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559|回复: 56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后一根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很有价值的思考。也许助学(扶贫)时间长了,或做到一定程度,都会有类似的感觉,因为贫困见得多了,总觉得一些有限的帮助不足以彻底改变一个地方的贫困面貌,觉得这样的帮助“不解渴”。

说实话,我也对希望之光的这种帮助究竟有多少效果表示怀疑,曾经提出过希望之光的资助不过是“义工和网友之间的游戏”
http://www.lohcn.org.cn/forum/vi ... ;!-- m -->)。

但是,希望之光还要存在下去,还要继续发展,对于这些思考和困惑,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知道希望之光作为一个网络助学网站,什么是有能力做的,什么是没有能力做的。因为希望之光这样的网站,在助学(扶贫)上虽然投入了很大精力,在某些方面也许比一些别的助学组织要做得好一点,但说到底,它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是一个“有限责任”团体,而不可能包办一切。

还是用那个海边捡小鱼的故事来说,与海滩上被冲上来的全体比,孩子能帮助的小鱼毕竟是少数,只可能对具体的那条小鱼有用,而且也只能是对这条小鱼眼下的处境有用。也许那条小鱼刚回到海里,又不幸有一条大鱼在等着它,被这条大鱼吃掉了,即使这样,也不能说孩子的行为就是没意义的吧。也不能就此要求孩子对这条小鱼负责到底。

说到这里想起昨天刚看的《可可西里》,日泰决定放弃马占林时说:如果走不出去,那是你的命。希望之光和电影里的情况不一样,希望之光对孩子的贫困不负有责任。但如果帮了,孩子家还是走不出贫困,那能说什么呢――这是他的命。
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佛教中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大乘佛教讲“普渡众生”,认为只要虔诚修行,普通人也能成正果,成佛。

小乘佛教积极于个人“解脱”,讲自我修行,认为佛不是人人都能成的,普通人修为再高,也只能成为阿罗汉。

大乘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有点接近,后来流行于中原地区。小乘佛教一般流传在东南亚。

我来自云南南部,这里的傣族和布朗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有时我认为,小乘佛教这样有点“穷则独善其身”的认识,有时也有一点道理,至少能使自己安心。



陆非提的这几点,我个人的思考是:

1、很多人现在没有能力去做更多。绝大部分人无法像小陆这样去做全职义工,去真正的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和帮助贫困人群,有的网友甚至连上网浏览“贫困”信息的时间都没有(不能苛责他们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又怎能有时间去“帮助孩子家庭发展起来”。

希望之光的义工们估计也没有这个时间。大家都是业余在做,而且几乎都是在遥远的异地在做这件事,这就注定了:一、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件事上;二、对那个地区远远做不到足够了解。既然做不到这两点,那么要真正帮助一个地区发展就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这一点上,希望之光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在资助一个小学生时,大概谁也无法考虑孩子的高中、大学怎么办,孩子的将来怎么办。是孩子上不起义务教育的现状触动了自己,所以要帮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至于孩子将来的问题,那应该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政府考虑的问题。资助人只能是提供帮助,不可能全部包办下来。

孩子的将来,对资助人来说不构成义务。

如果资助孩子影响到了资助人自己的生活,这也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大家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提高生活的质量,如果因为帮助别人而使自己反而需要帮助了,就有点适得其反。


3、中止资助的善后问题,确实需要深入考虑,拿出对策。近来也有朋友在讨论这个问题,比如绿野   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18985。

但现在好像义工还腾不出手来做。我也一直在想,但还没有满意的结果。

至于退出资助的问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当一个家庭确实不能资助了,就应该退出。关键在于:1、退出标准的确定;2、退出时机;3、退出的善后。

比如,要做好与退出家庭的交流沟通,通过信件或当面的劝说,让家庭明白,希望之光的“资助资源”是有限的,自己家情况改善了,就应该把这有限的资源让给更需要的孩子。

鼓励孩子和家庭说实话,通过一些手段,让他们建立“早日摆脱资助光荣”的观念,在与家长和孩子的通信中就多输灌一点这种思想。
而像这封信中的这种情况,孩子家的负担又加重了,是不是可以考虑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发布?


4、评估资助的效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需要专门人员来做。做评估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评估的能力。其次还要对接受评估的地方和人群有充分足够的了解,至少是要去过实地。

这样看,目前希望之光有谁能来做呢?

也许在招新义工时可以有意识考虑这样的“评估人才”?


实际上,把希望之光当做研究对象的人是有的,据我所知,那木错(小雪)就是,只是这丫头现在好像又跑英国去了,老没见,估计很忙。但是,她关注的也只是“网站”,和这里说的评估受助人和受助地区还不一样。


在这里说这么多,不是要反驳陆非或唱对台戏。这只是我实际的想法。

无论如何,希望之光踏踏实实做下去是最理想的,不冒进,也不停滞,清楚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能做的,放弃自己力所不及的,这样就好。


新任常务困困有一个回贴我觉得好极了,显示出头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希望之光就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恩,事情都是触类旁通的。

任何建设都需要一个确定的目的,建设国家,建设LOH,建设自己的人生

需要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自己到底要什么,要有自己的东西

如果看着人家的这个也好,那个也有意思,每样有点意思的东西都拿来试试,结果就会很难看。

唉,我现在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看着什么都放不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呵呵 陆非这的个说法 好象和loh目前大多数义工看法不同 不过居然没人来回复 看来大家真是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了:)

去帮助一个人 也许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有时候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朋友 我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别说远方的陌生人了 因为每个人 都是一个思想健全感情丰富的个体 面对的每一件事 都不是孤立的 当别人要介入的时候 态度 程度种种都很难把握

如胡卯所说 做为一群必须为生计而奔波的凡夫俗子 如果我们想做得太完美 也许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了 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 至于结果如何 特别是对个体的效果如何 那只能是一种“命”或者说是偶然

不过我也同意陆非的一些看法 也就是说 如果希望之光总是做为一种“偶然性”去介入 那其存在的意义 又在哪里呢?

昨天(或者是前天?)看新闻联播 说2007年之前中西部地区要全部解决贫困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叫做什么“两免一补”(两免应该是指书费和杂费 一补好象是适当的生活费) 

当然 这一类的做法早已有之 我并不是认为从此就天下太平loh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是 这些政策 会给我们的实际操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首先就是 当地有了不只一种得到帮助的方式 他们肯定希望尽可能多的孩子得到资助 而实际上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资助者 都希望帮助最应该而且是必须得到资助的人 做为loh 实地调查和每学期一次的外联电话核查 已经是成本很高了 在我个人看来 除了工作态度和方法还可以改进 从实质上来说 不可能做的更多了 从先天上说 我们对于真实情况的掌握 要弱很多 

其次 有些情况真的也很难介定 比如说 极度贫困贫困的孩子我们其实大多是帮不上的 因为那些孩子一般住得非常偏远 很小就必须住校 而这样的家庭 即便你提供了学费 他也拿不出生活费 也就是说 从资助的安全性上来讲 loh能做的范围 其实是很小的 那么这个范围 怎么样来介定呢 我们目前的方式 是对方提供信息人员 调查义工 loh审核人员 资助人共同来决定的 而在这其中 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可能导致一个所谓失实案例的产生 而最恶劣的是 第一个环节 对方提供了不那么真实的信息(不一定是完全的欺骗 也许只是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主观意愿 而且受能力经历时间的制约 调查人员也不可能随时火眼金睛)这个对于loh来说是致命的 而当资助变成一种资源后 这种可能性大大的增加了 

也就是说 先不说loh本身存在的问题 loh想“仅仅助学 不谈其它”我个人认为是越来越难做到了 就象学生们 现在也很难“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对地区的整体情况做一些评估 并在少数地区做进一步的尝试 比如改变资助方式 我个人看来是非常必要的了 从资助人的情况来看 资助人也需要得到更好的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陆非网友所言极是!这也是本人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可是由于“希望之光”它本身的局限性,要想再深入地,更有成效地做下去也太难为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本来写了一点儿,可是弄到最后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又怕流于申辩,失之表面化,不如不写。
那我还是发出来吧!反正本来就是一块砖,有玉的可不要吝啬阿,都亮出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陆非的这些思考是很让人警醒。
我就跟着这个思路来想一下。

客观的说,单纯的资助,无论助学或者其他,对于资助人总难免像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令人不费力气得来东西,总难逃一些负面的影响。资助所带来的依赖性,是很难在资助当中纠正的,只好指望受助家庭的自觉罢了。

只是若是设想到对孩子家庭产生更大的一些作用,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么?甚至是愿意做的么?
且不说我们这样一个定位于中介的平台,不方便介入更多;便是可以介入更多,以目前这种结对联系的方式,真正的介入实际上是资助人来做的,那么大多数的资助人有这个意愿么?有这个能力么?有可操作性么?

眼见着种种令人不安的情形,说是无动于衷确实不可想象。只是能够做多大程度的改变,那样的文章太大了。不是有热情和渴望就可以着手的。――许是我没有热情了?
只是诸位想象一下,我们曾经近距离的接触过的一些家庭比如亲友,可曾有过去改变的冲动和能力呢?

关于资助持续的可能性,终止通知以及资助效果,这三点确实LOH考虑的或者做的都很不到位。
其一,资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也不应该在无意中传递这样的信息。把善心变成了理所应当,是最让人沮丧的局面。那么,怎么样与受助人及其家庭明确表达这样一个意思,而又能够激励对方,这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其二,终止通知的发送,似乎由LOH直接发送给孩子或者家庭的都停了。不知道这样做究竟是进步还是退缩。目前与学校联系,只是及时性也远没有达到。这个问题诸位有更好的意见建议都可以讨论。
其三,资助效果。如果说全方位的进行评估,恐怕确实是跟全方位的资助观念相对称的。既然采取了助学这样一种方式,就意味着不承担更多的甚至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那么这个说法似乎意义不大。不是说心有余力不足,试想一想,有这个心么?

题外话:
关于完善,除了制度化、理性、严谨等等这些事务性的提法,在这样一个极具人文关怀色彩的活动中,是不是除了鼓励资助人与孩子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把感性的人文关怀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两者是有冲突的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上文是对胡兄的回复,昨晚就写好了,不能上网所以现在才发出,盈盈和烟波的贴子才刚看到,稍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4-10-2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母亲的来信所引起的思考

忍不住说两句,首先要对陆非的努力,和所做的思考表示钦佩和敬意!而且我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思考。这样才会给loh,也会给所有来这里看的人,更多的思路。
但是,对于陆非的这些设想和建议,我个人基本不能同意。

1、说到loh的目标问题,我认为让更多的人来关怀农村,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影响。比如有人看到了loh,从而会对农村有了一点新的认识,会对怎样帮助农村有了一点想法。这就是我认为目前loh能起到的作用。 我不是很赞成比较直接的介入农村的事情之中。

2、对loh来说,首先做好助学工作,这个工作虽然单调,而且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个人认为,其作用会是长远。另一个方面,总的能投入的资源总是比较固定的,我们将loh能组合的有限资源,全部放在教育的领域,我认为不会出大错。如果要进行经济资助的引导的话,所需要的工作量毫无疑问是相当大的。loh目前不说焦头烂额,恐怕人力方面也没有那么多空余。



3、对于介入经济的改善,首先是能力的问题,虽然陆非说不需要专业知识,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例子――即使是政府来引导地方农村经济改善,都出了很多问题的。我们业余的水平,很难保证不出错。所以,这里还有一个责任问题。第二点,责任。如果loh来引导大家进行经济资助,loh难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个牵涉就大了。

4、关于这个“扶贫”的倾向。个人认为目标毫无疑问是很好的。但我倾向于做专业的。可以由另外一批有这方面志向和经验的人,来建立一个新的团队。我们完全可以和这样的团队建立密切的联系。但就现在的loh自己来发展一块做不现实。我的看法是,做“项目”,应该做的专业一点。大家各自分工做,也许会更好一些。这和我认为网络团队不能有太大的规模的认识有关。我认为,数个小一点的专业团队,比一个大的综合性的团队,更好一些。具体就不加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5:33 , Processed in 1.0739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