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2|回复: 0

(转)丁林“石头城”的故事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19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天茶舍』 “石头城”的故事


作者:DingLin2 提交日期:2004-3-18 22:18:00  

“石头城”的故事
  
  丁林
  
  我们一年要几次从不同的路径穿越阿巴拉契山脉。
  
  凡跨州旅行,人们总是选择走州际高速公路,我们也不例外。原因很简单,长途旅行花的时间长,要想早些抵达目的地的话,走这样的道路更顺畅、可以达到的车速最高。可是,我们其实又很不喜欢这样的道路,因为它虽然是公路,却和火车道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路,虽然在原来的山川河流中穿行,它和车子所经过的环境,却通常是半隔绝的。你坐在车里,会感觉这条道路是排斥性的,它颇为蛮横地一把将周围的村镇城市、甚至风光景致推得很远。高速公路多有一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面孔。
  
  于是,路途常常就单调起来,而我是一个最怕单调的人。所以,每次要经过阿巴拉契山脉,就会悄悄生出一点期盼,期盼一段开车人通常并不喜欢的盘山路。在那里,山脉以它石头的坚实身躯顽强地抗拒被公路推开,因此,公路在这里被迫谦虚。它只能象是一条细细的山间裂缝,顺着山势曲折蜿蜒地爬行。车里的人也因此能够进得山里。不论春夏秋冬,你能感受山的呼吸,体验它的四季风情。虽然你会被前后左右的车们逼得仍然维持高速,复杂的地形也迫使你全神贯注,可是,山紧紧地围绕着你,你还是融入进去了,阿巴拉契山脉的灵气,不可抑制地已经进入你的身体,足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慢慢地给你滋养。从佐治亚北部进入田纳西州的24号公路,就有这样一段穿越阿巴拉契山脉的路程。
  
  阿巴拉契山脉是一线漫长的、风光秀丽的风景,也是一个相对美国其他地方拥有更多穷人的地区。它曾经有过煤矿兴盛的年代,却随着开采的终结,盛极而衰。它的周边也有过许多小牧场和小农庄,却也因农牧业走向现代化大规模的农牧场而逐渐凋零。深山里还留下一些故土难离的村镇,生活得艰难。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哪里都一样。很多阿巴拉契人,就此离开家乡,奔向经济更为活跃的地区。靠近公路,如同靠近水流,失望的人群更容易得到新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带走。弃留的小牧场上有一些建筑物,就象一座座旧岁月的纪念碑一样,饱经沧桑地矗立在公路两旁。
  
  这些建筑物我们叫它们谷仓,其实却是畜栏和饲料棚的结合。严格地说,它不是农业建筑,而是牧业建筑。它们遍布美国南方,记录着这里曾经牛羊遍地的牧歌式的浪漫历史,多得就连我们家里都有这么一个。我们有个艺术家朋友阿兰.南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老农民,从来没有进过艺术学院,和美术也从不沾边。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谷仓这样一种实物历史已经在日日消失。他于是开始拿起画笔,精细地记录一个个塌落中的谷仓。他的画是那么美,画中的谷仓,就象一个个布满皱纹的、老人的面容……。
  
  在南方的公路两旁,有许多这样神态各异的老谷仓。可是,在田纳西州24号公路的阿巴拉契山脉这一段,当我们贴近那些荒废的小牧场时,我们常常看到与众不同的谷仓,在它们歪歪斜斜的身躯顶着的枣红色大屋顶上,赫然可见巨大的几个白色的字迹,工整地铺满整个屋顶:
  “从石头城看七个州”。
  
  我们一次次从它们身边驶过,总是行色匆匆,心里却存下个疑惑。石头城?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渐渐地,就留下印象,寻思着,哪一天没准去看看?直到今年十月中旬,一阵头霜过去,就在阿巴拉契山脉秋色最浓郁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一个乡村节日中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摄影艺术家,大卫.简肯。这才解开了这个“石头城”的谜。我们听到了一个有关石头城和谷仓广告的南方故事。
  
  石头城原来只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那是深山中绿叶簇拥的悬崖、瀑布和清泉池,景色充满奇异的魅力。在本世纪初,这片300英亩的山林属于一对夫妇,噶奈.喀特和他的妻子弗丽达。喀特先生以男人的雄心创业,全力投资开发一个叫做“仙境”的居住小区,这时,他的妻子弗丽达,却怀着女人天然对美的敏感,在一心一意地营造一个真正的人间仙境--“石头城”。
  
  “石头城”的名字竟是来自当时的美国儿童乐园。那时的美国还是一个被欧洲人看不上眼的落后野蛮的“开发中国家”,老百姓贫穷朴实,孩子们还没有迪斯尼乐园这样的现代儿童游乐场,他们常常在一片园地里竖立一些童话中小精灵的形象,吸引孩子来玩,其中一个孩子们熟知的小精灵,就叫““石头城””。
  
  弗丽达有着儿童的天真和热忱,在山中建造“石头城”。那是一个自然园林,它本来就有着天造的美景,弗丽达又在其中修建步道,用无尽的南方野花装点,细心收集,竟有了几百种。“石头城”一天天趋近完美起来。美国南方一向是人们眼中没有文化的蛮荒之地,弗丽达在“石头城”的园林创作,却使她在1933年,为南方人赢来了第一个美国园林俱乐部的杰出作品铜质奖章。对于弗丽达来说,她得到的最大奖赏,是她享有了创造和生活的乐趣。
  
  这家人的生活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十年代大萧条,喀特先生投资的钢铁股票从298美元一股,跌至30美元。他已经谈不上再发展事业,只差没有破产了。喀特先生遭遇重大挫折,当然很痛苦,这个时候,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妻子营造的人间乐园能够给人带来怎样的心灵抚慰。他开始以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眼光来打量这个花园,“石头城”使他有所改变,他开始热衷于参与妻子的创作。当然,喀特先生仍然是聪明的投资者,1932年5月21日,他决定将“石头城”作为旅游点,正式对外开放。喀特先生一生奔走、有心栽下的“事业”并没有成效,看来,妻子的“无心插柳”,反倒成为这家人最为成功的“业绩”了。
  
  旅游点是要有人来参观,才会有收入的。这座园林从本身条件来说,无懈可击,不仅有天作人和的景致,而且地处几州交界的深山之中。所以,在悬崖之上放眼而去,据说可以遥遥看到七个州的风光。可是,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电视和现代化的广告手段,怎么才能用有限的资金,打响广告,吸引人来呢?喀特先生想到了那些南方无所不在的谷仓。他托自己的好朋友,找来了一个机灵可靠的男孩。雇他去做在谷仓屋顶写广告的“广告人”。男孩来了,问喀特先生,写什么呢?喀特先生在小纸片上写下四个大字:看石头城。
  
  这个男孩叫克拉克.巴易尔,现在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还是和南方的农民们一样,习惯地戴着一顶草帽,怎么看都不象今天意义的“广告人”。但是,在当时,他可是真正的广告人。从寻找推销对象、推销广告、直到制作广告,一个人全包。他开着车,寻找路边的谷仓,设法找到谷仓的主人。推销的方式说来简单,就是答应替对方免费油漆谷仓屋顶,以交换在屋顶上面刷上几个大字“看石头城”。然后,他就自己爬上屋顶,开始“制作广告”。老谷仓们的屋顶都是铁皮的,不用几年就锈迹斑斑,刷屋顶不仅花钱,还是个吃力活儿。所以,他的推销总能一举成功。
  
  一开始,喀特先生还不放心撒手让这个小男孩自己干,总是他亲自出马,选到合适的谷仓,再派克拉克去。终于有一次,克拉克发现一个位置很好的谷仓,隐藏在几棵大树后面,他主动说服谷仓主人割去那几棵树,结果,“刷出来的广告个把英里之外就能看到”。八十多岁的克拉克今天还对此十分自豪。因为喀特先生也走过这条线路,可是他压根儿没看见躲在大树后的谷仓。从此,这个好眼力的男孩克拉克就放“单飞”了。后来越走越远,还带着两个帮手,足迹遍布美国东南部和中西部,我们看到的“石头城谷仓”,原来只是数百计的同类谷仓广告中的几个。克拉克干着干着,还会编些新的广告词,自娱自乐,比如这个:“从石头城看七个州,世界第八大奇迹”!
  
  “制作广告”就是一个技术活儿了。字迹要清楚漂亮不说,广告人至少要站在屋顶上能够保持平衡,不摔下来。这种“技术要求”我们倒是深有体会,因为我们给自己的住房,一栋百年的农民老屋刚换过屋顶。他们先给谷仓屋顶刷上全黑的油漆,干了以后,上去刷白字。最要命的是一不小心踩上白字,湿的油漆溜滑,一定是一溜到底。不但破坏了广告画面,往下跳还要技巧,既不要摔坏自己,还要让手里的油漆罐少撒掉点油漆。要是一罐子倒扣在草地上,还得挖去草皮掩埋,否则牛吃了要中毒。
  
  这些广告过几年就要翻新,所以连新带旧的活儿干都干不完。克拉克后来还成为一个着迷的旅行者。可是,象只恋巢的鸟儿,离家一阵,他又惦着要回家。他会先寄张明信片回去通知喀特先生,有时写得挺风趣:“用光了钱也用光了漆,我要回家去看我的妻。(Out of paint and out of money, Going home to see my honey)”。
  
  就这样一份兢兢业业的谷仓广告人的工作,使克拉克挣到了自己的土地,1947年,就在他制作广告的一个谷仓附近,他成为100英亩土地的主人,盖起了房子,和妻子一起,抚养了三个男孩、两个女孩。这是典型的所谓“美国梦”模式。官不扰民的前提下,老百姓只要辛勤劳动,就能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美国梦”的个体集合以及时间积累,就是美国强盛起来的秘密。这一次,克拉克爬上了属于自己的屋顶,自豪地漆上几个大字:“看石头城”。
  
  从六十年代起,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美国开始建立跨州的高速公路网,从小公路带走了大量的旅行者,使得原来在小公路旁的广告,突然间失去了读者。1965年,约翰逊总统夫人促成了《公路美观法》,也迫使他们停止在很多路边的谷仓刷写“石头城”广告。这个特殊的谷仓广告的制作,渐渐走进历史。然而,“石头城”已经“名扬天下”,成为美国东南部的著名旅游胜地。
  
  又过了二十来年,喀特夫妇的外孙比尔.卡宾,成为“石头城”的新一代经营者。1988年,比尔.卡宾和我们的这位新朋友大卫.简肯聊天。比尔.卡宾说自己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为所有现存的谷仓出一本影集,只是他还不能立即投资去做。他请经常外出拍摄风景的大卫留意一下,假如顺路看到这样的谷仓,就先拍一些下来。他给了大卫110个谷仓的位置。六年以后,大卫拿着一些谷仓照片和调查结果,告诉比尔.卡宾,还象点样子没有全部坍塌的谷仓,不到100个了。
  
  比尔.卡宾凝视着这些照片,15分钟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做。
  
  几天后,大卫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大包老旧的明信片,每张明信片上,几乎都贴着一张小小、已经发黄的“石头城谷仓”的照片。这是几十年前克拉克寄回给喀特先生的广告记录。原来,当年克拉克每做完一个谷仓,就会为新完成的广告拍一张照片,并且记录谷仓的主人和位置。大卫告诉我们,这些照片透出的历史感,深深打动了他。此后,他尽可能抽出一切时间,以一个摄影艺术家的眼光,打量和拍摄这些“石头城谷仓”。两年后的1996年,大卫跑了三万五千英里,造访了500多座“石头城谷仓”的遗址,在14个州里,在大大小小的公路边,发现了现存的255个谷仓,可是,还没有坍塌的,只剩85个了。
  
  我们听着这个故事,又想起我们老朋友阿兰.南斯和他画的老谷仓。他们在做着一件同样的事情,为一方土地描绘一部民间历史。他们都不是专家学者,他们只是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就这样,我们的书架上又多了一本由大卫给我们签过名的摄影集:《石头城谷仓--一个过去的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9:26 , Processed in 0.5760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