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78|回复: 3

两个人和一座学校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年时梦想,进行性肌肉萎缩症
一九八零年那年,马文仲还是一位十四岁的乡村少年,对一个生长在黄河 滩区正在求学的贫苦孩子来说,村外是一个五彩世界,有他的憧憬,有蒲公英 一样飘动的梦想。但他却不知道,正是从那一年,病魔的触角悄悄向他蔓延而 来。
马文仲的家在河南省长垣县苗占乡马野庄,村有一千八百口人。黄河滩的 小村碰上雨天根本无法进去。从村里到县城还要翻过高高的黄河大堤,再走五 十多里乡珞,才能走到,对于黄河滩的孩子,要想以后能鱼跳龙门,只有靠考 学这条唯一出路,加上父亲马存英是乡里一名教师,受家教熏陶,马文仲一直 梦想日后也能当一名教师。他是个骨子里肯用劲的孩子,什么苦都能咬着牙咽 下去,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那种病刚开始时,觉得双腿隐隐地痛,像无数蚂蚁在咬,他没在意,因为 从家到学校得跑二十多里土路,总以为是累的,也许歇歇就会好。有时显轻些 ,几天后又开始隐隐作痛。快考高中了,说啥也得坚持下去,他咬着牙挺着, 从不敢缺课,迟到。
他知道,考上高中就是迈向大学殿堂的一个台阶,离理想又近一步。那段 时间腿是钻心地痛,从没有给任何人说。等考上高中后让父亲买辆自行车骑, 也许腿就不痛了。
考试结果:他以优异成绩名列第一,被乡高中录取。一想到未来,他都兴 奋得想跳,不幸的是,病魔也迫不及待地来光顾他了。
三个月后一天,放学路上,双腿像抽了筋,怎么也迈不动,如让水泥凝固 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下。他从路边折一根树枝拄着,勉强支撑到家, 便一头倒在地上。
马文仲终于不能上学了。他告别仅仅上了三个月的高中,他把还崭新的课 本整整齐齐用麻绳捆好,望着那些散发墨香的书,忍不住哭了。
乡里医生对这种奇怪的病叫不上名字,摇摇头:「到省医院试试吧。」这 时马文仲已双腿沉如灌铅。
父亲马存英从自己有限的工资里,挤出二百元,怀着一丝希望,带着儿子 到五十里以外的县城搭车,又坐大半天的汽车,来到郑州医学院。马存英想省 城医院能治好。经过检查、化验,医生的最后诊断如一瓢凉水当头泼来: 患的病极为少见,医学上叫「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症」,这种病将导致全 身萎缩瘫痪。别说郑州没有完善的治疗法。就是世界上也无有效的办法来控制 这种病,仅初步治也得一笔属于「天文数字」的医疗资。
马存英的心彻底凉了,全家六口人,种的粮食还不够吃,把全家财产都卖 掉,也凑不够那笔款。他低下头,望着刚才双眼还满含希望的儿子,父子俩一 阵沉默:「文仲,咱回家吧。」
那一年是夏天,黄河滩的麦子金黄金黄,但在马文仲心里,天空都是灰色 的。
不领一分钱的「编外教师」
退学在家的两年,他像掉进一个冰窟窿。双腿上的肉是死的,可心却不死 。冰窟窿上还有一方蓝天在诱惑着他要去做自己的梦。他重新打开退学时捆得 整整齐齐的课本,开始从头自学。两年自修完全部中专课程,他想把自己学到 的知识用到教育事业上,在村里当一名教师。
一九八五年夏天,他抱着沉重双腿来到村支书家,把自己想教学的打算说 了。支书为难地摊开手:「村里的八名教师指标已都有主,你去找乡教办室吧 ,看能不能增加。」
教办室领导也左右为难:「即使这八名,也无法发全工资,你再入,从哪 里开资?」
马文仲说:「不发工资也行,只要让我教学,给村里孩子知识,总比把学 问烂在肚里好,我当一名「编外教师」吧。」
黄河滩里,甚至整个中原,恐怕这种由马文仲独创的「编外教师」都不多 吧。
在乡下,即使是正式教师,领不到工资或拖欠三五个月的事也有,马文仲 的「编外教师」实际上是一个「多余的打工者」,他只是帮帮其他老师改改小 学生的作业,错的地方每一页都认真修改。有琦其他老师生病或农活太忙,收 麦种秋间,马文仲就替人讲几节课。数学老师不在,他替数学,语文老师不在 ,他就替语文。学校老师都喜欢他,说他是一盒什么都治的「万金油」。
村里小学离马文仲家二百来米,这么短的距离他要移动一个多小时才能走 完。存时在路上摔倒,只有等待,等村里有人路过才扶起他。有时为了替其他 教师下午的课,上午在学校干脆就不回去。他有一个二妹也在学校读书,就护 妹妹回家灌一瓶开水,再捎来几个干馍,凑合着吃一顿。马文仲把讲台看得太 神圣了,哪怕能扶着桌子在讲台上讲三五分钟,也那么专心,像讲经布道的牧 师
其他教师都说文仲是编外的却最认真:「文仲,你教吧,以后若有当教师 的指标,我们都让给你。」
好梦不长,到了秋天,马文仲病情进展,在一次上学校时,重重地摔倒, 等有人抬到家时,他再想走路,胳膊已抬不起来,双手只有两个指头能捏着东 西,双腿即使用拐杖支撑也站不起来。
刚刚给马文件仲一点生活的阳光,又像流星一样失去。他再女告别魂牵梦萦 的学校。
建一座自己的学校
从马文仲家往东过黄河,就是曲阜,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诞生在那里,孔 子把一生精力都献身教育事业,他创办的私学可谓中国首家「民办学校」。那 时长垣这个地方是孔子周游列国必经之处,当地人为纪念这位教育家,凡他讲 学处都栽上杏树,称「杏坛」。至今县内还有一处孔子讲学的「杏坛」旧址。 他没有料到,多少年后,这里有位残废人,也在做着「园丁梦」。
马文仲想建一座自己的学校。
黄河滩区因为穷,教育也显得落后,有的穷得一家三人共一条被褥,还能 有钱上学吗?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就辍学,男孩回家喂牲口、割猪草,跟在牛屁 股后种地,有门路的跟着大人跑生意,女孩子上学率就更低了。大人们常以一 种黑色幽默解释说:「孩子们能认识男女两个字就行,到外地解手能找到厕所 下面是在黄河滩与一个放羊孩子的对话。
「你几岁了?」「十二。」
「咋不上学?」「爸让放羊挣钱。」
「挣钱干啥?」「盖房娶媳妇。」
「娶媳妇干啥?」「生儿子。」
「生儿子干啥?」「放羊卖钱喂。」
我想笑,却苦苦地笑不出。
那些失学的孩子像南来北往的野雁,落满黄河滩村村落落。在一个小村我  作过统计,共有六十三名八至十三岁的孩子,上学的有三十一名,刚不久百分 之五十,而这三十一名也很难保证都从小学能坚持到毕业。
失学的孩子中,淘气的整天在黄河滩里打架斗殴,羊鞭上有时血淋淋地, 像群没上疆绳的驴驹。更多想上学因为没钱失学在家的孩子,常常来问马文仲 一些知识和不懂的习题,他就一一细心解答。他家像一棵落鸟的大树,成了失 学孩子的课堂。马文仲想,这些孩子要是能上学不是更好吗?
他把想建一座学校的想法悄悄地告诉娘。娘听到马文仲的话,愁得眉头紧 锁:「咱连治病买药的钱都没有,哪有多余钱买砖盖房。能有碗汤喝就行了, 孩子,打消这个念头吧?」
马文仲一家六口人,两个妹妹年龄还小,哥、母亲都有不同的残疾,田地 因缺少劳力,野草长得比禾苗都高,除了打下的粮食刚够吃,一家人就靠马存 英在乡里当教师的耶点可怜工资支撑着,工资还常常发不下来。马文仲看着漏 雨的破房,四壁上除了挂的犁耙农具,没有其他更值钱的东西。
晚上,父亲从乡里学校回来,马文仲又小心翼翼把想法给爹讲了。他等待 着意料之中的拒绝。哪知这位当了二十多年的乡间教师,望着月光下的儿子, 激动了:「中!孩子,这可是造福后人的大好事,我是怕你挺不住,只要你有 信心,就是赊砖借瓦,砸锅卖铁,咱也要把这座学校建起。」
马文仲早把名字想好了,叫「希望小学」。
没有钱,就想法。爹首先把家中存的几百斤粮食卖掉,母亲把积攒的鸡蛋 也拿出来。东家借五块,西家借十块。脱了一些土坯,又把地里种的杨树刨了 ,粗的当檀,细的作椽,就这样,在自己家院地盖了三间房作教室,说是「房 子」,其实只比草棚强一些,像一叶在黄河风雨中飘摇的小舟。
好歹也是一座「教室」,父亲在屋里又用坏砖叠了十多个墩子,放上长短 不齐的木板当课桌,最后找了一张木板,刨平,刷上层墨汁,竖在墙根上,算 是讲课的黑板。
马文仲拖着身子,像个穆斯林圣徒在建造清真寺那么虔诚。他想一张木板 可十名学生用,五张木板就是五十名,他彷佛看到了几十双求知的黑眼晴正在 下面望着自己,耳边如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下一步就该招生。
他在村街头墙上张贴了招生「广告」。那「广告」就像一个讨饭者赤着身 站着把自己唯一的烂衣挂出来一样。广告上说:「为了让失学的小孩有书读、 有学上,一个学生一学期只收八元钱书费,实在有困难的就免费。」八块钱, 这在我们中原大地上,还不够那些贪官污吏夹一口菜、喝一盅酒呢!
即使这样,广告贴出五十天了,仍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瘫子」马文仲 这种破天荒的举动毕竟在黄河滩里还没人理解,没人相信:他连自己都顾不住 ,还能教好学生吗?
学校建成了,却没有学生。马文仲落泪了。
八名学生的「捣蛋鬼学校」
马文仲有个小本,上面记着村里谁家的孩子失学了,谁在割草,谁在放牛 。他决定自己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家长,谖那些失学的孩子回到学校。
走完一个乡村,对一位正常人言很轻松,对于马文仲来说异常艰难,是一 项痛苦的旅程。这时马文仲病情进一步发展,双腿肌肉严重萎缩,已丧失行走 能力。如果这时能有一架轮椅,也能助他一臂之力,可对于黄河滩里贫穷的马 家,一架轮椅也是奢侈的梦。家里其他人还要为生计忙碌,马文仲就用自己的 毅力开始了这一次「艰难的旅程」!
他用臀部跨坐在一只侧放的小木凳上,用麻绳系牢,以便来维持自身平衡 。不致于摔倒,然后双手支撑着他,像撑着一艘破船,在村里一点一点地往前 挪动。他家住村西,出一身湿汗才能挪进村东一户人家,有时人家刚好上地干 活,他又得空空而归,再向第二家一点一点挪去。一天也找不了几家。
双手无数次撑着地走,上面都磨出血,每到晚上回家,手都不敢洗,一浸 水蜇得双手火辣辣地痛。更厉害的是,臀部下的小木凳来回移动、摩擦,使他 的管部血肉一片模糊。小木凳都快染成了红色。
六月的一天,乌云低沉沉。娘说:「文仲,你就别再去了,说不定天要下 雨。」马文仲想到阴天人们不出工,多在家呆着,好找人。他又一步一步挪向 村里。下午回家时,一阵瓢泼大雨淋下,淋得马文件睁不开眼睛,艰难地往家 挪。等父亲与村里人找到马文仲,在泥泞里他像个冬天冻僵的剌蜻缩着身子, 抬到家中,发了高烧,村里医生给他打针时,内裤和臂部溃烂的肌肉、雨水粘 连在一起,揭都揭不开,只能用剪刀一一挑,在场的人一个个眼圈发红。
马文仲这种朝圣般的精神感动了村里一些家长。一个、二个:一个……把 失学的孩子送来,到开学那天,妹妹一统计,共八个,最大的十二岁。虽说是 八个,不算多,但却给了马文件一线安慰:有了这八个,他看到了十八个,八 十个,想到了整个黄河滩区耶么多像黑压压雁群一样的失学孩子。
即使这「八大金刚」中,也有的是父母被马文仲耶种举动感动后,抱着试一武 的态度,把家中调教不好的孩子送到这里。有人干脆称马文仲办的是一所「捣蛋鬼 学校」,里面都是些「等待回炉的生铁」。
望着耶八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黑眼睛,马文件在那座如破舟一般的教室里, 开始上课了。但他只能蹲坐在墙根竖立的那一块黑板前。
教学中每一个具体细节对于马文仲来说都异常艰难,要比常人多尽几十倍的努 力。双腿萎缩,胳膊上的肌肉也逐渐萎缩,讲课时胳膊抬不起来,只能用双膝顶着 手臂在黑板上吃力地写字,不过这种讲课方式对学生有影响,黑板太低学生看不清 ,马文仲只好谖黑板再高一些。他让父亲找一根一米多长的柳棍,一头用刀制成夹 子状,把粉笔投在棍子一端,双手攥着木棍的另一头,在黑板上写字。这种方式刚 开始,手脱旋得酸痛,写出的字歪歪斜斜,为了能让学生看到黑板上整洁的字,放 学后,他就把第二天要讲的课在黑板上先练习一遍,一次写不清写两次,直到有满 意的效果,有时要练到深夜,睡觉前,两只手脱肿得如两块大红薯。
讲课前他让人背到讲台上,有时是两三个学生抬着。因为上课时解一次大小便 都困难,为了在课堂上少解手,多节省时间,他都尽量少喝汤水,多吃干馍,讲课 时也不敢多喝水,时间一长,口干喉哑,喉咙发痛。那种苦行僧式的教学法,简直 是一种折磨。
最早入学的耶「八大金刚」都被老师的这种举动震住了,别看一个个年纪小, 都知道报答老师的方法就是专心补习功课,考上学,这样老师睑上才有光。 到了这年七月,八名孩子参加全乡考试,等到考试名单公布出,结果让村里人 吃了一惊:八名竟有六名评为品学兼优,考上初中。
一时,这事在落后的黄河滩里成了新闻。村里人都用一种敬佩眼光看着这个「 瘫子」。马文仲睑上难得也落出笑容,尽管笑的背后有那么多的苦。
第二年又到招生季节,马文仲准备再抱着身子去张贴广告,这次就多贴几 张。没等他挪动,一下子就拥进了六十名失学的孩子,一双双泥腿踏进了马文 件的学校,都是来报名的,有本村的,还有附近九岗村、榆林村、苗占村的, 都是黄河滩的孩子,马文仲的学校,使他们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家园。
这一年,马文件二十岁。
夜半的呻吟,「征婚启事」
病魔一天天吞噬着马文仲,他的身体逐渐扭曲变形,连挪动自己的身子都 已做不到了,用木根嵌着粉笔也不能写,不得不自己想法:每次上课前,挑选 一个字写得工整的学生,和自己一起备课,由他在下面讲,学生照讲的一五一 十地写在黑板上。有时就让学习成绩差点的学生轮流在讲台上与自己结合,这 也有好处,既给学生找到锻炼机会,又解决教学中实际困难。孩子们倒都乐意 当这种「助教」,有点争先恐后。他就是用这种奇特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灌输给 黄河滩区失学的孩子。
讲课时,马文件得用胸部抵着桌沿,一抵就是一天,由于长年累月抵压, 他的胸廓都变形了,只感到所有的内脏都转移到了后背,多种系统功能失调, 夜里痛苦得连觉都睡不着,恐怕家里人知道,就咬着一本书,痛苦减轻些。有 时实在忍不住了,只有到夜半,才偷偷呻吟几声。父亲夜半外出解手,听到儿 子断断续续呻吟声,马存英只能站在窗棂下,心如刀绞:「孩子,你就哭两声 吧,实在挺不住,这校不办也行。」
马文仲在屋里哭了:「爹,学校得办下去。」
村里有好心人看在眼里,就想给马文件找一个生活上的帮手,来解决他的 实际困难。母亲就托人给他张罗对象,介绍了几个姑娘,当看到马文仲的样子 ,回头再没有音息,有的一听是个瘫子,干脆看都不看,撇撇嘴。
本村一位兄长,见识广泛,有次就对马文仲说:「我帮你在报刊上登个征 婚启事,碰碰运气。」
马文仲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个新鲜词,凭几句话能征个媳妇吗?他自惭形秽 ,对婚姻大事早已心凉。反正也不抱什么希望,就随这位好心的老兄去折腾吧。 一九八七年三月,在郑州的一家(时代青年)杂志上,登出了一则「征婚 启事」:「有一位残疾青年,春到家乡教育事业落后,立志办学,因自身条件 有限,生活不能自理,欲找一位志同道合,有文化,能吃苦的女性为伴……」 马文仲看到这则启事,苦笑了一声,仍然一心用到教学上,似乎这样才减 轻点痛苦。
五月的一天,乡村邮递员送来一封信,马文仲看到上面一行秀丽的字,他 不相信自己的眼晴。正是这封信主人那感天动地的爱,支撑着以后马文仲在坎 坷的道路上不至于倒下。
信上的地址是「湖南省桑植县马合口乡马合口村谷庆玉」。
如玉的湘西白族姑娘让老人哭了
从中原到湘西,相隔数千,却有一种情丝把这两块土地连在一起。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地方,桑植就在风景名天下的张家界境内。湘西人沉从 文写尽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写信的耶位姑娘也是湘西人,就像此的名字一样,有着玉的美丽与玉的洁 白,恰恰也是一位白族姑娘。
一九人五年,谷庆玉十八岁,高中毕业。此是一个有理想有志气,充满个 性的湘西女子,当时和地一块毕业的同伴,一个个很早就找「避风港」了,如 嫁个有钱的丈夫,构筑一个安乐窝。谷庆玉有点不屑这些。巧的是在地理想中 也想当一名音乐教师,只是没有成全自己的机会,她只好把这个美梦悄悄地埋 下。毕业后,地决心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创出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在桑植县 老家,她找到村干部,要承包山上一个水库,决心养鱼致富。合同书都签了,、 才发觉资金缺口大,在自己已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她冒着极大的风险,说尽了 好话,从银行贷了一万多元购置鱼苗、设备;毕竟是灌输过知识的姑娘,知道 科学致富的道理,先后购了许多养鱼的杂志、书籍,依靠科技,凭藉勤劳与智 慧,使承包的渔场搞得红红火火、方圆几里都出名。
桑植是个少数民族居住处,有苗、土家、白族。当时,全县要表彰第一批 「致富专业户」,谷庆玉就以年纪小成绩大第一个被评选上,连续三年出席县 里召开的表彰会。县长讲话说:要是桑植多出几位,湘西就时飞了。
一天晚上,她从渔场归来,翻看刚出的杂志,马文仲那则「征婚启事」跳 入她的眼睛,一时心中涌出一种情绪。
在婚姻问题上,谷庆玉有她的择偶标准,最看不惯那些生活优裕,风流惆 傥,无所事事的「公子哥」,也看不惯那些靠父母铺路搭桥被别人推着屁股前 走的平庸之士,她看重的是有志向追求的人。马文仲的启事拨动着她心中那根 弦,她提起笔,在湘西的夜晚,向中原写了第一封信。
从湘西到中原,两地书开始了互吐心声,谈青春理想,谈事业追求,谈人 生之路,谈黄河滩教育事业。终于,从朋友到爱情,湘西白族姑娘向马文仲敞 开了爱的心扉。中原的马文件却犹豫彷徨,他在信上写道:「我是一革子都站 不起来的人,和我生活在一起会是很苦的。」谷庆玉的信上却回答:「也许只 有在你那里,才能实现我的价值。」
在黄河滩学校,孩子们有次看到马文件在灯下那么投入地写信,十分好奇 ,偷偷看到了谷庆玉的信,在孩子们幼小天真的心里,要是那位叫谷庆玉的大 姐姐能照顾马老师的生活,该有多好!几个小学生商量好后,偷偷地给谷庆玉 写信,信中,他们稚气真诚地称谷庆玉为「谷老师」:「……我们的马老师多 需要人照顾啊,您来吧,有您来照顾马老师,他一定能教得更好,我们黄河滩 区还有好多孩子没上学……」
谷庆玉眼睛湿润了,她被中原孩子耶种渴求知识的精神感动。
马文仲耶种献身教育的执着,谷庆玉想他的家庭太需要自己去了,马文仲 本人生活需要,他的学生需要,黄河滩那座学校需要,只有在哪里,才能实现 生命的价值。
经过几天考虑,她决定北上中原,去到遥远的黄河岸边,与马文仲共创那 个学校。
临走的前几天,地把养鱼资料,书籍都给了妹妹:「你接着我养鱼吧,也 要像姐姐耶样,年年在县里当劳模。」妹妹一脸疑惑。
当时,有一个条件这这比马文仲强的青年正向谷庆玉求爱。家中人也觉杆 不错。谷庆玉在临走时给他留下一封信:「……凭你的条件,离开我你照样可 以找个美貌妻子,建一个幸福家庭,我对于你没多大意义,有一个人比你更需 要我……」她把信叠好,工工整整装进信封。她搭上汽车去大庸市,再转上焦 枝铁路上北行的列车,奔向地心中牵挂的中原。当时也没有和父母告别,地知 道父母若知,一定要拒绝。这时只能在心中责备自己,让泪流到心底:「爹, 妈,原谅你这不孝的女儿吧……」
每当谷庆玉讲起当年情景,总是禁不住地流下热泪。
经过两天两夜的转车,换车,湖南--河南--郑州--长垣--黄河滩。从山路 到铁路到柏油马路,再到黄河滩的泥珞,几十里路上有着谷庆玉单薄的身影。 那时刚刚初春,黄河滩里的蒲公英怯怯地吐着小芽,在家风中外动。谷庆 玉自己独身一人摸到黄河滩区,刚路上马野庄这个贫穷小村地就捂着通通心跳 的胸口,人们告诉地,村里最西头耶家就是。尽管她有思想准备,可是马家的 情景还是让地震惊:
院里穷得没有大门,几间破堂屋,一匹瘦驴无精打采地嚼着干草,院内的 老树上挂几件旧衣,屋里让炊烟燎得四壁灰黑。一家人除了马文仲外,哥哥马 文庆、母亲均有不同残疾,生活勉强还能够自理;两个妹妹还小,正是吃饭的 年纪,黄河滩里种的十亩地,除了能收一点小麦,秋季庄稼因为黄河水泛滥, 全无保障……
唯一让地还能感到一丝温暖的是从院中简陋的教室里停来孩子们奶声奶气 的读书声。
多少个日子里,马文仲想念谷庆玉,当把谷庆玉真的盼来时,马文仲自惭 形稿,他不相信这是真的,那几天,他偷偷坐在小木凳上一挪一挪地躲了起来 。他怕玷污了心中的神。
真的,如果从外貌上讲,一千个马文仲也不配谷庆玉。谷庆玉活泼,爱说 话,美丽,真诚,善良,她就是一块玉。
谷庆玉的到来,为黄河滩这个平静小村丢下「一颗炸弹」:村里人都吃 惊,在他们眼里,那位整日在村里用手一挪一挪的瘫子与这仙女般的湘妹太不 成比例了,过惯平静生活的黄河滩人大都老实本分,有的就猜测:「来的这个 姑娘会不会是个女骗子?」「一定是,要不地怎么来马家?」可现实又使这种 猜测不攻自破:是骗子早去骗有钱人家了,总不会来骗穷得如张白纸的马家吧 !人们翻过来又想,既然不是来骗马文仲的,那么会不会是被马家人骗来的受 害者呢?因为在黄河滩里拐骗南方姑娘来当媳妇的例子有的是。
这事传到乡政府的「妇联」,乡长严厉地拍着桌子,表了态:「如果是马 家把人家湖南姑娘骗来,我们一定要解救这姑娘回去,把马文仲抓起来。」 刚来的几天,谷庆玉与马文仲母亲住在一起;「放心吧,闺女,和我住一 起,谁也不敢欺负你。」老人也不想委屈这位善良的姑娘,只想谖地春春黄河 ,新鲜几天,然后就谖马存英买个车票把人送到车站,也不枉姑娘一片好心。 面对谷庆玉的热心,马文件还是惭愧得迟迟不肯露面,他恐怕自己的模样 吓着姑娘,谷庆玉却勇敢地找到了马文仲。在月光下的黄河涛声里,两人进行 了长夜交谈。为黄河滩里这座学校。
谷庆玉真诚地说:「为了你以后教学,生活方便,我们结婚吧,我也好照 顾侍候你。」
马文件说:「庆玉,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我是个不中用的残废人,结婚 可不是过三天两天的,而是要熬一辈子呵。」
这位心底善良的姑娘有着湘西人的血性,只要选择自己的道路,就会走下 去,决不回头:「我就是要侍候你一辈子,后天咱就去乡里办结婚手续。」 马文仲父母看着这在他们眼里也不成比例的一对,不知所措。娘说:「姑 娘,可不能一时冲动。明天把这里的土特产带点走,给你妈捎去,就回湖南吧 ,让文仲他爹打个车票。」
谷庆玉忽然跪倒在马文仲父母面前:「爹,妈,文仲需要我,这里的学校 离不开我,您二老就让我侍候他吧,这辈子死到黄河也情愿了……」 两位老人这时哽咽地说不出话。
结婚之后
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在马家墙上,简单地贴上喜字。他们结婚了。 更喜欢的还有学生,为学校里又来了一位新老师高兴。小院里满是喜庆气氛。 湘西的马合口村与中原的马野庄,似乎都有着马的缘份,村名竟这么巧合 。我们采访耶天,当要记下日期,竟是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五日,谷庆玉对我 说:「你们来得真巧,今天是我们结婚八周年的纪念日民。」
新婚的喜气很快就被生活的况重代替。婚后,实际生活中,困难比谷庆玉 想的要多得多,刚开始时,因为摸不清马文仲身体已失去平衡的特点,急得谷 庆玉手忙脚乱,有一次,地看到马文件拖着凳子过门槛,脚抬不起来,就上前 去帮他,刚一挪动他的脚,不料他竟仰面朝天,噗通一声摔倒在地。原来,由 于肌肉萎缩,马文仲的腰部臀部一点支撑力都没有了,要想挪动他的脚,让脚 抬起,必须得先扶住他的上身才行。
入睡前,谷庆玉把马文仲从凳子抱到床上,谖他坐在床沿伸下腿,以便好 蹲下身为他脱鞋,谁知刚放上,马文仲一头裁倒床下,额头磕破了、渗着血; 没有倚靠,马文仲根本坐不稔。谷庆玉抚摸着马文仲的头哭了。
每天晚上,此总是给马文件的身子擦洗干净,再艰难地抱上床,然后脱衣 ,为了怕长期固定一个姿势身上长褥疮,夜里每隔一两个钟头要为他翻翻身。 村里的公鸡打鸣头一遍时,谷庆玉又得先起来,自己匆匆漱洗后,去烧久,做 饭,再给马文仲穿衣、洗脸、喂饭,等第一个学生没有进教室里,还得把马文 仲背到教室,坐好,准备上课。
谷庆玉说:「他的身体对我来说,实在太重了,每次背他上讲台,都非常 吃力,有时竟连续折腾好几次都背不起来,这时我就想,要是自己长得身材高 大一点该有多好。」
那段日子,马家穷得还舍不得去买轮椅,一连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马文仲沉重的身体都是让谷庆玉耶瘦小单薄的身子背来背去的。
后来到了一九九二年,一位学生的家长叫张丙修,不忍心看到这种场面, 专门从西安捎来一辆轮椅,给了马文仲,而在这以前,一位湘西姑娘所能尽到 的全都做倒了。
难怪当轮椅来时,夫妇俩欣喜若狂,那天,谷庆玉让马文仲在轮椅上坐好 ,推着他在村里坑坑洼洼的街道转了一圈,高兴得谷庆玉哭了,要知道,她当 了一千多天轮椅呵。
在谷庆玉刚刚嫁到马家那一段日子,因责任田无人管理,粮食不够吃,得 配很多粗粮,这和地那江南鱼米之乡相比,天壤之别。刚来时的几个月,因为 生活上不习惯,谷庆玉对着镜子一照,人整个瘦了一圈。为了第二年能打下粮 会,她不得不挑起种地这个重担。这个江南女子人小力薄,晚上收工,劳累一 天的身子歇都不能歇,还要接着为丈夫做饭,帮他解手、刷牙,为他脱衣、洗 澡,抱他上床。
第二年地怀孕了,带着孕身下地干活,不小心让驴踢伤了肋骨,几天不能 起床,因劳累过度,她的第一个孩子不满天就早产了。
床上这头躺着产后的她,另一头躺着瘫痪的他。据说女人产后一定得照顾 好身子,不然落下病根一辈子治不好,可她生下孩子第二天,带着产后虚弱身 子又开始照顾丈夫。此知道,自己痛苦一点,可以帮马文仲,马文仲没有自己 ,就不能动一步。
不管丈夫备课备到何时,她都安顿好他才和孩子睡觉。有天冬夜,因为孩 子尿湿了裤,谷庆玉怕孩子睡时冷,就先和孩子睡下。等马文仲备完课,还不 见人来,他就用臀部一挪一挪移来,看到母子俩睡得那样香,他不忍叫醒,就 趴在床沿上睡了一夜,第二天冻得感冒。谷庆玉心痛得再也不先马文仲而睡了 。照她的话说:「谁能没个头痛发热,可我不敢病,是病不起呵,我一躺下, 整个家庭都要停止运转。」
一个女人所能承受的一切地都承受着,所能奉献的地都奉献出。只有实在 忍不住了,她才背着马家的人,一人到村外偷偷地哭一场,她想到几千里外的 湘西山水,想到和父母不辞而别已经整整七年了,除了靠通信,没有回去一次 ,地想到生地养她的故乡,妈妈,其想搂着你好好去痛哭一场啊……
回家,度日如年的十天
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五年,谷庆玉整整七年没有回家。七年中,更多靠 通信和父母联系。每次写完,她媳不忘在后面写上一句「爹、妈,放心吧,这 里一切都好」。这句话不久在信中重复多少遍。地没有告诉父母中原的「乘龙 快婿」是一位不能自理的残废人。父母年事已高,也有病,怕他们知道后心理 承受不了。父母每次要照片,她总是把自己笑得最甜的那张寄去。
妹妹有一天来信,信写得很长:「……姐姐,你在中原真的很幸福吗?怎 么几年都不回来一趟,要是在那里其待不下了,就回来吧,咱承包的渔塘年年 也能收千元,姐姐,我好想你啊,哪怕回来看一眼再走也行,姐姐……」
谷度玉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
风烛残年的父母也接二连三地来信:「孩子,你再不来家一趟,我们就要 去看你啦,哪怕千里万里。」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来,谷庆玉在一九九五年春 节前,只好一人前去回娘家。
当地又看到那朝恩暮想的故乡山水,推开作别了七年熟悉的家门时,看到 母亲已是满头白发,她跪在母亲面前,母女俩失声痛哭,她要把七年的人生苦 酸全都要倾泻出来……
从中原到湘西,来回十天,但她在家里仅只住了三夜四天,甚至还没有顾 得上串亲戚看中学时期的女伴。她只和母亲相处一起,要把多半的思念全付于 这短短三天。
母亲太想和女儿在一起了,可谷庆玉想到中原的马文仲,也许在这里每待 一分钟都是对马文仲一年的折磨。她听了黄河涛声,她谢绝了父母再三挽留, 流着泪又路上北上中原的路程。
在谷庆玉走后的十天里,对于马文件来说,是度日如年。村里人说这姑娘 会一去不返的。马文仲尽管相信妻子,但心里还是七上八下。十天里,他每天 都转着轮椅到村口痴痴等待,月亮升起来了,他还呆呆地等。
谷庆玉回来时,她看到马文件用手指在轮椅上深深地刻下了十道深印。
马文仲抱头痛哭:「庆玉,我担心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了。」
学校的名字叫「希望小学」
马文仲的学校尽管是所自己办的,但一切都按正规教学制度。如今学校已 有从一年级班到五年级班。自一九八六年办学以来,十年一觉园丁梦,共为社 会培养了八二零名学生,其中六一一名升入中学,以后考上了大学的有十多名 。教师也由过去马文仲一人扩增到六人:马庆兰,二十一岁,教一年级数学。 马瑞玲,十九岁,教一年级语文。马文庆,三十二岁,教五年级语文。马庆云 ,二十三岁,教五年级生物。刚来一位祖小慧,原先是乡里学校一名代理教师 ,被马文仲精神感动,辞去了主动来教二年级语文。谷庆玉担任着音乐、体育 。马文仲负担最重,教初一年级的几何、语文、地理、英语、代数五门。
七名教师中,每月基本工资仅领八十元,而这还保证不了。七名教师中, 其中有马文仲的哥哥马文庆、妹妹马庆云、马庆兰。为了学校,马家可谓都投 入了,连母亲还负责着上下课的打钟,那口钟就挂在他家门口的树上,是用生 铁换的。
学校一名学生一年只收八十元,其中仅书款就得四十多元,其他全部用到 教学上。这样的收费标准一直低于有国家财政拨款的公办学校,遇到家庭困难 的孩子则予以减免。马文仲知道,凡是来这里上学的,大多是请不起学、落榜 的、比较穷的。仅今年招收的二百多名学生中,交不起学费的就有四十多名全 免费。几年来,马文仲先后共资助一五六名学生免费。我们去见马文仲耶天, 有一个孩子推着马文仲出来,一问,正好也是个免费生,他叫马长伟,十一岁 ,父亲在家务农,母亲有病,失学后,马文仲全部免费,如今马长伟读初一, 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去年在全乡语文竞赛中还获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
学校没有一分钱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的失学孩子入校,给马文仲一家带 来困难,但马文仲给学校立下规定,在希望小学决不允许一个学生因贫穷而从 这里退学,有时学生连买课本的钱都不足,马家就用自家地里卖粮的钱为学生 买课本,为了多省一分钱,全家人就靠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他们全家的生 活长年维持到最低水平,从不敢买鲜菜,几个馒头,几瓣大蒜,半碗咸菜就是 他们的一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割几斤肉,谷庆玉在产后,马文仲 的母亲送来鸡蛋,谷庆玉舍不得吃,让卖掉:「一只鸡蛋就能换一块砖、几片 瓦,攒下来准备盖新教室吧。」
即使这样,乡里有许多收资还摊派到这朝不保夕的学校,去年乡教办室要 缴集资资,摊派到马文仲学校二千元,左借又凑,才找到了一千,另外一千实 在拿不出来了,教办室就从父亲马存英一年的工资中把那一千元扣出。
马文件犹豫地对我说:「现在我什么也不想了,只想能好好活下去,为黄 河滩的教育尽一份力。不过现在我只感觉到内脏都全部贴到后背上了,有时痛 苦折磨得我都想去死,可是一想到庆玉,一想到学校,想到黄河滩还有那么多 失学的孩子,我就得挣扎着活下来,可我这病怕活不长了。近年,我听说北京 有个地方在永定路六九号,能看这病,石家庄卫生研究所也看这病,一问,药 费太昂贵,一个月就得一万多,一万呵,能盖几间教室;只好就这么挺下去吧 马文仲在说这话的时候,孩子们正在读课文,我清楚地听到读的正是 课文里的一篇 (蚕姑娘):「……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桑叶,睡在蚕床上,吐出白丝,盖间新房,变成茧子 ,真漂亮……」
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我这时只感到双眼模糊,我真想问问,孩子,你们可知道蚕变成茧子的艰 难过程吗?那是要以死亡为代价的呵。
黄河滩区失学的孩子们,祝你们早日成才,。只多少年后可别忘了,在黄 河滩的涛声中,有一座在风雨中飘摇的学校,叫「希望小学」,那是你们最早 的摇篮,在那座学校里,曾经有过两个人,一个叫马文仲,一个叫谷庆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人和一座学校

未能名状的感动。
于己,是种鞭策和鼓舞
希望有一天,能建一所希望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人和一座学校

好早以前就看过了。
还是那句话,我不可能做到像他们一样,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将给予我无穷的感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3-3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人和一座学校

前几天看了台湾的“慈爱大济”电视台里播出的可能是以他为原形的电视剧,挺感人的!是大陆拍的,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11:26 , Processed in 0.09464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