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04|回复: 18

暮晚--携友读诗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杨健 年代诗丛第二辑

  一直不大看得懂当代诗歌,总觉得语句和意向都太随意,难于跟上。但总觉得诗歌是绝美的,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诗人是纯粹的,令人倾慕。呵呵 在这里抄抄书,请大家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携友读诗

杨键的诗

柏桦

  如果你热爱一位诗人,必定是因为缘分而成为人生知己。这时你们的关系已超过诗艺的层面,相互间达到了一种入骨的默契。诗人杨键就是我所热爱的诗人,我们之间哪怕10年不见面(自从我离开南京后真有10年不见了),内心依然是相通的。
  我与杨键的相识非常偶然,如一首诗偶然的命运,而偶然将改变命运。那是1990年初秋的一个下午,他来到我在南京农业大学的陋室。之后,我们便开始了深入的接触。随着交往的展开,我认识了这位诗人。其实第一眼我就已经认识他了。他的形象与举止有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令人感动的力量。一个超一流的倾听者(总能刺激起我无穷的诗意),沉静内向,没有怪癖,整个身心只专注于诗歌。他的目光和表情是那么恳切,我甚至当场就坚信,他本身所呈现的美就是诗人的一个标本。
  从此,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与他在南京促膝长谈,后来我去过马鞍山他的家,又在他那堆满书籍的小屋里谈话。那些日子至今回忆起来仍令我感怀。这一切犹如蒲宁所说:“像这样的长谈只有在赫尔岑和屠格涅夫青年时期的浪漫岁月里才会有,那时人们往往彻夜不眠地畅谈美,永恒和崇高的艺术。”
  这些年,我零散地读着杨键的诗歌,《暮晚》的出版,证明我的汉语新诗梦在他那里得到了实现。我断定,他的诗是我们时代少有的杰作,我久已渴想而不得的少有的杰作,他的诗里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汉语,我在此说的“崭新”,并非一种古怪与骇人,而是一种原型汉语,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万古常新的汉语。这正是我早年想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理想汉语,也就是孔子说的“日日新”的境界,是庞德说的“makeitnew”(常新)。严格地说,他的诗,我不敢置一词,因为它是那么完美而自足,稍不谨慎就是对它的冒犯和亵读。
  在我印象中杨键是最富有的人,他似乎总觉得他对不起这个世界,一定要把自己完全彻底地献出去。这正是他诗歌最震动人心的地方。他诗里所体现的隐忍、惭愧与慈悲,对孤弱者的无限同情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良心。长久以来,对于“爱、同情、悲悯”我们已麻木不仁,但杨键的诗却让我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认识了这些词语,深尝命名的欢乐,这就像徐渭说的:“果能如冷水浇背,抖然一惊”。在这个意义上,我要感谢杨键。这一位生活在马鞍山(这一代古时称小江南)的神秘诗人,他对无常的高超把握,看似平和,却在极强的爆发力中点醒,震惊世人,有一股挡不住的英雄气概。
  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很难说清。我只想说,《暮晚》是我长久以来读到的最好的诗集,其中有太多的俯拾皆是的好诗,有如神助,突然的惊醒、打击、鞭策,达到了最高级的禅意,同时又是现代诗,我真的不知道他是如何弄成了这样一种既是万古的,又是常新的原型汉语。这样的诗歌一方面要有超凡的人格,一方面要有超凡的诗意,还要有幸运,真的是越想越神奇。现在我们来领略诗人一首有关亡者的诗:
  一个人死后的生活
  杨键的诗是活人对他的回忆……
  当他死去很久以后,他用过的镜子开口说话了,
  他坐过的椅子喃喃低语了,
  连小路也在回想着他的脚步。
  在窗外,
  缓缓的落日,
  是他惯用的语调。
  一个活人的生活,
  是对死人的回忆……
  在过了很久以后,
  活人的语调,动作,
  跟死去的人一样了。
  ―――《生死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携友读诗

       
        述 怀  



                  当再没有主题可以宣讲,
                  人们在这里寻找,
                  却没有办法来安放
                  各种树,各种花,
                  各种草,各种鸟,
                  人们有这么多珍贵的财宝,
                  却没有一个容纳它们的瓶子,
                  这里的每一样事物
                  都是他的心灵折射出来的,
                  各种树,各种花,
                  各种草,各种鸟,
                  如果有一样不是他的心灵,
                  他就孤立了,
                  就要在梦幻里,
                  沉沦到很久…………

                  当再没有主题可以宣讲,
                  人们在这里生活,
                  心里都有一种失去了
                  中心码头的凄凉,
                  而湖水安静,
                  仿佛刚遭受完暴力,
                  折射着他的思想,
                  没有一丝波澜,
                  从今往后,
                  迅捷的水鸟,
                  混合在苍穹的光里,
                  变为遥远的钟声,
                  渐渐冷清,
                  像你,坐在我身边,
                  像我,坐在你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暮晚--携友读诗

       
        述 怀  



                  当再没有主题可以宣讲,
                  人们在这里寻找,
                  却没有办法来安放
                  各种树,各种花,
                  各种草,各种鸟,
                  人们有这么多珍贵的财宝,
                  却没有一个容纳它们的瓶子,
                  这里的每一样事物
                  都是他的心灵折射出来的,
                  各种树,各种花,
                  各种草,各种鸟,
                  如果有一样不是他的心灵,
                  他就孤立了,
                  就要在梦幻里,
                  沉沦到很久…………

                  当再没有主题可以宣讲,
                  人们在这里生活,
                  心里都有一种失去了
                  中心码头的凄凉,
                  而湖水安静,
                  仿佛刚遭受完暴力,
                  折射着他的思想,
                  没有一丝波澜,
                  从今往后,
                  迅捷的水鸟,
                  混合在苍穹的光里,
                  变为遥远的钟声,
                  渐渐冷清,
                  像你,坐在我身边,
                  像我,坐在你身边…………



事情真多,先写一点贴上来
杨键最近很热,《暮晚》好评如潮。

也许是在一个越来越喧嚣的时代里,人们也越来越珍惜一种沉静、自适、内敛的气质和生活的表现。那种沉淀于内心,心无旁骛的态度是越来越多的人紧张生活之后的一种念头,而这种生活的状态在越来越多的人那里,只能是想想而已。而杨键做到了,至少在诗里,他显得安静、沉醉,似乎有一种纯净的透明。他的这种安然的态度,让他的诗歌也越来越从这个渐渐变得不一样的世界中凸现出来。

而其实往回翻翻就会发现,他其实早就在那儿了,一直在那儿,几乎没有变动。变的,只是那些身不由己、不安于现状而自以为在追求幸福的人。不管有人是靠近他还是离开他,也许他都将始终沉静,始终把生活的变动当作对内心的考验。

早在《他们》时期,杨键就已经是这样的了,这么多年,如果要说变化,唯一的变化就是,他变得更沉静了。

这首《述怀》就是他自己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状态的关照和描摹吧。

《述怀》诗在中国是一种传统,最著名的大概有阮藉、陶渊明、杜甫等等。在一个方面这些人有相同点:都具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可以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和压力,并且排解痛苦的途径是通过把这痛苦化作诗。

诗题《述怀》,自然把读者引到关注诗人内心的一个通道,经过这个通道,诗人将展示他与外部世界相处中,内心的状况。

“主题”是第一个关键。是进入这首诗的第一扇门。“当再没有主题可以宣讲”,可以看作诗人对现实的直说,也可以看作这首诗发生的元起。实现已经没有主题。诗人要写一首诗时,也发现没有了主题。于是进入到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携友读诗

发现没有了主题 于是进入到内心 

这个说的好 

再来个好玩的




     哀诉

     田野里,
     青蛙的叫声像是在说:
     “啊,我在一个坛子里,
     在一个四条腿,两只眼睛的绿色小坛子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暮晚--携友读诗

内心有主题吗?内心的主题是什么?
在内心寻找,最后找到了什么?

找到了却没有办法来安放――各种树,各种花,各种草,各种鸟,
(为什么“没有办法?” 这是诗人留下的第二扇门,有点隐隐约约)

这些树、花、草、鸟,是这么多珍贵的财宝。诗人却发现很多人,心里已经没有了这些东西,因为大家的心里,没有了那么一个“瓶子”。

后面就是诗人在描摹自己及内心的状况了。――每一样外界的事物,都可以折射成内心的安静的树、花、草、鸟。这样的人,就是诗人。

树花草鸟显然是有隐喻的,尽管这隐喻非常明显――在中国古代,这些东西是士大夫、文人们自得其乐的赏玩对象。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这些东西象征了一种闲适。这里,是一种与古时安然传统相承续的期许。

折射”是诗的又一个关键,第三扇门。也带有某种隐喻意味。事物经过内心,又化而为诗,就是一个折射的过程吧。那么,所谓“内心”就具有了“折射”事物的特质。就有了承受并排解的力量。

第二节以同样的句子开始,造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中心码头”就是“主题”的另一个说法。

“湖水安静”很直白的对内心的比喻。

值得注意的是,在技巧上,第二节同时是一种对现实场景的描摹,字面上是在写景,而且这景很可能真的存在。而字面下,仍然是写内心。因为第二节的写景,使我折回头在第一节中也看到了诗人在实景中的背影。

最后两句似乎跳出了前面一直在搭建的框架,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写景,并且传达了一种珍惜、怀念的心情,“你”是幸福的,因为有我,我也是幸福的,因为有你。而这种平静相守的幸福,正源于我们内心的沉静。

而所谓“你”、“我”,不把其看作实指,其实也未尝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携友读诗

     我不再向外寻找


     我不再寻找,
     我放下,
     像傍晚放下荫凉
     月亮放下清辉。

     我们错了,
     把希望寄托在外面的改变,
     几年来,
     我们被愤怒刺瞎了。

     阵阵思绪
     像青铜器上的污垢。
     抑制它们吧,
     我们今生不幸和来世悲哀的祸水。

     不再向外寻找,
     在疼痛的收缩中,
     我放下了。
     月光洒遍了山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暮晚--携友读诗

     我不再向外寻找


     我不再寻找,
     我放下,
     像傍晚放下荫凉
     月亮放下清辉。

     我们错了,
     把希望寄托在外面的改变,
     几年来,
     我们被愤怒刺瞎了。

     阵阵思绪
     像青铜器上的污垢。
     抑制它们吧,
     我们今生不幸和来世悲哀的祸水。

     不再向外寻找,
     在疼痛的收缩中,
     我放下了。
     月光洒遍了山顶。


这又是一首“述怀”的独白,仍然是回到内心,更直白一点。

长处在于这几个比喻,新奇,让人看着舒服。好的比喻就是能让人舒服。诗歌里好的句子也让人看着舒服――这也是诗歌的一大意义,能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纯粹的,纯净的,文字在头脑里柔柔梳过的快感。――也有说法是“口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云南昆明

暮晚--携友读诗

     河堤上

     让我用死的目光来看:

     一个男人扛着一袋米经过,
     小孩在巷子里拼命嘶喊:“妈妈,妈妈”

     让我用死去的目光来看:

     一个穿灰衣服的走过,接着,一个穿黑衣服的走过,
     他们之间如此陌生,仿佛相隔了很长的光阴,
     只是狗叫声引起了他们相同的警觉。

     让我用死去的目光来看:

     母亲啊,
     你灰蒙蒙的两岸使我不能远走高飞,

     我要在剥下来的牛皮上颤动,
     我要从呆滞的蛤蟆的眼睛里涌出。

     让我用彻底死去的目光来看:

     暴雨在倾注,在挥洒。

     我不会忘记
     我是去年枯萎的草地上一朵金色的雏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1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暮晚--携友读诗

当代诗歌,有时候非常打动人的,不分意境不分场合,一下子触动了,就会有共鸣

古体诗,俺觉得适合于月夜下清清爽爽的读,哪怕是豪放词也要这样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00:22 , Processed in 0.1740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