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69|回复: 12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读往来之六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
---与网友bananamouse的对话,2004/05/23

网友bananamouse留言(发表于:2004-5-23 1:10:45):

陶先生,真想一口气读遍贵网站上的所有文章,无奈时间有限,只能时不时地按不同的主题阅读。对于已习惯了德国生活的我,越来越发现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但是非常普遍,就是每当反对,抗拒一种观点时,总会“自然而然”地反感甚至敌视持这种观点的个人。而一旦这种对个人的反感确立之后,严谨的理论上的推力与辩论便会被弃置一边。每一句话都时带着对对方的尊严的讥讽,挑衅甚至侮辱。余杰顶顶有名的“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今天才凑巧读了。完全是天使与魔鬼对话的语气。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非要触及对方的灵魂和尊严呢?痛恨文革的余杰为什么依然使用文革语言呢?

回复于:2004-5-23 7:25:10您说的很对,作为论战,需要养成对事不对人的习惯,评价一件事就是一件事;一个人从时间来看,各个时期有不同。他的各个侧面也不不同。简单地评价是不行的。如果对事应着重其效果而不在动机。如仅就事而言,即使言语重一些,也还不很伤人,如不管他说的做的对不对,因讨厌这个人而反对之,讲不出他的错在那里而就这个人如何不好,甚至谩骂就伤人了。特别在有些论坛上言语粗俗,很需要注意。我文章时努力以此为准则,对有些谩骂尽量压住怒气,但也不见得都做到了。如发现有不当之处,欢迎留言指出。

bananamouse留言(发表于:2004-5-23 16:44:51)

记得刚来德国时,偶尔有中国朋友会跟我说某某德国人或外国人不好,我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她/他讨厌中国人,说中国的坏话。”那时我立马会感到体内的一股热量上升,再见到这个外国人时,无论如何摆脱不掉“讨厌,白痴”之类的概念。我当时的最具说服力的理论是“你们德国人连中国的哪朝哪代都分不清,有的连中国都没去过,有什么权利对我们指手画脚。”可能与本身性格有关,我常常爱与人辩论,课堂上,时有涉及中国的问题,仅有的几个中国学生从不发言。我所说的就事论事的讨论态度就是从与德国学生,老师面对面的讨论,甚至争论中学到的。

我发现不论争辩如何激烈,对方总是专注地听我讲完我的因为所以,然后清晰地提出他/她的因为所以,老师会时不时地插上几句。不论双方观点分歧有多大,那双认真注视你的眼睛中不会流露出一丝的讥讽,蔑视,或挑衅。一旦下课,大家友好地互道再见,分歧依旧存在,但是留在脑海中的仅是不同的意见,促使我深思,反思。

现在与人讨论时,或分析问题时,我不再有“预先设定”的道德上限。面对的是可以辩论的观点,不是预先存在的“朋友或敌人”。网上的“越界”语言,其实在国内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靠对对方的人格,人身侮辱来维护自身的优越性正确性,在对方的恐惧与委屈中体现自己的不可战胜,正说明人们还生活在“前现代”社会,还没有意识自由社会里存在一个个人不受侵犯的界限。(完)

回复于:2004-5-23 18:25:14  这与国内政治生活中长期以人而不是以是非划线有关,一个人如因政治上被否了,其他一切也就被否定。在文革中有时也与批判我的人辩论,他辩不过时一句话就完了:“你是什么人!”这种不讲理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影响到下一代,现在在网上特别是有些论坛中,离开争论的问题对对方做人身攻击,语言粗俗,细想一下也不奇怪,这些发帖的许多就是文革中的小孩子,耳濡目染,成为习惯了。您说的德国的情况,在中国学界中本来也是有的,尹赞勋先生生前多次对我慨叹,过去在学术上有争论,常很激烈,争得面红耳赤,但争完了还是好朋友。可是现在不行了,怎么办?现在对人特别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人物评价已有所改变,比较全面了,是一个进步。但还未普及到现实中。需要大家用行动来树立新的风范。

补充上面的回复:尹先生是留法的,丁文江、胡适和他们的争论对手也多是留学生,应该是他们把西方学界这种精神也学回来了,遗憾的是现在参与对人不对事的谩骂者行列的听说不少也是留学生,很希望您提的这个问题能受到大家的重视,使网上的文风能够好一些。在我与他人的争论中,911后与李寒秋先生的争论可谓激烈,但在个人方面反而不打不成相识,因此都尊重对方的人格。可见开展健康的争论我们也是能够作到的。(完)2004-5-23 18:5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做到这点,需要极好的修炼。但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道理恐怕大家都知道,只是一旦作起来,实在是难。
如香巴拉所说,这里面的功夫可有点深了呢。

不过我觉得这应该是希望之光的目标,我们至少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可能并不是很难的。
我曾经碰到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十一年了,现在大概四十多岁,在一个外国人的家里聚餐的时候,义愤填膺地攻击(我说攻击,并不为过,因为此人的情绪,嗬嗬,是真有点激愤了)中国的计划生育,自然也就免不了攻击一下政府(本人认为这倒无所谓:)。。。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应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自己的看法是,计划生育是一种不得已的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所以无论从它本身的出发点,还是它的效果方面,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对方情绪比较激动,大有要大战三百回合的架势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跟对方理论是没有什么结果的,事实上,如果真的理论下去,我觉得自己都向对方一样没有风度了。。。所以我所作的只是表达我自己的想法,用尽量平静和委婉的口气,同时保留别人发表意见的权利,并且告诉他,也许你说得有些道理,但是我有不同的意见。当时在座的中国人很多,我觉得大家基本上同意我的看法。后来我又和主人专门解释了这个问题,主人也表示接受。所以,我觉得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最好的态度就是平静和坚决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甚至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而且是一种策略。因为人们都希望看到客观的想法,而不是充满了偏激的情绪化的东西。
BTW,我觉得在国外待的时间长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观念上的转变。有些是好的,但是也有的是随风使舵的结果。比如说,关于台湾到底是国家还是地区的问题,美国人会潜意识里倾向于认为这是个事实上的国家,有的人就会见风使舵地跟着老美说。对于我来讲,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我非常清晰的观点,并且我不打算改变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呵呵,楼上的很棒啊。
辩论的时候不论出发点是如何,往往都会头脑发热,非要辩出个谁对谁错,这时说出的话就容易偏激,甚至于只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听不进其他言论了。这时暂时绕开或冷静一段时间再来谈就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bananamouse果然足够冷静和客观。可惜例子并无说服力,冷静客观不是大家抬着一起混。
余秋雨跟袁木是一路货色,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属于人渣之一。二余之争,自由派大概都站在余杰一边。做过见不得人的事之后还不认错,是包括大陆台湾日本在内整个儒家文化圈最恶劣的传统之一。
对人口进行强制计划的,历史上可参见的例子只有希特勒当政下的纳粹第三帝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对人口进行强制计划的,历史上可参见的例子只有希特勒当政下的纳粹第三帝国。


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一提起计划生育来就摇头的原因之一。不过我曾经听一个外国人说过,她曾经到过中国的上海,她说她本身对计划生育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但是当她站在上海的街头看着攒动的人头时,她仍然不支持,但是她理解了为什么中国要计划生育。而且中国的计划生育和希特勒当政下的纳粹第三帝国的对人口进行强制计划还是有区别的。希特勒的人口强制计划是基于人种和民族的优劣论,而计划生育。。。恐怕更多的是出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由于希特勒进行过类似的政策就全面否定,我觉得这个判断标准也是有点武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对不起,在此删除一网友的回帖。

关于计划生育的话题请就此打住,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请大家不要再对此发表激烈言辞。谢谢大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翻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5-24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就事论事的客观语气来探讨问题?(转)

学习,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1:53 , Processed in 1.01831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