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0|回复: 1

一个助学访谈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访谈实录:

  殷永纯和孟庆友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请到了两位在安徽农村从事志愿教师工作的朋友到搜狐网,来跟大家交流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他们是殷永纯和孟庆友。请二位介绍一下自己。

  殷永纯:大家好,我是殷永纯,我是1999年北大法律系毕业,在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在中央党校工作,后来很偶然的机会去了一趟安徽,就在安徽留下来做了一个志愿者老师。

  主持人:据我所知,您是跟一个叫杨华的人联系的,你是怎么做了一个到安徽去做志愿者的决定的呢?

  殷永纯:我在北大碰到的杨华,当时我们不认识,后来了解到他在当地办了一所学校,比较特殊一些,而且当地的教育情况比较落后一些,跟我想的反差比较大,后来我就告诉他自费去安徽看一看,实地考察一下。去了以后我感觉当地的情况令我很震惊,跟学生相处也比较愉快,感觉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当时在火车上还没有做决定,后来回北京之后经过很深入的分析以后,就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要做一个老师,后来就辞职去的安徽。

  主持人:一个人?

  殷永纯:当时是一个人去的,后来过了三四个月就把我的朋友介绍过去了。

  主持人:我看到在报纸上面有一段写你写的日记:“我宁愿不要北大的光环,不要渊博的知识,他们让我能更细致地回到从前,我是来传授成功的,我要把我的成功复制在他们身上。”我注意到在这段话里面你提到自己是传授成功的,你是怎么来定义成功的呢?

  殷永纯:成功的定义当然很宽泛,当然我在跟学生交往过程当中这个成功跟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不一样。不是说找不到好工作,或者说赚不到钱,我最主要贯彻的是要奉献于社会,在社会中有价值,社会价值的提升才是自己最后的成功。

  主持人:你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你理想中的工作吗?

  殷永纯:是,我的理想就是要把我们现在学校这个模式作为全国性的模式推广到全国比较贫困的地方去。

  主持人:今天到场的还有一位是孟庆友,请您做一下自我介绍。

  孟庆友:我是96年武汉大学毕业的,我毕业以后也是在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刚开始主要是做投资管理的工作。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我工作一年之后去了西北,做了一次很短暂的志愿者教师,我的那一次待了大概有五六个月的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完全是个人行为。后来由于当地的环境等诸多困难,又从山里面回来了,回到了北京,一直在做一些IT、互联网、视频的工作。后来做过一段互联网,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经历还算是比较丰富吧。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殷永纯,我对他的这种做法是非常认可的,并且在我做的方向上他成功了,我成为先驱了,我没有做下去。我们结识之后又感觉到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奉献应该由我们踏踏实实去做一些事情。虽然我没有回去做,但现在帮着殷永纯共同来做一些外围事情。

  摸索中前行的志愿者



志愿者在休息

  主持人:现在殷永纯是复新学校的校长,这所学校大致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殷永纯:我们是从去年8月份办的这个新的学校,当时总共只有六个志愿者,由于以前在合作过程中跟当地教育文化观念有一些冲突,吸收了一定的教训、经验,这一次全部由志愿者组成、管理。当时我们带过去只有20多个学生,高一总共是8个,初一的只有4个,初二是十几个学生,总共是20多个学生,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没有收学费和书费。因为志愿者一直是不拿工资,只拿200块钱的生活费。刚开始一直比较艰苦,一般是从家里面寄钱过去。但是后来我们坚持下去了。因为我们在教育观念、老师跟学生的关系非常好,所以也是得到当地的认可,经过一天的发展学校的学生达到了200个,志愿者也有18个。

  主持人:这些志愿者基本上都是毕业之后过去的?

  殷永纯:有的是工作了几年,大部分是刚大学毕业就过去了。

  主持人:你们那里志愿者的稳定性怎么样的?

  殷永纯:稳定性还是比较高的,因为第一批志愿者基本上已经决定要长期做志愿者了,志愿者过来接纳的时候要求的也比较严格一些,他要留下来做志愿者跟我们这边达成协议之后必须要保证一个学期的稳定性,因为要对学生负责。至于多一个学期之后就会再做要求的。

  主持人:现在的志愿者是没有报酬的,你们是怎么把自己的生活维持下去呢?

  殷永纯:我们只有200块钱的生活费,在当地的生活水平下200块钱基本上是能维持的。

  主持人:在志愿者方面究竟是怎么样的制度?怎么保证不停地有志愿者来?因为有志愿者在不断的离开。

  殷永纯:国家现在比较重视志愿者行为,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层次也在提高。从刚开始到现在,刚开始我们志愿者行为被当地、很多媒体报道的时候很多人都不利用,比如说你是北大的毕业生去乡村做老师,是不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我就说搞教育谁都不浪费。从开始到现在跟我们联系的志愿者还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是希望自己有一两年在基层的锻炼,另外加上国家的呼吁,还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我相信志愿者事业应该是越来越蓬勃发展,而不是走向萎缩。在国外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志愿者行动已经很普遍了,必须有一批人先走在前面,先做这个事情,必然有更大的人群参与进来。

  主持人:其实你这个模式性没有形成模式,可以这样讲吗?

  殷永纯:可以这么讲,还没有形成很成熟的模式。

  网友:我是一名刚刚入道的老师,在浙江郊区里面教书,我开始对教育是抱着一种希望去的,但现在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我想问你一些问题,你们这个乌托邦能走多远?运转下去的可能性大吗?

  殷永纯:我觉得是十分具有可行性的,首先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之中,志愿者过去之后是怀着感性去的,是怀着对教育的追求过去的,过去了以后一旦他认可我们这个教育理念的话,这时学校也有相应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也有一些成熟的制度来规范他的行为。因此最终还是要纳入正轨。可以说我们理念上的追求是乌托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还是跟社会接轨,应该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模式。

  主持人:您是农村的孩子,但是你到安徽去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殷永纯:对,最开始半年都没有敢告诉家里,知道之后就是狂风暴雨。现在已经被我磨的没脾气了,已经拖了三年多了。刚开始是十分反对,现在被我磨的,依然社会上不理解,但是在我们家乡我的父母会被人家所理解,其他人在嘲笑我的时候,我父母来替我承担这部分舆论的压力。

  主持人:其实很多志愿者到你们那里都是这样的。

  殷永纯:有一个山东的王洋洋,他回家第一次是他舅舅过来叫他回家,他送他舅舅去了县城,他舅舅就在地上拖着他不让他走,后来他就打110,说他不是我舅舅,就跑回学校了。后来过了一个月他舅舅又来把他拖走了,但是过几个月他可能还要过来。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网友关注这个事业,也很想到你们这里去,大家想听一下,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一个领导者,他们想知道成为志愿者之后怎么把自己以后的道路走下去?在这方面你怎么看?

  殷永纯:我们对志愿者的接纳有不同的程序,一旦进入以后有志愿者管理办法。在志愿者进来的时候一般先沟通,他适合哪一块先让他去听学校老师的讲课,然后再试讲,然后学校还要再听课,他适不适合做老师还要再定夺。如果比较好的话,还会进行短期的培训,让他们来胜任志愿者。

  主持人:他做志愿者这一段经历会持续多长?

  殷永纯:至少要保证一个学期的完整性,再多的话我们不要求。有的志愿者待一年拿200块钱的生活费就已经支撑不下去了,我们的要求还是比较苛刻一些,第一年是200,第二年是300,第三年是500块钱的生活费,一直考验三年之后,第四年是拿到基本工资,这个时候家庭负担已经不允许他做下去了,我们必须要保证他最基本的生活。

  主持人:您觉得教师的称谓对您来说是一种职业还是事业?如果您说是一种事业,那您的职业在哪里?

  殷永纯:我觉得它既是事业又是职业。作为职业对老师有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事业我们都是心甘情愿去做的,把它当成我们一生追求的东西,所以它既是我的职业也是事业。

  农村教育与复新学校



复新学校


师生合影

  主持人:一些介绍文章说你们那边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现在农村的教育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殷永纯:小学的教育就比较落后一些,有一些学校是小学毕业就去做小学的老师,因为我们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初中基本上能保证,但是初中毕业之后80%的学生就去打工去了,能上高中的很少,即使是上高中的话也是为了拿高中毕业证,上大学的比率又是很低的。现在一般那些村子里有的是一个大学生都没有,有的是一两个,还有的是专科这样的,很少。

  主持人:你认为现在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经费还是人员?

  殷永纯:在智力投资和资金投入上都是很缺乏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志愿者有必要站出来做一个呼吁,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先把自己的智力投入进去,引起社会的关注,能使得整个社会往西部投入自己的一些精力、智力和资金。

  主持人:前两天看到有一篇报道说农村有四成的农民要把整个家庭纯收入用到教育上来,农村的学费农民还比较难于承担。

  殷永纯:一般他们的资金大部分没有投入教育上,而是盖房子、娶媳妇的特别多。有一次开家长会,他们在家的比较少一些,一般都出去打工了。开家长会的是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他们对小孩的关注还是比较淡薄一些。

  主持人:你们的学费大概是多少?

  殷永纯:他们一学期的学费是230块钱,包括书费,还有学杂费。

  主持人:孟先生、黎先生,你们是什么时候到安徽这所学校去的呢?

  孟庆友:他(黎光寿)是去做一个专职的采访。

  主持人:能不能谈一谈你所见到的复新学校?

  黎光寿:我是今年8月22号自己去的,我去到复新学校当时收集也是没电了,联系不上,原来他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比较详细的地址,后来我到了涡阳之后就到处问,有不少老百姓还是知道这个学校的,在老百姓的指点下,走在山间小道上曲曲折折的,花了个把小时从镇上到了学校。学校门口那条路比较泥泞,头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雨,路比较烂,进到学校里面感觉非常安静。那个学校是还没有完全完工的学校,有一个骨架在那个地方了,有些窗玻璃、门都还没有完全装上,我就直接跑到教室去看老师在上课。很多人发现我来了,就说你是不是新来的志愿者?我就说我只是来看一下。看到的很多黑板,其实只是拿水泥灰浆糊了一下,还没有漆油漆。很多课桌椅是缺胳膊少腿的,老师在讲台上讲的特别认真,学生在课堂上也学的非常认真。我看了好几个教室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很快就下课了。很多学生就跑出来,是比较活跃的,不像有时候我们到别的学校看到有些学生好像没有活力,但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很有活力的。看了以后感受非常深,感觉非常好。

  当天下午就跟殷永纯上了一堂课,主要是他上的地理课,就把足球一边涂黑,一边还是白的,就说地球、月亮、太阳的课,他讲的非常生动。很多学生、老师都一块儿来听课,学生回答问题也是非常踊跃。原来我们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因为是农村学校,很多同学胆子太小,不敢回答问题。他们很多学生胆子特别大,学生胆子大其实也是殷永纯培养出来的。有非常好的老师肯定会有非常好的学生。

  网友:在复新学校这种运行情况下你有没有压力?

  殷永纯: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毕竟在中国农村搞教育不是说一朝一夕的事情,肯定要努力跟当地进行融合,来探索我们这条教育的路子在农村如何实施下去,所以在大的方向来说压力很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整个志愿者的做法比较灵活、新颖一些,在跟学生的沟通上我还是觉得挺幸福的。

  主持人:能不能详细说一说你们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小学、中学教育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殷永纯:首先我们在那边,像我刚开始去因为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老师在当地教和学是比较脱节的,一般学生是敌对的身份看待老师的,志愿者过去以后都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往,我们直接跟学生进行心灵交通,而且我们跟学生住在一起、玩在一起。刚开始去为什么吸引我留下来呢?在平房顶上玩,学生教我游泳什么的,他们自己下河钓鱼、挖螃蟹给老师吃。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教的内容也是跟传统的内容不太一样,除了国家大纲的要求之外,还有读者、青年文摘给他们做教育内容。我以前教语文的时候每堂课抽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教一句名人名言,对他们的行为有规范做作用的名人名言,对他们的影响很大。

  主持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形成规范还是由每个人自由发挥?

  殷永纯:在大的宗旨上不打骂学生,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在具体每堂课上我们提倡让老师百花齐放,让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网友:你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农村孩子是什么样的?你最看重哪方面的东西?或者认为教育最根本是培养哪方面的素质?

  殷永纯:我们学校对于教育学生的目标口号是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我希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的比较自然一些,不管是以后在农村工作,还是到城市工作,他知道自己奉献社会,知道做人最起码的一些准则,不会因为周围的环境或者是其他人的歪曲,他们有自己合格合理的一套标准,我们最终是想把学生教成这样的。

  主持人:现在已经开展了四年了,您觉得这种效果你看到了吗?

  殷永纯:我觉得效果很好了,刚开始那边不说普通话,我们去了之后让学生说普通话,包括老师也是。我们刚开始要求在学校必须要求普通话,后来我们觉得要想把学生教好,必须先把他们教成小先生,然后再去改变当地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走向良性循环,让他们回家也去说。刚开始的时候就有父母骂小孩,也有打的,就说你拽什么拽啊,学生虽然被打哭了,后来还是坚持下去说普通话了,当地群众还是很肯定我们的。

  主持人:你提到你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友谊的关系,而志愿者到农村去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理想的行为,你觉得这种理想行为友谊的关系维持下去能维持多久?

  殷永纯:老师和学生这种和谐的关系来给他们灌输一种知识,让他们自己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做人,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这可能是一种手段。当然在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上每个人都生活的很好,最终他们是要和老师分开的,分开以后他们依然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去社会上立足,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要灌输的。

  主持人:你们在教学上已经走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你反复提到了你们的教学理念,能不能做更进一步的阐述呢?

  殷永纯: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教育的自然化,最低目标是通过志愿者的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让全民参与教育。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教学做问合一。因为平时老师跟学生,志愿者住在学校里面,任何时候都有志愿者在教室里面负责,所以整个学习氛围特别浓,我们的口号是到贫困的地方去。

  网友:我觉得在农村衡量一个学校好不好可能最看重的是升学率,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压力?

  殷永纯:应该也说有这方面的压力,在长期规划当中我们认为升学率对于我们来说考虑的不是切身一些。但是在短期之内学生肯定要纳入社会评价体系中去的,在我们这种教育理念之下刚开始很担心,强调学生做人,强调教育方式灵活的话是不是会影响升学率呢?我们后来发现一旦强调了自觉意识,强调情商的提高,比如说让他做一个好人,奉献于社会,整个学习能力、学习风气会提高上去,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并不矛盾。

  四年历程三次起落,殷永纯的经验教训

  主持人:据我所知,您在安徽这几年并不是非常顺利的过程,首先是和杨华合作,后来你离开了杨华那里,建了一所复兴学校,那所学校并没有维持下去,后来又建立了复新学校。这几段经历中间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殷永纯:首先刚开始去的时候比较盲目,而且是自己带着冲动和激情去的,比较感性一些。去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被自己感动、被学生感动着,凭着这种感动支撑着我。而且对整个事业大的方向没有做过考虑,我只是想着我能把这些小孩教好就行了,包括你刚才说我日记上的那一段,我当时想能把他们教出来就行了。当时跟杨华的分手表明了小农意识跟我们这种理念格格不入。当时我们虽然去的农村,不是说我们扎在这个地方在这里娶个媳妇就完了,宣告着这个合作的失败。

  后来是跟政府和筹委会的合作。当时有十个当地老师,还有筹委会在远程的操作。在这个合作失败之后,我们又总结了,我们应该把这种模式更成熟化,后来就组成了全由志愿者组成的复新学校,希望有理性化的东西沉淀下来,我们希望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整个西部比较贫困的省份去,跟政府合作,由政府给我们提供办学资格,让我们来启动,我们只操作志愿者的事情,这样的话可能更具有可塑性。

  主持人:我看到网上有一些人在说杨华这个人不好,只是为了钱来办这个学校,你是怎么看待杨华这个人的?

  殷永纯:我觉得他这个事情可以理解。因为他自己刚开始也是付出比较多一些,他觉得他这种付出也应该得到回报,当然这种回报跟道德是比较违背的,应该是有人去追究他的责任。但是他这样做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到这个层次,按照他这种行为完全正常,属于正常的社会行为。

  主持人:我听到你刚刚提到小农意识,提到层次。你是否觉得有一种精英意识在你的理念里面?

  殷永纯:我觉得起码我们应该形成核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吸引有共同志向的人。不管他的学历高低他认可这种模式,他认可这种理念,他进来之后起码要去尝试这个角色,去做。并不是说博士过来就能教的很好,就能很适合我们这个事业。

  主持人:现在你是想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国比较贫困的地方。

  殷永纯:现在国家在这些地方资金和人力可能还达不到,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必要的补充。

  主持人:你们的资金是从什么地方来呢?

  殷永纯:长期我们想通过自己来造血,但是在短期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募捐把基本的框架先运作起来。

  主持人:像你们这样叫做农村免费教育,如果在很多地方都有了之后,会不会分到每个学校的捐款就会变少,维持不下去,再有志愿者也是全国来的,每个地方分到的很少,就运行不下去?

  殷永纯:目前是这样的,我们还没有捐款,基本上是负债,我们希望在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能够成立一个资金组,由会计事务所或者是律师事务所来专门监控,他们来运作这个资金,我们只运作志愿者,运作人,我们把我们办各个学校最基本的运算报上来,由东部募集资金,然后再派过去,是这样的。

  主持人:国家也有一种叫西部志愿者的活动,为什么你们要做这么一个另起炉灶的事情呢?

  殷永纯:国家团中央是有这种志愿者的组织,国家一般派过去的可能是在公立学校或者是有回报的,你去了以后等一两年回来之后会有一个提升,我们觉得民间这种形式可能更灵活,尤其是我们自己组建的学校自己来进行管理,对教育理念的探索、教育方式灵活多变可能更自由一些,这样可能更符合我们心里对事业的追求。

  主持人:现在全国有很多人也想到你们那边做志愿者或者是想捐款给你们,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呢?

  殷永纯:那边是有地址的,邮汇也可以,在那个镇上只有农业银行,有一个农业银行的帐号。地址是安徽省涡阳县高公镇吕湖村复新学校,中国农业银行的帐号是59984070146427215。

  主持人:除了汇款地址和帐号之外,网友可不可以有其他途径跟你取得联系呢?

  殷永纯:那边有电话0558―7348711,手机号13515694818,还有E―mail:YYC77@263.NET

  主持人:一方面所有的资金是通过捐款来得到的,另一方面志愿者是自愿来的,你觉得这两者能够长期保证吗?

  孟庆友:我们现在的想法以后可能要运作的目标,中国西部的教育是很大的一个课题,投入也是相当大的,作为我们志愿者来说我们投入的可能是一种智力的投入,对于财力来说我们是非常贫穷的,没有钱往里投入,但是我们从长远来说非常希望我们能有自己的产业或者是自己的产业资本来运作这件事情。但是从很多事物的发展来看这种模式是不可能的,包括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我们认为非常切合在农村进行志愿者管理、志愿者组织,包括志愿者实施教学这样一套好的模式和制度。作为志愿者来说我们只是想怎么样能把学生整个德育教好,知识教好,在资金方面可能以后的一种模式是靠一些大的财团或者是产业资本优势支持,这种支持我们设想是通过专门的资本机构比如说一些会计师事务所通过一些专业基金会这种模式来做,钱并不是在我们手上,而是在别的地方,我们仅仅是怎么去管理和运作志愿者,和怎么把学生教好,在这方面是这么一个思路。

  原来学费一个中学生是收230块钱加书费,别的学校是四五百,我们现在是收两百多,所以说这差距是很大的。

  殷永纯:在志愿者这个团队人员运作上这种理念还是吸引了很多人过来,但是在资金方面,因为是牵扯到很多东西需要规范,所以暂时比较滞后一些。

  孟庆友:现在这个学校有两百多个学生,一年的运作费用一共是五万块钱。

  主持人:现在来说资金是很大的问题。

  孟庆友:这个事情能否长远发展下去,可能这是比较关键性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对于未来你们有多少信心呢?

  殷永纯:我觉得我是信心十足。因为我信心十足所以就会使尽全力去做这个事情。

  关于未来



学校的孩子

  网友:能不能谈一下五年到十年的计划?

  殷永纯:因为我们这个事业是很长期、很浩大的计划,至于我们能做到哪一步我们并没有很肯定地说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但是整个的模式、宏观规划是有的。我希望十年国家88%的贫困县应该建一个教学点吧。

  孟庆友:按照我们的想法,在安徽这个地方能够找到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模式,并且是有利于被复制的,它是科学的是可以复制的,我们是想复制到西部去,包括贵州、江西西部这些学校去。我们的想法是希望做到全国贫困县靠志愿者的力量,不能在所有的贫困县实现,但是在十年之后能够实现多少我们虽然有一个预期一半或者是60%甚至是80%,但是这个事情的进度要看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主持人: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听你说在那边经过几年的教学,逐渐从不说普通话发展到开始说普通话,就你的体会来说,农村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殷永纯:虽然从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是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教育这一块还是一个瓶颈。经济发展虽然比较快,但是还是受到教育的制约。尤其是农村教育在人力资金投入跟城市的反差和比例越来越大,我觉得农村教育已经严重制约了。因为我们国家70%、80%的人还是在农村,如果我们把70%多的人都教育不好的话,我希望志愿者行为,我们是自愿的,希望我们能够站出来呼吁一下,即使我们只办一个学校、两个学校,但是如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我们的意义所在。

  主持人:我从您的谈话中听出了有一种矛盾,一方面想把事业做大,做到全国,另一方面你又说起到呼吁社会的作用,这两者之间你重视的是哪一个?

  殷永纯:我觉得这两者不矛盾,从刚开始做到现在,不管是到北京还是到上海来,好多人已经参与进来讨论这个事情。他们也愿意在学校未来发展模式道路上出一臂之力,我觉得这两者是完全不矛盾的。我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参与起来,当初我们的初衷已经达到一部分了,已经很心满意足了。

  主持人:国家将来会投入更多资金到农村教育这一块,农村的义务教育也许已经能够满足农村孩子上学的需要,到那个时候咱们的事业还要存在下去吗?

  殷永纯:我觉得志愿者事业是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它参与人群数量以及参与人群的基本素质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志愿者事业是处于上升期,不可能是在国家投入资金的时候就消失掉了。志愿者事业不只是在教育这一块,在各个领域都会有的。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我觉得志愿者事业都会存在的。

  乡土教育与希望工程

  主持人:你觉得一个农村孩子现在上大学花费是比较大的,他们在你们这边接受了免费的中学教育,将来可能还是没有机会去上大学,整个农村的生活水平的问题,你怎么看高等教育收费这一块呢?

  殷永纯:对于现在整个高等教育收费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一些,这对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来说不是特别有利。但是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学校也是在争取替学生着想,希望更多社会上的人士在捐款的同时可以对口支援。因为好多捐款直接是对后学生,他们负责跟这个学生来沟通,如果你考上大学的话我来负责你的学费,这样对学生的激励更大一些。我们也可以提供品学兼优的学生。另外我们也争取通过自己的关系网联系比较好的就业途径,联系比较好的大学,提前跟大学打一个招呼,看能不能减免学费。因为很多学生是属于贫困县的。

  主持人:这是不是跟希望工程相似呢?

  殷永纯:希望工程是只负责小学部分,我们是负责中学到高中。

  主持人:在运行模式上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希望工程呢?

  殷永纯:应该是有一些可以借鉴的,我们这边比较强调对口。

  孟庆友:在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上,跟国家倡导的希望工程还是有一些区别,或者说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作为志愿者是要探讨出一条适合农村素质教育的模式,并且我们的教师或者说这种教育资源是通过志愿者的方式组织起来、结合起来,探索出在农村素质教育的模式。实际上在农村的教育当中,我们感觉到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作为每一个志愿者我们很多都不是作为师范类学校毕业的,也没有非常高、非常深的教学经验,但是反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效果会非常好。有一些数字的比较,我们在复新学校有一个高中的高二、高一,原来升入复新学校这些学生都是落榜生,在当地考高中考不上的,他们当中好的是考到600分很多的,但是做了一年之后,现在的比较我们学校的学生跟他们一中的学生,我们能考500多分,他们是三四百分。我们感觉在农村教育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说你教给他多少知识,而是要让他对知识感兴趣,要让他自己知道怎么去学习。我们实际上也没有过多地强调你应该做多少作业、做多少题,而是在跟学生的交流重要让他明白怎么去学习。

  殷永纯:希望工程更侧重于把社会上的资金人才纳入到教育系统来支援西部,我们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在教学过程之中还能做一些更多的探索。

  孟庆友:我们探索的还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我觉得这跟希望工程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们比希望工程做的工作更加全面一些?

  孟庆友:我觉得不能用全面这个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

  黎光寿:应该说大家所追求的目标有一致的部分,也有区别。希望工程毕竟只是给各个地方的学校提供资金,建一个学校。殷永纯他们是自己参加到整个项目运作当中去。他要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

  孟庆友:提这个太高了。

  主持人:今天的聊天就快结束了,请三位最后跟网友说两句。

  殷永纯:我们作为志愿者到安徽去,刚开始是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的,经过我们三年多的挫折和努力以后,现在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次我来搜狐做这个节目,很荣幸得到这么多网友的支持,十分感谢搜狐以及各位网友的支持,我们既会做好志愿者,也会做好教师,为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黎光寿:我们最近开展了一项活动,从一个星期以来,希望能够为复新学校建立一个图书室。所以在网上发了一些倡议网友捐赠图书的帖子,我们很希望如果网友在比较有限、也比较实际的情况下提供一些图书给复新学校建一个图书室。如果是北京的在两天之内都还可以找我们联系,元旦以后就可以直接寄多复新学校去。29号晚上在乌有之乡已经现场捐赠图书300多册,还有一些文具。

  主持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三位嘉宾来到搜狐聊天,也感谢广大网友的参与。谢谢大家。

志愿者名单:殷永纯、曹智、李光对、高云艳、田楠、王芳、韩丽丽、朱晖、施丽云、王洋洋、孙传美、陶文利、黄文亮、周平端、陈晓辉、冯虎、张铁。

地址:安徽省涡阳县高公镇吕湖村复新学校,帐号:中国农业银行59984070146427215。

电话0558―7348711,手机号13515694818,还有E―mail:YYC77@263.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一个助学访谈

敬佩这些敢于付出的人
心灵的触动不止于这幺一次, 或者两次, 三次四次,
尽管需要我们伸出援助的地方或者人或者不止于这幺一个 或者两个, 三个四个,
自己的却步不止于这幺一次, 或者两次, 三次四次.
所以敬佩这些可爱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09:35 , Processed in 0.2357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