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6-28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外活动的一些常识(zt)。
如何在山地上行走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
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
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一般
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
纵不走横。
行进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
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许多体力。俗话说:“不怕慢
就怕站”。当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行来休息,而不要停下来,站立一分钟,
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山地行走,经常会遇到各种岩石坡和陡壁。因此,攀
登岩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
在攀登岩石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
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
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做配合动作。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
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运用此法时,要防上窜跳和猛进,
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
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
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几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
线上升。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
过大过快。当坡度大于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两脚腕关节不
好伸展,容易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因此一般均采取“之”
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
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
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进,要特别注意脚要踏实,
抬脚要轻,以免碎石滚动。在行进中不小心滑会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
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这样,就
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
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雨季在山地行进,应尽量避开低洼地,如沟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
如遇雷雨,应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丛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树下。
大树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避雷雨时,应把金属物品暂时存放到一
个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带在身上,也可以寻找地势低的地方卧到。在山地如遇
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
好转时再走。山地行进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疲劳时,就应适时休息。不
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样不容易恢复体力,再走也提不起劲。正确的方法
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缓步慢行一段,或停下来休息一会,调整呼吸。站着休
息时,不要卸掉装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若
天气冷,不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石头会迅速将身体的热量吸走。
登山技巧
爬山技巧
・上山:上体放松并前倾,两膝自然弯曲,两腿加强后蹬力,用全脚掌或脚掌外侧着地,也可用前脚掌着地,步幅略小,步频稍快,两臂配合两腿动作协调有力地摆动。
・下山: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坡度较陡时:上下山可沿“之”字形路线来降低坡度。必要时,也可用半蹲、侧身或手扶地下山。
・通过滑苔和冰雪山坡时:除用上述方法外,还可使用锹、镐等工具挖掘坑、坎台阶行进,或用手脚抠、蹬、三点支撑、一点移动的方法攀援爬行。
・通过丛林、灌木时应注意用手拨挡树枝,防止钩戳身体,对不熟悉的草木、不要随便攀折,以防刺伤,并尽量选择好的路线。
・通过乱石山地时:通过乱石浮石地段,脚应着落在石缝或凸出部位,尽可能攀拉,脚踏牢固的树木,以协助爬进。必要时,应试探踩踏石头,以防止石块松动摔倒。
攀登技巧
攀登时手脚要紧密配合,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不断观察、试探攀登点的牢固适用性。欲借草根或树枝攀登时,应先稳住重心试着用力拉动,以免因草根树枝突然松脱造成危险。
・徒手攀登时(三点固定攀登法):即利用崖壁的凸凹部位,以三点固定一点移动的方法攀上崖壁。攀登时,身体俯贴于崖壁,采用两手一脚固定,一脚移动或两脚一手固定,一手移动的姿势,利用手抠、拉、撑和脚蹬等力量,使身体向上移动。
・绳索攀登:两手握住绳索,使身体悬起并稍提腿,用两腿内侧和两腿外侧夹住绳索,随着两脚夹蹬绳索,两手交替引体上移。或两手伸直接握紧绳索,腿脚两下垂,两手交替用力向上引体,攀至顶点。
・拔绳攀登:是指固定绳索的上端,用脚蹬崖壁手拉绳索引体上移,攀登方法是,上体稍前倾,绳索置于两腿间,两手换握绳索交替攀拉上移。同时,一脚蹬崖壁,另一脚上抬准备蹬崖壁,用手拉、脚蹬的合力使身体向上移动。
・绳索攀越:是固定绳索的两端,身体横挂在绳索上攀越山涧、小溪等障碍物的方法。横越时,两手前后握绳,腹部微收,一腿膝窝挂住绳索,使身体仰挂在绳索下面,臂部稍上提,两臂弯屈约90°。前移时,后握手前移,异侧腿由下向上向内摆动,并将膝窝挂于绳上。当一腿膝窝挂上绳索时,另一腿离开绳索悬摆。两臂、两腿依次协调配合,交替向前移进。
・撑越壕沟:将杆一端插入沟底固定,并斜靠在石壁上缘约成70°,撑越时,快跑几步至握杆点投影线后,两手上下分开握紧撑杆(有力手在上)。同时,一脚快速而有力地蹬地起跳,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并悬挂于撑杆一侧,两臂借身体向前摆动的惯性力将杆向前推移,身体随杆摆过垂直面后,两腿前摆,下握手向后推撑杆,身体前倾,屈膝缓冲着地。
・立姿跳下:立于崖壁边缘,两腿弯屈稍分开,身体前移,两脚稍用力蹬崖壁边缘,向下跳落,以前脚掌先着地,随着屈膝缓冲。
・悬垂跳下:身体背向跳落方向,屈体下蹲,两手抠住崖壁边缘,身体下移,两腿依次下伸,使身体悬垂,并略向左(右)移,左(右)手下移扶壁,手脚同时推蹬崖壁转身跳下,脚掌先着地,随着屈膝缓冲。
走斜坡避险法
经常走山路的人都知道,往斜坡上走,身体的姿势最好稍微前倾。因为背上背着东西,为了要身体在斜坡上保持平衡,就要把重心放在前面。而斜度愈大则步幅就要越小要不然第一步走得太大,第二步就跟不上来。另外就是要保持一定且适当的速率,走起来不会太累,心情也舒畅。
途中万一遇到下坡或稍微平坦的地段,也不可以放松心情,乱了步行频率,加快或加大脚步,这样反而会使身体的状况一下子适应不过来而感到难过。
山路一般都是布满岩石、砾石、树根等而凹凸不平,所以走时一定要看清楚,每一步都要踏得很平实,而且要保持相同的速度,一步一步慢慢走。最重要的是要能充分利用鞋底和地面所产生的摩擦。象在山谷斜坡那种斜度很大的地面行走,最好先用脚尖把坡面踢出踏脚(路)阶,再把脚踩上去。虽然一些锯齿形的道路是捷径,但是走下来却往往比走原路还累,还慢。
行路法①
保持自己的速度和节奏
要想走长路而不疲劳,窍门是放小步幅、保持步调平稳。疲劳大多是由于在平地上加快速度或迈大步,破坏了节奏所造成的,绝不能急躁。
上坡路更要放小步幅。
迈着大步爬坡,身体一定会摇摇晃晃,从而破坏了平衡。应该使用比平地上更小的步幅,一步一步稳定有力地行走。特别陡的斜坡,可以一边左右圆缓地拐着弯一边前进。
下坡路尤其危险
下坡路上常常会乱了步子节奏,摔倒受伤。在这种地方跑跑跳跳是非常危险的。经验越丰富的人走下坡路时越是缓慢。鞋带也最好系得比平时紧些,如果太松,脚指尖会顶到鞋上,有时甚至会造成脚指甲缺血坏死而脱落。
集体行进
由多个人组成的小组,总会有些人走得快一些而有些人走得慢一些,但是,既然是集体行动,同时也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建议按较慢的人的速度一块儿行走。带队的人应该走在队伍最后。
行路法②
过吊桥
吊桥不时地摇晃,要一个人一个人地过。对桥下河水恐惧的人应该只看脚下1米前方的桥面。
过独木桥
把脚横开如肩宽,采取稍有点外八字的步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平衡。若独木桥只有一根,应看着1米左右的前方,一步一步使鞋底踏稳,尽快走过去要比慢吞吞地更稳便。
过河
对于浅于膝盖的河水,如果是夏天,要穿鞋趟过去,这样比较安全。如果河流里有石头,可以踏石而过,且应选踏比较干燥的石头,因为湿石容易滑倒。而对于深过膝的河水,涉水过河比较危险,请另选它路过河。
正确的休息方法
走多少时间后休息大致取决于如下标准:平地,每走50分钟休息10分钟;爬坡,则每走30分钟休息10分钟。休息时间过长反而会使刚刚活跃起来的身体机能变得迟钝。休息时可坐到石头等高一点的地方,以使血液不致下行臀部,身体保持良好状态。休息时还可以做一些轻微的屈伸活动。
关于夏日登山(ZT)
八 月 份
( Mr. A)
又踏入夏季的日子,天气已经开始转为酷热,中午的时候,太阳高照,气温大多都在三十度以上,在这个酷热的环境下登山,真有一点儿吃不消。回望过去,登山界的意外新闻,大多都是在这个夏季发生,总是离不开中暑的意外事件。
浅谈酷热天气下登山
夏天不是一个适合登山的季节,由于夏天艳阳高照,气温又特别高,同时夏天的雨水亦特别多;这些不利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各登山者的表现。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登山者个人的体能表现。笔者在这里不是说夏天不宜登山,只是希望各位登山爱好者,在出发前考虑以上各点,而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从而减少登山界的见报率。
衣服的选择
正如笔者在去年曾说到的登山衣服一样,夏天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晒伤皮肤,吸汗而快干的物料最为适合登山使用。颜色鲜明的衣服,可以反射阳光,从而减少身体的热度。
夏天的两大杀手
炎夏登山,可以享受登山乐趣,更可以锻炼体能。但不得不小心夏天登山的两大杀手,分别是中暑及热衰竭。正如多年前死因庭曾作出的指引,要懂得分别中暑及热衰竭的表征。由于两大意外杀手的处理方法都不同,而分别错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讨厌的骤雨
正如政府的宣传口号一样,夏天是雨水的季节,在五、六月份,整个月都差不多下着雨,而踏入七月份后,天文台的天气预测更时常是有零散骤雨。而这样的零散骤雨,登山者感觉有如烧热了的锅,再加入冷水,这种的感觉真是不好受。整个七月份的骤雨都是大骤雨,如在登山途中遇着这大骤雨,有时候不知如何是好,因为穿上雨衣的话,汗水会令衣服湿掉,如果不穿上雨衣,大雨又会令衣服湿掉。最难受的是大骤雨过后,衣服被弄湿了,同时又要继续上路的感觉。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把雨伞在手,便可以不用穿雨衣同时又不会弄湿衣服了。
少少的一把雨伞,可以在炎夏中给你不少方便,烈日当空可以挡太阳,大骤雨亦可挡挡雨水,如遇到不幸的意外事故,亦可帮伤者挡挡太阳。
路线的选择
要有效的减少意外发生,就要由登山路线入手。一条设计良好的登山路线,要有明确的撤退路线,同时沿途最好有补给及通讯站。而路线的长短及上落的幅度,就要视乎各队员的体能而定。除了这些因素外,夏天亦要加入两点考虑因素。1. 就是沿途的水源问题。有一部份的登山者认为,现时野外的水源太污染了,不适而饮用。笔者在这里不是介绍各位,饮用野外的水源;而是在炎炎夏日里,用冰凉的山溪水,洗洗脸及手,可以令你暑气全消,从而减少中暑的危机。2. 选择的登山路径,是否需要长时间的曝晒。长时间的曝晒,会令人失去水份及盐分,而抽筋及中暑的危机就会更加大。要令夏天时登山更加舒适,所选择的路线适宜间中有林荫,同时在分格一段合适时间内会路经溪涧。
设计合适的登山路线,对于参加登山的各人也有好处,可能一些登山者是倍徊在中暑的边缘,由于清凉的溪水,会令他立即苏醒过来,减少意外的发生。
过份高估自己
记不记得在年多前,又是在夏天尾的季节,有一些参加毅行者的人仕,由于需要操练登山体能,在烈日当空的环境下强行操练,结果就是其中一人中暑,同时更不幸的是失救而死亡。
从这事故中,各位可以得出一个教训,体能锻炼如视乎各人身体素质而定,不要强迫身体去做一些过量运动。体能训练是须要循序渐进,同时须要假以时日,才可以到达颠峰状态。意外中的伤者固然是可怜,但请各位也为拯救者着想。
爬山经
1.走上坡路,尽量让脚后跟吃劲,脚后跟自然就在人的重心上,于是身体的重量就能分配在大小腿乃至腰上,这比用脚前掌爬山要省1/3左右的劲。用脚前掌爬山,等于让小腿累死而让大腿闲死。坡路上常会突出块石头、石埂之类,要用脚跟踏之。若坡路较平,也尽量全脚掌着地。走上坡路的第二个窍门是让每一次迈步换腿时,都须将支撑腿伸直,让关节嘎噔一下,这样腿的承重就能分散给腰肌一部分,不要嫌直一下腿麻烦,它能让人每走一步都有0.3秒的单腿休息。谁要是仅用脚前掌又不让膝盖绷直一下地爬坡,就等于故意磨练意志。
2.可用可不用手帮助时就应该用手。用手能减轻双腿的重负。爬山时双手多半是在闲着,早已养精蓄锐,稍微能用上手时,就该前肢着地而用力。为啥四肢腿的动物就比人擅爬山?因为它们平均分配了力量。估计动物看人直立地爬山行路一定觉得奇怪,这是一种杂技的姿式呀。爬山时,只要坡度超过45度,就手脚并用,省劲有效,也没什么不雅,还算返朴呢。
3.爬坡时可以有点外八字。外八字式迈步便于让脚跟吃重,也减少脚面与小腿的角度而肌腱舒服。我发现老乡负重上山(送粪担水等)就有些外八字,虽不走得特快,但不停歇,每迈一步膝关节都挺直一下,仿佛一步一顿。
4.爬坡时可用手掌压在大腿下部助力。这样一是让手臂和腿形成一个力矩而将臂力转移到腿上,二是手掌的压摁有助大腿肌肉的紧凑而得以发力。当摁压着一只腿提迈另一腿时,会觉得像摁压着一块石头一样而能借上力。
5.爬坡时可大口喘气,喘得夸张一些也没关系,吸进的气越多越好,能加强肺和心脏的功能,进而全身肌肉中的细胞更能充分地工作。最好采用深腹式呼吸,让肺叶完全膨胀起仿佛上至喉咙下至丹田。山里的空气杂质少,干净的氧气在身子里循环就等于内部洗澡呀。若天冷,可以舌尖抵住上腭前,让舌头先给凉气加加温,省得喝一口冷风噎着。
6.爬坡时拄棍也能减轻腿力。两只腿的爬不过四只腿的,但人拄上棍等于三只腿,胜于两腿。短棍(手至地的距离)为好,手能撑住它,让那棍杖像腿一样吃力。长棍也行,仿佛撑篙,不过移起来比短棍费些胳膊的劲。
7.爬坡时适当地仰着头。这样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坡似乎不那么陡了。用错觉骗一骗自己就算藐视困难吧。
8.爬山时最好穿硬底高腰皮鞋。硬鞋底不怕山石硌脚,走在石头上也能全脚舒展,踢蹭到石头也痛不着脚趾。高鞋腰有护踝作用,使脚与小腿更柔韧地连在一起。
9.觉得热就脱一层衣服。因为热消耗体力,并且汗湿了衣服被风一吹极易着凉,即便在北方冬季有时也能热得穿衬衣爬山,即便夏天在风口处也要穿紧了衣服。不要怕脱了穿、穿了脱的麻烦,舒适的皮肤感觉会减少爬山时的烦躁和紧张。
10.爬野山时须备上手套。野山快到山顶时往往路极窄或没路,全是荆丛时要用手去扒开丛枝,手套可避免手被刺技刮伤,并且遇陡坡手脚并用时,那手套就等于是鞋呀。越是夏天越要备上手套,夏天的“棵子”(荆棘丛)比冬天的密多了。
11.关于山上的小路。没小路的山,走起来费时费力,爬山时找路就像找导师一样。以下几种情况必有小路:架过山梁的电线下必有查线员留下的路;过光缆的地方亦是;你若去的方向有堰田、炭窑或小名胜(塔、泉、碑、坟)等必有小路可通。一般来说,小路因山制宜,往往不直通你要去的方向,它可能绕半座山,甚至有时反方向而迂回。
12.小路不会忽然消失。一旦忽然消失,多半是你走错了,原道回返一段,仔细查检小路是在哪拐了弯。不要硬走,就算你直接攀登钻荆爬上了顶峰,却失去了爬山时的聪明锻炼。有时小路会有同样宽窄的分支岔口,也许这是暂分叉而不远后合并,也许真是分道口。此时须根据山判断,甚至捡一条试走几百米。
13.找老乡打听山路要不厌其烦。与前一个第几个岔口往哪拐弯,那有啥标志,与前一个岔口差几里,比如在第几个岔口或啥位置能看见目标、最后一个岔口距山顶有多长时间的路,等等,越细越好,并记牢。最好再多问一两个老乡以丰富或校正信息。
14.上山前一定要找到北并认准。一般从小村能看到要登的山顶,看看二者连线与北的角度,明确前进时的方向感。行进时也要时时找一找北,拐弯时要大概估计转了多少角度。在山里,人的方向感觉常会出错,有时楞会发现太阳在“北面”,不过太阳不会错,不愿相信也要相信它。
15.下山迷路时就往下顺沟走。顺小山沟下坡能到大山沟,大山沟必有路通人家,也许回不到你的出发点,但不致出危险,尤其天黑或大雾时,顺沟走下坡路最为保险。
16.下陡坡时用屁股蹭着走不寒碜。一般下陡坡时宜侧身走,重心略靠后,稳住一脚再移一脚。背着身往下倒走,视野不好,且过慢。不妨仰面坐着走,即用屁股蹭着走,两手也撑着移动,安全而快捷,稍费裤子。
17.下小坡时小跑两步最有效率。下小坡时,小步紧,即步伐小而步频高,甚至可小跑几步,因为把劲用来“刹车”是浪费,并且脚也顶得慌。
复杂地形行进方法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要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行进时,能大步走就不小走。这样几十公里下来,可以少万许多步。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步来休息,而不停下来。 攀登岩石时,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确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线。
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点固定”法,即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剩余的一手或一脚,使身体重心上移。手脚要很好地配合,避免两点同时移动,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攀登时,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坡度大于30度时,一般采取“之”字形攀登路线。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在行进中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但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的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河流是山区和平原地区经常遇到障碍。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细地观察之后再确定渡河的地点和方法。山区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温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应当用一根午子支撑在水的上游方向,或者手执重达15~20公斤石头。集体涉渡时,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环抱肩部,身体最强壮的位于上游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