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17|回复: 13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复制链接]

升级   86.52%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了这两天论坛上的讨论,以下仅说说我所见

一、

希望之光是一个助学网站,存在有两个目的,一是找到合适的孩子,提供给愿意帮助他们的网友,二是通过所作的实际工作,宣传和倡导一种公益的理念。

因此,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来了更多的爱心网友,更好的达到了一个目的,也就可以播下更多的种子,推动和激励他们更灵活的身体力行参与公益活动,也就更好的达到了宣传和倡导公益理念的另一个目的。

帮助孩子的实际工作,是传播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孩子的同时便传播了理念;更广泛的传播理念是达到帮助更多孩子这一目的的强劲推进力。
因此,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强调“不以空洞的理念传播,而以确确实实的工作成果为重点”的观点,更看重于理念传播的空泛性和不定性,更认同坚实的工作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认为能实实在在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且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所有有效的方式都是可取的,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才能真真切切的传播公益理念。

而强调 “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资助数量上,而忽视了理念的传播”的观点,更看重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认知、对草根力量的合理定位,更看重于为了可以作得更加长久,而努力戒除由于发现数量虽然缓慢或者迅速的增加,但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群而言依然属于杯水车薪这一事实之后,所产生的无力感。

两者都不否认实际工作的重要作用和首要地位,因此两种观点是互补共存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

希望之光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同时更为广泛的传播公益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二、

明确了希望之光的目的之后,下面要作的就是找到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希望之光根据所处的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早期选择并确定了这样一些工作模式和自身定位:
-进行比较严格的实地调查复查
-不在受住地区吸收资料提供人(早期)
-进行相对严格的资料审查
-提供比较充分的包揽式后续服务
-仅采用一对一资助为主而不开展团体资助的资助方式
-仅开展以资助学杂费(后为助学金所继承)为内容的助学活动
-不接供方为企业的有商业性成分在内的公益方式
-仅充当信息流的中介而非资金流的中介
-仅在虚拟的网络间进行推广而警惕现实媒介的介入
...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客观情况下,希望之光的选择是与自身的状况相适应的,被证明是成功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以上的一些选择和限定就失去了或多或少的必然性,而之所以仍得以保留、改变甚少,及改变失败(如新项目的开辟),有自身决策机制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因习惯而产生的惰性的原因,有把前辈义工们基于特定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奉为基石的原因,也有希望之光相对复杂的工作流程所占用的资源比重过大、为之而形成的机构设置缺乏调整的灵活性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对希望存在的根本目的存在模糊认识的原因。

因此,曾经高效的方式方法,曾经适用的处理思路,在新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之下,便出现了或多或少不相适应的症状。

简而言之,如果用“是否达到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目的”这个问题,来一项一项的重新审视这些条目,我们是否还能理直气壮的给出肯定的答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三、

希望之光是谁的希望之光?是义工的、也是资助人的、是关注她的网友的、也是接受她帮助的孩子们的,同时,更应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在希望之光的改进和调整这个问题上,既应避免忽略义工之外其他相关群体的需要和意见,也应避免忽略义工内部的不同需要和意见。希望之光在外部已经采取了调查问卷的方式量化的搜集了部分网友及资助人的意见,在内部也拥有通畅的言论渠道,在工作中也接触到大量的来自山区学校和学生的声音。那么,倾听这些声音,分析这些声音,作出适时的改进和调整,便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举措。

如果固守某些方式方法,不自觉的将其凌驾于希望之光存在根本目的之上,并将所提出的改进意见视为异见,视为颠覆正统的举动,便有可能陷希望之光于一种日渐僵化的境地,使其不自觉的行成一个封闭的圈子,而这距离她存在的目的,只有渐远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四、

回到题目上来,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以为,就是供需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详细说就是自身所拥有的大量受助方信息,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有效需求,同样的,自身所掌握的相当多的资助方资源和信息,也没有转化成相应的有效供给。
而这一矛盾,并非供需某一方体量上的不匹配,而是作为衔接双方的桥梁--LOH的偏窄所造成的。

如果将LOH的工作比作哑铃,那么眼下的LOH就是中间的柄,她连接两端却略显纤细。而作为供需双方的两端,虽然显然体量大得多,却无奈无法通过中间的柄与对方交汇。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用一个圆柱体而不是哑铃体来类比LOH的工作状态,那么也许每个人都会多几分愉悦的心情。


如何由哑铃向圆柱转化,前面所述的各项调整和改进是方法的一种,可能比较有效,也会比较不那么容易迅速达到,都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而在现有的情况下,在助学金简化、资助标准宽松之后,以对已开辟地区的分析清理整合为先导、以集中有效的扩大资助规模,辅以开辟符合条件的新地区为后续,加大调查力度,是可以尽快缓解主要矛盾的另一种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86.52%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五、

最后,仍希望,希望之光不应仅仅作为一种模式的极至而存在。前辈义工们既然造就了她,开创了一种曾经成功的公益模式,那么在她身上也就存留着自我完善、改进、创新的气质和能力,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它,以坚守根本的方向而非困守曾经的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在密码的分析报告里,我重新找到了希望.恕我直言,希望之光应该有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协调内外关系,胸怀坦荡,直面自身问题,勇于思考和探索的领军人物或代表出现了.也许是某个义工,也许是一个集体,比如常务组.改变过去谁也不能代表希望之光,网友问到希望之光团队的一些任务目标定位等问题时,只能义工发表个人观点,而无一个对外的统一说法.
网络是松散的,但是精神和目标应该是凝聚的.
有的义工觉得压力大,不能承担新的变革,可以减轻他们个人的负担,让那些想做更多,也有能力做更多的人来多多参与.
义工是流动的,组织才有活力.
支持密码!密码给了我信心,对希望之光重新找回信心!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义工和网友重新凝聚在一起,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做出更多的努力!
观念的转变必将带动技术上的变革.化复杂问题为简单,就是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并且去解决它!
祝愿希望之光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主要矛盾,让我想起初中政治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认真的阅读了密码的此文,对于所提及的LOH目前所存在的几个矛盾最近是比较受到大家关注的!也是较长时间以来受到关注而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我翻阅了几年以来的很多帖子,其中很多有益的见解逐步在促进着LOH的完善和发展。但是也有很多被大量的信息埋没,甚至在后来被遗忘。
如果说LOH是在稳步的发展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也是相对保守的。我虽然接触LOH的时间不多,但是LOH组织的松散性体会较为深,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成为义工的原因。
我同时也赞成LOH进行改革,认同形成一个有效的组织来管理LOH,促进LOH的发展。这个组织的人选可以是3名、4名,但是不能是1名。
对LOH的改革是需要的,建议以主题方式一项一项的来完成,比如,是否修改章程的某一条,再如是否成立一个全权代表LOH 的常务组织等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对注册义工和长期支持LOH的朋友采用短信、邮件的方式通知大家前来跟帖投票,然后根据情况来确定最终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希望之光根据所处的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早期选择并确定了这样一些工作模式和自身定位:
-进行比较严格的实地调查复查
这个是需要的,但是关于复查,有多少人可以迅速一年内脱贫?
-不在受住地区吸收资料提供人(早期)
当地人可以进行第一轮调查筛选,义工做复查,发现问题立刻取消,通过这样的方式敦促当地提供资料的人的责任心。在取得相互信任后,可以采取抽查甚至完全信任,随机性抽查。
-进行相对严格的资料审查
必要的
-提供比较充分的包揽式后续服务
可以改进,助学的关键一步是建立起捐助关系,后续工作应该由捐助人和受助人自行承担,希望对出现问题的个案予以协助解决。想一下:如果捐助人和受助人之间都没有这样的良性沟通,希望去承担这样的工作,不好听就是自讨苦吃。
-仅采用一对一资助为主而不开展团体资助的资助方式
为什么不采用团体捐助呢?事半功倍的事情,也不影响希望的宗旨。
-仅开展以资助学杂费(后为助学金所继承)为内容的助学活动
其它活动需要根据希望的能力、尤其是义工情况考虑,这个必须要义工操作的。
-不接供方为企业的有商业性成分在内的公益方式
商业性的定义其实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如果一个企业他有资金,但是没有任何要求,不需要宣传,也不作为他们企业的形象工程,那么希望放弃的理由又在哪里?难道是莫须有的担心?
-仅充当信息流的中介而非资金流的中介
这个我不是很明白,目前希望的助学工作其实就是一种资金的转移。只是用于公益而已
-仅在虚拟的网络间进行推广而警惕现实媒介的介入
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两面,看怎么协调处理了
...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客观情况下,希望之光的选择是与自身的状况相适应的,被证明是成功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在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以上的一些选择和限定就失去了或多或少的必然性,而之所以仍得以保留、改变甚少,及改变失败(如新项目的开辟),有自身决策机制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因习惯而产生的惰性的原因,有把前辈义工们基于特定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奉为基石的原因,也有希望之光相对复杂的工作流程所占用的资源比重过大、为之而形成的机构设置缺乏调整的灵活性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应该还是对希望存在的根本目的存在模糊认识的原因。

因此,曾经高效的方式方法,曾经适用的处理思路,在新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之下,便出现了或多或少不相适应的症状。

简而言之,如果用“是否达到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目的”这个问题,来一项一项的重新审视这些条目,我们是否还能理直气壮的给出肯定的答复?

希望希望能真有所变动,那才是大家之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6-7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之光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二、

明确了希望之光的目的之后,下面要作的就是找到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希望之光根据所处的外界环境和自身条件,早期选择并确定了这样一些工作模式和自身定位:
-进行比较严格的实地调查复查
-不在受住地区吸收资料提供人(早期)
-进行相对严格的资料审查
-提供比较充分的包揽式后续服务
-仅采用一对一资助为主而不开展团体资助的资助方式
-仅开展以资助学杂费(后为助学金所继承)为内容的助学活动
-不接供方为企业的有商业性成分在内的公益方式
-仅充当信息流的中介而非资金流的中介
-仅在虚拟的网络间进行推广而警惕现实媒介的介入
...

单纯看这些措施,我一定会以为希望之光的目的是:“提高助学的公信力。”

但之前密码又说:
希望之光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同时更为广泛的传播公益理念


于是我糊涂了……(可千万别跟我说提高了公信力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同时更为广泛的传播公益理念”呀,我承认这两者有一定联系,可组织的目的跟行动不是用这么曲折的方法对应起来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4-29 02:21 , Processed in 0.73385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