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71|回复: 52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oh停止发布新的资助个案已经整半年了。这半年,loh停止了宣传,停止了发布,也停止了对loh的改良。也许内部论坛惊涛骇浪,外部论坛却一直都波澜不惊,t2000的到来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浪。

我一直纳闷着,却弄不明白是什么东西鬲得慌,就这么着半年过去了,近日看到loh的公告,我才明白,原来鬲着我的是两个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完美”和“理想”。

在我看来loh暂停发布新的资助个案是loh最大的失误。Loh为什么要暂停发布?主要就是为了将两免一补的对loh的影响降低到最低,要想实现这个完美的目标,唯一方法就是停止发布。Loh当初觉得外联对于两免一补的调查资料不可靠,所以暂停了新的发布,要通过复查来核实新情况。结果,复查的结果,在loh眼里也是不可靠的(也就是不完美的),两个途径的数据有矛盾的时候,就两者都不可信。所以外联的调查没有产生实际的意义,复查也没有产生实际的意义,只有两者一致的情况下,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loh这半年的努力最终只得到了一半准确的信息。这是追求完美导致了loh效率低下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一味的追求完美,Loh从来不会考虑折中,在loh人眼里,甚至不承认不完美的存在。Loh不会为了孩子,把有可能失误的的资料放到网上,因为loh要顾及它的完美声誉。loh完全可以提示新的资料可能因两免一补造成失误,请网友酌情认捐,loh没有这么做,还是为了完美!

我看到在路上的新地区河南确山要复查,简单计算一下loh的效益比率。假如确山有10个孩子要发布,需要2名复查人员,路费开销一共为500元。假设外联组的失误率为10%(loh的两免一补通报里的平均值),这个失误造成的损失大概也不过是10*10%*250=250元(loh的平均资助费用)。500比250这说明复查其实根本是得不尝失的工作,为了追求完美loh从不进行成本考虑。

Loh把30%的精力放在了必须的工作上,为了完美必须的工作耗费了剩下的70%精力。

这些年来对loh的印象经历着欣喜-热爱-冷淡-失望及现在的毫不关心的状态。

我着实不明白loh里的聪明人多的是,热情的人从来不缺乏,忠心耿耿的人也一抓一大把。loh永远也不可能会倒掉,因为关心它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任何人都不忍见到loh的消失。loh已经退到了悬崖边,哪怕它掉下去,都会有人跟着跳下去试图拉它上来。

转型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和理想。所有人都知道,Loh的存在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转型改变loh目前的状况。有的人希望通过转型,减少失误率,有的人希望通过转型,提高loh的效率,还有的希望通过转型帮到更多的孩子。一次简单的助学金转型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因此日益沉重,步履艰难,目标太多,每一个目标对每个提议者来说同样重要,为了理想,绝不可能退让妥协,逐渐的转型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Loh希望通过转型改革弊端,却被弊端堵死改革之路。loh发展到这个情况,不是一天两天的失误,也不是助学金转型的问题。loh的这些毛病一日不改,loh也只能继续这么半死不活的发展着。

目前loh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绝对不是网友对loh的信任,而是loh的效率,loh为什么工作效率极低?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        loh以什么为本?

loh以希望之光的生存为根本。希望之光的生存是loh的第一要素,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在这个前提下牺牲掉的。而这个生存的借口,就是为了400个孩子!(孩子的具体数额不清楚,因为现在正在接受资助的孩子数字loh从来没有提供过)

希望之光的生存导致loh大部分义工尤其是忠心耿耿的义工一直高烧不退。这个烧我也发了两年,整天提心掉胆的担心loh的倒掉会使几百个孩子失去资助。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眼里只有loh平台上的孩子,却看不见广大农村里其他同样需要伸出援手的孩子。以一小部分孩子的利益为借口,牺牲掉更多孩子被资助的机会。

(一)从loh的历史上看以loh为本

表现1.先天畸形,对自己的限制太多,刚开始的时候loh的资助范围是重点考虑全国贫困县、革命老区、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例如:“*县并不是贫困县,所以只能要少量的资料,为的是确保所捐助的都是最困难的”。此病,loh经已后天的调理好了。Loh目前坚持的是三方核查的原则,而且也知道自己没有可能帮到最需要帮忙的人,而是只能帮到那些调查和复查相对方便,能通邮的地区。

表现2.顾虑太多,当年(2002年)loh不在广东开辟新资助点,理由之一是广东比较富裕,贫穷的孩子少。Loh不否认富裕的地方也有穷人,但是广东有灯塔,所以loh不考虑广东,虽然灯塔进行的支教工作与loh的范围并不重合。造成了loh的广东籍义工最多,被资助的孩子却一个都没有(以2002年以后为准)。现在广东已有乐助会开展助学工作,也用不着有loh了。

表现3. 过于精益求精,常听说,调查人员为孩子是否符合资助条件吵破嗓子,最后自己认捐了事。loh严格审查孩子的资料是因为资助人觉得希望的孩子不够穷?loh并没向资助人调查过对受资助的孩子的贫困程度的认可。Loh这么做,为的是追求更高的声誉。为的是追求最小的失误率,为的是完美的名声。在孩子和loh的利益矛盾的时候,牺牲掉的只能是孩子的利益。

一个助学网站竟然不以孩子的利益为最基本点,它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以loh为本的做法使loh失去了生命力。

(二)从孩子、loh、资助人的关系看以loh为本

从上边的表现3可以知道,孩子的利益并不是loh的第一考虑,loh只愿意资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宁可让本该得到资助的孩子得不到资助,也不要资助了不该得到资助的孩子。请loh的义工不要不服气。我将举例证明:

1.        loh的汇款通知看孩子利益的被漠视

loh的宗旨是只提倡捐学费,而且还设立层层关卡筛选外联收集到的学费数据,最后把一个属于合理收费但是很可能比实际收费低很多的资助金额发给资助人。再这点上,loh只是表面上考虑了资助人的利益,牺牲了孩子的利益。

我目前有2003年到2005年的汇款通知。把它们列出来比较一下:

18批的四川Zl
2003年11月  本学期学费:450元(建议资助300元)  为何建议资助300?欠着的那150是想还孩子父母去交,拖着等着学校减免?loh建议这个数字的依据和目的何在?当时太信任希望了,没想过去问。
2004年春季学费通知找不到,汇款300元
2004年8月一费制365(杂费150课本费155作业本费20,信息技术教育费40),其他收费:取暖费30元。(建议资助365元)  一不小心就漏掉30元的取暖费,因为取暖费不在学费的范围内!loh又是在以谁为本?
2005-3-8   05年春季学费执行一费制,共计263元(杂费120、计算机50、资料费75、试验考试18),免除了书费155元


第7批的陕西Ghw  
2003-8-8本学期学费:250元 (一费制150元,书费100元)
2004年春季学费通知找不到了,汇了250元
2004-9-8学期学费:190.0备注:其他费用:书费148元
2005-3-8  该校未执行一费制,05年春季学费共计175元(20书费+155杂费)


第六批的广西Lyl  
2003-8-11   学费金额: 200元/学期
2004-1-24   建议汇款时间1月20日 学费金额:190元   1月24日发信建议资助人20号汇款!
2004-9-18   一费制204元(其中杂费110元,作业本5元。课本费等老师也不记得了)
2005-1-29   一费制157.75元(杂费65,课本费89.75,作业本费3 )

从上边的资料可以看出,希望一开始是只列学费总额,不告之详细类别,直到2004年秋才改变了模式,列出详细收费,但是这样的改变是非常小心翼翼的,其他收费列在最后边,很容易一不小心把其他的费用给拉了。希望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完全是出于以下原因:

关于汇款金额的说明:
今年是全国首次统一使用一费制标准来收取学费,而在外联与学校进行寻学期学费核实时,发现部分地区除一费制外依然有其他收费项目,比如保险费、上机费等。由于希望之光近期内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地核查,所以将学校提供的收费项目均分类说明,供资助人自己决定是否资助除一费制外的其他收费。在今后的复查中,我们将核实学校具体收费并尽量提供一个合适的建议资助额。同时也希望资助人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进行查证。

从上文,我们可以知道在一费制之前,loh就知道孩子被收取例如是保险费和上机费等其他费用。但是在2004年秋之前汇款通知里压根都不见这些费用的影子,loh只管告诉资助人,孩子的学费,其他的费用loh是不考虑的,因为loh承诺只需要资助人捐学费。看上去似乎很替资助人考虑是吧?可实际上却完全不是如此!

2.        从loh的汇款通知和复查报告看资助人利益的被漠视

孩子家庭情况千差万别,资助人的对贫困的看法也没有标准,愿意付出的助学金额也不一样,loh应该把学校的所有收费都列出来,然后再给一个合适的建议资助金额,要不,你怎么知道对于孩子,对于资助人汇多少钱是合适的?难道单凭学校的收费,而不考虑孩子的家庭情况和资助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吗?如果需要考虑,那么应该是资助人自己的事,而不需要希望之光替代。

在loh认过的孩子当中,我只见过lyl的照片,那是孩子把照片寄给了loh,loh转给我的。其他的孩子的照片我从来没见做。我就不相信,希望做了那么多次复查,竟然没有一个人给我代捐的孩子拍过照片。我知道loh没有太多的空间存储这些照片,但是如果将照片传给资助人后再删除,也不会占用loh太多的空间。对于loh来说,只要复查的人员带回的数据说明了loh的孩子是符合或者不符合认捐的要求,loh的任务就完成,所以只需要文字说明就可以满足loh的要求,图片对于loh并不是必要的,对于资助人的想法loh根本没考虑过。

有一次,义工通知我说孩子来信了,我很奇怪,为什么孩子的来信是给loh的?于是我就等,等了一个月都不见信件的影子,只好托义工把信取出来(按希望的定义不属于正常途径)。义工说,此信不是给资助人,而是给loh的,所以loh不转给我。Loh如何界定孩子的信是写给loh还是写给资助人的?虽然孩子是写给调查义工的,但是信的内容明显就是感谢他的帮助。况且孩子的来信是非常珍贵的,就算是写给loh的,也是关于孩子的信息,loh应该转给资助人看。

3.        从认捐机制对原资助人的忽略

就在几天前,我很失望的看到loh的公示――“高中资助项目多对一认捐规则公示和讨论” ,loh半年难产竟然产下这么个畸形婴儿。高中孩子的资料有部分来自几年前loh初中认捐发布,但是公示给我的感觉,那是一批loh重新调查得到的名单,从未在loh发布过。Loh从何断定原资助人不可以一个人承担起孩子的学费和其他费用?loh对此有过调查吗?原资助人如何通过这样的认捐保证到自己还有份参与认捐孩子?这样明显的错误loh是故意还是无心的失误?于是我什么都不说,在旁边等着看,竟然没有一个义工提到这个问题。再然后就是看到了交人的信。

于是我愤怒了!开始写这篇文章。写着写着,我发现资助人在loh眼里,只是一只会下蛋的母鸡。

资助人,认捐了孩子,并且履行了承诺直到孩子不符合资助条件。对于这样的资助人,应该是loh的财富,是loh的诚信顾客,对于这样的顾客loh应该尽量的提供方便,并且这样的顾客越多,越利于loh的日后的跟进工作,loh再也不会有那么的资助人联络不上,中途放弃认捐。但是随着在loh认捐孩子难度的增加,在现有的认捐制度下,有多少资助人在资助完一个孩子后,又重新认到了新的孩子?loh为什么不优先考虑那些认同loh观念,与loh合作良好的资助人?loh的困扰,完全是loh一手造成的。

二、        在loh没有诚信的影子,也不考虑诚信机制。

我一直在拿信天和loh做比较,凡是loh忌讳的东西,信天都做了。例如loh不转交金钱,信天则是统一汇到指定的热心网友手里,然后由热心网友统一再汇到乡里。Loh不发布孩子的姓名,信天发布。信天承认有两免一补,但是认为对于孩子的帮助不大,孩子仍然需要帮助。信天这么做,网友并没有怀疑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现在信天已经使800多个孩子得到了资助,并且信天做到loh做不到的东西,就是那些孩子都是非常偏僻,极少游人能去到的地区,真正被忽略的地区。

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人都说,那是信天有人格魅力,信天的方式有不可复制性。信天真冤枉,那么多文章都白写了啊。

信天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而在于他的做事方法和理念。信天做事,说白了就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环节最少的方式去做。信天提倡诚信,他创造了自己的诚信,也相信别人的承诺。信天工作的开展始终都在上台阶,而loh,始终都在一个平台上发展。对于loh,网友越信任,loh的负担越重,越阻碍了loh的发展。真是奇怪的逻辑。Loh的思维和定位要好好改改了,网友的信任要充分利用,不要让它们成为工作中的障碍。

三、改进的提议

(一)调查瓶颈,loh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调查和复查的瓶颈,如果不是这些年户外运动的蓬勃开展,loh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但是在这个事上,我看到了loh做事的死板。调查人手不够,那就多宣传,反正loh的人气足够,总有人会去的。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回头看看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孩子资料的取得上,loh太过于依赖官方的数据来源。为什么不考虑从支教的老师那里获得数据?loh有考虑过数据来源并实际的做过什么吗?什么样的人做复查人员最好?是户外运动的爱好者还是当地的普通热心网友?当地人熟悉情况,问路,询问,了解情况的能力比起外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希望朝着那方面考虑过吗?loh始终没有探索出一条更有效率的路去完成调查和复查的工作。

(二)宣传策略,只注重人气旺盛的论坛和有目的的去户外运动论坛宣传。Loh应该注意到loh的复查兼顾网络和山区的特性,从这两点出发,考虑宣传的目标人群多半在哪里出现。我觉得是大学校园的bbs,许多来自山里的学生一定是乐意在假期里做点有意义的事。另外一个值得宣传的论坛就是地方论坛,当地人去周边复查,费用不高,时间也好安排。除了论坛宣传外,还可以请资助人多多宣传loh,培养资助人成为传教士的宣传者。

(三) 工作分得太细,而且责任不明确,对于出现的问题,一时找不到负责的人,无法监督工作的进展。建议减少工作的环节,尤其是不产生效益的环节。提高数据库的作用,数据库并不是简单用来记录数据的。对于资助人,loh内部是个黑匣子,对于其他组的义工,某组的工作也是个黑匣子。

(四)、增加与资助人的联系
1.与资助人多沟通,评估资助人对loh的价值,确认资助人喜好的交流方式(论坛、qq、邮件、电话),了解资助人的需求及建立良好的反馈途径。
2.树立服务理念,看看loh可以为资助人和孩子提供什么帮助,了解资助人是否希望了解学费之外其他情况。例如当地的人均收入,孩子需要交纳的学费总额,了解资助人愿意支付的助学金额的封顶线。在获得数据之后,要把统计的结果反馈给资助人,建立良好的沟通。
3.重新开始资助回访工作。我在2002年12月收到到过唯一的一次资助回访,此后,希望之光不再有类似的问卷。如果资助回访对loh没有起到推动的作用,并不是说资助回访是无用的,只说明了loh的资助人回访问题答卷设计有问题!

(五)重视工作总结和数据分析

资料发布时,从来不提及资料的来源,官方是哪里的官方?团委还是学校,还是村长?
原有的年度总结只重统计,不重分析。统计工作只重外部论坛,内部依旧不透明。
建议可做以下分析:
没有告诉网友,loh与资助人的往来情况,通邮多少封,回复多少封。主动来信多少封。论坛和邮件占与资助人沟通的比例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loh在提高效率方面做了什么努力。工作程序做了什么改变。效果如何?
统计一下旧资助人在完成资助后有无继续认捐?比例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比例?原因?
有多少个资助人是按loh的建议的学费汇款的?有多少人是按loh提供的学费加上其他费用汇款的?有多少人是多汇的?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来loh的资助人对资助他人是怎么看的?loh的资助人收入是否稳定?
根据loh的孩子的地区统计,及与loh的义工地区统计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loh工作的什么特点?是否要在某些地区加强宣传,多收义工?

(六)定好工作重点及长远的发展目标

对loh内部了解不多,没有办法提出更多的建议,希望loh早日步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98.75%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好贴,对你的印象清晰了点,不是莫名其妙的感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真好,
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好贴uu
已经很久没有在意见论坛看过如此淋漓尽致的好贴。感谢贴 主的用心。
LOH是一个是依赖网络而存在的平台。按现有的模式o现有的沟通决策渠道oLOH不可能像灯塔.磨房公益等公益组织当遇到重大决策或变动时o相关职能义工约定时间碰面o按议程o然后商讨对策o最终形成决议o并实施。尽管有一批又一批义工意识到效率低下已是LOH发展的瓶颈。但久而久之o纯网络组织模式使得效率改善又演变成一个议而不决的话题。

三、改进的提议


由于改进提议第1.2条涉及调查组部分工作职能。为此o简单回复一下。截止8月oLOH基本上已完成对所有资助地区的实地复查。纵观今年的复查队伍o驴友和各职能组义工占了绝大多数。另外o在今年的5.1期间o调查组已尝试在一些地方论坛发贴o召集本地或附近城市网友参与复查o并且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岳西地区)。

对于贴主所提到的大学校园BBS和地方论坛做复查宣传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感谢您的提议o我们明年在进行复查宣传时会重点考虑。只要复查申请人承诺遵守LOH的原则o具备一定经济基础o我们欢 迎大学生和当地网友参与明年的复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Loh把30%的精力放在了必须的工作上,为了完美必须的工作耗费了剩下的70%精力。


的确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确实是用心的好帖子,对loh的积弊多有指涉,并且行文也“有理有节”。能出现这样的帖子,证明希望之光生命力仍在(本来想用“气数未尽”嘿嘿)。好像那句话:“地火在地底运行……”,仍然让人感觉到希望。

而另一方面,我个人觉得,上面所指的种种,只是表象,更深原因是什么?

希望之光为什么渐渐失去了那种蓬勃向上的激情?关键因素也许还是在“人”上,说到底,还是义工的激情渐渐消退。这包含两方面:1、有激情的义工直接的退出;2、留下来的义工习惯了冷眼旁观。

早期那种支撑着希望之光的“气”已经渐渐淡去,没有了激情,就多了冷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500比250这说明复查其实根本是得不尝失的工作,为了追求完美loh从不进行成本考虑。

Loh把30%的精力放在了必须的工作上,为了完美必须的工作耗费了剩下的70%精力。


虽然对文章中的有些具体例证的论据我有些不同看法,觉得可以商榷,但是对于这个意见,也就是文章的这一立论,我非常赞同。CANNOT AGREE MORE

关于减低成本,勇于承担一定的失误风险,把工作做的更实在,而不是越来越在乎自己作为助学的“事业”。这样的意见这一年多,我们也一直在说。今天citrine 写这么长的帖子来警示我们资助人的意见,是非常值得让LOH的每个义工,尤其是“决策层”的义工们思考的。


题外一下,很感谢胡卯兄最终没有用“气数未尽”这个词。谢谢您网开一面,让我个人不至于又过一个不愉快的晚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citrine兄,精神感人!虽然citrine兄文中说的,对希望之光越来越失望,但是能写出如此文章的citrine兄绝对是希望之光的挚友。

希望之光近期针对网友(或者资助人)的一些意见帖子讨论,比以前有了进步,有了宽容、诚恳的态度,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是缺少一种大气。

例如,citrine兄指出的“交人”信件,已经有多位义工在公开讨论里承认失误了,那我想在义工当中应该意见比较一致了吧,那就马上改吧。

另,citrine兄文中提到的这么多问题,非一日之寒,改变需要时间,但是如果希望之光能够有所警醒,有所动作,相信可以对广大网友会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同意胡卯兄“激情”和“人”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66%

发表于 2005-8-15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oh转型看loh这三年

好帖子。。。。。能不能有几个人坐下来好好研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9:48 , Processed in 0.1021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