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962|回复: 24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这次岳西之行,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只是细枝末节上的小事,不过也想请教大家。

一是调查义工在农村该表现出什么样的姿态。施舍者吗?不说他们了,我自己都觉得很恶心。但事实上,看到他们感谢的时候自己确实又是处于这样的地位,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表现出一种友好而简单的感觉?

说到这里只是想善意提醒大家一句,请对农村的孩子和家长表示出必须的尊重,不要摆出一副村干部的嘴脸。比如:不等里面有人回应就冲进别人屋子里溜达,家人还没出来就在人家板凳上坐下,湿淋淋的雨伞随手就放在别人椅子上。比如:让小孩跑到几里地外去把山上干活的奶奶叫回来,人还没来我们却因为时间关系先走了,就这么让别人白跑一趟。

这些只是细节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问题的时候一副审讯的表情,跟他们说话时总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起码看上去是这样)。总之,就是一种高高在上很官派的感觉,别人对我们那样子都是有点怕怕的,即使是我在旁边也觉得有点不舒服,但又说不清楚怎么不舒服。当然,可能这些人家其实都很无所谓的,只是我多虑了。我也知道我们调查是需要质疑的,但是我们不是村干部,我们应该讲究语言艺术。具体又该怎么说怎么做才合适呢?不清楚。

二是怎么给调查对象介绍希望之光。我们的资助对象,基本对于什么NGO都是没概念的,如果给他们说清楚希望之光是怎么一回事,好象很麻烦的。如果很标准化的说出来,我敢说他们一定是听不懂的。这个问题也想请教大家的。

三是调查到底需要得到什么?(注意:这个和资助标准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看到他家房子?这个有多大意义?是不是一定要看到小孩?这又有多大意义?旁人的话到底能取信几分?如果没看到房子旁人的话能信几分吗?看到房子而没看到这家人的旁人的话又能心几分?家人自己的话又能信几分?

如果孩子家很远,过去有危险的情况下,到底去还是不去?说不去,那孩子能过去我们怎么不能?说去,那义工的安全怎么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该怎么办?放弃孩子?那是不公平的。强行过去,那又影响整体调查的行程而可能耽误更多孩子的调查?

四是老问题,资助标准问题。如果我没记错 应该是说资助那种没我们这钱就失学的孩子,如果就只是这样,这次我参与调查的孩子一个也不能资助。而对于贫穷程度的界定,我们这可能不到1个小时的调查又能确定几分呢?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该不该对调查对象家庭和村里旁人说明我们是来调查他们是否真贫困?个人觉得就说我们是来了解基本情况就可以了,不过那样是否合适呢?我总觉得直接给对面的人说:“团委给我们报的名单里你家比较贫困,我们要来调查是否属实……”有点说不出口。

补充一句:这次我是半路先走人了,算起来不是个合格的调查者。上面的话是这几天琢磨着整理出来的零碎观点。也可能偏激了一点,不过至少从我角度上看就是这样。上面这些问题,有的我在调查中提出过,有的没有,如有不妥,请见谅。

再补充:我先走是有私人的事情耽误了,当时我确实也很为难.这个和tomorrow无关.本来不想说这么具体,他让我补上,那就说一句.对于提前离开,我知道是对小组所有成员的不尊重,我很遗憾,道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问题2,3是希望之光有结论的,问题4时一直有争议的,问题1值得希望之光引起重视。

先别着急下结论,等当事人都来说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问题2,3是希望之光有结论的。


我在置顶的帖子看了半天,没有找到。
同去的有2个义工,好象也没拿出什么结论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二是怎么给调查对象介绍希望之光。我们的资助对象,基本对于什么NGO都是没概念的,如果给他们说清楚希望之光是怎么一回事,好象很麻烦的。如果很标准化的说出来,我敢说他们一定是听不懂的。这个问题也想请教大家的。

可以介绍成一些人自发的组织起来为失学儿童做些事情吧?ngo这样的术语大可不必牵扯的。

你的问题让我想到希望之光可以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写一个规范的简介,由调查义工交给被调查家庭。
三是调查到底需要得到什么?(注意:这个和资助标准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看到他家房子?这个有多大意义?是不是一定要看到小孩?这又有多大意义?旁人的话到底能取信几分?如果没看到房子旁人的话能信几分吗?看到房子而没看到这家人的旁人的话又能心几分?家人自己的话又能信几分?

如果孩子家很远,过去有危险的情况下,到底去还是不去?说不去,那孩子能过去我们怎么不能?说去,那义工的安全怎么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该怎么办?放弃孩子?那是不公平的。强行过去,那又影响整体调查的行程而可能耽误更多孩子的调查?


调查义工必须去孩子家里家访,在调查报告中也要描述孩子家庭的贫困状况,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避免原始资料可能出现的问题。相信程度的问题我想我们这种调查目前也只能做到这些了,我们还是尽量相信还是好人多吧:)

在调查中,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才是效率。希望之光没有要求过调查人必须完成对原始资料中所有孩子的家访,具体情况应该是调查人自己斟酌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具体情况应该是调查人自己斟酌处理。


这个是不是太模糊了?如果义工之间有分歧呢?对于危险程度的判断,毕竟我们都没去过这个怎么看?什么算危险什么不算?正如我前面说小孩也好村民也好人家也出出进进的,能算危险吗?

是不是一定要看到房子才算完成调查?
这个我个人是同意的,毕竟对于我们唯一算是客观的东西。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没有,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看到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这个是不是太模糊了?如果义工之间有分歧呢?对于危险程度的判断,毕竟我们都没去过这个怎么看?什么算危险什么不算?正如我前面说小孩也好村民也好人家也出出进进的,能算危险吗?

是不是一定要看到房子才算完成调查?
这个我个人是同意的,毕竟对于我们唯一算是客观的东西。但在具体操作中有没有硬性规定?如果没有,什么情况下可以不看到房子?


接受资料的调查义工是一次调查活动的负责人,他应该做最后的决定,如果天气发生变化,或者调查人中间出现体力不支或者疾病,调查是可以中止的。

调查义工必须完成家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看了PIPPA的帖子里的疑问,让我有点惊心的感觉,具体的情况我不了解,不敢随便说话,仅仅就里面具体的问题中我所知道的一些,说说我个人的看法吧

  关于问题二,我个人在调查时,只要没有人追着问我的话,我一般不会去过多地去解释LOH,助学,公益,网络这些词,因为解释起来比较麻烦,我比较懒 。我感觉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这个“希望之光”能帮他们的孩子上学就可以了。没必要对LOH自身做太多的宣传。当然,如果遇到警惕性比较高的老乡,那就多费些口舌吧。另外LOH也不是NGO,所以我觉得只要强调它的民间性,非官方性就好拉。

  关于问题三,首先,没有实地入户调查的肯定是不能发布的。放弃孩子,作为调查人员,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肯定是觉得对孩子过意不去的。可是如果我们就这样发布的话,那么实际上对资助人来说就更不公平了。因为目前的情况,团委给我们的原始资料,可用的有时候都不到四分之一,其他四分之三,要么有假,要么不够贫困。这种情况下,没有实地入户调查的孩子,存在失误的概率就会非常高的。LOH公布的31个早期失误个案中,有11例都是由于早期制度不健全,没有实地入户调查造成的。因此,我们才把这个写入了原则的。对于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去到家里的孩子,一般如果下次有义工去调查或复查的,会把这个资料继续调查下去的。

  此外,关于调查时,哪些信息是应该注意收集的,其真实性是多少,都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以前,还曾经请大家参与讨论过新修改的调查表格。实际上,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调查内,要想绝对摸清楚一个家庭的具体收支情况是不太容易的事。而为了摸清楚,花上一天的时间显然又成本太大,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得到一个大概近似的结论。这样的话,在我们不可能去查清楚对方银行帐户的情况下:),房子,家具,对方的穿着,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都是我们很重要的判断标准。邻居的话,只能是一个参考,因为不排除因为个人的喜恶而导致其评价标准的不客观。

  关于问题四,资助标准是个争议太大的问题:),甚至我觉得,只要LOH的人数大于等于二,关于标准的争论都会存在。因为这个资助标准是非常个人的,有复查的朋友认为我们的标准过于严苛,甚至愤言,难道一定要穷的快饿死了,才应该得到资助。也有网友对我们资助的孩子的贫困程度表示不满,认为不符合“濒临失学”这个条件。所以资助标准,甚至有点象王尔德谈及真理:“当多于一个人相信一条真理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真理了。因为它是一种如此个人化的东西,以致同一真理永远不会为两个头脑所认识。”呵呵,有点玄,但是,我们仍然努力想寻找一个相对一致,不超出大多数人容忍范围的标准:)



  题外话:有些时候,调查问及的问题会涉及到对方的隐私。其实是和很多去调查的义工和网友处事的标准和习惯相违背的,可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有的时候还是要硬着头皮问下去。也许在绝对的真实和隐私之间,总是两难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我也来零碎说两句

一。姿态问题。一个平等的姿态是重要的。但要做到却不容易,想想自己身边的朋友其实也是一样,在对话中要形成平等的交流,首先要对对方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在农村,他们对你的生活一般不了解,如果你对他们的生活也一无所知,那就只有越说越远,或者形成一方不着边际提问,另一方茫然做答的局面,这样的局面自然谈不上平等。所以,在进行调查前,对被调查地区和调查者作一些了解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仅有眼睛和同情心远远不够,有时候,不适当的同情反而引来反感和抵触。你对一个地方了解得越深入,对话时的交流就越容易,所获信息就越丰富。

在调查中,对很多东西,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也不要想当然猜测,该问就问,这样也许反而能得到真实情况,也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请对农村的孩子和家长表示出必须的尊重
――这点很重要。但也要分一下,有时候过分的尊重是一种拘泥,而拘泥则有时候会让人理解为一种距离。比如说,坐凳子,在农村就不一定非要人招呼才坐吧,很自然的坐下,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平等。
提问题的时候一副审讯的表情,跟他们说话时总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起码看上去是这样)
――要避免这样,还是要形成交谈,而要交谈,则就要熟悉他们的生活,至少知道一些他们的名词,他们的饮食,他们的劳作状况等等。

所以,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尽量熟悉当地生活,保持一颗平等的心,不要过分好奇,也不要不耐烦。

二。向调查对象介绍希望之光,说到NGO就太复杂了吧,简单说一下是关于贫困孩子助学的就行,更多介绍,1是等和孩子通信时再说,2是先让他们老师了解希望之光,让老师向他们介绍。

三。调查需要得到尽可能多的关于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资料,这些资料要能够让没有到现场的人也能据此判断这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至于获取一些什么指标和参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关于调查表格的讨论中已有涉及。

――――在这个意义上,在实地调查的人其实是在为将来的资助人工作,除非是将来自己要出钱资助或得到资助人授权,否则,调查者是没有资格代替资助人进行主观判断的。

我赞同调查安全第一,要是调查者出了意外,孩子失去的是一次资助的机会。意外者失去的将是什么?

同一个地方,孩子能去,因为孩子是当地人,调查者不是。


四。和第三是同一个问题,只要提供了相关的关于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的资料,这个资助与否的标准由资助人自己来定义吧。

当然,现在的这种调查,可能无法深入到一些看不到的事情,比如孩子家的存款和欠款,这就需要在可看到的部分做得尽可能详尽、客观。

我们该不该对调查对象家庭和村里旁人说明我们是来调查他们是否真贫困?个人觉得就说我们是来了解基本情况就可以了,


――――这点我同意,说得太详细还会带来一个问题:会产生让调查对象有意突出自己的贫困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谢谢“老虎”兄的讨论,刚回来感触会比较客观,请继续。

抱歉我擅自对格式作了一点修改,这样我觉得看着更清晰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7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过一次调查而已,有些疑问。

四是老问题,资助标准问题。如果我没记错 应该是说资助那种没我们这钱就失学的孩子,如果就只是这样,这次我参与调查的孩子一个也不能资助。


这个也是我一直没想清楚的问题 而且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资助标准的问题

很多时候 我们想当然的认为 读书是一件最重要的事 贫困家庭的支出中 孩子学费应该排在首位 换言之 如果孩子家除了生存所必需的开支之外 还有大于学费的支出 (比如说有电视) 那算不算濒临失学?还有的孩子家里养着几头猪 我们是不是能想当然的认为一头猪卖了就足够一个孩子的学费了?孩子家自己要不要吃点肉?要不要买衣服?还有那些琐碎的支出从哪里来?这些和读书相比 真的那么不重要吗?

但是如果要考虑这些 情况也太复杂了 如卿青所说 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 就会有争论 希望之光如果想划一条线 把该资助的和不该资助的分开 那争论就永远存在 

话很多 说出来却无太多意义 尤其对那些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1:53 , Processed in 0.6772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