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2|回复: 1

“试验场”之争旷日持久(转)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18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验场”之争旷日持久


南方周末    2004-03-11 16:03:40



  □本报驻京记者 李宏宇

  中国是否已成为外国建筑师试验场?争论和探讨仍在继续。

  去年4月,北京奥运主体育场方案竞选由瑞士建筑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的“鸟巢”中标后,北京的“三大标志建筑”―――国家大剧院、CCTV总部和国家体育场全部落入外国设计师之手。英国皇家特许设计师吴晨对本报记者坦言:我担心,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去年10月,吴晨在《谁为建筑的未来买单》一文中进一步提出:“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理论在这里进行创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的殖民文化;我们不反对向国外的卓越大师们虚心学习,但是我们要反对建筑文化中的自觉殖民主义。”

  同年11月由《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组织的一次讨论上,讨论者又针对这篇文字提出反对意见。城市/建筑研究与评论家史建认为:“提出殖民主义问题,表面上非常好看,实际上是回避了北京超城市化问题的一个更深层或者更根本问题的切入点,是一个很取巧的方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则称,“没有一个欧洲建筑师主动向中国人贩卖欧陆风情,相反倒是我们的开发商,我们自己的老百姓或者我们的购买者人群,他们倒是愿意。他们强迫欧洲建筑师去做一些所谓原汁原味的欧洲的东西。”

  一如以往,最初引起争论的话题总是被无限地延伸开去。人们的目光从“三大标志建筑”延伸到了长安街上某报业集团的“欧式复古”大楼、全国各地民宅与商业建筑中吹起的“欧陆风”,继而又想到了文物建筑的空前破坏。“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被称为“在中国建筑史考卷上,交了白卷不说,还公然写上我已下定决心,抛弃传统,全盘西化”。而他们又反击对方为“浓厚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义和团式的排外的情绪”。

  “不要让北京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这样的提议确实有种失意的味道。从本质上说,任何可建房屋的地面都是建筑师的试验场,这个警示大有要把门关上的意思。以非此即彼的逻辑,反对方立即提出:“我们已经让中国的建筑师在这块土地上试验了70年,几十年都让中国建筑师在这儿试验,试验的结果是留下的满城的建筑垃圾,都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景象。”如果提出这个警示的意图在于本土建筑文化保护,那么关上建筑设计的大门,自己的建筑文化是否就真能树立起来?

  2月29日,《建筑意》杂志又策划了一次主题为“关注中国建筑现状”研讨。建设部外事司司长李先逵点到了中国建筑界自身的软肋:“中西文化要交融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你要开放就不能挡住,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免疫力、抗争力或者创造力来对待这个问题。而我们首先就是理论混乱,认识混乱,说不清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教授也再度拿出自己几年前已经提出的看法:“中国建筑在工艺技术上一方面丢失了传统手工艺,一方面现代工艺又没有进步。”

  对单个项目大量美学角度的争吵可以免去,因为永无惟一标准,正如被世界游客当作法国名胜的埃菲尔铁塔,在学界至今也还有两种意见针锋相对。而造价问题,若业主情愿,你奈他何?在西方同样常有对政府建设项目的争议。若你自认是业主一分子,实际却很难讲是那么回事。在国家大剧院“巨蛋”方案的争论中,坚定不移的反对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彭培根教授在电话中对记者揭露了众多“内幕”,以控诉竞标中种种程序不公。这些信息一则无法披露报端,再则这样的延伸恐只令问题更加无解―――或许这本身就是无解之争。

  但争议的好处是明显的。中国建筑界如李先逵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本土建筑文化上的历史断裂和临阵失语,也许我们会更多地倾力于自身修为。而史建、周榕们则试图将浅表的中西之争引向更深层的思考。“官方在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上,对这个城市的定位上,本就有表述的欲望: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去表达北京走向国际、走向开放、走向未来的姿态,它需要这么一种表现方式。正好西方建筑师的方式迎合了潜在的欲望。”

  北京北海的白塔是由忽必烈时代的尼泊尔建筑大师阿尼哥建造,周榕由此发问:“这在当时的北京是标志性建筑。一个异族的东西放在这儿,为什么没有改变北京的城市?为什么没有觉得不和谐?因为北京的城市肌理没有变。北京这么多年的策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本末倒置。它把所有的标志性建筑全盖成大屋顶,把民族性所谓符号的东西放在那儿,而肆无忌惮地破坏城市最广泛的肌理:拆胡同、拆四合院,改造成住宅区、写字楼,从根本上、格局上把城市肌理破坏掉了,这才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8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试验场”之争旷日持久(转)

因为北京的城市肌理没有变。北京这么多年的策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本末倒置。它把所有的标志性建筑全盖成大屋顶,把民族性所谓符号的东西放在那儿,而肆无忌惮地破坏城市最广泛的肌理:拆胡同、拆四合院,改造成住宅区、写字楼,从根本上、格局上把城市肌理破坏掉了,这才是值得我们大家注意的事情。”


这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春节去北京,感觉北京不断有楼盘起来,边界是无限大,听同学说,连首都机场也硬生生地被新划进了朝阳区,呵呵~~是什么东西在趋势着这个城市往前走,有些是非理性的一种东西让人担心,浮躁会使我们失去很多.....
喜欢老北京的味道,老公家原来住在琉璃厂,现在那片胡同遭拆迁了,真是很舍不得.我以前每次和老公回家,最喜欢在老胡同乱串,喜欢琉璃厂那条老街,喜欢看老屋顶上长了尺高的野草,喜欢听清晨的鸽子哨,喜欢坐在那好看的雕花石墩上晒太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02:57 , Processed in 0.0859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