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70|回复: 6

[河南台前]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url=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f=34amp;t=16902:27yhhnc4]河南地区更多信息汇总,请点击[/url:27yhhnc4]
-


调查者:油麻菜籽,张无忌
调查时间:2004.3
调查地区:河南台前


台前清水河乡初次调查小结

台前归属濮阳管辖,位于河南东北方向,黄河从她身边穿越而过。

去台前之前,曾向同事打听过,这个地方到底怎么样。我知道这个问题显得很愚蠢,传媒上得来的信息已足够加深我对这个地区贫穷贫瘠贫困贫苦的印象。但我仍然希望能确定,这个地方除了穷和苦之外还有些别的,老百姓除了会种地之外还会点别的。同事家是台前附近南乐县的,她一笑:那是个三不管地带,乱得很,造假全国有名。这个笑容,很是意味深长。:(

终于逮到3月13日和14日两天空闲,12日晚我坐上去濮阳的飞龙高客就出发了。路过黄河时给贺兰同学发了一短信,这位可爱的同学回信说“黄河没有水吧?”我暗笑,居住在郑州的人生活用水基本上取自黄河;开封的“地上河”景色可壮观得很;台前就在黄河边上,差不多每年都有水灾,水患严重;郑州的花园口决堤多有名,帮了老蒋的那一把坑了多少百姓啊。黄河其它河段曾出现过的断流现象,这里还没有过。窗外黄河水势平缓,茫茫一片,显得宽广、博大而从容,让人想起“一马平川”这个词,心绪逐渐平和。

客车提前几分到达濮阳,调查组的义工张无忌早等在那里了。我跟这位声音洪亮、带着孩子气笑容的义工握手时,直想笑:张无忌原来是这样的啊。后来的两天里,这位一直很照顾我,始终让我走在他右手边,担任前锋,充当向导,背负重物,兼后勤部长的好同学,果然不负张无忌大侠的可爱,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我跟他打趣说:将来做你媳妇的人满幸福的嘛。他竟然回答:猪交待了要我保护你不能掉一根头发,我不敢不从呀。哼哼,将来我的媳妇……(此处略去365字,诸位可发挥超常想象力任意杜撰:P)

我们住在无忌濮阳朋友的家里――一对很可爱的小夫妻,我临走时他们还在梦乡,也没来得及说感谢的话,在此郑重拱手作揖,权当对那两天里给我莫大帮助和信任的陌生朋友的谢意吧。当晚商量了一些去调查的细节和出发时间,因受不惯坐车的劳累,便早早睡下了。

无忌去过当地,比较清楚来往路线,省了我们不少麻烦。

13日坐濮阳至台前的客车行一个半小时,于九点多到台前侯庙镇下车,再坐各乡镇间班际公交车至清水河乡政府所在地下车时,已近十一点。我有些着急,这样的话,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调查些孩子,尤其是这次使用新的调查表,项目繁多,很多问题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不一定会痛痛快快地讲给外来的陌生的我们。实际上我想错了,在农村,人们对于因贫穷引发的各种话题并没有很明白的隐私概念和意识,除非严重到危及了他的生命。如果你跟农民们提隐私,他们一准儿会笑你:乡里乡亲的,谁家还不知道谁家那点事呀。他们乐意对愿意听的人说,不问也说。调查到的很多情况,都是村人们自己讲的。

一、调查前的见闻
因为我们决定先去看于LY两姐妹的情况,就径直奔向了二中。路过一中时,看到许多学生在露天的校园里参加考试。二中大门半掩着,一看门老大爷在,三层教学楼上没有一扇玻璃窗保留有完整的玻璃。老人说前不久二中和一中合并,学生全部转移到了一中。现在一中和二中合称为:清水河乡中学。也仅仅教初级中学学生,本乡没有高中,高中必须到台前县城去上,需住校。老人很热心,把我们要去的地方,以乡中为中心点,按四个方向,根据各个村庄的远近顺序划分了路线。还告诉我们,附近没有出租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其它时间里,遇到的每一位指路人,也都很热情地给我们指点方向。

无奈之下,我们返回了一中(以下均称乡中)。要找的那位老师不在,恰好她丈夫是本校副校长,正在监考。这位孟副校长显然不太管事,居然说于LY姐妹已经失学了,自己刚从二中并过来,不太熟悉情况。无忌把替学生找的旧课本留下时,他略略客气了一下就直问我们能不能在五月份左右联系一批课本或辅导材料,本校有近二、三十名贫困生没钱买书,且上级规定初中生学费不能超过130元,学校也没有给学生订基础训练之类的辅导用书,仅凭课本上的知识及课堂上老师的传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比强化训练过后的差些。我们很理解他作为基层教育者有心无力的难处,校长室里几张桌子拼起来就成了办公桌,上面再覆上一层报纸就成了桌布,有电话线没电话机,书柜很老旧,他们是老师同时也是农民,教完学生后还要帮家里做农活。我们只能表示尽力,会请别的热心朋友帮忙找找。如果有人呼吁由国家统一印制铜版纸课本,象外国那样由学生一级传一级就好了。

从乡中出来,在去张际阳村的路上,孟副校长又打来电话,请我们再拐回去一趟,刚从外面回去的张校长听说了我们的事,给找来了两辆自行车。我们再次坐在简陋的校长室里,听监考完毕的老师们介绍学校、学生及附近村子的情况(其中包括路上向当地农民询问和我们自己了解到的):

学校三个年级,集中了约有学生七八百人,计近三、四十名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或父母伤残或家境困难而交不起学费。清水河乡大片土地属黄河滩地,土质不好,沙化,遇上水旱冰雹等自然灾害,农民的日子就更苦了。这里人均土地随村庄人口的多寡村可耕地面积的大小而不一致,比如同是张际阳村,不同生产队的张CC家所在队人均九分,于LY家是人均六分,其它村庄人均五、六、七、八、九分地不等,而郭庄村最少,人均才三分地。普遍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这三种农作物,每亩收成好时分别约为:七至八百斤(0.7元/斤),六至七百斤(0.5元/斤),二至三百斤(1.2元/斤);收成坏时小麦每亩四、五百斤。棉花、花生种得不多,油菜很少见(三•八时,公司组织员工在郑州邙山头植树,大片大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开得灿烂无比,这边我才见到一小片地里有种,只一棵开了花)。每年种植农作物的投入与产出基本保持持平状态,也就是说,农民花多少钱种粮,到年底收粮卖粮留下口粮后到手的钱再扣除来年春的生产预投入就所剩无几了,也许过年时可以吃上一点肉,菜里多放些油,给小孩添上一件新衣,大年初一磕头拜年时给上几块压岁钱。这是年成好时。若年成不好,有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冰雹,甚至蝗灾等,那可就糟了,粮食至少减产一半,无壮劳力的人家还会去借粮吃。
交公粮:以前是每人每收作物获季应交公粮80元左右,03年秋因为被淹减少到三十或五十元,交不了就要出劳力给乡里村里干活。
生产支出:犁地:20元/亩;浇地:12元/小时;化肥:100多点/袋;打药:10元/瓶/2亩。
家有小拖拉机(手扶),三马车的,每年还需交100元的养护费。

03年夏河南部分县市发水,台前、范县水势不小,被淹的土地在04年的早春三月里仍然湿漉漉一片,去年无收成,今年无法播种。路过的田里,有的种有小树,落叶粘连在一起,泛着白色水渍纹路;有的什么也没种,却能看到在池塘、小河里才能见到的绿色浮萍;还有的地里,玉米杆子,棉花梗子,杵在那里,一片连一片。地势低的地与地势高的地,小麦长势完全不同,低洼地里的小麦明显属营养不良一脸菜色,而地势高的地,小麦油嫩油嫩得让人疯狂。就是分地好一点的地,没有钱买肥料也是难事一桩啊。今早听到新闻,化肥价在上涨。

尽管被问到的人都说会再想办法种些别的补救,但我还是担心,这样下去年复一年何时了?我还问了他们一个傻问题:怎么不把地里的水想法抽出来呀?一看就知道从不曾事稼穑:都是低洼地,家家地里都有水,能抽到哪儿去?没地儿可抽。只能等水自然蒸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村里有水泥做的水渠、水房,有水泵,村东头还有一个大水塘,灌溉浇水,涝灾引、排水,水哗啦哗啦的,听老辈人讲可能是于五六十年代建造。这些后来遭到了破坏,偶尔能见留在田里的断石残垣四周长满了杂草。来时在经过范县的公路两边倒见到有“引黄入鲁”的字样,在清水河乡的乡村公路两边,每隔一段能见到“以工代赈”字样的地沟,没有水。基本的水利灌溉设施应该说是没有,起码走过的地方我是没有见到。14日远远瞥到的黄河大堤或可算上一算(在汪庄,距约三里)。

分得的这些土地也并非完全属可耕地,有的庄子连自家院子等不可耕地也算入在内。另外也不能全部种成庄稼。这两年当地农民多种作为造纸原材料的速生杨,很多人家田里都有栽种,每亩密植约七、八十棵,间植约二、三十棵。密植的来年春需砍伐,否则不利于树苗吸收阳光,羸弱的树苗找不到买主;过了三月树芽萌动的好时节若要去卖树,则还得再等一年。这两年种树的人比往年多,卖不上很好的价钱,今春每棵一年生树苗市价约0.5元,二年生树苗市价约1.8元,十几年的老树100元/棵。第二天(周日)在清水河乡的大集上,我们就看到很多农民骑着自行车、拉着架子车、开着小拖拉机在卖树,每家一个摊位,每个摊位百十来棵,每十棵一捆,非常壮观、恐怖。

张CC的奶奶说,别人家种了,自家地紧挨着,不种不行,要不小麦长势不好。也得种,这样就一连一片,都种(树)了。洼地不种树也没法呀,收不到粮食,种树淹了也没事。

今天偶尔打开内部网查资料,看到这么一条信息: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国务院日前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http://news.sina.com.cn/c/2004-03-23/05513052999.shtml)

二、入村调查

我们骑着学校老师借给的自行车上路了,并许诺下午回转时带走乡中贫困生的资料,改日调查。按原定计划和看门老大爷给的路线,先去张际阳村拜访了张CC家。

张CC家  2004年3月13日  张际阳村
这是我们到清水河先去的第一家。算是复查吧。

家里有一只狗,很远就叫。无忌似乎怕狗,踌躇着不敢走近。我绕过他,绕过那只狗,见到了身穿老式对襟大褂打扮小腿上裹着绑腿的奶奶。屋外简单搭了个篷子做灶台,大黑锅底下烧柴禾,玉米杆子粗粗围成了院墙,几只绵羊正悠然自得。好熟悉的味道!连那个压水井,都跟我姥姥家的一样。无忌还记得那辆破旧的、烂斗的、报废的三马车仍跟去年一样躺在那里。
奶奶很慈祥,说张CC跟她嘀咕过:好好学习,将来会去看叔叔,报答叔叔。2月13日给资助人寄了信,附有照片,共收到两次捐款(03年秋和04年春),每次100元。交完学费余下的钱用来买本子和笔了。跟她聊了一会儿才见到这个梳着两条长辫子的可爱的女孩子放学回来。她是她们班的班长,考试是第一名(四年级只一个班)。爷爷在地里帮着人栽树,每天挣五到六块钱(也仅三月适宜栽种树苗)。因为爷爷没钱供两个孩子上学,哥哥两次报考高中两次都没去考试,现在已休学,正准备跟村里人外出打工。受LOH资助原则的限制,我们没有细问他的情况,况且即使问了,他能考到台前高中,学费有人资助,那食宿费呢?很多人对向贫困学生提供基本生活的资助持不赞同态度,论坛里对此也常有争议。总之即使侥幸被人资助了,他的学费与食宿费对于资助人来说,将是一笔为数不小的开支,资助人能否持续资助下去,又是未知。在给人希望的同时,又警告他不要对脱离黑暗抱太大希望,我于心不忍。便是在随后调查的每一家里,跟他们一遍遍讲,我们只是来做一些情况核实的,是否被资助要由其它的陌生朋友决定,一再打破他们的希望,还是不忍。我很希望看到那些被调查到的家庭,小孩子个个能得到我们的资助。:(

天上何时掉下五百万的大馅饼?
我是自私的,某一天真掉下五百万,估计我也是先想到应该安置好我的父母家人和自己,然后再去做其它。

有位大姐,远远地看我们两个面生,就迤了来,和我们聊她自家的情况:嫁到这村上十三年了,有两孩儿,娘仨儿没一个人有地,回回分地回回没有,全家四口人就靠当家的一个人的地吃饭。


于LY姐妹家  2004年3月13日  张际阳村
在乡中时,孟副校长曾说两姐妹已失学,而另一位老师说她们在本校上初二,在同一个班里,03年秋收到了汇款,还接到过来自美国的电话。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太让人吃惊、无奈了(当时她们的班主任不在学校)。

在张CC家,CC奶奶说两姐妹的奶奶和她是亲姐妹,家里都穷,命都苦(白发人送黑发人),让我们一定去看看她。CC领我们去时,这位奶奶戴着个老花镜正在院子里拆破布。家里有点乱,有两到三个旧衣柜,中间扯的一根绳子上挂着几件两姐妹的衣服,一辆女式26自行车说是借来的,一辆七八成新人力小三轮上堆着东西。四口人现有耕地三亩六分,包括已死父亲和已嫁母亲的,到04年8月15日再次分地时(农村一般三至五年分一次地,分地间隔时间不定),父母的地就没了。两姐妹共收到一次汇款,03年秋,430元;04年春季学期的学费没收到,已经借钱交了;收到一封希望之光二月份发出的咨询信,还没有回。哥哥在台前上高中,借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母亲自回娘家后一直没有回来看过,他们家人忌讳提到她,说没人去找过她,也不愿意去找她,她的状况也就无从得知了。我猜可能是因为,一是她不负责任地扔下孩子回了娘家,从此杳无音讯;二是从来没有回来看过孩子,觉得她太狠心。
从奶奶和两姐妹的远亲(一个村里的,没听明白到底是什么关系)这里,我们得到证实,她们确实还在上学,而且参加了上午的月考,下午要上学不在家,CC跑出去就把她们找回来了。毕竟是双胞胎呀,长得很像。可爱的翠翠偷偷告诉我,她们很好分辨:姐姐脸瘦,妹妹脸胖:P,而且姐姐略显文气,妹妹较活泼些。

   在这家里无法问到更多的问题,她们那位远亲太能说太能问了。他的小眼睛里透着鼠一般探究的精光,问了我两次这个问题:人家寄多少钱寄几次你们都知道吧?厉害,这也问,我很反感,把资助人要我转告给两姐妹的话也忘说了。抱歉,经验不足。
   
    这两姐妹穿的是新衣,一人两身,在乡下原不值几个钱,在郑州这衣服也卖不上二、三十元。但我对她们能穿新衣这一点很是耿耿于怀,也许我的印象里,家穷的孩子衣服可旧不可新。


郭H 2004年3月13日 郭庄
在村里问路时,恰好问到郭红的婶子,情况就是她讲的。郭红一人在家,爷爷奶奶在地里干活,弟弟属虎,6岁,明年上小学,学费约六、七十元,到太平庄小学上学可以减免一部分,他到别人家里玩去了。本来郭H还有一个妹妹,母亲改嫁时带走了,还带走了变卖父亲死后留下的电焊铺得到的几万元钱,自走后就再没回来过。郭H和弟弟就跟爷爷奶奶生活,住在外做小生意常年不回来的大伯家里,自家房子转给了婶婶家。叔叔和大伯各家都有二至三个小孩要养,照顾他们略显困难,但也会偶尔帮济他们一下。
墙上贴着郭H小学时的几张奖状。当问到现在学习怎么样时,她婶婶说现在乡中的老师不行,教得不好。大伯一家每年会回来过年,家里堆的煤球那时才烧,做饭取暖用。农村打煤球比较贵,一斤0.22元。顺便提一下电费,每度0.53元。下面同样被调查到的家庭,凡各家有电灯,电视机,烧煤球的,一般都很节省,有的是专为照顾老人用,费用每月也就几块钱。电灯无例外是小瓦,电视机或是二手货,或是别人送的,黑白色,最大不超过14寸。

这女孩比较懂事,为了减少爷爷奶奶的负担,春季学期只要了40元学费,没要书钱。后来去买了盗版书,也不便宜。用盗版书,唉,真让人愤怒又无奈。她似乎并不以为盗版课本与正版课本有什么分别,一直在逗婶婶家的小弟弟玩,临了还不声不响地倒了两碗白糖水给我们喝。


张DD  2004年3月13日 张庄
村里的小孩领我们到她们家里,DD在学校,父亲买化肥去了,大伯人有点傻正在外打工(打工的钱常常被人骗走),只有姐姐一人在家,正吃饭看电视。姐姐已经退学,说是学习不好,要帮忙做家务看家。
家里很乱,没象样家具。能闻到机油味,墙旮旯里胡乱放着废铁废塑料等杂物(父亲在农闲时收点废品卖,收入不定)。一间住人的房梁折了,用一根木头支着,看上去很危险。另一间应该是马厩,堆放着农具等杂物。院子里的树上还挂着打成结的玉米棒子。奶奶已死很多年了,跟资料不符。村里人说她母亲因为家穷另嫁了,也跟资料不符。年纪还小的姐姐很多问题回答不出,邻居也只知道他们家穷,可怜,再细问就回答不了了。
张DD的春季学费是父亲卖掉废品后交的。

张DD的姐姐不是第一个我们接触到的退学学生了。还有张CC的哥哥,还有后面张QC的哥哥,张KL的哥哥,岳FY等等,几乎都是在14―16岁如花般年纪时失学,未能或刚刚完成初中教育。有的人的确是学习太差不想学了,有的是想继续学习而不能,但都必须过早地承受社会、人生、贫穷、知识匮乏带来的种种压力。似乎贫穷农村孩子的出路就是:
1、小学:识得几个字会基本的加减乘除;若学习差就中途退学。
2、初中:若学习好,家里愿意供没钱借钱也让上高中,家里若不愿意就中途退学;
若学习差家里也无力供就中途退学。
    3、高中:考上的微乎其微。
4、退学后:一是外出打工;二是在家里种田;三或者游手好闲。
一辈子,就这样了。识字不多,文化水平有限,思维能力跟不上,眼界打不开,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我很注意看过,这些被调查的家庭,一很少养家禽家畜;二几乎没见有人栽种瓜果蔬菜;三更不养花种草。当地每家每户房基垫得有一人多高,以防被水淹,房基太高抽水难,怕养了种了被偷可以理解,可我不能理解他们不但安于现状而且津津乐道,这样说有点苛刻,没有人愿意一生贫穷,也许我们很该敬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依然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他们没有过高的奢望和要求,对改变现状的想法,也仅仅是在盼望社会大环境改变下的自然地带动家庭小环境的改变。调查过的十户人家中,有三四户的媳妇嫌当地太穷远走高飞了。想想我老家,家家都有人养些鸡啊鸭啊鹅啊兔子啊什么的,院子太的还会辟个小菜园子,种些瓜果蔬菜,葡萄杏儿枣什么的,不说很富裕,起码也自给自足,满足得起馋嘴吃的小孩儿。凤仙花儿开起后,捣碎白矾,涂到十指上捂一夜,小姑娘们就可以臭美上整个夏天。


张QC  2004年3月13日  张庄
在张DD家时,腼腆的QC就跟着我们看希奇。村里的人指着他说他们家可怜哪俩老人领着俩孙子。我们就由他领着到家去了(第二天乡中老师给的名单里也有他)。院子不大,没有院墙,房子很旧,收拾得还干净,和叔叔家共用一个院子。叔叔家的房子新些,落了锁,两口子在外地打工。爷爷有腹膜炎及肺气肿,不能平躺,病了近三四个月。父亲死的十年间,改嫁的母亲从未回来看过兄弟俩,他哥哥已经失学半年了。地里收的粮食不够吃,去年借了别人200斤吃到现在。
QC的奶奶说KL家、DD家,都跟他们一样:苦啊。


张KL  2004年3月13日  张庄
张QC把我们领到了张KL家,她上学去了,辍学的哥哥一周前随叔叔在外出打工,父亲因有胃病,只能干轻活,在窑场打工月收入500元,只有爷爷奶奶在家。
这家的院墙是用玉米杆围起来的,没有大门。爷爷头上裹着白毛巾,眼窝深陷,脸上的皱纹象刀子刻出来的,右边脸还红肿着的奶奶倒很健谈、开朗。爷爷家和KL家实际上已经分家,KL两岁时,妈妈就走了,父兄外出打工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房子是叔叔盖的,吃穿用度基本上由两位叔叔张罗,家里的煤球也只有叔叔在家时才烧,平时舍不得,只烧柴禾。两位叔叔挣的钱中有一部分用来给KL父亲看病了,KL春季学期叔叔给代交了40元学费,没买书,用哥哥的旧书。两位叔叔已到适婚年龄,正在攒钱准备将来娶媳妇,是否会继续代交学费很难说。


申YX  2004年3月13日  申庄
去时她妈妈正在路口和人闲呱啦,听到我们去,慌忙把我们往家里让。正巧家里有客人,就没进屋,在外面说开了。她爸爸和几个人从屋里走出来,穿着皮鞋,擦得挺亮的,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也洁净,背挺不直,肯定没做过农活。虽然爷爷和叔叔住在一起,但也要靠他们养。奶奶年令大,也不能做活。这孩子眼睛有病,属高烧性肌无力,上学耽误了,曾留级一年,现在还在吃药。父亲有关节炎,背微驼,只能干些轻活;爷爷瘫痪,叔叔是残疾人,手指和腿有毛病,有残疾证。一家人就靠妈妈的两只手生活。奇怪的是弟弟现在小学四年级,上了学费较高的私人小学,每学期除了交75元的学费外,还有其它的费用――她妈妈自己讲的。两个小孩都随妈妈,满脸小雀斑。
一大群村人聚过来,围着我们问东问西,搞得跟开记者招待会似的,没法问得更详细。就这样我们还听到他们家电话铃响了。安装有电话这一点是所有被调查家庭中绝无仅有的。


王XJ  2004年3月13日  后王集村
这家离乡村公路很近,是第一天调查的最后一站,是我们看过的最惨的一家。
我们问路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周折,才让村里人知道我们要找的是家很穷的王FL的女儿王XJ(户口本上名字),另一个家里红墙绿瓦很漂亮的王晓娟不是我们的目标。王XJ其时正傻站在路上看别的小孩玩,我们看她走路一趔一趔傻呆呆的样子,很失望,无论上多少年学她将一直是这样。正准备离开时,她哥哥手里拿着一个葫芦做的水瓢从屋里走了出来,显得很健康、很正常。我们喜出望外,赶紧推着车子到他们家。
他们家房基垫得不高,比别人家矮了一截。没有围墙,房子是个大通间,年代久远,里外都黑乎乎的,吃住都在里面。她父亲正在里面做晚饭,浑身上下粘满了面粉。我刚进屋,就被呛了出来。一阵阵烟气从门口直向外窜。他们家人几乎没怎么说话,也不会说,都是邻居介绍的:
大人眼睛失明种不了地,小孩年纪小,无任何收入,公粮全免;吃、穿由村里乡里给钱买;小孩年纪很大了在老师的劝说下才开始上学,由老师垫交学费。王XJ学习不好,脑子有问题,什么也做不了。弟弟倒是很聪明,成绩很好。哥哥学习也不错,很懂事,除了上学之外还要照顾一家人的吃喝。

再次见到乡中的校长,从他们手中取得22名贫困难中生的简单资料,至此第一天的调查就算结束了。暮色中看,薄薄的烟雾笼罩着三三两两的远村,老牛车,大黄狗,树杈上的鸟窝,景色优美,宁静而祥和。我们,刚刚路过这种表面看似平静的生活。

第二天

13号因等车等到太晚,回到住处时已晚上十点。结果第二天比原定时间起床晚了,和第一天一样的时间坐同一趟车到了清水河。我们互相安慰,也许和昨天一样幸运能借到车子呢,完成原定调查计划应该不成问题。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健身运动遭到了贺兰同学的嘲笑:走?天哪!我发现了三千五百年前的人类!

走路真的很辛苦。我承认最近几年没走过这么多路。部分庄子之间通有乡村公路,捡软的地方走,没走上几里就开始感到脚痛,专门换的软底鞋也没能抵挡小火的烘烤。我的鞋子,全是土,完全变成土鞋了。好在每个庄子之间距离也不过两三里,每走一段可以歇上一歇。虽然没听无忌同学叫喊脚痛,倒听他朋友讲上次他这样走是累惨了。后后,估计这次也差不多。


辛AT  2004年3月14日  辛庄
这个小女孩真可爱。我看见她就很喜欢。
到AT家时,已经中午了,她正在院子里玩,70多岁的奶奶在屋里做活。奶奶看到我们,很警惕,说没有叫辛AT的,还问我们调查什么,要调查找大队,让大队盖个章再来。弄得我很莫明其妙,以为村里人指错路了。幸好无忌有经验,再三表明身份,奶奶这才放下心来:她担心我们是姥姥家派来的:AT妈妈是她爸爸在贵阳打工时认识的,生下AT没多久就嫌家里太穷,走了,曾打电话过来想要回孩子。
奶奶说小AT很喜欢学习(墙上贴有几张奖状),不让上学就哭。春季学期是用卖掉一棵长了十几年的树得的100元钱才交了学费。她跟小儿子住,就在隔壁,两家都没拉院墙,小儿子打工去了。她爸爸有胃痛的毛病,因识字少,早年间在贵阳打工时做重体力活压坏了身体,现在不能干重活。家具是她父母结婚是借钱置办的,还欠着亲戚钱。家里烧有煤球,冬季最冷时取暖用。吃菜要花钱买,平时就不吃。地里不敢种,家里没人看容易被偷,天热能看时才种。我们进屋看了看,屋子里收拾得还整齐。
说话间,AT的爸爸买树苗回来了,看上去很憨厚的一个人;小女孩很可爱,眼睛很大很漂亮,也很听她爸爸的话。


辛LR  2004年3月14日  辛庄
乡中老师给的名单上有辛LR的名字,在辛AT家问路时,AT爸爸就说这家跟他家情况差不多,还把我们领到了她们家。
屋里摆的东西就那么几样,显得很旷。房子看上去还可以,是她爸爸活着时盖给儿子娶媳妇用的,结果儿子后来当了别人家的倒插门女婿,也没用上。
她妈妈很能讲话,基本上都是她在说自己家的情况:LR穿的衣服、粮食等等之类的零花都是偶尔自己几个姐妹帮着救济,她们每家也是两到三个小孩,年纪稍大些,但也不好过;LR的哥哥只能在农忙时来帮一把;03年地被淹,公粮也不减,每人每季还要交50元,干脆就只要一个人的地,少交点公粮,粮食不够吃,就到亲戚那里均点,两口人也吃不多;去年年底时才给了15斤救济面;虽然家穷,但LR上学的学费学校也不减免。LR在旁边嘟囔了一句:跟老师有亲戚关系的小孩才减。
离开这个村子去别的村庄时,她们从后面赶过来,拿着一张纸要留我们的电话号码,说是好联系,呵呵,其实是防诈。算来算去,也就这一家留我们的号码了。


王XH  2004年3月14日  王庄
在村人的指引下来到XH家时,老奶奶和XH正在院子里晒麦子,捡里面的土坷垃。进到堂屋,一股马臊气就迎面扑来,很冲。人在西屋,马在东屋,堂屋里放着马饲料和人吃的粮食之类的东西,没见有什么家具。家里很乱。祖孙四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村人说,XH小学时成绩好,考上了乡中,但离家太远,家里平时就剩下老奶奶和堂弟妹三人,晚上住在乡中附近的亲戚家,白天的三顿饭都是她骑车跑回来做的。学校里也有伙食,但吃不起,奶奶年龄大了弟妹还小都干不了。以前每年过年时政府还给送40斤救济面,03年不知为什么却没有。XH的堂弟在仝村小学上一年级,堂妹四岁了,还不懂得吃喝拉撒。她的婶子嫌这里太穷,就扔下孩子和家走了,叔叔在妻子走后也外出打工去了,把两个小孩留家里跟着奶奶过。亲戚和邻居偶尔也会送来一点吃的、穿的。杂物房里的三马车是叔叔家的,叔叔在时,叔叔开,父亲脑子不灵光开不了。一般用来浇地,拉土方。奶奶边说边擦眼泪,XH还强忍住,弄得我们心里很不好受,好象在揭人伤疤。

王J  2004年3月14日  前尖 左土右固 堆村
这家太难找了,尖GU堆村分前后,问了很多人才找到。村人把我们领到这一家,门开着,只有一个小男孩在里面。热心的村人问明我们的来意后,立即骑着摩托到地里把爷爷叫回来了,还找回了在别人家玩的王J。
趁他们去叫爷爷的当儿,我们顺便问了问情况。房子是村里人盖来磨面粉用的,四五年前无偿借给老人住了,地势很低,没有垫房基,一下雨就会淹。老人自己有宅基地,没钱盖不起。分的地不好,常常被淹。地不淹粮食还够吃,一淹就不行了。现在地里还有水,没钱抽水,也抽不出来,到处都是,没法种庄稼。老人有三个儿子,二儿子(指王J的爸爸)家里穷小孩多,就让王J跟爷爷一起生活分担一些困难;另两个条件好的儿子家觉得不公平,也分别送来一个孩子让老人养。王J和她堂兄学习都差,留级了几次,现在还在上小学一年级。
妯娌之间勾心斗角,对小孩会有什么影响?难得老人,仍然心平气和接受这一切:不问因果,有儿孙环绕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就是福份。

岳FY  2004年3月14日  岳楼
这一家就在乡村公路边上,没有院墙,门落着锁,只有岳FY的妹妹岳FX在别人家玩。岳FY已经失学。妹妹正在上小学三年级。

汪YM  2004年3月14日  汪庄
在村边问路的时候,恰好问到熟悉他们家情况并且借给他们家房子住的一位大婶,很热心地给我们指路。结果我们就没有向大婶多问问情况,赶到他们家发现家里门锁着,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没有见到人,真是很遗憾。

从这个庄子向前走,能看到黄河。里外两道大堤,走了一道,还有一道,两道之间间隔约三里地,累了,天也晚了,我们跟黄河招了招手,走了。


王PAN  2004年3月14日 王英楼
我们到PAN家时,她玩去了。大娘在家,家里又新添了一口人:大伯的女儿,才几个月大。大娘还认识无忌,就放心地跟我们讲情况,大伯到地里干活去了,因为年龄太大(51岁)没有外出打工,家里来源还是靠种地。03年夏天台前被淹,地洼,到今年一直不出麦子,现在的麦子还够吃到新麦下来。父亲仍在外流浪没有音信,家里仍然担心PAN母亲那方来人领PAN走,养她这么大了,舍不得。
共收到2次捐款,每次100元。今年3月初时PAN给资助人张XH(还有一位代汇款的,她们也以为是资助人)寄了一封信,因为填写不规范,曾被打回来过,后来又重寄了。
据PAN老师讲,PAN自己家没房子,现在住的是大伯家的房子(3小间)。

这次还好,返回坐车很顺利。公交车上的司机竟能记得我们。临回来之前,在王英楼村边的路上拍了几张景物照。不管怎么说,我的初次调查之行结束了。后来整理材料时发现的情况模糊的地方,下次再进行吧。

三、调查路上闻到了熟悉的乡村味道

第一天调查时,无意中在清河街上发现了药王孙思邈的“药王亭”“药王庙”。“药王庙”破败之象用笔无法形容,偶可见有香火。还看见有人在卖锅贴烧饼,第二天闹哄哄挤嚷嚷的乡下大集上还有我喜欢吃的柿饼,真激动啊!就象有人提起的淋了香油的面蒸槐花,榆钱儿,桑椹,是童年,也是童年的我和我童年的故乡。

路上见到位老农坐在牛车上,轻轻喊着:“喔喔……”
有趣儿极了。小时候常见。:)

这里每家的房基很有特点,与地势太低,靠近黄河滩,怕被水淹有关。每家屋后、边,修有倾斜的流水道。
房基垫得真高,象这个字:凸;各家各户之间象这个:凹。可把这两个字分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一部分是房子;下面一部分是房基。每个字的最下一横线,是地平线。“凹”字中间的那一条横线,是家与家之间的路。
远远看去,一个个村子,就象一个个小岛。

村里的手拉式抽水井,跟我老家的压杆式水抽水井原理一样,造型不一样,做法简单,省料:一根软塑料管子,一根粗铁丝,一个软皮塞阀门,推一下,再拉一下,清水从软管子里就流出来了。稀奇。

很久以前回老家时,看到公路两边的法桐白杨被砍伐一空,白花花的太阳晒得人头晕目眩,从此以后再不愿回去。从范县至台前公路两边看到成排成行的速生杨,泛着新绿,高而直,又拉回了我对故乡的热望:老家也变了吧?


四、后记
这是我的初次调查经历,经验非常不足,能力有限。上述内容若有疏漏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这个小结结得太长,有很多资料已预先整理在调查表中,在此未做体现。

谢谢贺兰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
还有论坛组的伙伴,LOH,朋友。
及我的父母,虽然不赞成但也不反对。
无忌好同学,握手:)

我以你们为榜样。

-

[url=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f=34amp;t=16902:27yhhnc4]河南地区更多信息汇总,请点击[/url:27yhhnc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写的很仔细认真,很好。只是你说的狗叫,一下子让我心生害怕,如果以后我也去调查什么的,有狗怎么办呐?????我小时可是被狗咬过的,害怕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带打狗棒吧!      去农村的必备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向麻子同学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籽籽、无忌辛苦了 :)

籽籽报告写的好详细,有没有无忌的片片啊?想看看大侠什么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5555555555~~~~~~~~~~
怎么没有赵**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6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台前调查附记(2004.3 油麻菜籽,张无忌)。

籽籽好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9:18 , Processed in 0.09388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