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游记,今年太忙了,出去的少,在加上公益的工作,就是一个字:忙!
小悠悠说的规矩不太懂呢
就把这个算是个说明吧.从这里可以看到我的思想.
一个人的夜晚,守一杯茶,静静的坐在星月照射窗前.杜鹃花白天开的紧了,在柔柔的月光下,放松了身体,仙客来不知疲倦地展着翅膀沐浴着星光欲飞翔.记得小的时候叫它萝卜海棠,因为它的根酷似萝卜,喜凉,每到春节前后开始开花,花形较大,似海棠,所以冠之以萝卜海棠的称呼,却不知它是被唤作仙客来的.想必是人们生活的精致了,连花名也雅了.好似鲁迅先生的"北京的大白菜系了根红绳挂在东京就被称之为'茭白'",想到这里,不禁莞尔.
"一条路,我走过,走过春,走过冬...."隐隐约约飘来张行的"一条路".路,每日与我们相伴,走的久了已然熟悉到每天踩着毫无感觉了.行走山间记住了山的巍峨,收集了景的秀美,惟独忘记了路的艰难,单单是今天走过的路是我永生难忘的.因为它是一条:冰路!
今年的冬味道十足,大石河的河面被冬封得严严实实.沿着外峪桥我们下到了河面上,河面在寒冷中愈发坚硬.早我们之前,就有人先到了这里,钻冰凿洞,静伺其旁,垂钓为乐.远离了外峪,向燕塞湖方向我们开始了冰路之旅.
冰面时宽时窄,宽至几百米,窄到十几米.冰面两边的山嶙峋陡峭.时不时传来爆炸声."还有人在开山?'听罢我的问题,纵横笑得前仰后合,不大的眼睛愈发显得小了."这是冰断裂的声音."说着,一声爆裂从我脚边传开,在两山中巡回不断.
"害怕吗?"
"不!"
我没有丝毫的恐惧.新奇和快乐已在心中漫溢.冰面不断的爆裂着,远处的,近处的,一条条的裂痕布满冰面.宛若一面打碎了的镜子.岸边的冰被自然雕琢得千姿百态,晶莹剔透,就算是在具"匠心"的神工巧匠也不可能把它塑造得如此自然,如此完美!脚下的"镜子"里,许许多多的水母张开了它那白白的身体,原来是被冰凝固了的气泡,轻盈得无声;美丽得如画!
我们继续在冰面上行走.这条长而走起来有些吃力的路在我们面前展开:空旷,坚硬,白漫漫的.它把高高的山分作两半,好象满头灰发中间的一道缝,越远越细,一直伸到最远的天边才消失.忽然间感悟到了那些虔诚的信徒穷尽一生的精力,凭借心中永不熄灭的圣火,匍匐前行,为的是参拜心中那永恒的圣地!在极限的这边,我们似尘埃,微不足道.
"咚咚咚..."敲们声把我从白天的冰路上拉回到夜晚的家里.打来门原来是送奶的小姑娘,手里捧着牛奶.
"姐姐,对不起,今天的奶送晚了,我就直接给你送上来了."
"没关系的"看着那被冻得红红的脸,我有种末名的感动.
"进来坐会儿.暖和暖和在走把."我接过她手里的奶,牵着她是的手拉进屋里.
"不了,我还有很多奶要送呢."
"多大了?"我有意的拖延着时间
"19岁了"
"怎么没有上学呢?"女孩沉默了一下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我赶紧转移话题
"爸爸,妈妈和妹妹.我走了,姐姐,谢谢你!我还得把牛耐送完呢."她抽出了手,开了门走了出去.
"姐姐再见,明天的奶不会晚了."我怔怔的站在门口,望着她的背影,手里依然能感受到一丝冰凉,女孩已经踏上了她的送奶之路了.
刚刚的那点谈谈的黯然的思绪似乎也被小姑娘带走了.虽然我们只是微小的一点,但一样被大自然宠爱着.土地给了我们粮食,江河给了我们水源,阳光给了我们温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怀者感恩的心,好好的生活呢?
从外峪开始大约走了一个小时的路程,眼前豁然开阔起来,冰路也分成了三岔.站稳脚,环顾四周:一条小船,几间小屋和屋顶上长出的野草缓慢而又坚决地扑进视野.它的背景是不怎么高的一座山,在这寒冬时节,没有了白雪的覆盖,土地裸露出黄色密密的野草也用它的枯色加重了残冬的感觉.象是一写完全没有表情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单调,呆板.
"不知那里是否有人居住?"靠近了小屋的冰面上被凿开了一个冰洞,上面结了一层薄冰----屋里是有人居住的.走得近了,看到了三两个人在闲谈.
"你们是这里的主人吗?"
"不是,不是,主人在屋里呢."这时从屋里走出了一位清瘦的中年人.
主人看到我们分外热情,邀我们去他的蜗居小坐.真的是名副其实的蜗居:一盘仅能容下一人的小炕,一只板柜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占满了小屋.炕上悬着个小书架摆满了书,陈旧得站远点看不清是什么书.在靠近门口的地上摆放着两盆花,清清爽爽的翠绿装点得小屋充满生机.闲聊中得知:原来主人已是60岁的老人了,看起来却象40岁的中年人.养蜂为生,孤身一人,住在这里已有7年了.谈到蜜蜂,老人的话匣子也打开了.从蜜蜂,花粉,蜂蜜到王浆,蜂粮,蜂胶,看来老人浸染其道已经很长时间了.看着这小屋,这蜂箱,难道主人是厌倦了红尘,在这里静心修养,侍弄花草,养蜂为乐?一向思绪凌乱的我注意力已经分散得听不到老人在说什么.开口就问老人:"您住这里这么久,不厌倦吗?"不厌倦,这里很清静."
"您没有家人需要牵挂和照顾吗?"
"我曾经有个家,但经营的很不好,在这方面,我是个失败者.这里很好,没有污染,没有喧闹,在这里我身体都很好了,连感冒都没有过.夏天我很忙,从早晨4点要工作到晚上8点,很充实.这么多的蜂需要我照顾."提到蜜蜂,老人很兴奋,话也多到无法停止.
离开前我把小屋整个细细的看了一遍.无漆的本色的梁柱,和着稻草的泥糊满的外墙,一个小小的柴油发电机,还有一个养蜂的老人,一切都象一部无声电影,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动荡的画面.只是跟随时间的脚步一格一格变换下去,如果不仔细看,感觉不到差别.很美吗?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种不变的安静是不是就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错失的美好境界.
迷一样的老人,迷一样的故事.正月十五,我们又来到老人的蜗居.
等我们从暖泉回来,老人用一锅热气腾腾的元宵表达着他的热情好客.走时被我们扔得乱七八糟的背包也被老人摆放的整整齐齐,还在凉棚里的床上铺了一床棉被给我们休息时坐.多么细心的老人,多么慈祥的老人.他也是开朗幽默的老人家呢.前几年老人结识了位法国游人.老人对法国游人说,你在来的时候只要站在鸟语林那边的山顶上喊:"老谢,我是**,来接我!我就会划着小船来接你的".法国人的中文名字是:吕人.而且汉语说的也不是很好.他站在山顶上喊:"老谢,我是吕人,来接我 !"周围村子里的村民却听的是:"老谢,我是女人,来接我!"于是,笑问老人:"是女人就接,是男人接不接呢?'讲到这里,大家都抑制不住笑了起来.本想和老人好好的聊聊他的故事的,看着老人爽朗的笑着,忽然间,我觉得不需要知道了,无论他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精彩,富足.或是多么失意,现在的他生活简单,清心寡欲,但很快乐!足够了.
在城市里生活的我们其实生活也是简单的,除了工作没有别的.紧张忙碌之余,渴望一份宁静.也许对我们来说,没有了那份自己的感觉压力的工作,到这里来寻找的宁静就失去了意义.人是那么的贪心,什么都想要一点,什么境界都想停靠一回,其实只要觉得快乐,哪里都是天堂,哪里都是久留之地.
踏上了归路,回头望去:枯藤,老树,昏鸦.不会太久,就会是:小桥,流水,人家了.等到五月,漫山遍野的山杏花盛开时,我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这边大声喊:"老谢,我们来了,来接我们!"
走过了,知道了路的艰辛;经历过了,感受到心路的坎坷!无论以后是什么样的路,带上热情,装满爱心,走吧,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