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4|回复: 1

【没事偷着想-2(没事贴着玩)】悲壮的勤劳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0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次三经》。


       以上两段文字也许是《山海经》里最著名的故事了――“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山海经》的文字实在是有些艰涩,里面的叙述也是又东八百里又西五百里地围着山海绕来绕去。有耐心通读下来的人可能不多,包括我。但这两则故事,倒是都知道的。多少年来,夸父的无畏,精卫的执着,在持续不断地教育和感染着人。

        类似的故事古今中外还有不少,比如“愚公移山”、“吴刚伐桂”、“西绪弗斯神话”等等。这些故事是后世无数类似故事的源头和母本。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勤劳,二是悲壮。

        细分一下,吴刚、精卫和细绪弗斯的命运最相似,也最纯粹:纯粹的勤劳,纯粹的悲壮。他们所进行的将永远是没有尽头的重复劳动,一直下去,没有任何改变的希望和可能。夸父、愚公本来和他们也是一样的,只是他俩的故事有了结局,而且是这一类故事有且只有的两种结局:主人公被累死或理想被实现。
        
         夸父就不说了,他的命运基本属于一种正常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愚公,他是运气最好的一个了,感动了上帝,帮他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于是,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似乎他所做的一切都变得正确了。当年我们在课堂上读这篇课文时,被告知:“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一点没提上帝的功劳,有点不太客观。其实谁都可以看出,按正常逻辑,愚公和夸父将是同样的结局,唯一的不同在于愚公不但将累死自己,也将累死子孙。真不知道当年编教材的老先生是不是也是一位愚公。很明显,困难并不是因为愚公的下定决心坚持奋斗被克服的,是上帝克服的。退一步说,即使是要学习感动上帝的那种坚持精神,也要先明确上帝是存在的。而假设上帝存在,那这种“坚持”是不是又有变成“作秀”的危险?秀给上帝看,秀给领导看。这样,只要稍稍深入一点想一想这则故事,就会让人出一身冷汗:如果愚公事先不知道有上帝,那他从事的将是一项悲壮而无望的劳动;而假设他事先知道上帝存在,那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给上帝看的……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智叟。这是一个以反面形象出现,却说出了正面道理(常识)的人。在固执的愚公面前,“河曲智叟亡以应”。有趣的是,愚公用来奚落智叟的又恰恰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我有这样的经验,和这样的人交谈,最理想的局面只能是闭口不言。

         读愚公的故事,有一个问题不该被忽略:抛开具体的“愚”、“智”问题不说,在处世原则和为人精神方面,愚公和智叟代表了中国人的两大传统:儒家和道家。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知其不可,为还是不为?这是儒家和道家的分野。先按下不表。回头来看看前面那些故事里的人们在“知”和“为”这个问题上的表现。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填海不止,这看上去多少有点“报复”东海的意思,至于东海能不能被填上,她恐怕真还有点不在乎。这种意气用事,基本不存在“知”和“为”的关系问题。

          吴刚和西绪弗斯基本上是同一故事的不同说法,他俩都是因为被惩罚而去进行那无休无止的劳动。对于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知”也好,“不知”也好,都必须“为”。

          夸父逐日应该属于典型的“不知”,不知其不可而为之,结果累死了自己。
而愚公,应该说是属于“知”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是愚公的知,大概可以算作是一种盲目的知,只知道子子孙孙无穷匮,不知道山其实也是在不断“加增”的。不但自己投入进去,还打算把子孙也投入进去。这样,就是说,愚公家的后人,还没有出生,命运就已经被规定好了:挖山不止。这看起来有点残酷,其实在中国传统上是天经地义屡见不鲜的。

           到这里,几则故事的面貌渐渐清楚了:一样的勤劳,不一样的悲壮。所有的勤劳似乎都没有尽头,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的勤劳让人同情,有的勤劳让人感动,而有的勤劳却让人反思,甚至让人警惕。

            关于勤劳,有一段话据说是美国的那个巴顿将军说的:聪明而又懒惰的,可以做总统;聪明而又勤劳的,可以做总理;愚蠢而又懒惰的,一辈子做牛做马;愚蠢而又勤劳的,干得越多危害越大。

           话糙理不糙,又是一身冷汗。





附:关于几则故事
           (1)“吴刚伐桂”:“月桂高五丈,下有人常砍之,树疮随合,其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明・段成式・《西阳杂俎》)。这则神话说的是汉朝河西人吴刚,学仙修道时触犯天条,被罚在月宫砍桂树。但是,不论他怎样砍伐,树总是随砍随合。

             (2)西绪弗斯神话:诸神处罚西绪弗斯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3)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2-20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瑞士

【没事偷着想-2(没事贴着玩)】悲壮的勤劳

老胡啊。。。。说了别骂我啊。不学无术的我啊,山海经肯定没看了,你的文也是迅速看完啊。。。。:)

那个那个。。。所谓圣人不死,大道不死。。。。我可懒得想那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17:19 , Processed in 0.2829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