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读书时候,在读书时,我们一般最怕就是写作文,我记得我是从四年级开始有作文课的,开始是学写信写请假条之类的,至于对文字创作的恐惧应该是来源于写检讨
很多资助人最最感兴趣的话题应该是怎样让孩子主动与你通信,这其实有很多方法,只是大部分我们顾虑了不敢用而已
1.威迫法,把你自己当成他的老师或者家长,这是最有效也最直接的了,我看很多发表在这里的信,就有不少是用了这个方法的,很多人不理解,自己在信里并没有任何威迫的语言啊,为什么会产生威迫的效果呢?例如在一封信里这样写,叔叔希望你能给叔叔回封信,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威迫了,原因在于,叔叔这个词本来就是长辈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长辈希望晚辈做一件事,并不是商量了,而是带有一定要完成的意思,小孩子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这点已经深入思想内了,无形中就是一种威迫,就好象你父母和你说,希望你好好读书,你能从中感受到任何商量的余地吗?
2.利诱法,这个方法用起来简单,就好象有些人在信里写,你写信告诉阿姨,希望要些什么样的书,这就是利诱法了,孩子不写信,你当然不知道该给孩子什么书了,孩子要得到额外的礼物,前提就是告诉你他想要什么
3.引导法,引导很多人看起来很困难,其实很简单,因为一般孩子的行为会有个延续性,就是刚开始他不敢去做的事,一但做了第一第二次,以后就变得简单了,最最简单的一种引导就是,你给孩子的信里,夹上回邮信封,连信封面都写好贴好邮票给他,让他几乎是不需要动笔,然后把你要问的问题做一个选择,就让孩子打勾,完了一涂糨糊一扔就完成了,孩子觉得简单,又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不用担心字写不好你看不懂,这样就很容易完成第一次通信,第二次在选择里加些填空,第三次,信封不写地址,然后一次一次减少你参与的回信,自然,孩子会对回信产生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这样也可以完成任务
4.压力法,这是第一种方法的延伸,就是给他家长老师写信,让他家长老师给他压力
5.自言自语法,这个方法很管用,但却是对女孩子的作用会大些,因为女孩子比较感性,容易产生同情心,你自顾自的说自己的东西,女孩子很容易会套入感情之内,自觉就会给你回信了,例如你向往一个地方,那里有绿绿的田蓝蓝的天...她就会告诉你,她的家乡也有你描写的景色
6.激将法,这要看孩子的性格,例如,有些孩子你和他们说,你不用告诉我你的成绩了,我对这些完全不关心
7.亲情法,问问他家人的情况啦等等,因为关系到尊敬的家长,孩子一般都会回信告诉你的,有些还会趁机诉诉苦
8.沉默法,大家不仿做个实验,你寄一张白纸什么都不要写给孩子,不久后你一定会收到他的回信的,但这要对一些好奇心比较重的孩子,不过孩子一般好奇心都会比较重,沉默法并不是完全不写东西不说话,而是可以引申的,例如你给孩子寄一个漂亮的书签,一张你得意的照片,很多话却不需要写了
写了这么多方法,你一定觉得很好笑是吗?对了,这完全是我看到很多信以后都发笑的原因,其实,与人,特别是与孩子沟通,并不一定需要这样挖空心思,有人说心诚则灵,不错,心诚则灵,我有个朋友,一天内给她的孩子写了5封信,我估计那孩子一下子给吓傻了,等了半个月没有回信,于是又不停的写,数不清写了多少了,后来我问她,她说自己到是写习惯了,当成日记来写,不过最后她却真正的和这个孩子交上了笔友,而且因为她文笔秀丽,孩子也得益了不少,很多时候,孩子会模仿你的文笔,甚至字迹,这样一说恐怕又要吓倒不少人了,但这也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一种途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