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呵,密码整理的导读很精细,受教了.今夜无眠,就重读了一遍意见建议论坛板块.
精简了一些喜欢的东西,只因文笔羞涩,知识浅薄,就不点评了呢.心里有个小小心愿,就是能听到密码,糊涂大叔,中西医JJ,眉黛JJ,蚂蚁盈盈,一生悬命,行者,熊等骨灰级前辈随便聊聊这些意见在LOH里运用的心得或其他什么想说的话.在这里抛砖引玉了...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t2000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17754">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17754</a><!-- m -->
有一次我看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里面提到他之所以打败蒋介石,是因为两人的处事方式的不同,老毛是个举重若轻的人,老蒋则举轻若重,在战争时期,老毛很少亲自上战场,对战斗亲自部处,只是在地图上点点画画,告诉将领们,他需要什么战果就完了,其他的各自发挥,老蒋就不一样了,每战必亲自布置,甚至在哪里建个碉堡都要过问,结果失败了
很难说举重若轻好还是举轻若重好,周总理就是个举轻若重的人,凡事亲恭,做牛做马,也一样换来世人爱戴,诸葛亮也是个举轻若重的人,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人物,细细咀嚼都能给他们按这两类来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大凡创业的领袖多是举重若轻的,而守业者则以举轻若重者多.重和轻的分别其实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对待方法,放置的位置不同,有的人喜欢碰到麻烦就一头栽进去,不破题誓不睡觉,有的人绕过了,回头再搞,方法不一样,也一样到得了罗马.
其实那种做事方式都好,都需要配合得宜,没说谁领导谁,其实是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而已,举重者的弱点在于不拘实务丢三垃四的,这样的人不大受欢迎,特别是没有绝对的权威的时候,估计被砸死的多,但是任何团队缺少了这样的人,所耗费的力就没法估计了
现在这个社会偏重于一方的恐怕很难脱颖而出的,举重者被看做吃饭不干活,举轻者被看做笨驴给人骑,但我觉得,在让人接受之初还是举轻多些好,勤劳是美德,中国还是中国.
"一个真正好的管理者,还是要学学举重若轻的。不仅仅是指做事的方法,还有在重大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头脑清醒的能力.公司曾经有一位生产经理令我印象深刻。他不懂技术,也并没有参与任何具体的生产工作,可是在他管理的那段时间,他的部门能人倍出,内耗少,效率高,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也很好,协作顺畅。他只把精力集中在制定框架上,然后找合适的人来完成它。每天见他非常清闲,清闲得让人嫉妒。可惜的是公司当时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给他。让他清闲过头了,没呆住。 现在的经理们都太忙了,忙着救火。唉~~~~" --------绿野
再谈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t2000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735">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735</a><!-- m -->
其实在团队合作中,总不能全部要求是举轻或者重的人,全部是举重若轻的人会有清谈误事之滤,反之效率又成问题,因此合理的利用分配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关键题目 .
有不少人有个误解,认为做琐碎事的人,总是低人一等,指挥的人总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这就是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分别.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的侧重点,处事的习惯,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果只论成果的话,举轻和举重是没有分别的,之所以会成为人力管理学的题目,就是希望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也让各人有各自的目标重点,以达到提高效率,减轻劳动的目的.
什么是纵向的合作呢?合作分为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就好象洗衣服,你洗一件,我洗一件,就是横向合作,横向合作需要的是形式上的平等,就是按劳取酬或者工作量相仿,否则合作会很容易破裂,那么纵向合作是怎样的呢?其实可以看做是流水作业,你洗衣服我晾晒,纵向合作需要的是思想上的平等,我不会洗衣服或者没你洗得干净利落,但我晾衣服却很专业,这就决定了职位的分配了.
单从一件工作来说,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它,需要调查,总结,计划,行动几个步骤,缺了一个,工作可能就会出现问题,那么把这几个步骤分开来,每人负责一部分,你可以认为哪个更重要吗?有了这种思想上的平等,才可以达到纵向的合作,理解了纵向合作的意义,才知道举轻的人应该处在哪个位置,举重的人处在哪个位置.
"纵向的合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责权一致 。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是由负有岗位职责的人来做出决定,也承担相应的责任。"--------蚂蚁盈盈
从成立数据中心看人浮于事--------t2000
<!-- m --><a class="postlink" href="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646">http://www.lohcn.org.cn/forum/viewtopic.php?t=22646</a><!-- m -->
我们先来一个个组看看原来负责的工作,先说常务组,按理说,常务组应该是一个决策组了吧?按照希望之光的解释,常务组,负责各职能小组之间的协调运转,同时负责项目策划和实施,由职能组义工兼任。 这个协调运转不知道有几个义工能解释其工作实质?如果说它是一个决策组的话,那么据我所知,这个决策的工作却是由组长联席会议来完成的,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但是,组长联系会议却很有毛病,一是组长的人选无法长期稳定,二是组长见不会在各组轮换,不一定清楚了解各组的实际情况,与其说是决策,不如说是为了表现民主的一个摆设,这样一来,常务做不了决策,该做决策的没有相应的思考环境,组长还得做组长的事,希望之光就变得没有决策层,常务组形同虚设 .
这几个组一混乱,有人就觉得应该整理,整理的方法自然是增加几个组,这样看起来分得细了,混乱的机会也会少,这不过是一个治标的做法,归根的原因并不是工作分得不够细,而是工作的流程把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出在一是没有决策层,二是没有监督层,三是没有替补层
没有决策层,出现问题的时候没办法用制度的完善来补救,没有监督层,制度不能很好的实施,没有替补层,起不到督促和填补空白的作用.
个良好的结构应该是用尽量少的单位尽量清晰的完成工作的流程,就好象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是最短的,中间的折越多越长从决策到实施,一条直线下来得到的效果最好,之所以会出现层级结构的管理,是中间的每个点都可以分配出更多的直线,而不是去制造更多的转折点.
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其实希望之光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增加一个数据中心三个小组,而是重新整合一个高效全面的运转机制,这个机制用线来表现是这样的,决策层,监督层,实施层,替补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