已先后成为了古迹。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硕果仅存,生命力如此顽强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此一家,但我们能够一直得到历史的垂青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太阳和地球都有其固定的寿命,何况一种生物中的一群个体。近两个世纪里我们已经为自己的守旧自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感谢于先烈的努力,我们又一次逃出生天, 随后却陷入了一个否定自我的圈子,毫不尊重先人的汗水,珍惜前辈的功绩,不切实际地寻求一种理论上的梦想。传统被抛弃,伊甸园又成了破裂的泡沫,于是乎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只剩下了动物的本能:利我,人人都奔着眼前的利益而去,所以社会就变得日趋势利和浮躁。这是文明的进步吗?不是,没有继承何来进步?任何的口号,浮夸和欺骗在务实而无情的历史面前都已碰得头破血流,我们已经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并加以切实改进了吗?自秦始皇以来中国独有的中央集权制度已执行了二千余年,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类似内部调整的模式在骤然变大的世界里是否还行之有效?我们是真正地系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过了自己的历史呢,还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而断章取义呢?我们还能够被保佑多久呢?
      21世纪的地球人,应该正视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学习超越国家民族界限的科学知识,以更为广博的胸襟来认识包容各种各样的文化,如此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过,首先得记住自己是个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来自一个拥有4000多年灿烂历史和悠久文化的东方民族,有着独特的哲学与思维,凭自己的努力在创造新的业绩,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别人和历史的尊重。若是漠视自我,迷失在他人的文化阴影里,只会日趋迷茫,不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路,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落伍乃至消亡,成为后人的笑料和教训。
      总有人抱怨别人的种族歧视,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卑心虚空想的表现。人类首先是一种生物,种族偏见来自个体的本能,企求不同民族之间亲密无间已经违反了人之本性,是一种乌托邦似的理想。民族的融合需要相对固定的地域和长时间的交往通婚,是一个可以达到却极其艰难而漫长的目标,不是喊喊口号,颁布几条法律就可以实现的。不说众矢之的美国,在静思的医院,有一位在中国生活了12年的黑人医生,手术不错,中文绝对流利,其唱中文歌曲的水准远高于普通国人,曾是电视节目的常客。他和中国的医生打成一片,称兄道弟,也很受一般病人的欢迎。但是,中国医生的私人聚会不会想到他,重病病人及其家属也不会首先看中他,宁愿选择一个低年资的中国医生。问问医生们病人们为什么,“很难说,只是总觉得不是自己人(静思也不能免俗)。”这位仁兄到是看得开,虽然承认隔阂甚多生活孤寂,却不打算轻易离开中国。呵呵,大家都佩服他的勇气和耐性,只是“帮不上忙”。由此可以多少理解一些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处境和心情。不尊重自己而企望别人宽容的人只会永远失望。
      曾国藩和丘及尔教育后辈的话大同小异,“读史可以明智”,“研究历史,历史,历史!那里有你想知道的一切。”读史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深。我读中国的古文, 更喜欢研究各国的历史,并非一定要做什么大事,只是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里当个明白人,没那么容易被人超越或者当猴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静思兄真是博学多闻,佩服!人与人真正的交流来自内心―赞同。所以,人生得一知己就挺幸运的了,如果不能,自己是自己的知己也挺幸运的了!历史我知道的太少了,所以我总不够清明,糊里糊涂悠忽度日。我想到一点,譬如日本,他们把侵华历史硬生生被篡改了,他们国家的孩子已经不认为有这样的历史了。譬如捷克,在前苏联入侵后,清洗人们的思想。您怎么看?是不是公正的尺度在我们心里,可如何敢保证我们的认识是公正的呢?困惑,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3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古文鉴赏---管晏列传

真正公正无私的个人在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为了某一样理想,价值观或者职责可以终其一生牺牲掉亲情,爱情和友情,他们是真正铁石心肠的大人物,是绝大部分人敬仰却无法效仿的,毕竟人是生物,本质就是“利我”“自私”,长期不照顾自身利益(不止生命钱财,亲友爱人朋友也是人的重要需求)没有几个人可以忍受。
      对于国家而言,绝对的道德和公正更是没有的,因为国家是由人组成的,当今世界上192个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在不侵犯全人类公认的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攫取他国人民的利益。历史上的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没有谁把“道义”当作行为的规范,因为道义,或者说价值观,不是上帝在人类诞生之初就规范好的,而是在数千年血与火的经验教训上形成并随着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改进的,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多样性。不同年代,不同民族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要求前人或者异族人赞同自己的价值观是强人所难,或者自寻烦恼,是缺乏实事求是态度的表现。
      惟有历史才是真正的法官。为了本民族本集团的利益而侵略他人迫害异己甚至妄图改变历史的从没有成功的先例,焚书坑儒,文字狱,宗教裁判所,纳粹的狂热,斯大林的洗脑,毛泽东的文革,最后都被历史的车轮所淘汰,谁都无法一手遮天千秋万代,毕竟人的寿命与天地相比如同昙花一现,人类的价值观也是动态发展的,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必将还其真相。
      日本自1986年后一直在靖国神社和历史教科书上做文章,为何?一是其民族特性,畏威而不怀德,不愿向弱者认错。二战时日本军事力量80%毁于美国之手,既然强者美国都没有要求日本“道歉”,日本自然觉得无须向中国等弱者“道歉”;既然美国没有明确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和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就心痒难捱了。其二,由于长期经济不振,国民精神日益颓废,为了在精神上鼓劲打气,“很有必要宣扬一下日本历史上的光荣”,偏偏日本这个国家迄今最辉煌最有面子的日子就是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有着显著的对外战争特色的这70余年,所以日本想方设法把这段历史修饰得“好看好听”一些,“从某种角度出发,适当修改一下历史是可以考虑的”。总而言之,日本的这种做法虽然有她的理由,但是是极其短视的,无益于其长期战略利益,一方面又一次证明了这个民族缺乏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二十余年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眼前利益,阻挠深切改革,大打擦边球的可悲与可笑。
      多读历史,了解历史,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于培养自己的修养是很有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30 02:08 , Processed in 0.1190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