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想再写信悟专题了,但看到胡卯担起这个版,支持一下
上一篇写到怎样在沟通中缩短距离的心理问题,这一篇延续写一写风华与不同辈分的人写信的一些感悟
与小孩子的沟通是最难的,虽然我们都经历过孩提时代,但时过景迁,教科书也改了无数版了,教育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也有许多退下火线,新的教科书新的老师必会带给孩子新的思想和作风,很多人按照自己小时候的感觉来理解孩子,这很容易就会出现代沟了
代沟并不会因为一封信就产生,但是习惯却会因为一封信而延续下去,例如,你这次写的信,里面全是教育他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接受了下来,以后的信,你就可能会自然而然的延续了这种教训的语气,距离就产生了
和小孩子通信,要避免的就是这种固定模式的产生,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快的,一但你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就会脱离了他们成长的速度,跟不上了,很可能你的第三第四封信的下落是抽屉的最最底层
有很多人问,该怎样和小孩子写信?我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传授,在我与众多孩子的信件中,没有信是一个固定格式的,就是拿称呼来说吧,一个信件开头的称呼,往往是一封信最最关键的一部分,也是你在这封信中代入角色的一个关键,这取决于你希望在这封信中表现的风格,以长辈式的风格,很多人会习惯用**同学,**小朋友,全呼孩子的名字,我不赞赏这个做法,这很明显的把自己推在了一个疏远的位置,你们可以自己试验一下,当你在开头的称呼中,用的是孩子的全名再加上小朋友三个字,接下来的内容,无论你怎么刻意,一定会很自然的流露出一种教学者的味道,这在我来说叫一种文字平衡,因为一拿起笔,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为了维护这个称呼,你按照这个路线思考下去
很多人不习惯在给孩子的信里用我这个字来称呼自己,原因就是出在开头的称呼上,往往在内容中只好称自己为叔叔阿姨,那么在你收到的回信里,孩子也会很自然的用叔叔阿姨来称呼你,我们想象我们小时候,会不会把你初恋的秘密告诉你的叔叔阿姨呢?
所以,当你们要开始给孩子写一封信的时候,要先考虑清楚,你到底要使用怎样的称呼来做你的开头,并不一定要每封信都沿用这个习惯,每次当你思考的时候,这封信该怎么写,已经在你脑海里出现一个轮廓了
下面我列举一些我曾经在和孩子的信中用过的称呼,给大家参考
HI
这个称呼是我和一个孩子在第二封信中用的,那时候我感觉我第一封信过于谨慎了,只是起了介绍我自己的作用,于是在第二封信中,把称呼直接省略掉,就好象和他在闲聊一样,通过这封信,迅速的和这个孩子拉近了距离,他在以后给我的信里也学会了开我玩笑
小混蛋
这是和另一个孩子在经过很长时间的通信以后用的其中一个称呼,这个孩子在一封回信里告诉了我他所做的坏事,和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的事实,我通过这封信狠狠的教训了他一顿,但为了不至于让他感觉太难堪,就用了这个称呼,孩子在收到信的时候,会感觉轻松一些
兰子
有义工看过我这封信,说这个称呼感觉象写情书一样,但事实是因为在往后一段日子,我没有办法确定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给她回信,这个称呼所代表的意思是,即使我没有时间及时给她回信,我也会惦挂着她的情况,给她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仅仅是其中几个例子,如果你希望与孩子在平等的位置上沟通,就不要在称呼上占人便宜,如果你希望孩子认真的思考你给的建议,那就不要在称呼上太过随意,但无论怎样,一个生动的称呼,会让你的信更加生动,称呼在我的信里面起的作用就是点睛和平衡的作用,大家可以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