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77|回复: 5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西崇左
邱建生

在印度,如果你对遍布于城市和乡村的寺院、教堂、清真寺等等宗教活动场所没有感觉,你将无法感觉这个国家,更不能理解她的人民。
不管是在乡间的小路上,还是在农户家里,甚或在城市的旅馆里,也不管跟你搭话的是老人,小孩还是年青人,他们在问完你的名字和国家后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宗教。
对于我这个只有很少的基督教信仰的外国访客而言,这种问题在开始往往让我有手足无措之感,并抱怨自己为何还没有真正进入基督的信仰里,但后面问的多了,我居然能脱口就说自己是基督徒了,那语气还充满了骄傲。在国内,我一直不敢说自己是基督徒,因为我的信仰一直坚定不起来,但在这个被不同的上帝的光照耀的国度里,我却能自由地并略带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基督徒。
印度有60%左右的印度教徒(HINDU),15%左右的基督徒,15%左右的伊斯兰教徒,另有约10%的人口则分属另外的更小的派别,包括一些无神论者。在我们逗留了四天的那个村庄有一个印度教寺院,它应该算得上是这个村里最美的建筑了,从外表上看可以用金碧辉煌来形容,院内有一株白玉兰树特别引人注目,其伸展向天空的万千枝条昭示着它的深度,好像印度教一般古老而深沉,我看着它,竟是久久不想离去。不时地有人到寺里来敬拜,主要是妇女,只可惜我们进不去,因为要进印度教的庙里必须换上当地的服装,为了不给当地接待我们的人添麻烦,我们处处都小心谨慎,能不去的地方都尽量不去,甚至到农户家里,这是此行较为遗憾的地方。寺院外面是一片广阔的空地,每到下午四点以后这里就热闹起来,因为当地的学校四点放学,孩子和大人一起在这里玩棒球,而这个时候,寺里的歌声也开始响起来,这些歌与国内寺庙里唱的歌完全不同,其旋律是通俗的,欢快而深远,也有淡淡的忧伤,好像国内民间教会传唱的迦南诗歌。寺院,白玉兰,运动,歌声,还有那落日的余晖,好像你身已在上帝的国里。
印度教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印度其他民间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等的思想内容演化而来的,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毗湿奴,他们被称为是世界的创造者,湿婆神又是伟大的时间之神。
18世纪的一些哲学家认为,随着自由意识和知识的提高,人们的宗教热情将逐渐消失。这种论断也许部分地适合于某些国家,但在印度,这却不是事实。
行走在乡村的土路上,或者喝着乡亲递给你的茶水,或者在篱笆墙外与乡亲聊天,或者在课室里与老师座谈,无时无处你不能感受到信仰的气息在流动,因为信仰隽刻在人的心灵深处,那些有真正信仰的人,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言谈举止甚至装饰都会向你传递上帝的信息,他们真诚而且善良,谦卑而羞怯;不管他们是科学家,还是农夫,是大学生,还是小孩,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心灵的归依,在于敬畏。甘地说:凡是有信仰的人,在思虑和失望时,都会从朋友身上看到上帝的仁慈,于是他就会消除悲愁,欢乐起来。在他们这些真正有信仰的人面前,我常常感到羞愧。
在所有的生物中,唯有人在生存以外还有想望,人在虚掷生命,但也害怕死亡。这些情感不断地使人的灵魂凝视来世,而能把人引向来世的,正是宗教。所以可以说,宗教是人的希望的延伸,而宗教的自然合乎人心,正如希望的自然合乎人心一样,它并不会在科学的增长里消尽,因为人的憧憬是没有限度的。
但正如印度党派林立造成社会无秩序(且不论其真实性和其间的因果)而使人对民主抱憾一样,印度宗派林立产生的派别纷争特别是历史上印巴分治时期教派相残的惨痛记忆也使人对印度的宗教抱持悲观态度,甚至怀疑宗教本身的世俗功能。确实地,这也使我疑惑不解,因为在各种宗教的教义中都宣扬容忍,包括容忍其他信仰的存在,如果说他们对其他教派有什么不好的情感,那也只是怜悯,他们希望能感化与自己有不同信仰的人,仅此而已。由于时间和语言的关系,我无法就此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在印度期间,我在不同场合与各种宗教信仰的人都有接触,在他们身上只有信仰赋予他们的平和、宽怀、友善,我一丝一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其他教派的不屑,他们骄傲于自己的宗教,喜乐于自己的信仰,甚至也喜乐别人的信仰。印度国父甘地是以心灵的力量战胜了他那个时代并实际上战胜了以后时代的一位圣者,他是一个印度教徒,但同时你也可以说他是一位基督徒,一位穆斯林,因为他极力倡导各教派之间的宽容,并为此献出了生命。我想甘地的信仰的雨露定然滋润了印度人民的心灵,不管什么党派、宗派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甘地,有很多人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甘地主义者。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我也成了甘地主义者。
印度是值得祝福的,因为信仰,她的人民没有迷失自己;因为信仰,她的人民在人本身的意义上获得了尊严;因为信仰,她的人民和平地生活并安然面对死亡;因为信仰,印度有大的平安。(但印度有一亿多的饥饿人口,有大量的贫民窟和无家可归者,这是许多人会认为我在这里谈信仰显得苍白的有力论据,但我想,这是另一个层面我们要面对的挑战。耶酥说:把撒旦的归给撒旦,把上帝的归给上帝。)
如果上面的描述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国家,那该有多好!
我在我们国家,看到除了占着极小比率的穆斯林和民间的基督教信仰,大部分人没有真正的信仰。
我也看到民间的宗教信仰在不断地受到逼迫,他们在非自由的状态下艰难地生存着。
我还看到那些能够公开活动的宗教被政治左右着,他们离真正的信仰已经很远。
在中国,宗教被无神论者想象成政治上的敌人,“他们之仇恨宗教信仰,基本上是把它当作一个政党的意见,而不是把它视为一个错误的信仰。”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能有什么指望呢?
光照在黑暗里,但黑暗拒绝了光。上帝的光曾不止一次地临到中国,但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拒绝,我们还在人为地设法阻止人们的精神按其天性来发展。
而因为信仰的缺失,我们人心的黑暗已能遮盖整个大地,即使是在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人们中间,审视自己的内心也被认为是虚无飘渺的。
而我想的是,这人心的黑暗,什么东西才能填充它呢?
黑暗有多深,信仰就有多高,愿上帝佑护中国。



(因为没有更多的思考和资料收集工作,感觉乱乱的,请原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烟台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印度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寺院、教堂遍布的国家。

不过,要是一搭话就谈宗教,是不是也太恐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崇左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这篇文章说实话写得不是太好,只是自己更浅薄,但是信仰不等同于宗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对于印度一向缺乏了解,只知道这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而且诞生了泰戈尔,甘地这样的伟大人物,去年曾经在一篇游记里面看到过这样的描述,说在印度饭店门口的乞丐都会自觉排队,印象很深,到现在也没忘掉,却不知道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西崇左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国人生活的信仰情怀




南方周末    2003-08-07 15:52:29




  ■公民论坛
  □余世存

  个人福利最大化,只是经济学家们的理性假设,并不是人的全部本质。可笑的是,往往是一些精英分子像乖学生一样亦步亦趋地追求这一假设的实现。

  长期以来,由于一种殖民地半殖民的心态作怪,由于数百年穷极落后的心态作怪,中国的不少精英分子多把生活定义在对于福利的追求上。我在有篇文章中,引述了康德的一句话,把个人幸福原理当作意志的动机,那是直接违背道德原则的。遗憾的是,许多人如此思想而不自知,他们以为国人就是要活着而已。
  个人福利最大化,只是经济学家们的理性假设,并不是人的全部本质。可笑的是,往往是一些精英分子像个乖学生一样亦步亦趋地追求这一假设的实现。例如,一些掌握着言论出版资源的文化人,比之商人们还要势利,他们可以在家里在朋友中间谈论精神的可贵理想的完美,但真正面对那些纯粹精神创造的文字时,他们就以市场的名义阻止这些文字的面世。他们很少想过,自己的生存方式是不是虚妄的。他们很少想过,正是这种生存方式的繁荣构筑了一个民族精神成熟的障碍。
  我由衷地敬佩那些“饥饿艺术家”,他们宁愿浪迹于街头,也不接受都市的潮流,用他们的话说,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主流生活价值,他们很早就拒绝了。我也对那些为中国的边缘人、弱势者工作的人士心怀感激,他们本可以过得舒服一些,过得声色犬马一些,过得鸟语花香一些,住大房子,开小车子,但他们毫不顾惜地放弃了。我更希望中国的志愿者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身边的志愿者有好几种类型,环保、城建、文化、灾难等等方面。但必须看到,这只是少部分人,这对于中国相当“村社化”的市民阶层而言,太微弱了。
  由于对生活意义的误解,导致相当多的年轻人随波逐流,相互之间谈论的话题从单位到房子,到孩子,到出国,到车子,到旅游,到学问,到知识谱系,到小圈子里的玩乐。缪尔达尔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中提到的现象也适合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正在被组成许多团队前往几千英里以外的不发达国家,经常是去到乡村中帮助和教育贫苦大众。与此同时,这些不发达国家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却想不到这样去做,而是愿意挤在城市中做受过教育的失业者或为了创造‘合适的’工作而要求他们的政府扩大其行政机构。”这当然不能指责中国青年人生活态度的虚妄,我只是说,国人的生活应还有别的东西。国人的生活也有着让人感念的信仰情怀。
  我愿意公开说,尽管先富起来的人不少有带动我们共同富裕的,但确实,仍有相当多的人不是只为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而活着。无论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给养寒士的现象,还是慷慨解囊、毁家纾难等成语故事,还是发达国家那种对文人对艺术家们的资助,在今天的中国都可以找到它们的人格形式,那种百里托孤、千里顾命、万里担当大义的悲愿,那种友情、道义、慈悲、布施的努力,在今天的中国都有着新鲜的含义。很多人的帮助都是默默无闻的,这让我经常想来感喟不已。也有人的帮助,反而成就了妄人们的佞名,这同样让我感叹。我自己仍为生活奔波,但多年来也受到了不少识与不识的帮助,那些发达国家的学者教授以及中国我那已经发达了的朋友们,他们平等待我,尊重我的意见我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帮助,这些帮助都使我对生活充满感激,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天中有许多次我会了解到自己外在和内在的生活大多依赖同胞们的劳动,也了解到我必须要多么认真努力才能同等回报我所获得的一切。我对别人的付出亏欠太多了,而这种挫折感常困扰我心灵的平静。”
  我想,所有生活费之外的名利收获,如果它不能是我们这“每日的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它不能有益于我们生命的展开实现,如果它需要我们以一生的代价去抵押,那么它就是多余的,它的存在就是源于我们的异化。有时候,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它源于我们的沉沦堕落,我们的自私卑怯无耻。请所有的哲人君子者们,原谅我这么一个书生的不通世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3-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信仰的高度----印度归来(ZT)

在所有的生物中,唯有人在生存以外还有想望,人在虚掷生命,但也害怕死亡。这些情感不断地使人的灵魂凝视来世,而能把人引向来世的,正是宗教。所以可以说,宗教是人的希望的延伸,而宗教的自然合乎人心,正如希望的自然合乎人心一样,它并不会在科学的增长里消尽,因为人的憧憬是没有限度的。


对这段话很有感慨和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04:10 , Processed in 0.2452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