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29|回复: 14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
学而第一(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男人的尊称,这里专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时,经常,另解:一定时间内。说:通“悦”快乐,愉快。愠,恼恨,恼怒。君子,有学问道德修养高的人。

    2500年前的孔老先生,在这里向他的学生们传授了两种方法,一种态度。那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处世方法,一种人生态度。

    关于学习,孔先生认为,已经学过的东西,要经常去复习,并且认为这样是一种很快乐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孔先生要求他的学生,要以一种快乐的状态去复习过去学过的知识,但是不管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快乐的,还是用一种快乐的状态去复习过去学过的东西,这种学习方法,都折射出了两个字,那就是勤奋。学习的确需要勤奋,孔先生只是用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而已。

    关于处世,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有朋友从远方来的发生率也是越来越高,因为现代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了,地球变小了,这是在2500年前的孔先生无法预料得到的,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远方的朋友越来越多,与远方的朋友的联系,交往也日益频繁,在现在 有朋自远方来的频率如此之高的今天,孔子的话就越发觉得难能可贵了,你能做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始终如一吗?一次两次相信是可以,三次四次,也还可以,那么五次六次呢?七次八次呢?你真的一点都不厌倦?

    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想必孔先生也是深谙此理,故尔用“人不知而不愠”来告戒他的学生吧?这是很难能可贵的,这也应该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好!

不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似乎说应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是的
抱歉
谢谢指正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我觉得中国最好的书就是论语了,实在有必要大家都来读读。
以后我就跟着辉辉一起学习吧。

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久前看到一个新的解释,颇以为然。
这里的“习”,不应该是复习,而应该是实践。所谓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了某个道理,就要常要去实践,去做,去贯彻。这就是儒家很重视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义不小。如果联系到loh,那么“行胜于言”也是与这种精神是一致的呢,呵呵

按照以前的理解,学而时习之,是一个知识学到了,反复温习,熟悉掌握了。这么理解,孔子不过是在教导一个学习方式。当然也有意义,不过就小了点。

当然,两个理解都不错。个人觉得还是前者更加有趣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52.32%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这里的“习”,不应该是复习,而应该是实践,是习武习文之“习”。所谓学而时习之,就是说,学了某个道理,就要常要去实践,去做,去贯彻。



nodnodnodnod

是的

不为不是在看《论语今读》吧

我最近在翻这个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人不知而不愠。从小了说,是别人误解;大了说,那是有没有知音。没有知音,价值得不到体现,对孔子而言,是切身之痛。他自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欲回天地,以至于四处奔波,暇不暖席。结果还自嘲为“丧家之犬”。当此其时也,他老人家会不会说“人不知而不愠”呢?

我私下揣测,他老人家对于“吾道之不行”,多少还是有点郁闷的。不过,他对自己还是有很大信心的。这个信心是如此强大,孔子有次被人围困在匡这个地方,情况危急,他老人家很坦然的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他自己认为华夏所有的文化都在他一身,他死了,文化无以传。这不是自傲,而是大勇,是大自信,是大智慧。他相信,自己为人知,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历史证明了这点。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有一次,梁漱溟坐船,遇大风波,他也一样坦然,说了一样的话:“中国文化都在我身上,需要我去传承,所以我不会死的。”呵呵,此言一出,大哗。连狂傲如熊十力都批评他太狂妄(不过私下我觉得熊十力是因为这个话没从自己说出来而不满)。我想没有这样的大自信,又何来多年之后的那个倔犟的老头呢?又何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如雷巨响呢?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者,乃在于其人自身有坚强的信念,有可自立之地。这种信心不是依赖于别人,不依赖于外物,而来自内心。倘若如此,固可以说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那么释迦牟尼说 天下天下为我独尊-_-O也是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我觉得中国最好的书就是论语了,实在有必要大家都来读读。


同感同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四书五经其实都不错的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0-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论语评析(连载) ――喜欢的朋友共同研究 ~哈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还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LZ快来开课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3 21:44 , Processed in 0.0555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