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37|回复: 2

走近珠穆朗玛――连载(5)。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rl=forum,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p=186031#186031:13gcz7rx]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更多美景 ------gt; 请点击[/url:13gcz7rx]


/

早期的珠峰探险――喜马拉雅时代的开端

三、1922年:第一批珠峰遇难者・氧气的使用

    1921年的侦察探险还未离开西藏的时候,伦敦方面就已经在着手制订1922年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计划。探险队长,由56岁经验丰富的登山家布鲁斯(C.G.Bruce)担任,他战前就是喜马拉雅山区探险的前辈了。探险队的另一著名成员是诺维尔上尉(J.B.L.Noel),因为他在1913年对珠穆朗玛峰进行了著名的探险尝试。其他主要成员,包括芬奇(George Lngle Finch)、诺顿(Edward Felix Norton)、索马威尔(Theodore Howard Somervell)中士、47岁的队医隆斯塔夫(Tom Longstaff)和乔治・马洛里。
  布鲁斯队长
  诺维尔上尉

  芬奇
    芬奇是1922年登山队中使用氧气登山的核心人物。他曾在牛津大学筹建了一个低压实验室。实验模拟了一个负重35磅的人登山的步速,并通过对脉搏等指标的测量,来推定氧气在高海拔的作用。实验结果证明了氧气的潜在价值,并得到了特别委员会的认可,委员会并为此提供400英镑。

  诺顿        Alfred Wills爵士
    诺顿的祖父Alfred Wills爵士,1854年登顶欧洲阿尔卑斯山脉马特霍恩峰(Metterhorn)开创了阿尔卑斯登山运动的“黄金时代”。由于诺顿曾在印度服役,并熟练掌握了当地的语言,使得他在1922年和1924年的探险活动中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人物。

海拔4478米的马特霍恩峰

  索马威尔
    32岁的索马威尔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音乐家。曾为1924年的探险电影谱写歌曲。作为剑桥校友的马洛里只承认索马威尔是一个从学识到体格都比他优秀的人。他还参加了1924年的攀登珠穆朗玛峰探险。

  隆斯塔夫医生
    探险队的医生隆斯塔夫,比队中其他任何人的喜马拉雅地区登山经验都要多。他的登山足迹遍及Nanda Devi、Nanda Kot、Gurla Mandhata、Caucasus(高加索山脉),以及北美的洛基山、Selkirks和北极。
  海拔7816米的Nanda Devi峰
  Nanda Kot峰
  Gurla Mandhata峰(那木纳尼)

    基于1921年探险对西藏恶劣条件的深刻体会,马洛里最开始对于是否再次加入珠峰登山队表现得十分犹豫。由于21年侦察的成功,以及官方答应他担任带领8名队员的攀登队长,马洛里最后欣然加入。
    1922年4月底,登山队到达绒布寺,并建立大本营。先期工作是运输物资并建立各个:1号营地5425米,2号营地6000米,3号营地6400米。
    5月13日,马洛里和索马威尔在北拗建营。
    5月17日,马洛里到达7012米。
    但是马洛里的急躁让他犯了不少错误,例如:他认为他们只需每隔1000米搭一个帐篷,从一开始就反对使用氧气。所以他和索马威尔都未携带氧气瓶,但实际上,高海拔缺氧让他们的攀登速度大打折扣。
    5月23日,他们只到达7600米的高度,远远低于计划。
    5月24日,马洛里、诺顿、索马威尔和莫谢德(Morshead),8点钟出发,中午2:15,他们到达8170米的高度并返回。下山时,他们遭遇了滑坠,做保护的马洛里的快速反应救了同伴的命。他们下山的速度非常慢了。黑暗中,他们摸索着回到了北拗的营地已经是半夜11:30,610米的高度他们用了7个半小时。
    同一天在大本营,芬奇和布鲁斯发现需要对他们的十个氧气筒进行全面的修理。芬奇决定用面罩联接成一个球状物并同一个“T”型管衔接。在呼吸的时候,登山队员只要敲打“T”型管的顶端就能将氧气导入球状容器,在敲打的时候就能吸到里面的氧气了。芬奇通过在一根点烟的香烟中通入一束氧气来测试被夏尔巴人称之为“英国空气”的氧气。
    芬奇和布鲁斯然反复试验,发现那些携带氧气筒的登山者往往比那些不用氧气的人爬得更快。在极地高度,有关氧气价值的证据得到了补充。利用这些氧气装置,芬奇、布鲁斯和Teibir在7770米建营,并期望第二天能够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当晚,芬奇突然吸氧休息,他们发现感觉很好。
    第二天,芬奇和布鲁斯负重40磅,Teibir背负50磅出发,当他们达8320米时,因器材出现故障及体能的因素,两个登山者不得不决定返回,尽管他们距离峰顶只有500米之遥。
    一周以后,七名夏尔巴协作在北坳的一场雪崩中不幸遇难,这是珠峰攀登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遇难事件。
    1922年的探险到此结束。

  马洛里与队友在试用氧气
    芬奇和布鲁斯对氧气的使用,证明人类在超高海拔的攀登中,氧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他们比任何前人攀登的高度要高。其次,在同一个路段上,无氧的马洛里平均速度是每小时120米高差,使用氧气的芬奇和布鲁斯是每小时208米高差。
    然而,对于氧气的使用还是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些人当中包括马洛里,他们认为不需要携带氧气,而且他们还对氧气装备大加嘲讽。许多人对使用氧气加以反对是基于道德基准。马洛里将氧气的用途视作“该死的异端”。而芬奇认为:“对氧气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反对意见,它们大多是不科学的,他们应该有足够的意愿承认氧气确实大有用途,他们抱怨氧气的使用是反体育精神,因为是非英国的。反对使用氧气的长串理由是难以一一列举的,这些理由同他们对那些将爬山置于非人性框架中的其他职业的衡量标准是不一致的。”
    对使用氧气的双面态度在随后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探险活动中一直存在。甚至直到今天,有人还对利用氧气登上珠穆朗玛峰或其他高于8000米的高峰的性质表示怀疑。

(待续)


声明:本文发表于“游山玩水”、“新浪山野”、“大连圣亚”、“岩amp;酒”论坛,供山友交流。网络转载请尊重原文并注明出处。未经许可,不供商业用途及印刷媒体使用。


/

[url=forum,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p=186031#186031:13gcz7rx]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 更多美景 ------gt; 请点击[/url:13gcz7r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2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珠穆朗玛――连载(5)。

谢谢斑竹将“走近珠穆朗玛”系列都加了精华!

这系列帖子的内容可能对于喜欢徒步的朋友作用不大,但作为一种知识的了解,或许还是有些意思的。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3-2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珠穆朗玛――连载(5)。

/

精华是贺兰加的哦。。

看这里,西北地区,:)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16440\">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16440</a><!-- m -->

还缺连载4呢,还有浪迹天涯系列好像还没贴全,请继续。谢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15:22 , Processed in 0.2470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