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44|回复: 2

《论语・八佾五》夷狄之有君

[复制链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论语・八佾五》夷狄之有君

【小思】  



有两种常见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夷狄小国有君主(但不知礼仪),不如中原各国没君主(但仍懂得礼仪)。” 另一种解释是:“夷狄这样的偏远小国都有君主,不像中原各国的国君已经有名无实了。”

前者是“道本位”的思想――礼乐比君重要;而后者是“君本位”的意思――不可一日无君。孔子本意为何,不得而知。但就两者相比较而言,道大于君――“从道不从君”,这个信念,一直是中国历代儒士心中的一份骄傲。

  

关于夷夏观,首先是“夷夏之防”。春秋时期,“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孔子也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显然他并不喜欢戎狄的这种审美趣味。彼时人的观念,将生灵依次分为三类:华夏、夷狄、禽兽。比于禽兽,自然是不齿的,就是夷狄,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可以说,夷夏之防,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势所必然。



进一步,在夷夏关系的问题上,儒家发明了“用夏变夷”的思路。孔子的贡献在于,强调用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在孔子看来,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有礼,而礼是可以学习的。这一步,极为要紧。孟子对此有一个很好的发挥:“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陈良此人,虽然是夷人,但他乐于学习华夏文化,所以就该视为华夏同类―― 所谓“夷狄而进于礼乐则中国之”。华夏之所以为华夏,不在于种族血缘,而在于文化礼乐。这种思想可谓胸怀四海,有教无类也。

因了这个思想,所以在传统上,元代和清朝都被视为是中国朝代的周期循环的中的一环而已。当然,前提是蒙古人和满人征服了中国的时候,他们早巳在很大程度接受了中国文化。顺便提一句,就是最顽固的犹太人,在宋代曾移民中国,后来也是被彻底同化了,泯然众人矣!

等历史到了近代,西方人的文明如此之强大而“傲慢”,终于使得中国人换了思路,开始了“师夷长技”,这一师,就一直师到了今天。我不禁想,若依了儒家的理论,不知我们今天是否该自称“夷人”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升级   0%

发表于 2006-1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论语・八佾五》夷狄之有君

文化  华夏文化  西方文化  本应该没有贵贱之分  师一下也是被迫的  谁叫别人比我们强呢  难道西方文化里面就没有礼的观念了么  现在我们见面握手  甚至亲吻面颊  吻手背都是西方的礼节吧   至于其他西方更深层次的礼  我们没有多学罢了
是否自嘲的自称“夷人”  我觉得我们的礼并没有失去 只是有所变调 我们没有同化的了西方 但我们被世界同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希望之光工作论坛 ( 京ICP备18037495号 )

GMT+8, 2025-5-5 11:08 , Processed in 0.1249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