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56|回复: 7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新语丝转载《洛杉矶时报》的《学费在中国引起新的艰难》一文,才发
现中国农民的苦难深重原来已经有了世界声誉,而身在此山的我却显得非常迟钝,
或者叫“失语”了。
  关于大学学费的不合理,陈明远《大学学费:相隔六十年》一文已经论证得
很透彻了,《洛杉矶时报》又为我们采摄了学费艰难中农民的真实生活。那么让
我用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农民付出的学费代价再提供一点事实。
  我生在一个僻远的农村,姐弟三人,在姐姐初中毕业前,家里负担着三个人
的学费。父亲深知上学的重要性,我们的学费是凌驾于一切家庭开支之上的专项
保障资金,每学期前总是千方百计地筹办齐备,不得挪用,即使这样,在我家盖
房后的几年里,每到开学之时,父亲仍要借钱支付我们的学费。那时我们的学费
很低,一般每学期总共不超过200元,记得姐姐上初一时因分数不够而成了“高
价生”,学费也就60元钱,那是1985年。
  就是为了凑齐与现在相比很低的学费,那时我的父母也要起早摸黑地劳作,
除了几亩薄田之外,父母生着点子挣钱,鸡鸭鹅猪羊什么都养。家里也成了养殖
场,每天早晨清扫这些畜禽的粪就要花上大量的时间。搞这种养殖不仅十分辛苦,
而且有风险,由于没有养殖畜禽所必需的大片水域和空场,家禽在长期笼养的情
况下很容易流行传染病,造成大量死亡。有几年我家的情况就是这样,结果是辛
劳一场却一无所获。
  而我的父母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姐弟三人中,有两个都幸运地考上了大学,
哥哥2001年博士毕业后开始挣钱,我1999年大学毕业也很快找到了工作,父母现
在已经不再做田。
  但如我们这般幸运的人是极少数的,而更多的是不幸者。我的一个同学小学
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带着他们兄弟两个过着惨淡的生活。我同学上到高中时,
由于他哥哥盖房娶妻,家里已经积债难偿,每逢学期结束时,我同学就要为下学
期是不是继续上学而进行思想斗争,他一万个不愿意退学,但每学期他都要因为
拖欠学费而被校长叫去谈话数次,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也让他不堪忍受。长期负载
着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他非常自卑,虽然学习用功但成绩并不突出,最后高考
落榜。他想像我一样复读,但家庭已无力支撑,他只好去了上海打工。在同学们
经过年数不等的复读先后走进大学后,他更加自卑,除我之外,他几年来不见任
何同学和老师,遇到就躲。
  即将与我领取结婚证的未婚妻也是我初中的同学,在她初中毕业时家中已经
为他两个哥哥盖房娶妻而负债累累,她也几乎不能继续学业。在她和家访老师的
努力下,父母终于同意给她机会,最终她上了高中,又经过复读考上了中专。但
在上中专之前的这几年中,她从家里能够得到的钱已经十分可怜,已经不足以应
付她的学费和她在县城的生活费,她几度遭遇辍学的危机,靠着一个表兄的慷慨
资助,靠着同样不易的同学们克扣自己为她凑起的微薄资助,她才得以维持艰苦
的学习和生活。在考上中专时,父母除了把欣慰和为她自豪的笑作为给她的资助
外已经不能再给她提供任何帮助,她就是靠着哥姐和其他亲戚们的资助才完成了
两年的学业。毕业之后的一年,她的工作所得全部用来还清上学时的债务。
  我的叔叔有两个孩子,大些的女儿于2000年上了自费的大学,小些的儿子于 lt;pgt;2001年考上5年学制的中医学专业。他的女儿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超过10000元,
儿子每年的费用也离这个数不远。叔叔每年的田头收入不足5000元,农闲时做花
生加工生意,每早4点来钟开着手扶拖拉机去几十里外的地方买花生,回来后剥
壳捡净,再倒手卖出花生米。如此加工一千斤花生可以赚到几十元到百把元钱,
也有亏损的时候。这样,不算亏损的情况,要赚10000元钱就要收购加工几十万
斤花生,而完成这么大量工作的只有两个人,当然他们还要兼顾家务。
  每年过年回家时就面对这些疲惫不堪又焦虑万分的面孔,笑脸迎接拜年的每
个大门口都笼罩着子女学费的巨大阴影。 lt;pgt;lt;pgt;学费在中国引起新的艰难lt;pgt;
唐珍芝(音)女士一生历经坎坷,但是再也没有比儿子王道民(音)考上大学
更令她感到骄傲的事情了。作为一名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意
味着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锦绣之路――既充满了机遇又有“钱”途,甚至全家都
会为此而受益,因为唐女士一家人最后都可以靠王道民来养活。
但是,一座大山结结实实地挡在了王道民的求学之路上。还没等到王道民把他
的家庭拉出贫困的深渊,他的家庭却因为他的学费而在贫困中陷得越来越深。
唐女士和她的丈夫之前已经是债务缠身,但是为了儿子的学费,他们还得四处
求助于亲戚朋友――在以前,公费大学生的学费曾经是由政府支付的。为了赚
到钱,哪怕是一点点钱,他们绞尽脑汁。除了种地所带来的杯水车薪般的收入
以外,他们还猎羊、养羊。一连几年,王道民的父母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
现在他们的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而儿子也正在找工作,为了供养这对头脑聪
明、成绩优秀的孩子,唐女士的家庭几乎面 俦览!! 别人都坐在家里打麻将
或是品茶,而我则不得不每天都在外面放羊。”46岁的唐女士说,在她那张刻
满沧桑的脸上,流露出了无限的沮丧。“我们一天也不能休息,”她叹了口
气,接着说,“当我的儿子拿到大学通知书时,我把那看作了是一个机会,那
确实是一个值得夸奖的好成绩。但是现在,我不敢确定那是件好事还是坏
事。”
如此痛苦的观念转变与中国在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思维格格不入;
自孔夫子时代起,中国人就把求学看作是修身养性、飞黄腾达的好机会。像唐
女士一样的农民,祖祖辈辈都坚信求学能使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子女摆脱贫困
并且走出山沟沟。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们的孩子能够勤奋读书,就能够
在学校里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得到学位,找到好工作,从而令全家人的社会
地位都随之上升。
但是在如今的这个杂乱无绪的中国里,个人能力已经不再是全部。中国政府的
很多管理观念与53年相比,早已大相径庭。比如,中国政府不再为全国最好、
最聪明的学生支付大学的教育费用,这使得各高校的学费如火箭般扶摇直上。
这样一来,高等教育便逐渐成为普通中国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更加加剧
了中国社会上的贫富分化。
现在,很多像唐女士一样的家庭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为了避免欠债而让
孩子们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还是为了支付高额学费而陷入贫困。“在最困难
的时候,我曾经想到过让我的孩子们放弃他们的学业。我实在熬不下去了,在
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几乎整整一年都没有吃肉。”48岁的农民张良学
(音)说。
张先生的两个孩子都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是这两张通知书除了给这个家
带来些荣誉以外,什么也没带来。张先生住在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里,这里四
面环山,遥远而偏僻,仅仅在今年才通上了电话。村里只有一条大路,还经常
被洪水淹没。
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这里却以自己的教育水平而自豪。这座拥有143家
农户的村庄在过去的四年中总共培养出了十多名大学生,在中国的农村,这样
的记录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该村的村长王胜(音)还得意洋洋地向我们讲述
了一名当地男孩的故事,他通过刻苦的学习考上了大学,之后还去了美国留
学,回国后在中国的南方找到了工作,月薪约为1000美元。对于村里的人来
讲,这样的收入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现在,这个男孩的故事成了对全村孩子
们的激励,他们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为自己,也是为
家里人。
但是,在谈起村子里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学费而付出的艰辛时,王先生眉头紧
锁,“在孩子上学之前,这些家庭的财政状况都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他们
都变穷了。”王先生说,他觉得孩子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恰好与他或她的家里财
政状况的好坏成反比。
本来对于美国家长来说,为了孩子的大学学费而勒紧腰带并不稀奇。但是在中
国,很多具体的情况都与美国大不相同。在美国,父母和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像斯坦福这样的私立大学的学费对他们来说过于昂贵的话,他们可以选择
学费更低、但是同样优秀的公立大学。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可以帮助学生们弥
补彼此之间在经济上的差距,实在不行,还有贷款帮他们的忙。
但是,如果中国学生幸运地通过了竞争惨烈的大学录取考试的话,受教育制度
的限制,他们获得的选择空间很小。拒绝到录取你的高校去上学,几乎就等于
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因为大学里的座位实在是太抢手了,人们几乎没有第二
次机会去选择学费较低的学校。而旨在帮助贫困家庭的助学金计划和贷款业务
才刚刚起步,专门的勤工俭学项目还没有出现,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
亲戚朋友那里借到钱。
与美国人相比,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很低。所以,供孩子上大
学的费用对中国人来说相当可观:不吃大餐了,医疗体检也推迟了,漏水的屋
顶也不修了,休闲活动当然也不得不取消了。
唐女士夫妇还算比较幸运的,他们种的稻米、油菜籽和饲养的家禽家畜能够给
他们带来2000元人民币的年收入。他们的儿子三年前毕业于当地的一家师范大
学,但是在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上,他一直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唐女士的
女儿是一名艺术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她每年的学费要达到10000元人民币,
相当于家庭年收入的五倍。想一想吧,就像是一个年收入只有3万美元的美国
家庭,每年要支付15万美元的学费。为此,唐女士已经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几
千块钱的债。
“以我们的收入状况来看,我们肯定是还不起这些钱了,”唐女士说。她的房
子证明了她的贫困。这是一间建于六七十年以前的土坯房,它目睹了整个村庄
在过去的冷暖变迁。屋子里只有一只光秃秃的灯泡和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
家具:一张小饭桌、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几张铺满了毯子的床。从80年代
起,村子里面富裕起来的家庭便开始搬进了崭新的红砖房,看上了彩色电视
机;但是唐女士夫妇仍然在贫困的起点打转转。
张先生曾经一度成为村子里的风光人物,他是村里第一个盖起两层小楼的人。
“在我儿子上中学时,我盖起了这间房子,”张先生说,“从他很小时,我便
教育他要勤奋学习。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一座桥梁。除了这座桥之
外,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他的儿子和女儿都把父亲的话记在了心中。正因为
如此,张先生现在一贫如洗。“在整整十年的时间里,我没有攒下一分钱。相
反,还借了一万多元的债。”张先生说。
像唐女士和张先生这样的家长算得上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受害者。根据中国
的官方统计,在1990到1997年之间,中国有关机构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费用每年 lt;pgt;都要上升20%;因此,中国政府决定减少公共资金的投入,责令各高校提高学
生的学费。
目前,高校每年的学费平均约为4200到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很多城市家庭一年
的收入。但是,很多中国人都拥有这样的一个信条――教育的价值高于一切。
所以,很多家长都甘心情愿地付出一切代价来支持孩子读书,他们不会轻易放
弃子女上大学的机会。从很多意义上来讲,中国都只是不发达国家。中国全国
上下只有204家高校,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却高达1900家,但是美国的人口却
只是中国的1/4。
尽管家庭拮据,尽管负重累累,尽管终日劳作,但是唐女士从未改变过送子女
上学读书的决心。“虽然现在的生活很艰难,但是我毫不后悔,”她说,“只
要孩子们能够在将来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但是奉献也
会有一个限度,唐女士告诉她的女儿:“要是你想继续读研究生的话,你只有
靠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这样的文章,读来让人真也断肠。。。。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就是不明白:这样的高等教育制度,对勤劳朴实的八亿农民是否公平?!教育产业化的盲目改革和忽视基本国情的照搬照抄,就是把无数农村家庭送进地狱的黑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但是我们的国情和农民数量的庞大,也使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总是残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这是经济政治的一个负面缩影,没什么令人惊奇的。相当年我国每年有六、七十万的大学生毕业,而如今是二百多万!可以想象我们的高校增加了多少收入。高校扩大招生给更多的人圆了大学梦,但同时就增加了楼上所说的现象,假如全国只有几百人,那只需要一些热心的人伸出手帮一把就可以度过难关,但现在一个省就可能有几万这样的学生,这已经不是我们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了,这应该是国家的问题。事实上,高校扩大招生对于缓解当年的就业压力也有一定作用,那时正是国有企业内部转制的关键几年,让百多万适龄青年晚几年就业就好很多。可如今他们也要毕业了,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越来 越多的事实证明只有高学历才能带来高收入,但是穷人的孩子是上不起学费昂贵的大学的,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诱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政治=经济!!!
这日子没那么好混啊。
就是毕业了也一样没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啊,发现到了吗,现在高学历的“二奶”也多了啊。同样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7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中国农民在学费阴影下的真实生活

如果给定一个范围条件,大漠的观点可以成立。但生活质量并不仅仅是高收入。求学期间的过度贫困,往往会成为心理问题,以至于工作以后转为社会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9-5 03:17 , Processed in 0.0557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