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14|回复: 16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我的糊辣汤印象
  
  
  那个迷人的气味还在齿间颊边留香,在空气中萦绕。每个来到这间屋子的人都啧啧羡慕,后悔没赶早一步。
  
  连日愁煞煞的秋雨今天终于划上了句号,但气温也随之低下来了。郑州其实是没有春天和秋天的,才刚对着窗外湛青的树叶发过感叹,还没来得及说一句“黄叶舞秋风”,冬就急惶惶地窜出来了。比如昨天晚上,11点左右,天空竟然飘起了零星的雪花,风从窗户里直直地灌进来,姥姥对我妈说“我咋觉得头可热啊”,妈妈进屋来吼了我一声“窗户开恁大”时,我还戴着耳机晃着光溜溜的脚在大秋风里听最喜欢的《春》。对面楼上窗户里的影子正跟着风的号子忽然大忽然小。
  
  太冷了。早上骑车去上班,冻得手冰凉。开了空调,过半天才缓过劲来。不禁想起了糊辣汤。一口下肚通体畅泰(老觉得这个词不雅,可也没想出个别的好来)的糊辣汤。
  
  记忆中最美味的糊辣汤印象,就在昨天。单位为赶14亿的任务,要求周六正常上班直到下月月底。因为是周六,太突然,大家都没吃早饭,领导就默许我们开着他的专车去买早点。我提到开车去,一是为了炫耀,那是新车;二是为了证明那糊辣汤的美味,因为难得地我这个人那天早上坐车竟然没有晕掉,而我曾经有过很辉煌地坐出租车五分钟内就晕掉的光荣历史。现在我坐车不大会晕掉了。因为常坐。因为常常临场换嘴巴做主角。
  
  细雨打在车前窗上,很有湿意的味道。想来两句诗,比如,
  平底带花的塑料小凉鞋
  蹦蹦跳跳的羊角小辫子
  金灿灿的油菜花啊 啊 啊
  等等
  这些破碎的残缺的图片,就是我的诗意印象了。一些酸迂常常挂在嘴边的青春这个词,于我就象春秋天之于郑州。所以,我无法成其为诗人。我只好感念糊辣汤。
  
  从X大街弯出去,转到顺城街。约7、8分钟的车程,就是黄委会旁边那家四十来平方米的糊辣汤店。它的生意特别好,用河南话说就是:生意好得带样。同事说行政区很多人吃早点都是开着车端着锅去排队买的,常常是店门口排十几个人,店里再排一个S型!
  据说,这家店做糊辣汤用的底汤全是用牛油、牛骨、牛肉熬出来的高汤,汤味特别香,特别有味道。有个住在西郊的MM在网上说“哼哼,等我有能力买车了,我就买一带拖挂的大东风,非气死那些当年排在我前面一买就是一大锅的好几十碗的人不可。”
  我们没那么夸张,也就买了二元一张的饼四张,一元一份的汤七份。还带走了手脚利索得不象话的服务员的老道经验:每两份打一个包,这样凉得慢。
  
  再据说糊辣汤是河南的小吃,在河南尤以“逍遥镇糊辣汤”和“北舞渡炖肉糊辣汤”最为有名。逍遥镇的有名我知道,北舞渡的仅仅是听说,但单看这两个真是很美丽的地名“逍遥镇和北舞渡”,那个汤又能不美吗?想像中。。。。。。
  
  郑州糊辣汤的身价大增,源于传说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谦的伤风。于谦的纪念文选中记载:
  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驻节开封。有一年他过生日时,正好在郑州视察,便按节俭惯例,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度过了生辰。这别具风味的生日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
  有一次,于谦出巡山西归来,路过郑州,由于路途劳顿,公务繁忙,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一天晚上,于谦突然想起了“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胡记”的掌柜一听是尊敬的于巡抚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清朝以后,郑州卖胡辣汤的多了。但由于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民间不敢多说“胡”字,汤看上去又呈糊状,“胡”“糊”同音,所以胡辣汤后来又改成了糊辣汤,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家糊辣汤店,不知道什么人开的,跟“胡姓”掌柜也没什么关系。姓“胡”不姓“胡”也没什么关系。处在一条不甚热闹的街道上,难掩的兴隆。于这淅淅沥沥的秋雨中,竟有些温暖呢。再美滋滋地喝一口淋了一点儿小磨香油的汤:唔,味道鲜美,香辣可口。
  
  初到郑那年,第一次吃食堂外面的小吃,是在眉湖边上,喝糊辣汤吃油条。那时候天天都要跑早操,跑完操再回到宿舍拿饭盒打饭,上到五楼再下来,很麻烦的。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郑州人的能吃和会吃。把糊辣汤和豆腐脑掺和到一起,红白相映,还美其曰:两掺儿。这怎么能吃呢,我老家那里,丁是丁,卯是卯,分得清清楚楚,各有各的味道和特性,一如家乡人的性格。我单要了糊辣汤,对“两掺儿”的疑惑使这次懒省事的尝试夭折了,它的难以下咽,更破坏了我对郑州糊辣汤的良好印象,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喝大米粥。
  郑州人在吃的方面的确是很厉害,很大胆。我说的厉害和大胆,是指全国各地的美食,基本上郑州都有,特别红火的更是遍地开花,但毫无例外,它们一到郑州就完全变成郑州人的口感和肠胃了。郑州这个城市的融合能力真是特别强。大概与她处中原腹地、有“亚洲最大的火车编组站”、囊四海人物、又自古为商城有关吧。这个性格平和而又拉杂的小妇人。
  
  说到糊辣汤,难忘的还有家乡那条背街小巷里老俩口卖的。我许许多多个小学和初中的早晨,就是在五毛钱一碗糊辣汤,一毛五分钱一个烧饼中渡过的。那条背街小巷,叫红旗路,其实在当地挺有名,并不算很小,也比较有文化气息,连着我们那里最有名最出人才的二小和一中啊。不远再左拐一下弯,是新华书店,学生时代的那些藏书都来自那里;右拐再往东走一点,电影院,我一个人在那里渡过了许多愉快的夜晚,当时五毛钱一场的印度电影看了个够。所以,现在我还是不可救药地喜欢印度的歌和舞,对他们手腕和足部所戴的饰品及涂的蔻丹最为着迷,还特别喜欢印度的熏香,专门买了一大盒,分放在衣柜里。嗯,把用来熏的香作衣物芳香剂,不是只有我这么奇怪吧。
  
  远了。还是回来继续说糊辣汤。
  那条小街道里,有许多吃的喝的摊位,豆腐脑、豆沫、馄饨、烧饼、水煎包……,地道得很,早起换样儿吃,可以一个礼拜不重样。不过,最爱还是就着水煎包或烧饼喝糊辣汤。还有水饺,先是五毛钱,后来涨到一块钱一碗十五个的香辣辣的水饺。想念。不能说了,涎液难禁。涎液难禁。
  
  那时候家里有点钱,爸妈为了不让我们养成胡乱花钱的习惯,每天早晨就只给够吃早饭的钱,早期是五毛。三毛钱的糊辣汤,一毛的烧饼,还能剩余一毛钱攒下来当零花;后来物价涨了,糊辣汤从五毛到六毛再到一块地蹦,烧饼先是一毛二、一毛五、再后来向二毛一个地跳,我的早饭钱也从五毛跟着涨到一块五。喝糊辣汤喝多了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比如想换换口味喝豆腐脑或吃水饺,一张嘴还是“来一碗糊辣汤”。到现在也改不了。另一个习惯是俭省,自己给自己省钱买书。我有一本书,就是那时候省早饭钱买下来的呢。
  
  本地还有用糊辣汤来形容某人糊涂的句子:糊辣汤搅面筋,一盆糨糊。这个真是冤枉糊辣汤了,就象没喝过的人说它“那稠乎乎的东西能喝嘛”。太形而上了。就这天儿气儿里,有人一提糊辣汤,我就:口。舌。生。津。
  
  那个香啊,得劲死了。
  
  
   2003/1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看完帖子的第一反应是打开天网搜索,输入糊辣汤+北京,进行检索,希望能找到一个近期就能满足我亲口尝一尝的地界。

居然没有!

只找到这个:

河南肉丁糊辣汤的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制30碗)熟羊肉1.6公斤,羊肉鲜汤10公斤,面粉1.5公斤,粉皮(或粉条)500克,海带100克,油炸豆腐150克,菠菜250克,胡椒粉15克,五香粉8克,鲜姜20克,盐10克,香醋500克,芝麻油150克。

   〔工艺〕分为原料加工、洗面筋、制汤三道工序。

   (1)原料加工。熟羊肉切成小骰子丁;粉皮泡软后切成丝;海带胀发后洗净切成丝,用开水煮熟淘去粘液,再用清水浸泡;油炸豆腐切成丝;菠菜拣去黄叶,削根,洗净切成约2厘米长的段;鲜姜洗净切成或剁成米粒状。

   (2)洗面筋。将面粉放入盆内,用清水约1公斤调成软面团,用手蘸上水把面团揉上劲;饧几分钟,再揉上劲,然后兑入清水轻轻压揉,至面水呈稠状时换上清水再洗。如此反复几次,直到将面团中的粉汁全部洗出,再将面筋用手拢在一起取出,浸泡在清水盆内。

   (3)制汤。锅内加水约5公斤,加入鲜羊肉汤,再依次放入粉皮丝、海带丝、油炸豆腐丝和盐,用大火烧沸,然后添些凉水使汤锅呈微沸状。将面筋拿起,双手抖成大薄片,慢慢地在盆内涮成面筋穗(大片的面筋用擀杖搅散)。锅内烧沸后,将洗面筋沉淀的面芡(将上面的清水沥去)搅成稀糊,徐徐勾入锅内,边勾边用擀杖搅动,待其稀稠均匀,放入五香粉、胡椒粉,搅匀,再撒入菠菜,汤烧开后即成。食用时淋入香醋、芝麻油。

   〔特点〕酸辣鲜香,风味浓郁。

只好按照配料去想象一下来解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附:
  糊辣汤用料讲究,佐料齐全。有粉条、面筋、山药、黄花、木耳、海带丝、牛肉丁等,佐料有胡椒、丁香、肉桂、草果、西茴、豆蔻等,混合碾碎,经过箩筛。其做法是:先将主料煮熟,再用糖浆加色,并用洗面筋的水打黄。做好后的汤呈粉红透明的糊状。热呼呼的,微辣而味长。
  
  逍遥胡辣汤
    胡辣汤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逍遥胡辣汤的主料是:精粉、熟羊肉,配料为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扣、八桂、凉浆、粉条、味精、精盐、木耳、面芡、香油、醋等。
    
  
  北舞渡炖肉糊辣汤:
  河南漯河舞阳境内一小镇――北舞渡,镇上的炖肉糊辣汤远近闻名。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突然发现糊辣汤还可以写成胡辣汤,窃喜,再搜,仍无果。

什么世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嘿嘿。熊姐,来郑州吧。 只要早上不在家吃饭,俺都偷偷溜出单位,到外面喝糊辣汤~:)
公司边起有几家,味道真不错。还有一家,“金记糊辣汤”,来来往往的人多,一直没去过,但听说在周口很有名,哪天也去尝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糊辣汤这个名字跟中原一样淳朴。 籽籽, 下次我去郑州, 你带我去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我也想去     

誓死要在有生之年喝上这个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南郑州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涅耦,好啊好啊!我知道好几个地方的,特别好喝!还卖有我喜欢吃的水煎包。是回族人做的,味道很不错:)

熊姐,还想呢。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这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吃。sig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3-11-23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与籽携尝]我的糊辣汤印象

细雨打在车前窗上,很有湿意的味道。想来两句诗,比如,
  平底带花的塑料小凉鞋
  蹦蹦跳跳的羊角小辫子
  金灿灿的油菜花啊 啊 啊


嗯       有点诗人的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4 22:55 , Processed in 0.2451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