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83|回复: 1

波斯荐书之《彼得・潘》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3-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自从知道了这本书,就开始寻找。等终于买到,读完,心中的感动无以名状。我们都曾经是孩子,终究会像温迪一样长大,我不知道在彼得潘认出长大了的温迪的时候,哪一个更痛苦。而我,更愿意象他们中的谁。也许,不必长大的彼得潘只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纯净而虚无。只有成长才是亘古不变的,哪怕意味着蜕变的痛苦。这是宿命,只能如此,无法选择,不能逃避……



『闲闲书话』或者仙粉,或者砒霜


作者:锦瑟无端端 提交日期:2004-1-28 20:34:00  


  温迪小时候并不知道她是需要同类的。当她离开乌有岛的时候,她并不知道她和彼得潘原是同类。甚至当她已经和“大家”一起,加入到行进的队列之中时,她仍然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他是,也不知道他不是,那时候她的小脑瓜里压根就没有这个问题。
    
  队列从来都是存在的。队列的历史远比温迪所能想象的要长得多,队列里的人也远比她所能想象得要多得多。她早就知道这一点,所以尽管她不喜欢,却连拒绝加入进去的念头都不能算真正起过。如果大多数人最终都要加入队列,那就加入好了。不想进入,和不愿意进入从来就是两码事。本来嘛,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人不过是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罢了。温迪和前后左右的人的不同,也许仅仅在于,她去过乌有岛,她从来没认为在队列里行走是天经地义的事,抛开这一点来说,她和他们毕竟是同一队列里的。
    
  直到彼得潘出现。
  不,这样说也许还不准确,他早就出现了,只是她还没有真正“看见”。直到他在她的身上洒上仙粉,直到他让她看见。
    
  在此之前,温迪已经快忘记自己只不过是“愿意”走在队列里,而不是“想要”走在队列里了,她就快要和大家一样记不起这其中有什么分别了。为什么不呢?为什么不选择忘记?记住这个分别有什么意义?是因为天经地义,还是只是为了配合那些认为天经地义的人,配合大家,在实际效果上来看,又果真有分别吗?
  
  在此之前,温迪已经开始教会自己相信:所有关于乌有岛的记忆都和梦话一样不可信,唯有队列里的生活才是真实可信的。队列之外一切皆虚构。就象传奇里的人生,永远只在传奇之中,而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只因为它发生在队列之外。发生在队列之外,就是无处发生,就是不存在,就是乌有。
    
  可是,这一切都是在彼得潘出现之前,在她看见他之前,在他将仙粉洒向她之前。
  
  仙粉洒上后,彼得潘让温迪看见的不单是一个不愿长大的男孩,还有另一个世界,队列之外的世界,拒绝配合的世界。他用自己的存在证明了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也就证明了那些梦话的真实性。他将她从无梦的世界里惊醒,甚至有几分莽撞,几分蛮横,几分自作主张,但是能够被惊醒真好啊。
  
  仙粉洒上后,温迪看见的也不仅是彼得潘,还看见了另一个自己,除去了制服,除去了面具,除去了合拍的步伐,除去了队列所需要的全部行头的自己。她知道,终于知道,她在这世上还有同类。不管在别人眼中他和她有怎样的不同,她自己清楚,不同的只是行头,她接受了行头,他拒绝了行头;她选择了队列,他逃离了队列;她愿意配合,他不愿配合--愿意,仅仅是愿意,不是“想”!只有在丢掉一切伪装的时候,才能重新记起来,她和他原是一样不想配合的啊。
  
  仙粉洒上后,她就醒了。在他刚将她惊醒,刚让她睁开眼的时候,她也曾妄图负隅顽抗过,甚至还手忙脚乱地想把自己藏在行头后面,藏在队列之中。可即使在那时,她就已经知道了,正是这个人,唯有这个人,他们骨子里原是一样一样的。
  一旦她知道了这个,仙粉就成了砒霜。
  
  温迪最后对彼得潘说:别为我浪费仙粉了。
  是不需要了,那个时候她已经不是小女孩了,再多的仙粉只能让她看见,不能让她飞起来,和他一起从队列里逃出去了。她已经看见了。能不能飞起来还有多重要吗?就算她最终还是会随着队列走下去,或许她也只能随着队列走下去,但有些事发生过,便再也回不去了。她到底知道,谁是她的同类了。
  
  知道了这个,就足够了。就算是砒霜,也不是谁都有福份尝到的。
  
  
  2004/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斯荐书之《彼得・潘》

永远不会长大的彼得#8226;潘――评童话《彼得#8226;潘》

(《彼得#8226;潘》,英 詹姆斯#8226;巴里著,杨静远、顾耕译
三联书店91年7月第1版,95年8月第3次印刷,定价9.8元)

那地方,我们其实也到过,我们如今也能听到浪涛拍岸的声音,虽然我们不再上岸。
――《彼得#8226;潘》

每个人都去过永无乡(Neverland),也看过彼得#8226;潘,但是长大以后我们却再也不能回去了,甚至多数对永无乡的记忆都荡然无存了。
但我们之中,也有人能清晰的记取永无乡的样子和彼得#8226;潘的故事,这个人就是英国作家詹姆斯#8226;巴里。

1880年2月,《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卡罗尔在给一位小女孩的信里曾说:“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话,求求你不要再长高了”。可是这又怎么能控制呢?孩子们终究要长大,只除了彼得#8226;潘。每年他都会来到人间,把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带到永无乡去游戏、探险。
《彼得#8226;潘》这个童话,讲的是彼得#8226;潘和孩子们的冒险故事。这本书文风优美,情节有趣,仿佛《爱丽丝》的续篇,风格也和它一脉相承。但是,这本书终究是“写”出来的童话,比起卡罗尔那本“讲”出来的著名童话,还是要逊色许多的,斧凿的痕迹也太深。
如译序所言,如果不读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彼得#8226;潘》也不过是个“单纯的儿童故事”罢了,但正是这最后一章才起了点睛的作用。

和孩子比起来,我自然是太老了,因此我对书里那《宝岛》一般的冒险经历并不感兴趣,而是喜欢相对“枯燥”的最后一章(还有第一章)。
温迪成为妇人之后,彼得#8226;潘又一次光临。虽然她还认得出彼得#8226;潘,但彼得#8226;潘却认不出她,也不能带她去永无乡作春季大扫除了:
“温迪用手抚弄着这可怜的孩子的头发。她已经不是一个为他伤心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成年妇人,微笑地看待这一切,可那是带泪的微笑。”
然后温迪开了灯。彼得看见了,他痛苦地叫了一声…
彼得责怪她说:“你答应过我你不长大的!”
“我没有办法不长大。”温迪的回答使彼得抽泣起来。

但是哭泣有什么用呢,温迪再也不能飞了,不论身上再沾满多少仙尘。敏感的孩子看到这里,应该知道童年的宝贵;成人看到这里,则会自然的发出“春去也”的感喟。
感喟终究是没什么用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加倍的珍惜那些纯真的回忆而已…
太晚了,我该睡了,就写到这里吧。如果今夜的梦里我能回到童年,是否会看到彼得#8226;潘的身影?
我怎么知道呢。

肖毛
1999.12.27夜10:30写;2000.1.3上午录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5:43 , Processed in 0.70388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