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0|回复: 0

适时的史诗(转)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9-29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适时的史诗
小白




□狗窝札记
-------------------------------------------------------------

①真正的英雄


这张海报确有史诗气魄
  就中国电影而言,称《天地英雄》为“史诗巨作”,言不为过。
  在对惨烈战争场面的掌控、对辽阔西域风貌的再现、对传统英雄主义的歌颂这三个主要方面,《天地英雄》都达到了令观众基本满意的高度――称“基本满意”为“高度”,决非逻辑混乱言过其辞,因为在实现这些电影表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接一个的巨大障碍,能一一将其克服、完善并令观众满意乃至欣赏,这在中国电影中尚属首次――我的意思是说,在观众的欣赏力与视觉渴望度快速提升的当下,《天地英雄》堪称一部赏心悦目、雅俗共赏、情景交融的国产大片。
  ――这一切最应归功于明确而正确的创作初衷,一如何平所述:“你们在故事中看到的所有人物都不具备伟大的人格,却倒霉的经历了重大的事件,在命运的逼迫下必须走向成为英雄的绝路。如果没有那些突如其来的偶然事件让他们用悲壮的死来终结自己,他们宁可一生成为平庸。这就是我想讲出来的逆境下的小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里程。”
  ――再不是什么“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的痛苦相比便不再是痛苦”这种屁话,这种具有“拽着头发离开地球”精神的屁话。
  《天地英雄》没有“为英雄造英雄”,而是尽量务实地去渲染传统而本真的“英雄气”:英雄莫问出处,英雄浪迹天涯,英雄有血有泪,英雄刚柔并济,英雄临危受命,英雄有勇有谋,英雄一诺千金,英雄惺惺相惜,英雄义无反顾……这些气质流传了千万年,影响了无数代,永远不会沉没,永远浮动在历史的浪尖,清晰无比,动人无比,决非一些耍小聪明的“新英雄主义极其思考”所能动摇。

②弱势的角色

  《南方周末》的李宏宇在首映过后对我说,《天地英雄》最大的问题出在人物塑造上,所有角色都没能被充分地立起来,还有,它的故事结构与背景都太像韩国的《武士》了。
  深有同感。
  错在人物。




  姜文饰演的李校尉未曾如想象中那般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他那段为救无辜百姓不惜违抗军令从而亡命天涯的“英雄前传”交待的过于简单粗陋,只在文珠公主的叙述中被三言两语带过,仿佛只是对此角色的角注,而事实上这段情节对这个忍辱负重有情有义的“天地英雄”的形象烘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立足支点,支点倘若不稳,重心便会失去,所以在此后千里护佛骨、喋血黄沙路的不归征程中,观众在李校尉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其沉稳老练与深谋远虑,而非更深层更人性的英雄气质。
  同样的问题出在捕快来栖身上,与李校尉一样,来栖也具有复杂的人物背景,他飘零异乡,有家难归,终日追捕亡命凶犯,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放逐,他内心的痛苦与悲凉,犹甚于胸怀坦荡心有所向的李校尉,但电影对如此重要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却又简单带过,仅仅用两次“写家书寄思念”这么小儿科的方式来体现,尔后的来栖,完全变作帮助驼队脱险的孤傲刀手,完全变作打打杀杀的视觉工具,于是他最后的壮烈之死,悲剧气氛大减,动人程度亦大打折扣。
  至于李校尉与来栖的“英雄互动”――追捕、决战、倾慕、相知、并肩――每个环节都做到了,但环环相接之处并未有太出彩的细节来加固,一旦松懈,一旦流俗,那这样一个“喋血双雄”的老套故事也就不大好玩儿了。
  文珠公主的形象更是单薄,她的出现,无非是为了凸显李校尉与来栖的铁汉柔情,为了调和过于粗犷单调的男人群戏,为了给万里荒漠增添一抹养眼春色,这样的功效,谁都看的出,但功效背后所应隐藏的更动人的情感指向,却一直流于表象,直至剧终人散。
  剩下的一众配角,除了戏份吃重性格鲜明的老刀客“老不死的”以外,其余像独眼鹰、一盏灯、沙漠白狼、长发蝎子等等,都塑造的过于脸谱化了,一概大大咧咧有勇无谋,明显是“向死而生”去的,哥儿几个最终果然都轰轰烈烈地死了,却难于让观众在看后还能想起哪个是哪个――这应当怪罪于编剧的陈旧想法与保守创作。
  这位编剧,就是何平。
  至于《天地英雄》与《武士》在故事结构与背景上的相像,是件不可说的事情,因为尽管《武士》诞生于《天地》之前,但何平可早就说过了,《天地》的故事已在他心中酝酿了将近二十年……
  平心而论,这个酝酿了将近二十年的故事,马马虎虎,差强人意。

③牵强的明星

  姜文演的不过不失,不过总觉得他不适合这个角色,他更适合演《红高粱》中“我爷爷”那样的蒙昧英雄,以及更多成不了英雄却别具涵义的其他形象,比如李莲英,比如末代皇帝,比如李慧泉,比如马大三――姜文本就是个复杂的人,这些年在他身上也发生了许多复杂的事,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众说纷纭,真相永不可知,倘若非要找到合适的词儿来形容他的话,我想“枭雄”更胜“英雄”。
  但愿此等人物不会渐渐迷失越走越远,祝愿他能拍出更杰出的电影。
  中井贵一的演出比较失败,阳刚不足,阴柔有余,他的笑容非常暧昧,令人不知所以然,他收刀入鞘的姿势倒是蛮酷的,不过怎么看怎么像是练习了无数遍NG了无数遍的结果。选择中井加入《天地》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赚取日本票房,唐朝,大漠,刀客,这都是日本人非常迷恋的东西,再加上一个在当地尚算有号召力的明星,应该可以捞上一笔。
  赵薇越来越漂亮了,也越来越圆滑了,她的演技有所提高,但到了一定高度就很难再上去了,在《天地》中,她没什么可发挥的余地,她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应是在《绿茶》中“一人分饰两角”所扮演的吴芳与朗朗,那或许已是她能力所及的极限,可惜的是,《绿茶》是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电影。
  明星的号召力是强大的,但属于我们的有力的明星太少了,于是我们不得不总是面对这三五张熟悉而牵强的面孔。
  电影中最出彩的形象当然是由王学圻所扮演的大反派,王学圻把这个阴险狡诈的响马头子塑造的非常妖非常邪非常帅,飞扬跋扈,令人陶醉,完全可以纳入国内表演范本之列,可惜的是,导演接二连三让他拉那把破胡琴,开始还有那么点儿意思,可拉着拉着,就把他拉成了喜欢卖弄的搞笑角色――他可不是什么丑角,而是地头龙――这道具的烂殇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④剩下的问题

  倘若《天地》未曾在一开始就用字幕+电脑动效的形式告诉你故事发生于何年何月的话,我想很多观众都无法辨认出这是一出盛唐传奇,问题出自美术指导与服装设计的误导,更出自演员在表演与对白上的偏离,总感觉像是一群东北汉子落荒到了新疆,然后又如游击队员一般踏上了征程。盛唐的绝代风华与西域的人文气质都很难被人触摸到,只有一些强加上去的服饰与称谓在使劲地提醒着你这是公元七百年的大漠边关。
  这样的问题本该避免。
  此外,电脑特效缺乏想象力,相当虚假;赵薇那介于朗诵与叙说之间的呆板旁白不如不要;女演员周韵愣是扮演了男和尚觉惠,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故事结局的突兀与潦草更是令人惋惜无比。

⑤适时的史诗

  伏尔泰在《论史诗》中将史诗定义为用诗体写成的关于英雄冒险事迹的叙述,黑格尔的归纳则更具深度与广度:史诗以叙事为职责,事情的发展须使人认识到它是一件与一个民族及其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深远意义之事。
  显然,《天地英雄》具备了史诗的叙事要素。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史诗电影
  作为史诗片,观众还需要看到灵动大气的影像、恢宏磅礴的景象、声势逼人的气象。
  《天地英雄》在影像、动作、气势等重要方面都取得了罕见的成功,何平的调度能力与赵非的运镜功力得到了最好的展现,尤其是在大场面造势与动作渲染上,几乎可与好莱坞同类作品分庭抗礼。
  与《英雄》的制作相比,《天地》更务实、更通俗、更流畅、更大气。
  《天地》是一部适时的史诗。
  《天地》之前,《英雄》大卖,但其艺术水准却饱为人所垢病,与巨额票房形成悖论,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增添了新的障碍与疑虑;《英雄》之前,本土无大片,什么《致命的一击》、《极地营救》,不如回家卖红薯;《天地》一出,颇有拨云见日之效,令人为之一振。
  ――尽管《天地》在剧作与表演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对被称为“遗憾的艺术”的电影(尤其是《天地》这样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作品)而言,这些缺憾的出现均可理解均可接受,最重要的是,《天地》证明了大陆电影人的不俗实力,把这稍嫌青涩却极富冲劲的力量汇聚起来,寻找到好的制作与运作方式,便不愁不出精品。
  ――《天地》同时也点燃了观众的激情,他们终于可以坐在自家的影院中欣赏一部“中国制造”的大片了,而非异国的魔戒、黑客、角斗士,他们终于可以被“中国制造”的电影所震撼了,而非虚假的自吹自擂、自欺欺人。
  电影创作与运作都需要反省的勇气与务实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把适时的希望变成光明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12:55 , Processed in 0.1146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