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7|回复: 1

信以为真的科学误区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误区之一:盐水富含氯化钠


实际上,在盐水中已经没有氯化钠分子。
这是因为在与水的接触过程中,氯化钠的分子已经“破裂”,电离为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是一种银白色的软金属,咸味就是来源于它。
而氯气则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毒性很大。
那么,为什么盐水没有使我们中毒呢?
这是因为钠和氯的分离就像一对夫妇离婚一样,其中一方必须向另外一方出让自己的部分财产。
二者之间存在着电子“财产”的转让:
钠向氯出让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和带负电荷的氯离子。
随后,离子被水分子包围。
因为氯的这种新的化学结构不再具有“掠夺性”,这样就对人体无害了。

误区之二:三原色是红、黄、蓝

只有在我们谈论颜料时是对的:
一位画家为了获得另外一种颜色,例如橙色(黄加红),而把这几种颜料混合在一起。 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减法混合。
实际上,每一种颜料都只反射它自身颜色的可见光谱部分(而吸收了白光中其他光线),这样,人的眼睛就把黄、红看成了橙色。

其实,真正的三原色是红、绿和蓝。
这是因为人眼中对色彩有感知功能的视网膜细胞(视锥细胞)对这三种颜色敏感。 人的眼睛所感觉到的任何一种其他颜色都是这三种原色的合成(称为加法混合)。 像电视这样的光源来自于有色彩的光而不是白光,其他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合成的。


误区之三:月相是地球的影子造成的

实际上,地球的影子只和月食的形成有关,而月相是由月亮在围着地球旋转时,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的角度变化所决定的。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朝向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 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望日)。 在朔望之间,我们看到月亮的脸一点点地变大,就像在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之间时也能够看到满月,是因为这三个天体不是处在同一直线上。 而当它们完全排成一条直线就出现了月食,这时地球的影子使我们的卫星变暗。


误区之四:黄道有12个星座

很多人对星座感兴趣,不过所谓黄道十二宫与天文学上的黄道星座并非一一对应,实际上还有第十三个星座,即蛇夫座,代表着希腊药神。黄道就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在天球上的路径,它实际上有13个星座(黄道十二宫再加上蛇夫座)。但是大约4000年前,当巴比伦人划分黄道时,为了使太阳出现在每一个星座的时间与12个月相吻合,而只考虑了12个星座。蛇夫座曾经被包含在天蝎座内。而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所编制的一份目录中,蛇夫座是以一个单独的星座出现的。尽管蛇夫座完全属于黄道,但是却从未被占星学家列入黄道之内。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占星学上的十二宫(一定的星座对应一个月份)与天文学事实是不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5-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信以为真的科学误区

误区之五:摩擦是物体表面粗糙度问题
两个物体在互相接触时,无论是鞋与地板之间、火车轮子和铁轨之间还是鼠标和鼠标垫之间,由于有分子间作用力(也称为范德华力)的存在,它们是“粘在”一起的。
物体接触面的分子之间都有这种作用力。

仅仅在几年前,人们还坚信摩擦是由于表面(包括比较光滑的表面)呈现的微小凹凸造成的。 这些微小的凹凸就像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摩擦。

当然,这并没有错,同时也正因为如此,让物体表面变光滑以减少摩擦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是这样却不能完全消除摩擦,造成摩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分子间的作用力。



误区之六: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收集电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雷电中的电可能早就把我们这位大胆的科学家烧成灰烬了。
然而实验进行得很好,没有发生事故。
富兰克林本来想表明雷电就是一种放电现象。
在他40岁的时候,也就是1746年,他在波士顿参加了一场关于电的报告会。这次会议点燃了他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热情。
直觉告诉他,电火花和雷电属同一种现象。

他想到了在雷雨天用风筝做实验,风筝线上的绒毛向外支棱着,这证明了风筝线的一头拴着一把金属钥匙,几分钟后,富兰克林去摸钥匙,他感觉被击了一下。

实际上,风筝带电是因为在雷雨天里空气电离造成的,闪电的形成也是由于这一原因。 不过,富兰克林并没有捕捉到任何雷电,不然的话,他早就被闪电击倒了。

但是这次实验说明了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后来避雷针的发明也源于此。
实际上,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引”电,目的是不让它在其他如建筑物或人体等地方放电。

误区之七:七色彩虹的谎言

如果说彩虹有七色的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两种颜色之间应该有一条黑色的分隔线。 然而,从一种颜色到另外一种颜色的过渡完全是逐渐的。 在绿色和黄色之间有黄绿、深黄绿和浅黄绿。 而眼睛对颜色的感知完全因人而异。在日本甚至用一个词(aoi)来指代绿色和蓝色。

7种颜色的划分源于伊萨克・牛顿。
1666年,这位科学家发现白色光可以被棱镜“分解”成彩色的光。
牛顿认为最理想的是把彩带分为7个部分,就和7个音符一样。
然而在颜色和颜色之间还存在许许多多的中间色。



误区之八:冰刀的压力将冰融化人才能滑冰

可以想象得出,滑冰者的重量给冰施加足够的压力,使其融化:压力增大,冰的熔点降低(也就是冰在零摄氏度以下融化)。
实际上,这种压力只能使冰的熔点降低零点几度,既然人们能够在温度大大低于正常冰点的环境中滑冰,那滑冰人的乐趣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里有一个被称为表面重建的现象。 这种现象能够使表面分子以半液体状态存在。 其实,和其他固体一样,冰里每一个分子都被其他分子所包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而表面分子只能够与“下层”的分子相连,其结果是冰的表面结构被扭曲,这使冰的表面能够在正常熔点之下,也就是零摄氏度以下保持半液体状态。当溜冰者的冰刀划过冰面时,冰表面上的分子很容易彼此分离而与冰刀上的金属结合,从而有助于冰刀的滑行。 另外,这时摩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冰刀与冰表面之间产生的热量有助于水层的保持。



误区之九:太空中没有重力

人们很容易被宇航员在飞船中自由“游泳”的场面所欺骗:他们真的好像是没有一点重量。 事实完全相反,他们是处在自由落体的条件下。机组人员和飞船是在沿着轨道飞行,就是说他们是围着地球运动,而且正在往地球上下落。 所以说轨道运行之所以能够进行正是因为有了重力,而不是因为没有重力。

但是飞船不会像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那样垂直下降,而是划出一道曲线。
这一现象也是被牛顿发现的。如果我们从一山顶上扔下一块石头,它在下降的时候会划出一道曲线(抛物线)。 实际上,石块是要作直线运动的,但是它的轨迹因地球的引力而弯曲。 如果我们用更大的力量扔石块,它会飞出更远的距离,而它的抛物线也就更长。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一座很高的山上用更高的速度投掷石块的话,它将继续作圆周运动,同时与地球保持相同的距离。 实际上它将开始围着地球进行轨道运行。 用火箭把宇航员送上天,为的是要达到一定速度和高度,使之依地球弧线在一定轨道上运动。
例如,要在距地球320公里的高度上,速度需要达到每小时27740公里,而从理论上讲,飞船和它的宇航员是在作永无止境的弧线下落运动。


(来源:《Newton科学世界》第四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6 14:50 , Processed in 0.2207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