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25|回复: 4

《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术术



   钱理群,教授。浙江杭州人,42岁获文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醉心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心灵的探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绘图本中国文学史》(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漫说文化》(与陈平原、黄子平合作)等。

    近日,广西教育出版社继推出著名学者钱理群、王尚文、方卫平、王栋生等四位教授担任主编的《新语文读本》之后,又推出由他们主持编辑的《新语文读本》农村版。据记者了解,负责农村版篇目选编的主要是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

    据出版社介绍,《新语文读本》出版后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自2001年出版发行以来,累计销售量超过5000万码洋。但由于丛书中小学部分累计共24卷,定价240多元,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对农村学生价格还是偏高。于是,出版社决定由专家再次对篇目进行精选,经典之中再选经典,推出4册定价27元的《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负责该套丛书编辑工作的广西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人凡介绍,农村版《新语文读本》实际上是《新语文读本》的精华本,除继续贯彻在选篇上的经典性,以及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等编辑方针,还努力贴近农村学生的阅读实际。农村版仍然按照主题单元编排,但为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在编辑时由专家精心编写了每个单元的导语。并且,对课文后面的阅读建议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访谈  

    为何要做农村版

    新京报:农村版和《新语文读本》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钱理群:两个版本主要是量的差别,农村版是精选本,比原来少了很多篇目。从编排上主要考虑两方面,首先,减少了丛书的册数,降低了定价,让农村孩子能够买得起;其次,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和老师辅导,增加一些指导性的内容,让指导更为具体。具体说来,这次我给每个单元写了阅读导语,还在很多文章后面的阅读建议部分增加了必要的知识背景介绍。像《节选版莎士比亚戏剧》就在阅读建议里新补充了这部戏的故事梗概。

    新京报:从内容选择上是如何贴近农村学生阅读实际的?

    钱理群:在选篇上也考虑两方面,一方面,选了很多跟农村生活比如动物、植物、山、海有关的文章,孩子们虽然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但可能并不完全认识这块土地,我们希望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土地。另外,我们希望通过阅读帮助孩子们飞出熟悉的土地,开阔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新京报:你是如何萌生再编一套《新语文读本》(农村版)的想法的?

    钱理群:在农村版的序言里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农村来的作家,他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没有书读,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得到一本残缺的《老子》,自然是看不懂。但因为没有其他书,就只得翻来复去地读这本残书,开始是硬着头皮读,读的遍数多了,就慢慢地有点领悟,进而越读就越有兴趣,读进去了,就仿佛“升堂入室”,一下子和整个民族,以至人类的文化接通了,从此,终生受益,影响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观察到城市孩子可以读的书非常多,我们是引导他们读好书。而农村的孩子可以读的书就很少,就更应该尽量让他们接触好书。我就有了一个梦想,为千千万万的农村孩子编一套集中民族与人类文明精华的书。让他们即使没有机会和条件读到其他的书,有这一套书在手就能通过反复的阅读而进入世界文明的殿堂。

  “立言以立文”的编辑原则

    新京报:“立言以立文”是《新语文读本》的编辑原则,它表达的是怎样一种目的?

    钱理群:我们编《新语文读本》时就强调“把人类文明、民族文明最美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丛书里大量收录了古今中外的大师名著。“立言以立人”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套丛书,让孩子们与更多的世界文学巨人亲密对话,把阅读能力训练把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培养统一起来。

    新京报:农村版是不是配合课本内容进行编写的?有没有内容跟课本的内容重复?钱理群:《新语文读本》是课外读物不是教材,是对课本内容的补充。中国选编了孔子、孟子、庄子、李白、杜甫、苏东坡、陶渊明等,外国文学部分选了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惠特曼、德国的歌德、印度的泰戈尔的作品,还有大量国内外著名的童话、神话。

    在编写上很有特点,重点作家从有主题的角度切入,像“李白与月亮”、“杜甫与家”等,编排方式和内容都与课本没有任何关系。全国各个地区使用的课本版本不同,我不知道是否有重复的内容。但新语文读本出来以后影响很大,成为很多地区编写教材的参考,可能影响到一些教材的篇目选择。

    如何把大师带给农村的孩子

    新京报:你认为这些大师的经典篇章孩子们真的读懂了吗?以他们的基础他们能够懂读大师吗?

    钱理群:可能开始阅读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不是那么容易。但我相信有些孩子能够静心静气地读进去,可以通过这套书和人类文明的大师们对话。另外,我相信通过反复阅读,大部分孩子能够读懂大师的作品。我刚才谈到为降低阅读难度,我们加入了单元导读和背景知识介绍,这也是我们综合读者反馈进行的调整。

    新京报:在农村版中外文学作品各占多少比例?选目比课本更重视国内外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钱理群: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3部分各占1/3。以中外文学来区分,中国文学占60%,外国文学占40%。以白话文和文言文区分,白话文占60%和文言文占40%。国外近当代我们选择了卡夫卡,国内我们把现代作家沈从文、曹禺、艾青、萧红作为专题推出。我们也选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但为了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当代作品我们选编的少一些,主要是散文小说比较少。

    新京报:你多年来一直从事鲁迅的研究,在《新语文读本》里鲁迅占了很重要的篇幅,在农村版里保留了多少篇幅?

    钱理群:鲁迅的作品保留了《好的故事》、《阿常和山海经》、《兔和猫》,篇幅还是不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去年暑假的时候,我就给孩子寄了一本<新语文读本>,孩子写信过来说很喜欢书里面的文章.
看书能开阔他的眼界,阅读让他形成自己的思考,这个比我单独写信给他使他受益大得多啊.
今年准备订一年的<读者>给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新语文读本》――送给农村孩子的一本好书   




在继《贵州读本》之后,我又编选了一本书:《新语文读本》(农村版),交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且为“有机会读到本书的农村孩子们与老师们”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是一本专为你们编的课外读物。在你打开它之前,请听我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叫“老村”,他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边远的山区,没有书读,一个偶然的机缘,他得到一本残缺的《老子》,自然是看不懂。但因为没有其他书,就只能翻来覆去地读这本残书,开始是硬着头皮读,读的遍数多了,就慢慢地有点领悟,进而越读就越有兴趣,读进去了,就仿佛“升堂入室”,一下子和整个民族,以至人类的文化接通了,从此,终生受益,影响了以后的人生道路。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到震动:边远地区的农民的孩子要读到一本书,竟是如此的困难!由此而产生了我们的一个“梦”:为你们――千千万万的幼年“老村”编一套书,里面集中了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精华,你们即使没有机会和条件读其他的书,只要有这一套书在手,也就会像当年的老村一样,通过反复的阅读而进入文明的殿堂。

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这套书到了你们手中。

有位老师这样说:人是应该有两种生活的,一种是现实的物质的生活,另一种是书本为我们建造的精神生活。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而书本却可以帮助我们打破这样的限制。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罢,你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天空、这样的土地上,每天都看见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但你每次爬到山顶上,望着远方,就会产生这样的好奇:山之外、天的那一方是什么呢?在那里,有什么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有时候你还会这样想:同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他们又是什么模样,他们在想什么呢?……现在好了,你有了这套书,就有了一个“秘密通道”,可以和你想见而见不到的人:千里、万里以外的异乡他国的人,百年、千年以前的古人见面交谈了,而且那又是何等样的人啊:全都是民族的精英,思想的巨人,文学的大师,是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曹雪芹,是鲁迅、老舍、沈从文、艾青,还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莎士比亚、雪莱,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美国的爱因斯坦、惠特曼,法国的雨果、左拉,德国的马克思、歌德、海涅,意大利的布鲁诺,波兰的居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奥地利的卡夫卡、里尔克……,当然,也还有更多的和你生活在同一时空下的当代的中国作家与学者。更有意思的,还有许多人们想象中创造的神话英雄:女娲,夸父,普罗米修斯,童话名人:美猴王、木偶匹诺曹、丑小鸭、海的女儿、小王子……。现在他们一起来到了你的身边,你可以和他们促膝谈心,进行思想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合了人间大悲悯、大欢喜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你将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留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你将由此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种新的视野、新的眼光重新观察你所生活的地球与大地:许多你所不知道、不熟悉的“新大陆”将奔涌于你的眼底,就是你天天生活于其中、司空见惯的这山、这水,这鸡、这狗,你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如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里所说,就像每天早晨起来,你会有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黎明感觉”一样,你将用“婴儿的眼睛”重新发现世界,更重要的是,你将重新发现你自己。你会觉得,在和这些大师(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了你的朋友)的交往中,不知不觉地你已经变了,变得更聪明更美好了;你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

原来读书,读好书,就是这样一件快乐、有趣、美妙的事情!这是以书交友,而且你是主动而自由的:你想和谁聊天(鲁迅?还是萧红?),打开他(她)写的文章就行了;如果话不投机,翻过去不读就是。谁也不会强迫你读,更不会要你死记硬背,别看他们全是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但都是你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这多好呀!当然,读书,特别是读这些大师的书,也会有困难,要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本来就不容易。这就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就拿出我们山里人特有的犟脾气,一遍又一遍地专心致志地读吧,读多了,自然就会有自己的体悟。―――谁敢说我们的悟性比城里的孩子差?有时候某一个句子、段落看不懂,就暂时放在一边,继续读下去,读到后来,反转过来,就又懂了。读书,就像爬山,是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险道的过程,当时感到很累,有时甚至觉得快坚持不下去了,但再硬挺一阵,如果又有老师指点,扶一把,就上了顶峰,回头一看,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才叫真快乐!你说是不是?

现在,你恐怕已经急不可耐地想要登“书山”、见新朋友了。―――那么,就打开书,读吧。(钱理群)

中华读书报 2004年05月1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讲句闲话把,这次在家翻到一本叫做《一生必读60篇散文》。
对于这种盘点是非常不感兴趣,只是当时老爸占着电脑打游戏,我在书房形单影只,无聊,翻出来的。
结果发现,大多数文章是在大学以前的语文课本里学过,类似《小橘灯》、《海燕》这些。总之几乎涵盖全了,当时有些意外,才发现曾经语文课是学过一些东西。
嗯,主要主题就是,语文书很好…… (-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5-1-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语文读本》农村版

嗯,主要主题就是,语文书很好…… (-004-)


恩,是的,其实我们的老课本,虽然可能板腐一些,但是还是很有用的,如果真的能用心读,如果老师们能真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好处。除了哪些个什么“别了,司徒累等”一类的。

我当年曾经有个好朋友,真的是小山村出身,他和我讲他们村子到最近的县城铁路,也要好几个小时。

他写一手非常好的文章。我总是觉得他读书狂多。他告诉我,小时候哪里有多少课外书,在上大学以前,他的主要阅读就是语文课本。

和我们的区别是,我们课本读的敷衍了事,然后到处去找课外书来丰富自己的阅读。而他把那些课本的每个细节都反复读的很仔细,包括注解,包括最后的补充材料,都烂熟于心。效果也是一样的明显,还远远好于我这样杂食的。

有些文章,有些人,比如“小桔灯”,比如冰心,如果没有语文课本,可能很多孩子都会永远的错过了。

恩,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

潮流的文字,不一定就是好的,很多潮流的文字都容易浅薄。想起来王小波有个杂文里说的,关于诗歌的翻译。他讽刺其中的一个读着好像顺溜的翻译,说那个人以前是写二人转的。他说哪些大师们的翻译,最重要的,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好的文字。

hehe,就好像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说的:你因不知诗,见了这样浅近的就爱,入了这个格,再学不出来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浅近的就不可读,而是如何能知道,怎样的文字是好的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5:23 , Processed in 0.2406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