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49|回复: 3

论语学而第一(八)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了,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应当把忠信放在主要位置。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孔先生在这里提出了人的一种外在的状态,并点出了这种状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上下才能产生威严,同时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有的知识,那么这种外在状态是什么呢? 是稳重,或者说是庄重。孔先生认为,不管是处世也好,做学问也罢,保持一种 庄重的状态很重要,其实与其把庄重说成是一种状态 倒不如说成是一中心态,也就是孔先生所认同的一种端正的心态。

    孔先生又谈到关于“忠”和“信”这两种在封建社会中两种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可能只有在“忠”和“信”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并保持“庄重”这种端正的态吧。

     孔先生要求他的弟子做到“无友不如己者”,这可能是孔先生的择友观吧?当然这种观念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希望他的弟子能够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到东西,但是,这里面存在着一个问题,孔先生并没有确认他的弟子结交在哪一方面的长处,这里就产生一个很模糊的界限。孔先生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相比之下,我们看到,孔先生要求自己和要求学生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过,则勿惮改!”这也是孔先生的高明之处,这比较符合他“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的观点,这对后世有着比较积极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论语学而第一(八)

把“不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要与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是不是太势利了?孔子他老人家是不会这样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八)

君子不重则不威。想起一次和木头聊天,木头引了这句话说我,心里窃喜了一下,没想到她接着说,你体重比较重嘛。扑通了。这是体重的重啊?不过俺好歹还是威了一次,呵呵。
君子要庄重严肃有威严。我想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要庄重,则外在会有威严,而这想必是符合“礼”的。嗯,想来孔老先生应该是不苟言笑之人。也许今人看来,孔老夫子少了点幽默感,算是无趣。不过孔子不是凡人,他的目标不是追求安逸的生活。他的理想是无比深远重大的,他所承担的东西是仁,是礼,是道。这些,虽然没有宗教的面目,但也同样带有宗教之情怀,那是一个庄重的、神圣的事业。需要用全身心的去体会,去实践。

学则不固。有一个解释如辉辉所说,要是不重,那么学了东西也不牢固。学习态度要严肃。还有一个解释是单独成句。“固”做“固陋”解,这句可以解释为:人学习了之后,就会不那么固陋。我倒是觉得后者解释比较好。因为《论语#8226;子罕》有说到孔子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是孔子没有四种毛病,其中一个就是“毋固”。孔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呢,则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自己就是“好学”是个长项,特别重视学。

无友不如己者。解释有好几种,除了辉辉说的这个之外,还有的解释为:不要交和自己不是同道的朋友,也就是“道不同不相遇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从这个角度,好像没有太大的意义。还有人把“无”解释为“没有”而不是“不要”,所以整句话就解释为:没有人不如自己,不要看轻每个人。这个倒是忠厚了,但理解起来比较别扭,恐非文字原意。
我觉得还是按照最普通的理解为好,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朱熹他们这些夫子们也是这么理解的。当然,从字面看,这么说显得很功利啊。所以朱熹就说“友为仁之辅”,言下之意,交了不好的朋友,会很有害于自己“仁”的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交损友。这个态度,如果用积极的态度来说,那就是见贤思齐。
不过不管怎么解释,无友不如己者,到底还是带着功利色彩的。不过呢,孔子是先贤,但不是完人,《论语》是经典,不是《圣经》,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2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八)

南老先生的: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3 21:29 , Processed in 0.12707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