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15|回复: 6

论语学而第一(九)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父母的丧礼能慎重地对待,祭奠祖先能敬重、真诚,这样做会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曾子在这里婉转的向我们叙述了孝道对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慎重、恭敬地对待父母的丧事,祖先的祭奠,那么在社会中人于人的关系也能变的和谐,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也能有一个提高。在这里隐含着一个因素就是对孝的认可和认同。孝道是一种美德,让更多的人认同这种美德,并且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美德,这是社会道德风尚提高的一种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论语学而第一(九)

(-011-)
看来在古代,每个人在父母身前都是孝顺的,所以慎重的对待父母的身后事才能让使社会道德风尚日渐淳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九)

慎终追远,是表示孝道,古来都这么认为,“终”为父母之亡,而“远”则为早远的祖先。在儒家看来,孝有很多种,但这个死后的孝道――慎终追远,不仅是孝,而且是孝道之大者。那么,孝道为什么会和民德归厚联系起来呢?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信仰――祖先崇拜。这是一个久远而深刻的传统,并非儒家的发明。
殷墟的发掘,让我们看到商人对祖先的崇拜是极为隆重的,据说有祭祀商人先公王亥,一次杀牛达三百头者。这背后是因为商人虔诚的相信,祖先在天之灵(就是“鬼”了)会庇护他们的,而且这种庇护是非常现实的。

到了周朝,趋向礼乐文明,宗教色彩大为褪化,但是祖先崇拜和祭祀却仍然是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大事,祭祀第一,打仗第二。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其中有大宗和小宗之别。比如周天子是大宗,诸侯相对天子就是小宗。这个区别的关键在于,只有大宗才能祭祀“始祖”,而小宗要依赖大宗来向始祖祭告。大宗就是依靠祭祀始祖权得以控制小宗的。所以,在这里,祭祀始祖(那是非常久远的祖先了),是个关键的要害。

天子是天下之大宗,而诸侯则是本国之大宗。诸侯在本国内又控制着祭祀大权。以下卿大夫可以类推。所以,在家国一体的政治背景下,这个祭祀权对人民控制的意义就很明显了。

这是祖先祭祀,是礼之大者。对于继承和发扬礼法的儒家来说,当然是不可不讲究的。为了现世仍然重视礼,儒家也要用现实的功利(民德归厚)来为孝道做注解。套句俗话,就是:孝道,还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本来很重要,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等于是宪法的基础精神,过去我们没有“宪法”这个名称,但是有这个精神――宪法的哲学精神,以孝道为基础、作中心。所以过去的皇帝,权倾天下,一到内宫,见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来,皇太后对什么事讲一句不应该,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内宫,母后则不能干政。)固然,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释,也是不对的,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择手段的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不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同样上面是南老先生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九)

我也跟着瞎说两句得了.

慎终追远,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许别的民族也有,俺就不考证了).究其原因,除了统治者利用这个来维护现有的统治以外,还有着它自身的合理性.扯下去就太远了,包括整个社会形成的基础,,,,太大了.

民德归厚,这句话也是可以讨论一大堆的.如何使民德归厚,又与整个社会制度的演变等有关了.

但这句话,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实现民德归厚的一种方法,是慎终追远.因此,南老先生的解释,明显更合理些.

如果拿现在的来说,值得借鉴的就是,你在做啥事的时候,要明确你的动机,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动机做比较,不断的去修正,排除其它的干扰,不要弄得好心做坏事了.

包括在LOH里,许多讨论,一开始是为了能简化流程,帮助更多的孩子,但经过若干人若干次的讨论甚至争论后,可能就忘了原来的动机,转而努力证明自己说的是正确的,去从历史,从语法,从逻辑去阐述,到最后,结果与动机,差得远了.

民德归厚,需慎终追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九)

你要读出道理来,怎么读都可以了。
确实,论语太大了,个人读论语,如鼠饮河,各饱其腹。

能有收获,那就皆大欢喜。呵呵。

关于南怀瑾这个解释,关键是“终、远”这两个字的意思,他理解的很虚化,哲理味道很强。而且历来,对终、远的用法,好像也没有南怀瑾解释的那样的吧?恐怕这又是南怀瑾的一家之言了。

历代都是将“终、远” 理解为一个很具体的行为,从孔安国开始就直接解释为是“丧礼和祭祀”。
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孔子恐怕不会这么说话说的这么玄虚的,呵呵。一家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3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论语学而第一(九)

(-002-) 行者好厉害,什么都联系到LOH的实际里边了,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3 21:28 , Processed in 0.0467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