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10|回复: 3

25日要发布的河南栾川和宁夏地区的背景资料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栾川县位于河南西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基本上全县大部分乡村都位于山区。他们的官方网站上这么说:“伊河以南为伏牛山地,海拔1500米,高峰在大门扇哑,海拔2212米。老君山2192米,小河以北为熊耳山地,三条山脉纵贯全境。由于山系复杂,沟深且狭,溪流纵横,汇集成河……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降水量为946.7毫米,全年无霜期171天。 ”

  据说地形、气候会影响本地区民族的天性以至人文艺术的发展。位居深山对这里的人们性格有什么影响,我不大清楚。但是,在经济、生活上,这个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交通极为不方便。这两年,作为交通部定点扶贫对象,虽然已经有所改善,但是很多乡村的路,仍然是非常糟糕的。我在“栾川调查日记”里曾经有所提及。这必然给农产品、土特产的销售带来不便。调查中,有些孩子的家离最近的柏油公路,还要有一两个小时盘山土路的车程。每天下午有一班车上去,第二天早上再开回镇里。而上了五年级,这些孩子就得去镇上或邻村的完小了。

  其次,土地贫瘠。因为是山区,难得有大片的耕田。人均土地很少,有的村人均只有三分地。海拔高点的村子就更惨,比如这批资料里的白沙洞村和花园村,气温下降,所以庄稼是一年一收的。也就是说种了小麦,就种不成玉米(所以这样的村子,计划生育政策也放宽些,即使第一胎是男孩,也可以要第二个孩子)。而现在,国家的政策是退耕还林,凡是坡地,都必须退掉。而补贴只有每亩地每年二百斤粮食,二十元钱。有些家庭退耕后,全家只剩下七八分地。(当然种林后的收益是归农民所有的,不过目前,这些小苗基本上没有任何经济效益)。而这些地,有的还是在山沟里,夏天会被溪流冲掉,晚上还有野猪糟蹋粮食,产量很低。由于农民吃的食品大多卡路里含量很低,因此,他们一般每人每年的口粮(大人和小孩的平均)是三四百斤粮食。大部分农村家庭地里的收成只能够吃的,根本没法卖。当我背着调查表格里的项目,问他们庄稼能卖多少钱时,得到的都是善意的嘲笑。

  (土地的收益实在是太小了。前两期的南方周末,算过明光市农民的种粮经济帐: “一亩小麦,比较好的旱田,一般亩产600斤,水田亩产在500斤左右,如果按每斤小麦0.5元计算,一亩小麦能够收入250-300元钱;一亩地的投入则包括:30斤种子,大概需要40元,机器耕田是20元,收割要30元;打农药需要10元;农业税按每年每亩60元计算,一季麦子每亩需分摊30元。总计下来,每亩成本投入大约需要2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亩好地风调雨顺能挣100元。而栾川的情况,即使除去机器耕田和收割的50元成本,也是不如他们那儿的,因为亩产量太低,如果是一年一收的村子,情形就更差了。)

  第三,师资力量较差。由于生源减少,现在村小基本上都只有四个年级和学前班了。我们去过的两所村级小学,花园小学和官庄村小学,都只有两位教师。他们要轮流给这五种不同程度的孩子上课。官庄村的两位老教师,都六十多岁了,看起来老态龙钟。不知道他们如何有精力教育那些正值淘气年龄的孩子 (洛阳义工平子,曾经在花园等村组织过一次暑假的义教,效果很好。那些孩子们现在还记得当时的老师呢)。

  第四,缺医少药。在调查中,我们多次被期盼的乡民,误认为是卖药的。由于交通不便,很多人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他们就靠那些贩药的人带来的药品治病。据说有一任的县医院院长曾经派出医生和车在农村巡回治病,深为当地人感激。可他后来调走后,就再没有医生巡回出诊了。

  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好些孩子的叔叔,伯伯,由于家贫,三四十岁了,都娶不到妻子。不知道是否因为我们看到的都是最困难的个别现象。

  当然,还是有些地势较低的村子经济条件好些。尤其是有矿的那些村子,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官方给我们的资料里,有一个父母双亡,跟着奶奶住的孩子,就是本村有矿的,房子盖得非常漂亮,被我们放弃了)。没矿的山里的人们也有别的办法。出外打工外,常见的是挖中药,只是在本地是都卖不上价钱的,但是家贫的起码可以换个油盐钱。另外一个致富的路是挖兰草。向导告诉我们,挖到稀有的可以卖到一两万,甚至十几万。他指给我们看路边的一栋房子,说那家的兰草就是卖了两万。可惜这种暴富的机会太少了。这样的兰草都在深山里,很难见到。但是还是有许多人,在农闲的时候,背着背篓,爬上高山,去撞运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日要发布的河南栾川和宁夏地区的背景资料

栾川调查日记: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0171\">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0171</a><!-- 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日要发布的河南栾川和宁夏地区的背景资料



宁夏地区的背景资料


海黛 wrote:

附记:

扁担沟镇是宁夏的一处扶贫开发区,因为干旱缺水,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漠,随着扁担沟引黄扬水工程的建设,大批的贫困山区农民在政府的鼓励下移民到这一带开荒种地。

--

扁担沟吊庄基本情况

扁担沟吊庄位于扁担沟镇的最南端,也是扁担沟三级扬水工程的最末端。这里的开发是九五年开始的,村民全部是西海固山区的移民。吊庄共有一个行政村、七个自然村组,定居移民275户计1540人,人均年收入680元(含非农业收入)。这里的供水是实行总量控制的,但因为村民几年来拖欠水费严重,供水量更加不足。吊庄共有实际开发土地3649亩,而可灌溉土地只有2842亩,自然环境也相对较差,人畜饮用水是利用水窑储存的灌溉用水(既未经处理的黄河水),一家一窑,每个窑的存水量可供一户人家使用三个月。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是种地和养殖业 。因为干旱缺水,这里的农作物大多是玉米和油葵、苜蓿这类相对耐旱的作物,在正常年份灌溉充足的情况下,小麦亩产500斤;玉米亩产800---1000斤,每斤玉米0.46元;油葵亩产300-400斤,每斤1元。农业种殖的投入一般一亩地200多元,其中水费占了相当一部分,小麦一个生长期需要灌七水,玉米、油葵需要灌四--五水,苜蓿需要灌四水,每亩地每灌一水14元,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近一百多元。村民们的口粮基本都需要购买或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从邻近的其他乡的村民那里获得。这两年政府鼓励村民种草发展养殖业,但因为缺乏资金,贷款也相当困难,大多数的农户只能养几只羊、两头牛,方式是开春时候靠借贷买进小羊羔或牛犊,养到年底卖掉,每只羊可获得几十元到一百元左右的收入,每头牛则能有四五百元收入,但今年开始上级严格实行禁牧,牛羊只能圈养,这使得养殖的成本又加大了。

--

贫困的原因:

债务加上原来的经济基础薄弱是农户这么多年来依然贫困的最主要原因。在调查中才知道,这里的农户并不是最早享受政府的政策移民来的,他们的土地是买来的。最早的是政府将移民民额给分配到西海固地区,当地又一级一级分配到乡,结果最终享受了移民政策的并不是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山民。最早的移民拿着政府每户发给的200元移民费来到这里,由政府出钱为他们推平了土地,在对土地进行了简单的开垦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家乡,而那些靠天吃饭的山民听说这里有水,于是想尽办法通过借、贷甚至是借高利贷以300―800元的价格从他们手里买下了这里的土地,举家移民而来,但也同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无论如何辛苦,还债都是很难的事。前年这里开始修公路,村民们有了打工的机会,也正是靠了在家门口修公路和灌溉斗渠,有劳力打工的基本都还掉了一部分债务。今年公路修通了,在附近打工的机会又难找了。

家庭人口多,是这里村民贫困的另一个原因。因为移民吊庄原来属于移民原属地政府管辖,现在虽然重新划归本地政府管,但因为历史原因,本地政府一直没有真正接管,以致于这里的计划生育是空白。多数家庭都有四个以上孩子。
  
--

教育状况:

有小学一所,教师6名,在校学生178人;中学在二十多公里外的扁担沟镇,小学毕业后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只占到应入学学生的84%。

--

住房条件:

村民的住房大都很简陋,绝大多数房子都有三面墙是黄土夯起来的,只有正面墙是土坯,条件好一些的房子大一点,中间有一根梁,多数房子则是土夯的隔墙。
尽管如此,这里的村民还是普遍认为生活比在山里时好多了,只是因为没有钱来投入,没法让生活更好一些。今年村里通了公路,相信以后会好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25日要发布的河南栾川和宁夏地区的背景资料

月亮加了宁夏的资料,我改了一下标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1 08:02 , Processed in 0.3314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