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34|回复: 9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辽宁大连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先生在这里向我们说了怎么才算是孝,他在这里指出儿子继承父亲的志向,遵守副请的行为准则才是孝,西楼认为这是《论语》思想的狭隘之处,也是孔子思想的狭隘之处,这是儒家千百年来禁锢人们思想的理论依据,这种“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孝道严重打击了后来者思想创新的积极性,这是儒家以劝人行孝为名,控制人们思想是实的一个很好的证据。
       这种孝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这种孝是不纯洁的,这种孝渗透着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反动统治者的伪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不要轻易说伪善这种词吧。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看古代的人、事,首先要做到“同情之了解”,也就是你先要设身处地的想想,站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那个身份去想想,这就是“同情”,这样恐怕才能明白了解,为什么会这么做,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

套用一个老的说法,这叫“历史主义”。

你站在现在的立场来批评,也不能就说不可以。但很多时候,你是无法理解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解。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以上是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中的.

建议有兴趣和时间的找了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南怀瑾的东西,基本上是六经注我的风格,强解的地方太多。如果你随便读读也罢了,想真的理解孔子,我觉得不合适读他的东西。
当然,我的也是一家之言,大家姑妄看之,千万不可当真解。

我倒是推荐读杨伯骏的《论语译注》,真正的深入浅出,值得信赖。(广告时间)

“父没,观其行”。说明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儿子是不得行的,只能观其志。所以,我以为这段话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儿子,而是君主,包括天子,各国诸侯等。所以,这里的行,应该指的不是普通人的日常活动、行为准则(不然父亲在,儿子就不得行动,也不得活了),而是君主对国家的治理政策的推行。所以,这段话说的就应该是一个政治话题。

再来看看后一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到三年和孝,大家很自然会想到三年守孝的礼。所以多从这里着眼来解释。特别是后来儒家解释为,三年内儿子都是悲痛于怀,乃至无心政治。这才是“孝”!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

《史记#8226;殷本纪》记载说商代最雄才大略的君主武丁同志“即位,……三年不言,政事Q定于冢宰,以观国风。”
《韩非子》里面还记载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整天吃喝玩乐。然后大臣讽谏,说有大鸟三年不飞不鸣,不知何故。楚庄王回答说,不飞则已,飞必冲天。不明则已,鸣必惊人。
另外在《史记》里面也记载着几乎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威王身上。
都三个都是君主即位之后三年不飞不鸣,而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恐怕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一种合理正确的政治运作。
与此相反的是,在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君主,总是迫不及待的要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可往往不得其法,不得其人。无端的带来政治动荡,有害无益。

值得注意的孔子说“三年无改”,言下之意大概是,三年之后可以改了。新君主就可以开始施展自己的思考了,而这时候,新君主应该也“成熟”了,为政必然能稳重有力。所以,这三年时间作为一个“过渡”,看来也是古代政治家们的深刻思考所得的良方。而到了孔子,就给包装了一个“孝”的名义,也算是推广有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就南怀瑾这段话的理解,张中行曾有文章批评过,说他写的太错了。
父在和父没是对举,很明显的对比,意思就是父亲活着的时候,和父亲死了的时候的区别。这个理解应该是很明确的,没有任何问题。
而南怀瑾的这个说法,变成父亲面前,和父亲背后,怎样的不同。这是说不通的。起码先把字面意思给解释圆满了吧。
他主要是没法理解“行”,他首先把行理解为日常生活的行为,所以才硬要把“父在”理解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这样的错误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有不为说的是.

我转南怀谨的解释,并不是说就是对的,只是说同一种东西,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辉辉这样拿出来学习的时候,更应该多些参考.

具体到这句话,有不为解释的应该是够清楚了.

其实这和现在的一些管理思想也是吻合的.

当你处在强势势力中时,你只能努力磨练你的意志,当强势势力因素消失后,你的所做所为应该是符合以前的传统习惯,缓图之.而不能是打破一切.推倒重来.这里的强势势力,并不是指反面势力哦.这样才是为孝.

说的不明不白的,呵呵.再说白点.

你没做领导前,要有志向,为那一天准备.做了领导后,要继承并发展.才是不愧对上任领导.

嘿嘿,仅是个人的理解啊,这论语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我想孔老先生在说这个话的时候绝对没有丝毫想到小偷小摸这样的人,他老人家在思想上是绝对轻蔑那些人的( (-011-) 估计也没把那些当人看)。“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立足的就是那些正气凛然的大人物吧。
老生常谈下,是不是古人生前没有不孝顺的事情?所以生后的行为会成为判断孝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10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杨伯骏的《论语译注》

在哪有? 有不为,送我一本啊,如果有电子版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5-11-5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学而第一(十一)

小心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古人有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不孝有很多种(不止三种),其中,没有后代是最严重的不孝。
这是因为没有后代,那就没有人给自己和自己的祖先祭祀,那大家都要挨饿了(鬼也会饿,呵呵),这才叫大大的不孝呢。

所以啊,孝,不仅是身前的,更是死后的恭敬祭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8-3 21:28 , Processed in 0.0960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